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讀

《神農本草經讀》是清代醫學家陳修園對中醫藥學經典《神農本草經》的精闢注釋與闡發之作。這部著作在中醫藥學發展史上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對經典的繼承,更融入了陳修園獨到的見解與創新理論。陳修園以其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對藥物的性味、歸經、分類方法以及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旨在澄清後世對《本草經》的誤解,恢復其原旨,並使之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


一、著作背景與目的:回歸本草原旨,撥亂反正

《神農本草經》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中藥學專著,奠定了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石。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後世醫家對《神草本草經》的理解逐漸產生偏差,導致許多藥物的應用偏離了其原有功效,甚至出現誤用。陳修園撰寫《神農本草經讀》的根本目的,便是要「讀經者,讀於無字處」,透過對經文的細緻解讀,撥亂反正,澄清誤解,使《本草經》的原旨得以恢復。

陳修園在書中強調藥物的性味歸經作用機理,並將其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他認為,藥物之性味效用,如同天地陰陽五行之變化,非簡化或臆測所能盡解。透過深入分析藥性,結合自身豐富的診治經驗,陳修園力求使《神農本草經讀》成為一部兼具實用性理論性的醫學經典。他在序言中提到:「查對與經方所用之藥不合,始疑之,終且毀之也。」這表明他對於當時醫界普遍存在的「師心自用,藥品日增,經義日晦」的現象深感憂慮,因此立志通過此書重振本草正道。


二、核心內容與特色:理論與實踐並重,洞察藥物真諦

《神農本草經讀》的核心價值體現在陳修園對藥性理論的深刻剖析、對藥物分類的精準闡釋,以及對藥物製備和傳統誤解的獨到見解。

1. 藥物性味的深刻解析:破除臆測,回歸本源

陳修園對藥物性味的解析極為細緻,他不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更深入結合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來闡明藥物的作用機理。他認為,藥物的功效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其性味、歸經及對人體氣機的影響息息相關。

  • 人參:他指出人參性味甘微寒,無毒,主要作用是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他尤其糾正了宋元以來醫家將人參誤解為「回陽」之品的錯誤,強調人參的真正應用在於補陰以平陽。陳修園通過分析張仲景在《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中僅十七方使用人參的案例,證明人參多用於汗、吐、下後津液損傷,或剛燥劑中陽藥太過,取其甘寒之性養陰配陽以臻中和,而非單純回陽。他甚至批評李時珍《本草綱目》對人參性味的附會之說,認為藥性有其定性,不應因炮製而根本改變其寒熱屬性。
  • 白朮:陳修園認為白朮是脾之正藥甘溫之性使其能夠健脾除濕。他強調製備方式對藥效的影響,如生用、炒用對於不同病證的適應性。他指出古人炮製白朮「急火炙令熟」,使其「味甘溫而質滋潤」,旨在發揮其「多脂」的特性,而非簡單炒燥、炒黑。
  • 黃芩:他細緻解釋黃芩的苦寒之性,指出其清熱燥濕的功效,並分析其在不同病理環境中的具體應用,如清一切氣分之熱,治療濕熱在上(目痛、眥傷、淚出)、濕熱在中(腸澼腹痛下痢)、濕熱在下(婦人陰中腫痛)等症。
  • 乾薑與生薑:陳修園對乾薑與生薑的性味與應用有獨到見解。他認為乾薑臟寒之要藥,辛溫能散寒止痛、溫中止血。對於生薑,他則指出其辛微溫的特性使其能和肺衛、調營衛,甚至在真武湯、白朮湯中具有匡正止汗之功,而非僅僅散邪發汗。他批評後世醫家輕易去除方中生薑,認為是「讀書死於句下」。
  • 麻黃:他闡明麻黃苦溫,能發汗解表,主治無汗之症,如太陽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等。他特別強調麻黃的功用在於「發汗」,即使是「症堅積聚」這類內病,亦可通過麻黃「從陰出陽」的作用使其消散。他同時糾正了「麻黃根節止汗」的誤解。
  • 當歸與芎藭:作為常用的活血補血藥,陳修園指出當歸氣溫入肝、味苦入心,能養肝血、清心火,故能治咳逆上氣、溫瘧、瘡瘍。他強調「煮汁飲之」的重要性,反對後世炒燥,認為會涸其自然之汁。芎藭則辛溫入肝肺,能活血散邪,主治中風入腦、頭痛、血痹筋攣等症,並能通經補血,治療婦人血閉無子。

