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神農本草經讀》~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半夏

氣味辛、平,有毒。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

白話文:

氣味:辛,平,有毒。

主治:

  • 寒熱傷寒
  • 心下堅硬
  • 胸脹咳嗽逆氣
  • 頭暈目眩
  • 咽喉腫痛
  • 腸鳴腹脹
  • 下氣
  • 止汗

陳修園曰:半夏氣平,稟天秋金之燥氣,而入手太陰;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味,而入手足陽明。辛則能開諸結,平則能降諸逆也。傷寒寒熱、心下堅者,邪積於半表半里之間,其主之者,以其辛而能開也。胸脹咳逆、咽喉腫痛、頭眩上氣者,邪逆於巔頂胸膈之上,其主之者,以其平而能降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半夏性情平和,稟承了秋季金的燥氣,歸入太陰肺經;味道辛辣有毒,獲得了秋季酷烈的味道,歸入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辛辣的藥物可以打開各種結塊,平和的藥物可以降低各種逆氣。傷寒而寒熱的,胸下部堅硬的,因為病邪積聚在半表半里之間,治療時,用半夏的辛辣之氣來打開。胸部脹滿、咳嗽氣逆、咽喉腫痛、頭暈有氣衝上來的,因為病邪逆行在巔頂胸膈之上,治療時,用半夏的平和之氣來降低病邪。

鳴者,大腸受濕,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也;其主之者,以其辛平能燥濕也。又云止汗者,別著其辛中帶澀之功也。仲景於小柴胡湯用之治寒熱,瀉心湯用之以治胸滿腸鳴,少陰咽痛亦用之,《金匱》頭眩亦用之,且嘔者必加此味,大得其開結降逆之旨。用藥悉遵《本經》,所以為醫中之聖。

白話文:

「鳴」是指大腸受濕,腸中切痛而發出鳴響的症狀。這種症狀的主要原因是濕氣滯留在大腸,而治療方法是使用辛平味的藥物,因為辛平味具有燥濕的功效。另一種說法是,止汗的作用是另外一種辛味藥物的功效,這種藥物帶有澀味。仲景在小柴胡湯中使用辛夷治寒熱,在瀉心湯中使用辛夷治胸滿腸鳴,在少陰咽痛中也使用辛夷,在《金匱》中治頭眩也使用辛夷,而且凡是嘔吐的患者,都應加入辛夷,充分體現了辛夷開解鬱結、降逆止嘔的功效。仲景用藥完全依照《本經》的記載,所以才能成為醫學界的聖人。

又曰:今人以半夏功專祛痰,概用白礬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製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湯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從之。余每年收乾半夏數十斤,洗去粗皮,以生薑汁、甘草水浸一日夜,洗淨,又用河水浸三日,一日一換,濾起蒸熟,曬乾切片,隔一年用之,甚效。此藥蓋是太陰、陽明、少陽之大藥,祛痰卻非專長。

故仲景諸方加減,俱云嘔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末聞以痰多加半夏也。

白話文:

現在的人認為半夏只有化痰的作用,所以都用白礬煮來服用,但服用後常常會引起嘔吐和胃酸過多、食慾不振,這是製藥方法沿襲舊例的缺點。古人只用熱水洗滌七次,去除粘液,現在的人擔心會使口腔發麻,不敢這樣做。我每年收集曬乾的半夏數十斤,洗去粗皮,用生薑汁和甘草水浸泡一天一夜,洗淨後,再用河水浸泡三天,每天換一次水,濾出後蒸熟,曬乾切片,隔一年再使用,效果很好。這種藥物其實是太陰、陽明、少陽經的要藥,化痰並非它的專長。

所以仲景的各種方劑加減,都說嘔吐的加半夏,痰多的加茯苓,從來沒有聽說過痰多要加半夏的。

2. 大黃

氣味苦、寒,無毒。主下淤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白話文:

味苦、性寒,無毒。主治:治療瘀血、血閉,寒冷和炎熱,破除癥瘕積聚、宿食,清除腸胃,排除舊的,帶來新的,通利水穀,調和脾胃消化食物,安和五臟。

陳修園曰:大黃色正黃而臭香,得土之正氣正色,故專主脾胃之病;其氣味苦寒,故主下泄。

白話文:

陳修園說:大黃呈現正黃色,聞起來有香味,吸收了地氣的正氣正色,所以專門治療脾胃的疾病,它氣味苦寒,所以能瀉下。

凡血淤而閉,則為寒熱;腹中結塊,有形可徵曰症,可聚可散曰瘕;五臟為積,六腑為聚,以及留飲宿食,得大黃攻下,皆能已之。自「盪滌腸胃」下五句,是申明大黃之效。末一句是總結上四句,又大申大黃之奇效也。

白話文:

凡是血液瘀滯而不暢通,就會導致寒熱交加;腹中結塊,形狀可以明確診斷的叫做症,可以聚集也可以散開的叫做瘕;五臟的疾病叫積,六腑的疾病叫聚,還有飲水和食物停留在體內,都可用大黃來攻下,都能夠治癒。從「盪滌腸胃」以下五句,是說明大黃的功效。最後一句是總結上面四句,又大大的說明瞭大黃的奇效。

意謂人只知大黃盪滌腸胃,功在推陳,抑知推陳即所以致新乎?人知大黃通利水穀,功在化食,抑知化食即所以調中乎?且五臟皆稟氣於胃,胃得大黃運化之力而安和,而五臟亦得安和矣,此《本經》所以有黃良之名也。(有生用者,有用清酒洗者。)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只知道大黃可以滌蕩腸胃,功在推陳出新,卻不知道推陳出新也就是所以致新嗎?人們知道大黃可以通利水穀,功在化食,卻不知道化食也就是所以調中嗎?而且五臟皆稟氣於胃,胃得大黃運化之力而安和,而五臟亦得安和矣,這就是《本經》所以有黃良之名也。(有生用者,有用清酒洗者。)

3. 桃仁

氣味苦、甘、平,無毒。主淤血、血閉、癥瘕邪氣,殺小蟲。(雙仁者,大毒。)

白話文:

性味:苦、甘,平,無毒。 主治:淤血、血閉、癥瘕邪氣,殺小蟲。(雙仁者,有大毒。)

陳修園曰:桃仁氣平為金氣,味苦為大味,味甘為上味。所以瀉多而補少者,以氣平主降,味苦主泄,甘味之少,不能與之為敵也。

白話文:

陳修園說:桃仁氣平屬於金氣,味苦是大味,味甘是上味。所以瀉的多而補的少,是因為氣平主降,味苦主瀉,甘味少,不能與之相抗衡。

徐靈胎曰:桃得三月春和之氣以生,而花色鮮明似血,故凡血鬱血結之疾,不能調和暢達者,此能入於其中而和之散之。然其生血之功少,而去淤之功多者,何也?蓋桃核本非血類,故不能有所補益。若淤瘕皆已敗之血,非生氣不能流通。桃之生氣,皆在於仁,而味苦又能開泄,故能逐舊而不傷新也。

白話文:

徐靈胎說:桃花在三月春天的和煦氣候中生長,花朵顏色鮮豔如血,因此凡是血鬱血結的疾病,無法調和暢通的,桃花都能進入其中,調和並使之散開。但桃花生血的功效較少,而祛除淤血的功效較多,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桃花核本來不屬於血類,所以不能起到補益的作用。如果瘀滯的腫塊都是敗壞的血,不是生氣就不能使之流通。桃花的生氣都存在於果仁中,味道苦而且能夠疏通泄滯,所以能夠祛除舊血而不損傷新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