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神農本草經讀》~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柴胡

氣味苦、平,無毒。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按:經文不言發汗,仲聖用至八兩之多,可知性純,不妨多服,功緩必須重用也。)

白話文:

氣味苦、平,無毒。主治腸胃中結氣、消化不良、寒熱邪氣,並可促進新陳代謝。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改善視力、增強精氣。雖然經文上沒有提到發汗,但是仲聖用它治病用至 8 兩之多,可知其藥性純淨,不傷身體,可以多服,但其見效緩慢,必須多用。

葉天士曰:柴胡氣平,稟天中正之氣。味苦無毒,得地炎上之火味。膽者,中正之官,相火之府;所以獨入足少陽膽經,氣味輕升,陰中之陽,乃少陽也。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者,心腹腸胃,五臟六腑也。臟腑共十二經,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柴胡輕清,升達膽氣,膽氣條達,則十一臟從之宣化,故心腹腸胃中凡有結氣皆能散之也。

白話文:

葉天士說:柴胡的藥氣平和,具備天地中正之氣。藥味苦而無毒,取自大地炎上之火味。膽,是中正的官司,相火的府邸;所以柴胡獨入足少陽膽經,藥氣味輕清上升,是陰中之陽,那是少陽了。柴胡主要治療心腹腸胃中積結之氣,心腹腸胃,就是五臟六腑。臟腑共同組成十二經絡,所有十一臟,都取決於膽。柴胡輕清,升達膽氣,膽氣條達,那麼十一臟就會跟著疏通宣化,所以心腹腸胃中凡有積結之氣都能夠散開它。

其主飲食積聚者,蓋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陽膽為生髮之主也。柴胡升達膽氣,則肝能散精,而飲食積聚自下矣。少陽經行半表半裡,少陽受邪,邪並於陰則寒;邪並於陽則熱。柴胡和解少陽,故主寒熱之邪氣也。春氣一至,萬物俱新。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陽以生氣血,故主推陳致新也。

白話文:

其主治飲食積聚(食物在腸胃中積存),蓋飲食入胃後,精氣被肝氣散發,肝的疏散功能又依靠少陽膽的生髮功能來協調。柴胡升提膽氣,就能使肝能散發精氣,而飲食積聚自然就往下達了。少陽經行於半表半裡,少陽經受邪,邪氣與陰氣相合則寒;邪氣與陽氣相合則熱。柴胡能夠調和少陽,因此主治寒熱邪氣。春氣一到,萬物都煥然一新。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陽以生氣血,因此主治推陳致新。

久服清氣上行,則陽氣日強,所以輕身。五臟六腑之精華上奉,所以明目。清氣上行,則陰氣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陰氣之英華也。

白話文:

長期服食清氣,氣上升,陽氣日漸強盛,所以身體輕盈。五臟六腑的精華上升,所以眼睛明亮。清氣上升,陰氣下降,所以增加精氣。精氣是陰氣中精華的部份。

2. 黃連

氣味苦、寒,無毒。主熱氣目痛、眥傷淚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白話文:

這種藥材氣味苦、寒,沒有毒性。它主要用於治療熱氣引起的眼痛、眼眥受傷導致的流淚,以及明目。它還能治療腸道疼痛、腹痛和腹瀉,以及婦女陰部腫痛。長期服用可以增強記憶,使人不容易忘記事物。

陳修園曰:黃連氣寒,稟天冬寒水之氣,入足少陰腎;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陰心。氣水而味火,一物同具,故能除水火相亂,而為濕熱之病。其云主熱氣者,除一切氣分之熱也。目痛、眥傷、淚出、不明,皆濕熱在上之病;腸澼腹痛下痢,皆濕熱在中之病;婦人陰中腫痛,為濕熱在下之病;黃連除濕熱,所以主之。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補心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黃連氣性寒冷,秉承了天冬的寒冷水氣,進入足少陰腎經;味道苦無毒,獲得了南方火的味道,進入手少陰心經。氣水而味火,一物同具,所以能夠消除水火相亂,而成為濕熱之病。所謂主熱氣,是去除一切氣分的熱氣。眼睛疼痛、眼眥受傷、流淚、視物不清,都是濕熱在上部的疾病;腸鳴腹痛、腹瀉,都是濕熱在中部的疾病;婦女陰道腫痛,是濕熱在下部的疾病;黃連去除濕熱,所以可以主治這些疾病。長期服用能讓人不忘,是因為苦味進入心經就能補益心臟。

然苦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補之;而寒能勝火,即以其氣之寒而瀉之。千古唯仲景得《本經》之秘。《金匱》治心氣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補心;《傷寒》寒熱互結心下而痞滿者,取之以瀉心;厥陰之熱氣撞心者,合以烏梅;下利後重者,合以白頭翁等法。真信而好古之聖人也。

白話文:

苦是火的本味,因此使用苦味來補火;寒可以克服火,所以使用寒涼之氣來瀉火。只有東漢名醫張仲景才能傳承《本經》的精髓。在《金匱要略》中,他使用苦味來治療心氣不足而吐血的患者,用辛溫之氣來治療傷寒患者寒熱交錯、心下痞滿的症狀;在厥陰之熱氣衝擊心臟時,他會加入烏梅;在腹瀉後出現大便困難時,他會加入白頭翁等藥物。他是一位真正信仰並喜愛古代醫學的聖人。

3. 防風

氣味甘、溫,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身重。久服輕身。

白話文:

性味甘、溫,無毒。主治大風(風濕性關節炎)、頭暈痛、惡風(怕冷)、風寒導致眼睛失明,風濕之氣在全身流竄,關節疼痛、身體沉重。長期服用可以減輕身體不適。

陳修園曰:防風氣溫,稟天春術之氣而入肝;味甘無毒,得地中土之味而入脾。主大風三字提綱,詳於巴戟天注,不贅。風傷陽位,則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者,經絡之風也;骨節疼痛者,關節之風也;身重者,病風而不能蹻捷也。防風之甘溫發散,可以統主之。然溫屬春和之氣,入肝而治風;尤妙在甘以入脾,培土以和水氣,其用獨神。

白話文:

陳修園說:防風性溫,具有春天的氣息,入肝;味道甘甜無毒,具有土壤的氣息,入脾。主治大風這三個字是綱領,詳情請參閱巴戟天的注釋,這裡就不重複了。風傷陽位,則眼睛失明,什麼也看不見。風在全身運行,就是經絡之風;骨節疼痛,就是關節之風;身體沉重,是由於風病而不能輕捷地行走。防風的甘溫發散,可以統治這些風病。溫屬春和之氣,入肝而治風;妙在甘以入脾,培補脾土以調和水氣,其功效獨特神妙。

此理證之易象,於剝復二卦而可悟焉。兩土同崩則剝,故大敗必顧脾胃;土木無忤則復,故病轉必和肝脾。防風驅風之中,大有回生之力;李東垣竟目為卒伍卑賤之品,真門外漢也。

白話文:

這個道理可以用中醫古籍《易經》中,剝卦和復卦的卦象來理解。剝卦代表陰氣衰弱,陽氣強盛;復卦代表陰氣增長,陽氣衰弱。如果體內的陰陽二氣失去平衡,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如果臟腑功能失調,導致脾胃虛弱,就會出現剝卦的證狀,此時應該重點調理脾胃。如果肝脾不和,就會出現復卦的證狀,此時應該重點調理肝脾。防風具有驅風散寒的功效,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防止疾病的產生。李東垣竟然將防風視為低賤之品,這完全是門外漢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