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醫效秘傳》是一部清代晚期重要的中醫臨床著作,題為葉桂述,經吳金壽校訂並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付梓刊刻。雖然學界對於是否確為葉桂親筆著述尚有討論,或認為是托名之作,但本書承襲葉桂的醫學思想,尤其在傷寒與溫病的辨析論治方面,具有清晰的體系與實用價值,對於後世醫學發展影響深遠。

本書共分三卷,卷一及卷二主要聚焦於傷寒與溫病的辨證論治。卷一開篇的〈要書說〉即開宗明義,強調掌握傷寒診治的「要」字,即辨識疾病的名稱、所屬經絡、具體症狀、脈象特徵、陰陽表裡虛實以及標本關係。作者認為,只有掌握這些要點,方能透徹理解醫聖張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精髓,應對複雜多變的傷寒病症。隨後的內容系統地闡述了六經病症,從足太陽膀胱經始,依次介紹各經的循行、典型症狀、脈象特徵以及關鍵的治療原則和用藥禁忌。例如,對於太陽經病,強調辨別風傷衛氣的表虛(如桂枝湯證)與寒傷營血的表實(如麻黃湯證),並特別警示太陽病階段切不可輕易攻下或濫利小便,否則邪氣內陷傳變無窮;對於陽明經病,區分在經與在府的治療策略,強調府實證當急下;對於少陽經病,指出其主半表半裡,治療以和解為主,並明確提出「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的三大禁忌;對於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病,則著重辨析寒邪直中與傳經之別,以及同是腹瀉、厥逆、舌卷囊縮等症狀在寒熱證中的不同表現和相應的溫法或下法。這種逐經辨證、詳述關鍵病機與治法的論述方式,條理清晰,旨在為臨床醫生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卷一末的〈傷寒綱領〉則對前人傷寒著作進行了評價,認為其多有遺失或錯誤,導致後學迷失,並再次強調傷寒病症多變,「原無定體」,診治需靈活變通,「觀其症,察其脈,辨其時,識其虛實而用藥」,體現了活法的思想。

卷二則延續卷一的思路,進一步深入探討傷寒的各種證候變化以及溫病的辨治。根據基本介紹,卷二兼論多種溫病,並補入《溫熱論》,這表明本書不僅囿於傳統的傷寒學範疇,也吸納了溫病學的理論與實踐,力圖將兩者結合,以應對當時更廣泛的熱性病臨床需求。這種將傷寒與溫病置於同一部著作中討論,並強調二者辨別與聯繫的做法,反映了清代醫家在疫病頻發背景下,力求完善熱病診療體系的努力。

卷三則從更宏觀的角度闡述中醫理論的基礎,列述陰陽升降之理和切脈審證之要。陰陽升降是中醫重要的生理病理觀念,理解其原理對於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確定治療方向至關重要。切脈和審證是臨床診斷的關鍵手段,卷三對此進行深入闡述,旨在提升醫生的診斷能力。這部分內容是對前兩卷具體辨證論治方法的理論支撐和診斷基礎,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編寫思路。書末附有經驗方80首,這些方劑是作者或葉桂、吳金壽等醫家的臨床經驗積累,為書中的理論與辨證提供了具體的用藥方案,增強了本書的實用性。

從吳金壽和張文燮的序言中,我們可以看到本書刊刻的緣由及其在當時醫界的地位與價值。吳金壽自述其追尋葉桂著作多年,在同門處偶然獲得《醫效秘傳》抄本,讀後深感其內容精要、理法簡明,「不泥古,不好奇」,真得醫學本原,故與同志者共同校訂付梓,意在廣傳葉氏醫學精華。這也從側面說明,即使是抄本流傳,葉桂的醫名及其學術影響依然廣泛,其遺著受到同道的珍視。張文燮作序時,更是將本書與葉桂、薛生白、繆方彥三家醫案匯刊,認為本書「論證其方,靡不吻合」,並與後兩位名醫的醫案「同條而共貫」,讚揚其論述與方劑的效驗。這不僅肯定了本書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有效性,也暗示了葉桂、薛生白、繆方彥這三位清代溫病大家在學術上存在一定的淵源或共通之處,而本書可能是理解葉氏乃至清代溫病學術脈絡的重要文本。兩篇序都強調本書的「平易近情」、「簡明扼要」和「臨床應用價值很高」,鼓勵後學者深入閱讀學習。

總體而言,《醫效秘傳》是一部以傷寒溫病辨治為核心,融匯陰陽理論與診斷要訣的中醫臨床著作。它系統地闡述了六經辨證的基本框架和關鍵要點,並兼顧溫病的診斷治療,力求提供一套簡明實用、靈活變通的診治方法。儘管其作者歸屬存在爭議,但書中內容體現了清代醫家對古典醫籍的繼承與發展,尤其是在熱病診療方面,展現了對傷寒與溫病活法辨治的探索與總結。本書邏輯清晰,重點突出,所載方劑多為臨床驗方,對於研究葉桂學術思想、清代傷寒溫病學發展以及臨床中醫實踐,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被後世醫家奉為圭臬,亦證實了其在臨床醫學領域的顯著影響力。


吳序

張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一 (15)

卷一 (16)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