2. 三品分類與經方結合:深挖層次,互參互證

《神農本草經讀》沿用了《本草經》的上中下三品分類,但陳修園對此分類的內涵進行了更深層次的闡明,使其更具指導意義。

  • 上品藥:他定義上品藥主要為養生之藥,強調其無毒,適合長期服用,旨在輕身延年益壽,如人參、石斛、薯蕷(山藥)等。他特別指出,上品藥如薯蕷,「非治病之藥」,而是「尋常服食之物」,其作用如同「五穀之養人」,旨在養生而非速效治病。他批評後世醫家將上品藥用於治療大病,導致「病不速去,元氣日傷,傷及則死」的嚴重後果。
  • 中品藥:則側重於調理五臟,用於亞健康狀態的恢復,或治療某些疾病,但毒性較小或無毒,如乾薑、生薑、當歸等。
  • 下品藥:則為治病去邪之品,多具有毒性,需謹慎使用,如烏頭、巴豆等(雖然書籍介紹中未詳細列出,但其凡例中提到「毒藥攻邪」)。

更為精妙的是,陳修園將《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藥物與張仲景的經方進行了緊密結合。他認為仲景之方多采中古遺方,用藥之義悉遵《本經》,應驗如響。他頻繁引用《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條文,從藥性配伍進行詳細分析,闡明《本經》藥物在經方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對四逆湯、桂枝湯中藥物的分析,印證了藥物性味的精準把握對臨床療效的關鍵作用。

3. 藥物製備方法的強調:炮製之辨,功效之異

陳修園對藥物製備方法的重視貫穿全書。他強調,藥物的性味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炮製方式的影響。他糾正了許多後世醫家對炮製的誤解,認為有些炮製方法反而會損傷藥物的本性。

  • 熟地黃:他指出熟地黃經「九蒸九曬」可增強其滋陰補腎效果,但生者尤良,取其涼血活血之性。他嚴厲批評後世醫家對熟地黃的濫用,特別是將其用於涼血活血之方,認為其「膠黏膩滯不涼,全失其本性」,甚至會「引邪氣斂存於少陰而無出路」,導致其他藥物失效。
  • 白朮:需經過適當炮製以減輕燥性,適應不同體質和病情,但不能過度炒燥。
  • 甘草:陳修園明確指出甘草生用清火,炙用補中,其功用兼顧陰陽,與人參「功專補陰」有所不同。
  • 橘皮:他批判後世將橘皮「削去筋膜,只留外皮」製成橘紅,認為其「大失經旨」,甚至將橘皮製成「橘皮醬」更是「無知妄作」,完全改變了橘皮辛以散之、苦以降氣、溫燥去痰的本性。他強調,炮製應順應藥性,而非盲目改變。

4. 對傳統誤解的批判與糾正:破除流弊,正本清源

書中多次直接點名批判宋元以來對《本草經》內容的曲解誤用,展現了陳修園破除流弊、正本清源的嚴謹學風。

  • 人參的誤用:如前所述,他認為宋元醫家過度強調人參的「回陽」功能,實際上偏離了《本草經》中對人參補陰作用的描述。
  • 熟地黃的濫用:他指出熟地黃膠粘滯腸,若用於涼血活血反而會阻滯經絡,甚至**「護邪」**。他批判張景岳「以百病之生,俱從腎治」的邪說,誤將上品服食之地黃作為治病之藥。
  • 對某些藥物「性溫即補,性寒即瀉」的簡化解釋提出質疑,強調應根據具體病情辯證使用
  • 獨活與羌活之辨:他指出後世對羌活與獨活的區分與功用論述存在誤解,強調其「主上主下」之說「不可解」。
  • 遠志:他認為遠志是「服食之品,不可以之治病」,批評後世將其用於藥丸補養,久則增氣成病。

