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讀》~ 卷之三 (3)
卷之三 (3)
1. 荊芥
氣味辛、溫,無毒。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淤血,除濕疸。
白話文:
性味辛、溫,無毒。主治寒熱症,鼠瘻、瘰癧(淋巴結腫大),生瘡,破散積結的氣,使淤血流出,解除濕熱引起的黃疸。
【參】,荊芥氣溫,稟木氣而入肝膽。味辛無毒,得金味而入肺。氣勝於味,以氣為主,故所主皆少陽相火、厥陰風木之症。寒熱往來,鼠瘻瘰癧、生瘡等症,乃少陽之為病也;荊芥辛溫以發相火之郁,則病愈矣。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不散精,則氣滯而為積聚;肝藏主血,血隨氣而運行;肝氣一滯,則血亦滯而為淤,乃厥陰之為病也。荊芥辛溫以達肝木之氣,則病愈矣。
白話文:
【參】,荊芥氣溫,稟承木氣而入肝膽。味道辛辣無毒,得金屬味而入肺。氣勝於味,以氣為主,所以主治的都是少陽相火、厥陰風木之症。寒熱往來,鼠瘻瘰癧、生瘡等症,是少陽的為病也;荊芥辛溫能疏發相火的鬱積,那麼病就好了。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不散精,那麼氣則滯而為積聚;肝藏主血,血隨氣而運行;肝氣一滯,那麼血也就滯而為淤,是厥陰為病也。荊芥辛溫通達肝木之氣,那麼病就好了。
其除濕疸者,以疸成於濕;荊芥溫而兼辛,辛入肺而調水道,水道通則濕疸除矣。今人炒黑,則變為燥氣而不能達,失其辛味而不能發,且謂為產後常用之品,昧甚!
白話文:
去除濕疸的方法,是因為疸是因為濕氣造成的;荊芥性溫且辛,辛味入肺能調節水液的運行,水液運行的路徑通暢了,濕疸就能消除了。現今的人將荊芥炒黑,就變成乾燥的藥性而不能達到肺部,失去辛味就不能發散了,而且還說它是產後常用的藥物,真是太無知了!
2. 麻黃
氣味苦、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去節根。)
白話文:
藥草性質為苦味、溫和,無毒。主要用於治療中風感冒頭痛、溫熱性瘧疾、發汗退熱、去除身體熱毒、止咳逆上氣,去除寒熱,破除症狀頑固積聚。(去除節根。)
陳修園曰:麻黃氣溫,稟春氣而入肝;味苦無毒,得火味而入心。心主汗,肝主疏泄,故為發汗上藥。其所主皆系無汗之症。太陽證中風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而喘系宜麻黃以發汗。但熱不寒,名曰溫瘧,熱甚無汗、頭痛,亦宜麻黃以發汗。咳逆上氣,為手太陰之寒證;發熱惡寒,為足太陽之表證;亦宜麻黃以發汗。
白話文:
陳修園說:麻黃性溫,含有春天的氣息,可以進入肝臟;它的味道是苦的,沒有毒性,可以通過火味進入心臟。心臟主導汗液的分泌,肝臟主導疏泄,所以麻黃是發汗的良藥。麻黃主治的都是無汗的疾病。太陽病中風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而喘,都應該用麻黃來發汗。但是,如果只有發熱而沒有惡寒,就是溫瘧,發熱嚴重,無汗、頭痛,也應該用麻黃來發汗。咳嗽、氣逆、上氣,是手太陰的寒證;發熱惡寒,是足太陽的表證;也應該用麻黃來發汗。
即症堅積聚為內病,亦系陰寒之氣,凝聚於陰分之中,日積月累而漸成;得麻黃之發汗,從陰出陽,則症堅積聚自散。凡此皆發汗之功也。
白話文:
有些症狀的硬塊積聚在體內,這種症狀是由於陰寒之氣凝聚在陰分之中,日積月累而逐漸形成。服用麻黃可以發汗,使體內的陰寒之氣由陰分轉移到陽分,使得硬塊積聚自行消散。這些都是發汗的作用。
根節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藥,以達於表而速效,非麻黃根節自能止汗,舊解多誤。
白話文:
根節,古時候說它可以止汗,實際上它是一種能讓汗液湧出皮膚表面的藥物,從而快速起到止汗的作用,而不是麻黃的根節本身就能夠止汗。舊解多錯誤理解了這一點。
3. 葛根
氣味甘、辛、平,無毒。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白話文:
性味:甘、辛,平,無毒。 主治:解渴、身發大熱、嘔吐、各種痹症、生起陽氣、解除各種毒素。
4. 葛谷
氣味甘、平,無毒。主下痢十歲以上。
白話文: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下痢,十歲以上者。
葉天士曰:葛根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辛無毒,得地金土之味,入足陽明燥金胃。其主消渴者,辛甘以升騰胃氣,氣上則津液生也。其主身大熱者,氣平為秋氣,秋氣能解大熱也。脾有濕熱,則壅而嘔吐,葛根味甘,升發胃陽,胃陽鼓動,則濕熱下行而嘔吐止矣。
白話文:
葉天士說:葛根的藥性平和,吸取了天地秋季金氣的精華,歸屬於肺經;味道甘辛、無毒,吸收了大地金與土的滋味,歸屬於胃經。葛根被用來治療消渴症,是因為它的辛甘味可以升騰胃氣,氣上行則津液生。葛根被用來治療身患大熱症的人,是因為它的氣性平和,屬於秋季之氣,秋季之氣可以解決大熱症狀。如果脾臟有濕熱,則會阻塞而嘔吐,葛根味甘,可以升發胃陽,胃陽升發,則濕熱下行而嘔吐停止。
諸痹皆起於氣血不流通,葛根辛甘和散,氣血活諸痹自愈也。陰者從陽者也,人身陰氣,脾為之原,脾與胃合;辛甘入胃,鼓動胃陽,陽健則脾陰亦起也。甘者,土之沖味;平者,金之和氣;所以解諸毒也。
白話文:
所有的痹症都起因於氣血不流通,葛根辛甘和散,疏通氣血,各種痹症自然就會痊癒。陰從屬於陽,人體的陰氣,脾臟為其根本,脾臟與胃臟相合;辛甘之味入胃,鼓動胃陽,陽氣健旺,脾陰也隨之增長。甘味,是土的純正味道;平淡之味,是金的和平之氣;所以可以解各種毒。
張隱菴曰:元人張元素謂:「葛根為陽明仙藥,若太陽初病用之,反引邪入陽明等論,皆臆說也。余讀仲祖《傷寒論》方,有葛根湯治太陽病項背几几;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若陽明本病,只有白虎承氣諸湯,並無葛根湯證,況葛根主宣通經脈之正氣以散邪,豈反引邪內入耶!前人學不明經,屢為異說,李時珍一概收錄,不加辨正,學者看本草發明,當合經論參究,庶不為前人所誤。
白話文:
張隱庵說:元朝的張元素說:「葛根是陽明的仙藥,如果在太陽病的初期使用它,反而會把邪氣引到陽明等論調,都是臆測之說。我讀仲祖的《傷寒論》方,有葛根湯治療太陽病項背幾幾;又有治療太陽與陽明合病的葛根湯。」如果陽明本病,只有白虎承氣等湯,並沒有葛根湯的證據,況且葛根的主要作用是宣通經脈的正氣以驅散邪氣,難道反而會把邪氣引到裡面去嗎?前人學問不精通,屢屢提出異說,李時珍一概收錄,不加辨正。學者在看《本草發明》時,應與經論相參照,研究,纔不致於被前人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