《臨證一得方》~ 卷一 首部 (2)
卷一 首部 (2)
1. 聽會疽
(案11)泄瀉腹緊緻脾虛內熱,熱則生痰,結於聽會,作脹不一,左邊尤甚。納減,形枯,延怯最易。
炙鱉甲,蛤粉,山楂,石決明,生冬朮,香青蒿,山藥,殭蠶,海浮石,鹽水炒竹茹茅慈姑
白話文:
【聽會疽】
(案例11)病人有腹瀉且腹部感覺緊繃,這是因為脾臟虛弱,身體內部有熱氣。熱氣會產生痰,痰凝結在耳朵附近的聽會穴,造成腫脹,左邊尤其嚴重。病人的食慾減退,身形憔悴,延遲治療很容易使病情惡化。
治療用藥包含:燒過的鱉甲、蛤蜊粉、山楂、石決明、生的白朮、香青蒿、山藥、殭蠶、海浮石、用鹽水炒過的竹茹和茅慈姑。
2. 漏睛瘡
(案12)漏睛瘡已經二月餘矣,脈來沉細,非靜養多藥不為功。
焦山梔,焦米仁,黃芩,白蒺藜,六一散,牡丹皮,福澤瀉,殭蠶,羚羊角,焦夏曲
白話文:
(案例12)這位患者的漏睛瘡已經持續兩個多月了,他的脈象顯示出沉細的特徵,這表明他需要靜養並配合大量適當的藥物治療才能見效。
處方藥材包括:炒過的山梔子、炒過的米仁、黃芩、白蒺藜、六一散、牡丹皮、福澤瀉、殭蠶、羚羊角以及炒過的夏曲。
3. 顴疽
(案13)顴疽已退,其根未除仍守前法。
炒殭蠶,焦夏曲,廣陳皮,熟葛根,甘菊花,羚羊角,象貝母,福澤瀉,二原地,香白芷,石決明,西赤芍
復,形色未平,究系胃家濕火未靖,再防反復。
中生地,懷牛膝,炒知母,湖丹皮,新會皮,車前子,石決明,黑玄參,焦米仁,生石膏
白話文:
(案例13)臉頰的膿瘡已經消退,但病根尚未完全清除,繼續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
使用炒過的殭蠶、焦黃的夏曲、廣東產的陳皮、熟制的葛根、甘甜的菊花、羚羊角、象貝母、福澤瀉、二兩的地黃、香氣芬芳的白芷、石決明、以及西方產的赤芍等藥材。
然而,病人的外觀和顏色仍未恢復正常,深入研究後發現,這是由於胃部的濕熱火氣尚未完全平息,需再次預防病情的反覆。
接下來的治療方案是:使用中等大小的地黃、懷牛膝、炒過的知母、湖丹皮、新會的橘皮、車前子、石決明、黑色的玄參、炒至焦黃的米仁、以及生石膏等藥材。
4. 顴疔
(案14)顴疔內外腫脹。
炒殭蠶,玉桔梗,元明粉,羚羊片,赤茯苓,象貝母,甘中黃,焦米仁,塊滑石
復,腫勢依然,身熱,畏寒,內潰方妥。
炒殭蠶,羚羊角,西赤芍,車前,赤苓,茅根,焦夏曲,象貝母,玄明粉,桔梗,山梔
白話文:
【案例十四】病患得了顴部疔瘡,臉部內外皆出現腫脹的情況。
醫生開出的藥方包含了炒殭蠶、玉桔梗、元明粉、羚羊片、赤茯苓、象貝母、甘中黃、焦米仁、塊滑石等藥材。
然而,即使服用了這些藥物,腫脹的情況仍未見好轉,病患仍有發燒、畏寒的症狀,醫生認為,只有等到病情從內部開始緩解,纔是妥善的情況。
因此,醫生調整了藥方,新藥方包括炒殭蠶、羚羊角、西赤芍、車前草、赤茯苓、茅根、焦夏曲、象貝母、玄明粉、桔梗、山梔等藥材。
5. 鼻痔
(案15)鼻痔經年漸大,時發時減,頭疼,脈細,治在肝肺兩經,切勿妄行剪割。
石決明,羚羊角,炒知母,細沙參,大天冬,嫩鉤藤,冬桑葉,炒澤瀉,黑山梔,蔓荊子,蒼耳子,荷葉蒂
(案16)鼻孔流脂,頭暈做脹,進祛風理肺一法。
光杏仁,冬桑葉,青防風,川羌活,辛夷花,玉桔梗,北沙參,蔓荊子,塊滑石,菊花,陳皮
(案17)風濕熱三者郁肺,上蒙清竅,此鼻痔之所由成也。腫脹氣窒,脈數,舌黃,非明證與。進以清肅法。
羚羊角,烏犀角,炒黃芩,黑山梔,益元散,炒牛蒡,北沙參,辛夷花,蒼耳子,燕竹葉,赤茯苓,冬桑葉,麥冬肉
(案18)肺蘊不清,肝火熾盛,鼻紅,脈數,非淺恙也。
北沙參,肥知母,湖丹皮,西洋參,人中白(煅),麥冬肉,肥玉竹,小生地,大天冬,血餘炭,制首烏,湘蓮肉
白話文:
[鼻痔]
(案例15) 有一個人鼻子上的瘜肉已經存在多年,且逐漸增大,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同時伴有頭痛的症狀,脈搏微弱。治療需針對肝和肺兩個臟器,切記不要輕易進行手術切除。
