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讀》~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0)
1. 吳茱萸
氣味辛、溫,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又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咳逆,寒熱。(泡一次用)
白話文:
藥物氣味辛辣、溫熱,具微毒性。主要用於溫暖中焦、順氣降逆、止痛,並可消除濕氣和血瘀、驅除風寒、疏通毛孔、治療咳嗽逆氣、寒熱症狀。(每次使用泡製一份)
陳修園曰:吳萸氣溫,稟春氣而入肝。味辛有小毒,得金味而入肺。氣溫能祛寒,而大辛之味,又能俾肺令之獨行而無所旁掣;故中寒可溫,氣逆可下,胸腹諸痛可止;皆肺令下行,坐鎮而無餘事。仲景取治陽明食谷欲嘔症,及乾嘔吐涎沫症,從《本經》而會悟於言外之旨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吳萸性溫,吸收春天的氣息而進入肝臟。味辛、有小毒,含有金的氣味而進入肺臟。性溫能去除寒氣,而大辛的味道又能讓肺部的命令單獨運行而沒有任何牽制;因此中寒可以溫暖,氣逆可以往下,胸腹部的各種疼痛可以停止;都是肺部的命令向下運行,穩坐鎮守沒有其他事情。仲景取吳萸來治療陽明熱病、想要嘔吐、乾嘔、吐涎沫的症狀,是從《本經》中會悟到更深層的道理。
肺喜溫而惡寒,一得吳萸之大溫大辛,則水道通調而濕去。肝藏血,血寒則滯而成痹,一得吳萸之大辛大溫,則血活而痹除。風邪傷人,則腠理閉,而為寒熱咳逆諸症,吳萸大辛大溫,開而逐之,則咳逆寒熱諸證俱平矣。然猶有疑者,仲景用藥悉遵《本經》,而「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燥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二十字,與《本經》不符。而不知少陰之臟,皆本陽明水穀以資生,而復交於中土。
白話文:
肺喜愛溫暖而厭惡寒冷,一旦得到吳茱萸的大溫大辛之性,則水道通調而濕邪祛除。肝臟藏血,血寒則凝滯而形成痹症,一旦得到吳茱萸的大辛大溫之性,則血得溫而活,痹症消除。風邪侵襲人體,則腠理閉塞,而出現寒熱、咳嗽、逆氣等症狀,吳茱萸的大辛大溫之性,可以打開腠理,驅逐風邪,則咳嗽、逆氣、寒熱諸證均可平息。但仍有人疑惑,仲景用藥完全遵循《本經》,而「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燥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二十字,與《本經》不符。卻不知道少陰臟腑,皆依靠陽明水穀以滋生,而復交於中土。
若陰陽之氣不歸中土,則上吐而不利;水火之氣不歸中土,則下燥而上煩;中土之氣內絕,則四肢逆冷而過肘膝,法在不治。仲景取吳茱萸大辛大溫之威烈,佐人參之沖和,以安中氣,薑、棗之和胃,以行四末;專求陽明,是得絕處逢生之妙。張隱菴、葉天士之解俱淺。
白話文:
如果陰陽之氣不能歸入脾胃,就會導致上吐而不能吃東西;水火之氣不能歸入脾胃,就會導致下半身乾燥而上半身煩熱;脾胃之氣中斷,就會導致四肢冰冷而超過肘膝,這種情況就沒有辦法治療了。仲景採用吳茱萸的大辛大溫的威猛,配以人參的沖和,來安定脾胃之氣,用薑、棗來調和脾胃,來運行四肢;專門治療陽明經,這就是絕處逢生的妙法。張隱菴、葉天士的解釋都太淺。
2. 杏仁
氣味甘、苦、溫,冷利,有小毒。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瘡,寒心奔豚。(湯泡去皮。雙仁者,大毒勿用)
白話文:
中藥材的味道是甘、苦,性溫、冷利,有輕微的毒性。主治咳嗽、逆上,雷鳴般的喉嚨疼痛,促進產乳,金瘡,寒性心絞痛。(先用熱水泡,去除外皮。如果發現有雙仁,有劇毒,不能使用)
陳修園曰:杏仁氣味甘苦,其實苦重於甘,其性帶濕,其質冷利(冷利者,滋潤之意也)。下氣二字,亦足以盡其功。肺實而脹,則為咳逆上氣。雷鳴喉痹者,火結於喉為痹痛,痰聲之響如雷鳴也;杏仁下氣,所以主之。氣有餘便是火,氣下即火下,故乳汁可通,瘡口可合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杏仁的味道甘甜而微苦,其實苦味比甜味重,它的性質帶有濕氣,質地寒冷利於下氣。下氣二個字,也足以說明它的功效。肺氣太盛而脹滿,就會引起咳嗽、反胃和氣往上衝。雷鳴喉痹是火氣結在喉嚨處形成疼痛,痰液的聲音響如雷鳴;杏仁能下氣,所以主治這些病症。氣太盛就是火氣,氣下降了火氣也就下降了,所以乳汁可以通行,瘡口可以癒合。
心陽虛,則寒水之邪,自下上奔,犯於心位;杏仁有下氣之功,伐寒水於下,即所以保心陽於上也。凡此皆治有餘之症,若勞傷咳嗽之人,服之必死。時醫謂產於叭噠者,味純甘可用,而不知純甘非杏仁之正味。既無苦降之功,徒存其濕以生痰,甘以壅氣,陰受其害,至死不悟,惜哉!
白話文:
如果心陽虛,寒水之邪氣就會從下往上奔湧,侵犯心臟部位;杏仁有降氣的作用,它能把寒水之邪氣祛除,這就是通過治療下焦的寒水之邪來保護上焦的心陽。凡是用杏仁治療的都是有餘的病症,如果勞傷咳嗽的人服用杏仁必然會死亡。現在的醫生認為產於叭噠的杏仁,味道純甘可以用,卻不知道純甘並不是杏仁的正味。杏仁既然沒有散寒降逆的作用,就只能留存其濕性而生痰,甘味而壅氣,陰氣受到傷害卻不自知,直到死都不覺悟,真是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