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讀》~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乾薑
氣味辛、溫,無毒。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生者尤良。
白話文:
氣味辛、溫,無毒。主治胸悶咳嗽、氣逆上衝,溫暖中止血、發汗退熱、祛風濕痹痛、腸鳴下痢。新鮮生薑效果更佳。
陳修園曰:乾薑氣溫,稟厥陰風木之氣,若溫而不烈,則得沖和之氣而屬土也;味辛,得陽明燥金之味,若辛而不偏,則金能生水而轉潤矣,故乾薑為臟寒之要藥也。胸中者,肺之分也,肺寒則金失下降之性,氣壅於胸中而滿也,滿則氣上,所以咳逆上氣之症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溫行也。中者,土也,土虛則寒,而此能溫之。
白話文:
陳修園說:乾薑性溫,具有厥陰風木之氣,如果溫而不烈,則具有沖和之氣而屬土;味辛,具有陽明燥金之味,如果辛而不偏,則金能生水而轉潤,所以乾薑是治療臟寒的重要藥物。胸中者,是肺的部分,肺寒則金失下降的特性,氣壅於胸中而滿,滿則氣上,所以咳逆上氣的症狀產生,其主治的藥品,是辛散溫行的藥物。中者,是土,土虛則寒,而乾薑可以溫之。
止血者,以陽虛陰必走,得暖則血自歸經也。出汗者,辛溫能發散也。逐風濕痹者,治寒邪之留於筋骨也。治腸澼下痢者,除寒邪之陷於腸胃也。以上諸治皆取其雄烈之用,如孟子所謂剛大浩然之氣,塞於天地之間也。生則辛味渾全,故又申言曰:生者尤良。即《金匱》治肺痿用甘草乾薑湯自注炮用,以肺虛不能驟受過辛之味,炮之使辛味稍減,亦一時之權宜;非若後世炮黑、炮灰,全失薑之本性也。葉天士亦謂炮黑入腎,何其陋歟?
白話文:
止血的藥物,是利用陽虛陰必走的道理,使藥物溫暖身體,血就能自回經脈。發汗的藥物,是利用辛溫能發散的道理。驅除風濕痹痛的藥物,是治療寒冷邪氣滯留在筋骨中的病症。治療腸澼下痢的藥物,是去除寒冷邪氣陷在腸胃中的病症。以上這些治療方法,都是取藥物的雄烈之用,就像孟子所說的剛大浩然之氣,充滿在天地之間一樣。生薑的辛味濃烈渾全,所以又強調說:生薑尤為良藥。像《金匱要略》治療肺痿的甘草乾薑湯,作者自注要炮製使用,是因為肺虛不能驟然承受過於辛辣的滋味,炮製可以使辛味稍減,這也是權宜之計;不像後世將生薑炮製成黑色、灰色的,完全失去生薑的本性。葉天士也說炮製成黑色的生薑入腎,真是太荒謬了!
2. 生薑
氣味辛、微溫,無毒。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白話文:
氣味辛辣,微溫,無毒。長期服用可去除體臭,促進精神清明。
陳修園曰:凡藥氣溫屬厥陰風木;大溫為熱,屬少陰君火;微溫稟春初之木氣,則專入足少陽膽經也。味辛屬陽明燥金,大辛屬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微辛為土中之金則專入足陽明胃經也。仲景桂枝湯等,生薑與大棗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衛,得棗之甘以養心營,合之能兼調營衛也。真武湯、茯苓桂枝湯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氣,氣行則水利汗止,肺為水之上源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所有藥物的氣溫屬性都屬於厥陰風木;藥物大溫則屬於少陰君火;藥物微溫稟承初春之木氣,則專門進入足少陽膽經。藥物的味道辛辣屬陽明燥金,藥物大辛辣屬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藥物微辛屬土中的金則專門進入足陽明胃經。仲景的桂枝湯等,生薑和大棗一起使用,取其辛辣以調和肺衛,得棗的甘甜以滋養心營,結合起來能夠同時調和營衛。真武湯、茯苓桂枝湯使用它,是因為辛辣能夠疏通肺氣,氣血運行則水有利尿、汗會停止,肺是水的上源。
大小柴胡湯用之者,以其為少陽本經之藥也。吳茱萸湯用之者,以其安陽明之氣,陽明之氣以下行為順,而嘔自止矣。少陰之氣,上交於陽明中土,而利亦止矣。凡此之類,《本經》雖未明言,而仲景於氣味中獨悟其神妙也。久服去臭氣通神明者,以臭氣為濁陰之氣,神明為陽氣之靈,言其有扶陽抑陰之效也。
白話文:
大、小柴胡湯之所以能治病,是因為它是少陽經的本經藥。吳茱萸湯之所以能治病,是因為它能夠安頓陽明之氣,使陽明之氣以下行為順暢,嘔吐自然就會停止了。少陰之氣,上交於陽明中土,而利瀉也就能夠止住了。凡是這類藥物,《本經》雖然沒有明白地說,但是仲景能夠從氣味之中獨自領悟到它的神妙之處。長期服用可以去除臭氣,使神明通達的人,是因為認為臭氣是濁陰之氣,神明是陽氣之靈,這句話是說它有扶助陽氣,抑壓陰氣的作用。
今人只知其散邪發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於真武湯,近效白朮湯,輒疑生薑而妄去之,皆讀書死於句下過也。又病家每遇方中有生薑,則曰素有血疾,或曰曾患眼赤及喉痹等症,不敢輕服。是亦自置死地也,又何怨哉?
白話文:
現在的人只知道生薑可以驅散邪氣,使人發汗,卻不知道它還有扶正止汗的功效。每當使用「真武湯」、「近效白朮湯」等方劑時,就懷疑生薑的功效,並擅自將其去掉,都是由於讀書死板,拘泥於文字的緣故。此外,病人每當遇到藥方中有生薑時,就說自己本來就有血疾,或者曾經患有眼疾、喉痹等症狀,不敢輕易服用。這也是自己把自己置於死地,又有什麼好抱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