藥方:石決明、羚羊角、炒知母、細沙參、大天冬、嫩鉤藤、冬桑葉、炒澤瀉、黑山梔、蔓荊子、蒼耳子、荷葉蒂。
(案例16) 鼻孔流出油脂,伴隨頭暈脹痛,我們採取祛風和理肺的治療方式。
藥方:光杏仁、冬桑葉、青防風、川羌活、辛夷花、玉桔梗、北沙參、蔓荊子、塊滑石、菊花、陳皮。
(案例17) 風、濕、熱三種因素影響肺部,導致清氣無法順利流通,這就是形成鼻痔的原因。患者有腫脹和呼吸困難的症狀,脈搏快速,舌苔黃色,這是明顯的證狀。我們將採取清熱降火的治療方式。
藥方:羚羊角、烏犀角、炒黃芩、黑山梔、益元散、炒牛蒡、北沙參、辛夷花、蒼耳子、燕竹葉、赤茯苓、冬桑葉、麥冬肉。
(案例18) 肺部功能不佳,肝火旺盛,鼻頭紅腫,脈搏快速,這不是一般的病況。
藥方:北沙參、肥知母、湖丹皮、西洋參、人中白(煅)、麥冬肉、肥玉竹、小生地、大天冬、血餘炭、制首烏、湘蓮肉。
6. 鼻淵
(案19)鼻淵延久,內外結蓋,蟲蝕所致。
龍膽草,桑白皮,川黃連,臭蕪荑,塊滑石,嫩苦參,蒼耳子,香白芷,上白及,淡竹葉,百部
白話文:
【鼻竇炎案例】
這是一個長期患有鼻竇炎的病例,病況嚴重到鼻腔內外都形成結痂,且疑似有細菌或微生物侵蝕導致病情加劇。
治療方面,會使用以下中藥材:龍膽草、桑白皮、川黃連、臭蕪荑、滑石、嫩苦參、蒼耳子、香白芷、白及、淡竹葉、百部。這些藥材將會用來改善和治療此鼻竇炎的症狀。
7. 鼻疳
(案20)心肺蘊熱挾濕上壅,致成鼻疳,延久屢發,脈形左軟右數,清蘊化濕為先。
天門冬,烏犀角,光杏仁,澤瀉,百部,人中黃,羚羊角,炒黃芩,肥知母,米仁,蛤殼,淡竹葉
復,疳患稍減,血涕亦定,惟頭眩胸痛,重則咯血,脈來右數左沉,此肝鬱火升,肺失清降之職也。
西洋參,牡丹皮,羚羊角,天門冬,石決明,麥冬肉,活磁石,鮮石斛,雲茯苓,中生地,炙龜板,甘杞子,乾荷葉
(案21)鼻疳發勢未定,蓋鼻為肺之外候,濕熱蘊結,其機窒塞,即成是症,清蘊化濕之外無他策也。
真川連,桑白皮,淨連翹,炒澤瀉,潤元參,天門冬(去心),甘中黃,川黃柏,淡黃芩,二元地,茅根肉,黑山梔,羚羊角
(案22)肺熱受風,瘡痍從面布身,經年生蔓,脈虛,便燥,未易杜根。
桑白皮,烏犀角,蒼耳子,炒黃芩,六一散,羚羊片,地骨皮,粉丹皮,赤茯苓,火麻仁,炒知母,綠豆皮
白話文:
【鼻疳】
(案例20) 由於心肺有熱且夾雜濕氣向上壅塞,導致鼻疳的形成,長期以來反覆發作。脈象顯示左邊較軟弱,右邊則顯數快,應先進行清熱與化解濕氣。
使用了天門冬、烏犀角、光杏仁、澤瀉、百部、人中黃、羚羊角、炒黃芩、肥知母、米仁、蛤殼、淡竹葉等藥材治療。
再次診治時,鼻疳的情況已有所改善,流血和鼻涕的現象也已穩定,但出現頭暈和胸痛的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咯血,脈象顯示右邊數快,左邊沉澀,這表示肝臟鬱悶,火氣上升,肺部失去清肅下降的功能。
接下來使用西洋參、牡丹皮、羚羊角、天門冬、石決明、麥冬肉、活磁石、鮮石斛、雲茯苓、中生地、炙龜板、甘杞子、乾荷葉等藥材治療。
(案例21) 鼻疳的病情尚未穩定,因為鼻子是肺部的外在反映,當濕熱積聚,其運行受阻,就會產生這種病症,除了清熱和化解濕氣外,沒有其他方法。
因此使用了真川連、桑白皮、淨連翹、炒澤瀉、潤元參、去心的天門冬、甘中黃、川黃柏、淡黃芩、二元地、茅根肉、黑山梔、羚羊角等藥材進行治療。
(案例22) 肺部熱氣加上受到風邪影響,導致面部和身體長出瘡痍,病程已經超過一年,且病情持續惡化。脈象虛弱,大便乾燥,不易根治。
最後使用了桑白皮、烏犀角、蒼耳子、炒黃芩、六一散、羚羊片、地骨皮、粉丹皮、赤茯苓、火麻仁、炒知母、綠豆皮等藥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