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傷寒諸證論
3. 發熱
發熱者,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熇熇然散而成熱者是也。與潮熱、寒熱、煩躁之熱不同。煩躁之熱,熱在內者也。潮熱之熱,有時而熱,不失其時。寒熱之熱,寒已而熱,相繼而發。至於發熱,則無時而發也。然有翕翕發熱、蒸蒸發熱之異。翕翕發熱者,若合羽所覆,明其熱在外也,故與桂枝湯汗以散之。
蒸蒸發熱者,若熏蒸之蒸,明其熱在內也,故與調胃承氣湯下以除之。然發熱屬表者,即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鬱所致也。發熱屬裡者,即陽氣下陷入陰中所致也。觀其熱所從來,而汗下之症明矣。若熱先自皮膚髮者。知邪氣在外者也。熱先自里生而達於表者,知邪氣在裡者也。
舉斯二者,則邪之在表在裡又明矣。惟其在表在裡,俱有發熱,故半表半裡亦有發熱,何者?以表症未罷,邪氣傳裡,里未作實,是為半表半裡。然同一發熱也,或始自皮膚而漸傳為裡熱,或始自內熱而外達於肌表。故邪氣在表而發熱者,表熱而里不熱也。邪氣在裡而發熱者,裡熱甚而達於表也。
其在半表半裡而發熱者,則表裡俱發熱者也。《難經》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然太陰、厥陰皆不發熱,惟少陰病始得之,雖有發熱之症,亦脈沉下利手足冷為異爾,故與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以散之。然有汗後發熱者,或表邪未盡,或里症已具,或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有下後發熱者,或宿垢未盡,或丸藥誤下。
有勞復發熱者,蓋因新瘥後津液未復,血氣尚弱,或語言以傷氣,思慮以傷神,邪熱隨至,原病復舉,當調和營衛,清解邪熱為佳也。有食復發熱者,須滌邪扶正,消食丸為妙也。雖然發熱,傷寒之常也,如有陰陽俱虛,及下利與新汗後,又皆惡其熱也。豈可一概論耶?
白話文:
發熱,是指熱感在皮膚表面浮動,像熱氣一樣散開形成的熱。這和潮熱、寒熱、煩躁的發熱不同。煩躁的熱,是熱在體內;潮熱的熱,是定時發熱;寒熱的熱,是先冷後熱,交替出現。而發熱則是沒有固定時間的。發熱又分為「翕翕發熱」和「蒸蒸發熱」兩種。「翕翕發熱」感覺像羽毛覆蓋在皮膚上,說明熱在體表,可以用桂枝湯發汗來散熱。「蒸蒸發熱」感覺像蒸氣一樣從體內往外冒,說明熱在體內,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攻下瀉熱。
發熱屬於表證,是因為風寒侵入皮膚,導致陽氣鬱結;發熱屬於裡證,是因為陽氣下陷到陰分所導致。觀察熱的來源,就可以知道是該發汗還是攻下。如果熱先從皮膚出現,表示邪氣在體表;如果熱先從體內產生,然後擴散到體表,表示邪氣在體內。
這兩種情況可以清楚分辨邪氣是在體表還是在體內。但因為體表體內都可能發熱,所以也有半表半裡的發熱。為什麼呢?因為表證還沒結束,邪氣傳到體內,但體內還沒完全形成實證,就是半表半裡。雖然都是發熱,但有些是從皮膚開始,然後慢慢變成體內熱;有些是從體內開始,然後發散到皮膚。所以邪氣在表而發熱,是表熱而體內不熱;邪氣在內而發熱,是體內熱很嚴重,然後發散到體表;而半表半裡的發熱,則是體表體內都發熱。《難經》說:「發熱又怕冷的,是陽證;不發熱但怕冷的,是陰證。」不過,太陰病和厥陰病都不會發熱,只有少陰病才會有發熱,但少陰病發熱時,脈象會沉下去,而且會有腹瀉、手腳冰冷的現象,這時候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來散熱。
發汗後可能還會發熱,可能是表邪還沒完全解除,或是體內症狀已經出現,又或是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攻下後也可能發熱,可能是體內宿便還沒排乾淨,或是亂用攻下藥所導致。
勞累後發熱,是因為病剛好時,體內的津液還沒恢復,氣血還很虛弱,可能因為說話傷了氣,或思慮傷了神,導致邪熱入侵,使原來的病復發,這時要調和營衛,清解邪熱為佳。吃東西後發熱,應該要去除邪氣、扶助正氣,用消食丸最好。雖然發熱是傷寒常見的症狀,但如果陰陽虛弱,或是腹瀉、剛出汗後又發熱,都不能用相同的治療方法,難道可以一概而論嗎?