這些批判性分析,體現了陳修園對醫學真理的追求,對後世醫家的盲從與偏離正道深感憂慮。

5. 實證精神與臨床應用:理論結合實踐,指導辨證施治

陳修園將藥物的理論分析與臨床應用緊密結合,突出實證精神。他詳細列舉了藥物在臨床中的配伍應用,並結合自身經驗,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案例,甚至不惜揭露自己或他人診治的失敗經驗,以警示後人。

  • 在討論茯苓時,他強調其安神、健脾、利水的綜合作用,適用於心脾兩虛的患者。他指出茯苓的功用在於「利小便」,通過利水而氣化,使得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等症得以緩解。
  • 在分析桂枝時,他指出仲景方中多用桂枝,取其**「宣通血氣,為諸藥嚮導」**之意,而非僅僅發表。他列舉《金匱要略》中多方使用桂枝,包括腎氣丸、安胎、產後中風等,證明桂枝為「通用之藥」,並批評時醫對桂枝的禁忌與誤用肉桂的弊端。他甚至講述自己用桂枝治療水飲咳嗽的案例,以驗證桂枝在助太陽之氣、化水氣方面的神妙。
  • 他對丹砂滑石紫石英赤石脂禹餘糧發髲龍骨阿膠牡蠣等礦物藥與動物藥的應用也有詳細闡述,並糾正了後世對其功用的誤解,強調其在清熱、利濕、攻堅、安神、補血等方面的獨特作用。特別是對於阿膠,他從其產地、製法、以及「黑驢皮」與「濟水」的特性入手,解釋其入心肺脾,能補血、補氣、安胎、治療勞極的深層機理。他認為驢屬火而動風,肝為風臟而藏血,阿膠「借驢皮動風之藥,引入肝經;又取阿水沉靜之性,靜以制動;俾風火熄而陰血生,逆痰降」,此為「《本經》性與天道之言」。

三、對後世的影響:繼往開來,樹立典範

《神農本草經讀》對後世中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理論上的精進:該書不僅繼承了《本草經》的核心思想,更透過陳修園的深入闡發,豐富了中醫的藥性理論體系。他將藥物的性味與陰陽五行、經絡、氣機變化等中醫基礎理論緊密結合,為後世理解藥物作用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2. 實用價值的提升:陳修園的細緻分析臨床結合,使得《本草經》的內容更易於被臨床醫生和學者理解與應用。其書中豐富的案例與辨證思路,直接指導了後世的臨床用藥。
  3. 批判性繼承:對於傳統中醫藥學中的誤解進行批判與糾正,為後世中醫學者提供了反思的典範。陳修園敢於挑戰權威、撥亂反正的學術勇氣,激勵了後世醫家在繼承的同時不忘創新與辨偽。
  4. 傳承經典的典範:此書的問世,重新喚起了醫界對《神農本草經》的重視,為經典的傳承與研究樹立了典範。它證明了只有真正理解經典的原意,才能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避免誤讀與誤用。

四、結語:理論與實踐的璀璨結合

《神農本草經讀》無疑是一部集理論深度實踐價值於一體的醫藥學經典。陳修園以其嚴謹的態度豐富的醫學知識,對《神農本草經》的內涵進行了重釋與深化。他透過實證批判的方式,不僅糾正了長久以來的醫學流弊,更為中醫藥學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這部著作不僅是對古代本草學的整理和深化,更是中醫藥學理論創新的重要里程碑,它指引後世醫者在研讀經典的同時,不忘探究其背後的深層原理,並將其靈活運用于臨床,以達「金心在中,銀手如斷」的醫術境界。


神農本草經讀序

後敘

凡例 (1)

凡例 (2)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本草附錄 (1)

本草附錄 (2)

本草附錄 (3)

本草附錄 (4)

本草附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