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

《神農本草經讀》~ 凡例 (2)

回本書目錄

凡例 (2)

1. 凡例

八、本經每藥主治,不過三、四證及六、七證而止。古聖人洞悉所以然之妙,而得其專長,非若後世諸書之泛泛也。最陋是李時珍《綱目》,泛引雜說而無當;李士材、汪訒庵,每味必摘其所短,俱是臆說,反啟時輩聚訟紛紛。修園為活人計,不得不痛斥之。

九、神農嘗草而作《本草經》,實無可考,其為開天明道之聖人所傳無疑也。張仲景、華元化起而述之,陶隱居之說不誣也。漢時去古未遠,二公為醫中之傑,遵所聞而記之,謂非神農所著可也,謂為神農所著亦可也。

十、每藥註解,必透發出所以然之妙,求與《內經》、《難經》、仲景等書,字字吻合而後快。古云群言淆亂衷於聖,願同志者取法乎上。

白話文:

八、本書記載每種藥材的主要療效,大約只列出三、四種或六、七種病症。古代聖賢明瞭藥物作用的精髓,因此能掌握其專長,不像後世醫書那樣廣泛而空泛。最差勁的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內容雜亂引用各種說法卻不得要領;李士材、汪訒庵,每提到一種藥材就批評它的缺點,這些都是主觀臆測,反而引發當時醫界爭論不休。我(修園)為了救活人命,不得不嚴厲地斥責他們。

九、神農氏親自嘗百草而寫成《本草經》,這件事實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書是開天闢地的聖人所傳下來的。張仲景、華佗繼承並闡述其內容,陶弘景的說法並非虛假。漢代距離上古不遠,張仲景和華佗是醫界中的佼佼者,他們根據所聽聞的記錄下來,說《本草經》不是神農所著也可以,說是神農所著也可以。

十、本書對每種藥材的註解,必定要深入闡發其作用的精髓,力求與《內經》、《難經》、張仲景等醫書的文字完全吻合才感到滿意。古人說眾說紛紜最終要以聖人的觀點為準則,希望同道中人能以高標準自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