4. 惡寒
惡寒者,風寒客於營衛之中也。惟其風寒客於營衛,則灑淅然惡寒也。惟其營衛之受風寒,則嗇然不欲舒也。其惡寒者,非惡寒熱之寒,又非惡風也。蓋惡風,見風則惡,若居密室之內,幃帳之中,則坦然自舒也。至於惡寒者,雖不見風,亦自裡寒,雖身大熱,亦欲近衣。
始發之間,戰慄鼓頷,甚則體振,肌膚粟起,毫毛畢直,雖在幃帳之中,重衣厚被,亦不能御其寒也。且寒熱之寒,謂寒熱更作,熱至則寒無矣。其惡寒者,雖身發熱,而不欲去衣,甚至向火覆被,猶不遏其寒也。所以然者,由陰氣上入陽中,或陽微,或風虛相搏所致。惡寒一切屬表。
若下症悉具而微惡寒者,是表猶未解,當先解表,乃可攻裡也。經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如傷寒,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若先惡寒,必繼之以發熱,此則發於陽也。若惡寒而踡臥,脈細而緊,此則發於陰也。在陽者,可發汗。在陰者,可溫里。惡寒雖悉屬表,而在表自有虛實之別。
若汗出而惡寒者,為表虛,可解肌。無汗而惡寒者,為表實,可發汗。如汗後仍不解反惡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如或少陰病,惡寒而踡臥,手足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又為不治之症。
按:發熱惡寒,明是傷寒之候,然亦有近似傷寒者。如脈浮而數,發熱惡寒,是傷寒症也。若脈浮而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癰疽症也。脈浮而澀,發熱惡寒,或膈實嘔吐,噫噯吞酸,是傷食症也。脈浮而弦,發熱惡寒,或惡食,是欲作瘧也。由是觀之,發熱惡寒之症,豈同一而語哉?
白話文:
所謂的「惡寒」,是因為風寒侵入身體的營衛系統所導致。正因為風寒侵入營衛,所以才會感到忽冷忽熱、發抖的惡寒。也因為營衛受到風寒的影響,所以會覺得身體緊縮不舒服,不想伸展。這裡說的惡寒,不是指忽冷忽熱的寒,也不是單純的怕風。怕風是只要一見到風就會感到不適,但如果待在密閉的房間或帳篷裡,就會覺得舒適。至於惡寒,即使沒有吹到風,也會從身體內部感到寒冷,即使身體發熱,也仍然想要多穿衣服保暖。
剛開始發作時,會感到戰慄、下巴抖動,嚴重時會全身發抖、皮膚起雞皮疙瘩、汗毛直豎,即使待在帳篷裡,穿著厚重的衣服或蓋著厚被子,也無法抵禦寒冷。而忽冷忽熱的寒,是指寒和熱交替出現,當熱起來時就不會覺得冷。但惡寒的人,即使身體發熱,也不想脫掉衣服,甚至靠近火爐、蓋著被子,仍然覺得寒冷。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陰氣上侵陽氣,或是陽氣虛弱,或是風邪與虛弱的身體互相搏鬥所導致。總之,惡寒都屬於表證(指疾病在身體的表面)。
如果出現上述所有症狀,同時伴有輕微的惡寒,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應該先解除表證,才能進一步治療身體內部。醫書上說:「發熱又怕冷,是屬於陽證。沒有發熱但怕冷,是屬於陰證。」例如傷寒,可能已經發熱,也可能還沒發熱。如果先感到怕冷,之後才發熱,這就是屬於陽證。如果怕冷而且身體蜷縮著,脈象細而緊,這就是屬於陰證。屬於陽證的,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屬於陰證的,可以用溫補裡氣的方式治療。惡寒雖然都屬於表證,但在表證中又分為虛證和實證。
如果出汗後還怕冷,表示是表虛,可以用解肌的方式治療。如果不出汗但怕冷,表示是表實,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發汗後仍然怕冷,反而更嚴重,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如果是少陰病,出現怕冷而且身體蜷縮著,手腳冰冷,腹瀉,煩躁不安,脈象摸不到,則屬於無法醫治的重症。
總而言之,「發熱惡寒」明顯是傷寒的症狀,但也有些症狀類似傷寒。例如,脈象浮而且快,同時發熱怕冷,這是傷寒的症狀。如果脈象浮而且發熱怕冷,同時身體有疼痛的地方,這是癰疽的症狀。如果脈象浮而且澀,同時發熱怕冷,或者胸膈阻塞,想吐、打嗝、吞酸,這是飲食積滯的症狀。如果脈象浮而且弦,同時發熱怕冷,或者厭食,這是快要發瘧疾的症狀。由此可見,發熱怕冷的症狀,怎麼可以一概而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