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吐蚘

吐蚘者,蓋因傷寒胃虛之人,素有積冷,妄發其汗,以致胃中虛冷,飢不欲食,食即吐蚘也。先用理中湯,次用烏梅丸。待蚘已定而熱不退,或嘔惡脈數者,方用小柴胡湯。此症身雖躁熱,口雖燥渴,忌用寒涼。

白話文:

嘔吐蛔蟲是因傷寒導致胃氣虛弱的人,本來就積有寒氣,又錯誤地發汗,以致胃中虛寒,餓了也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首先使用理中湯,然後使用烏梅丸。等蛔蟲已經平息但體溫還未退,或嘔吐噁心、脈搏快速的,才使用小柴胡湯。這種症狀,雖然身體發熱、口乾舌燥,但忌用寒涼藥物。

2. 狐惑

狐惑者,猶豫不決,進退之義也。蓋傷寒失汗,邪熱入腹,以致飲食少而腸胃空虛,三蟲舉而求食。其候四肢沉重,精神困倦,惡聞食氣,默默欲臥,目閉,舌白,齒晦,面眉間赤白黑色變易無常。然蟲蝕下部為狐,下唇有瘡,其咽乾。蟲蝕其藏為惑,上唇有瘡,其聲啞。通用治䘌桃仁湯。

白話文:

「狐惑」指的是猶豫不決,進退兩難的意思。

當傷寒患者沒有出汗,邪熱進入腹部,導致飲食減少,腸胃空虛,肚子裡的寄生蟲便會甦醒,開始尋找食物。這時患者會出現四肢沉重、精神疲倦、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想默默躺在牀上的症狀,並且眼睛閉合、舌頭發白、牙齒發黑、面部和眉毛之間的顏色會不時變化。

如果寄生蟲蝕食到身體的下部,就會稱為「狐」,患者的下脣會長瘡,喉嚨發乾。如果寄生蟲蝕食到身體的內臟,就會稱為「惑」,患者的上脣會長瘡,聲音變啞。治療方法通用「䘌桃仁湯」。

3. 漱水不下咽

漱水不下咽有三。若見表症而不下咽者,必作衄,以邪熱在經,迫血妄行也。若無表症,加之腹滿如狂,此為瘀血停留也。若陰極發躁,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此無根之火遊於咽嗌之間,假作渴也。若能盡飲不解渴而睡臥不寧者,此實火作渴也。

白話文:

漱口時水不下嚥有以下三種情況:

  1. 如果有外感表證,但水不下嚥,必定會流鼻血,這是因為邪熱在經絡中,迫使血液異常運行所致。

  2. 如果沒有外感表證,再加上腹部脹滿如瘋狂,這是瘀血停留導致的。

  3. 如果陰氣極度虛弱,發作時狂躁不安,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喝下去就吐出來,這是因為沒有根源的虛火遊走於咽喉之間,假裝口渴所致。

  4. 如果能喝下大量的水但仍不解除口渴,且不能安穩入睡,這是實火引起的口渴。

4. 飢不欲食

飢不欲食者,由胃氣虛,客熱在胸中所致也,宜吐之。仲景曰:手足冷,脈乍緊,心煩,飢不欲食,病在胸,宜瓜蒂散吐之。

白話文:

如果感到飢餓但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胃氣虛弱,外來的熱氣滯留在胸中造成的,應該催吐。張仲景說: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促,心煩意亂,飢餓卻不想吃東西,是因為胸中有病,適合服用瓜蒂散催吐。

5. 過經不解

傷寒六日傳六經,為一候,七日當解。若不解,再傳,至十三日,謂之過經。然去傷寒之邪,不過汗吐下三法。三法得當,則隨手而愈矣。若當汗失汗,則邪熱內陷。當下失下,則邪熱留滯。傳變不已,過經而不解也。亦有汗吐下後,藥力欠至,邪氣未盡,宿垢凝結於腸胃,餘毒壅窒於經絡,亦致過經而不解也。大法:虛者視輕重而調養之,實者量怯弱而再下之。

白話文:

傷寒六天後傳遍六經,這是一個階段,第七天應該病癒。如果沒有痊癒,再次傳經,到第十三天就稱為「過經」。然而,去除傷寒邪氣,不外乎發汗、嘔吐、通便這三種方法。三種方法使用得當,就可以隨手治癒。如果應該發汗卻沒有發汗,就會導致邪熱內陷。應該通便卻沒有通便,就會導致邪熱滯留。傳變不已,過經而不癒。也有發汗、嘔吐、通便後,藥力不足,邪氣未盡,宿垢凝結在腸胃,餘毒壅塞在經絡,也會導致過經而不癒。大致原則:虛弱的人根據嚴重程度調理身體,體質強壯的人評估虛弱程度後再通便。

6. 百合病

傷寒病後,失於調理,餘邪未盡,陰陽錯攻,當汗反下,當下反汗,以致為逆,邪不能解,故為百脈一宗,舉皆受病,無復經絡傳次。所以欲食不食,欲臥不臥,欲行不行,似寒無寒,似熱無熱,默默不知,口苦便赤,藥入口即吐利愈劇,如有邪崇,其脈微數,此為百合病,故用百合等湯。若溺時頭痛,六十日愈。

溺時頭不痛,淅然寒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而頭眩者,二十日愈。

白話文:

感染風寒後,沒有好好調理,導致體內餘毒未清,陰陽失衡,導致出汗時反倒腹瀉,腹瀉時反倒出汗,形成病邪逆流的情況,邪氣無法排出,因此蔓延至全身各經絡,讓所有經絡都受累,不再按照正常的經絡傳輸規律發病。所以病人會出現想吃但吃不下、想睡但睡不著、想走動卻走不了的情況,既不覺得寒也不覺得熱,處於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口苦發紅,吃藥後會立即嘔吐腹瀉,更加嚴重,彷彿被邪氣附體。其脈搏細微而快速,這稱為百合病,因此使用百合等藥材煎煮的湯藥治療。如果在小便時出現頭痛,六十天後即可痊癒。

7. 壞病

傷寒邪未盡,又感風寒暑濕燥火,而成壞病,或汗吐下溫針仍不解,或小柴胡證罷而熱尚在,亦為壞病。蓋病已過經,熱留臟腑,陰陽壞亂,日久不痊,氣血漸衰,變為此症。視其何逆,以法治之。

白話文:

如果傷寒餘邪未除,又受到風寒暑濕燥火邪氣的侵襲,就會形成慢性病。即使使用發汗、嘔吐、瀉下、溫熱針灸等方法治療,病情依然無法緩解;或者小柴胡湯證已經消除,但餘熱未退,也會變成慢性病。這是因為疾病已經超過了病程,餘熱滯留在臟腑,導致陰陽失調,時間久了未能痊癒,氣血逐漸衰竭,演變成這種症狀。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8. 勞復

勞為勞動之勞,復為再病之復也。蓋因傷寒新瘥,血氣未平,餘熱未淨,勞動其熱,熱氣還經,遂復熱也。非止強力搖體,持重遠行,至於梳頭洗面,憂悲思慮,皆能復也。況其過用者乎?其飲食復者,乃曰多食。過食內滯則復,餘邪因食滯而復聚也。又曰:食谷則危,飲酒則劇。

白話文:

"勞"是指勞動的"勞","復"是指病情再次發作的"復"。這是因為在傷寒剛痊癒的階段,身體的血氣還沒有完全調和,體內的餘熱也沒有徹底消除。如果此時勞動,熱氣會重新進入經絡,導致病情復發。這並不僅僅是指劇烈運動、搬重物、長途行走等,即使是梳頭、洗臉,或心情憂慮、悲傷、思考過度,都可能引起病情復發,更不用說過度勞累的情況了。

飲食不當也會導致復發,稱為"飲食復"。這是因為過量進食會引起食物停滯,餘邪會因此而重新聚集,引起病情復發。所以說,吃穀類食物會有危險,飲酒則會使病情加重。

經曰:傷寒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和之。脈浮數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然傷寒之邪,自外入也。勞復之邪,自內發也。鳴呼,食復也,勞復也,諸復可治,而御內則死矣。

昔顧子獻不以華敷之診為信,臨死致有舌出數寸之驗。由此觀之,可不駭哉?

白話文:

《傷寒論》中提到:傷寒病癒後,再次發燒,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緩解。脈象浮數的話,可用發汗法治療。脈象沉實的話,可用瀉下法治療。然而,傷寒的邪氣是由外部侵入的,勞復的邪氣是由內部發生的。唉,飲食過度復發,勞累過度復發,這些復發都是可以治療的。但是,如果身體內部出現問題,那可就沒救了。

9. 易病

易病者,乃陰陽交易之謂也。蓋大病方瘥,餘邪未淨,輒動淫欲,毒氣返遏,互相為病也。若男病新瘥,婦人與之交而反得病者,謂之陽易。婦病新瘥,男子與之交而得病者,謂之陰易。若不因易而自病重舉者,名曰女勞復。通用逍遙散加減。在男子則陰腫,少腹絞痛。在婦人則裡急,腰胯重,連腹內掣痛。

白話文:

這種病的症狀是:高熱衝向胸部,氣息虛弱,身體沉重,頭重得抬不起來,腳不能移動,眼前發花,四肢僵硬,全身的骨節痠軟無力。男性陰囊縮回腹中,女性陰部疼痛。都用燒裩散或豭鼠糞、竹皮等藥物治療,等到小便通暢,陰部腫脹消退就痊癒了。如果手腳拳曲,舌頭伸出來,脈搏不正常,這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

其症熱上衝胸,氣乏身重,頭重不舉,足不能移,眼中生花,四肢拘急,百節解散。男子卵縮入腹,婦人痛引陰中。俱用燒裩散,或豭鼠糞、竹皮等散,待小便利,陰頭腫退為愈。若手足拳攣,舌吐,而脈離經者,又為不治之症也。

10. 發頤

傷寒汗下不徹,邪結在耳後一寸二分,或兩耳下俱腫硬者,名曰發頤。此皆餘邪熱毒不清,速宜消散,緩則腫潰矣,宜連翹敗毒散。

白話文:

若傷寒後發汗無法徹底發散,邪氣滯留於耳後一寸二分處,或是兩耳下都腫脹變硬,這就是病名為「發頤」。這些都是殘留的邪熱毒氣未清,需要趕緊消散。若拖延不治,會腫脹潰爛。建議使用連翹敗毒散治療。

11.

夫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經云: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陽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陰脈集於膝下而聚於足心,故陰氣勝則從足五指至膝上寒。其他傷寒時疫,熱極入深,手足厥冷者,所謂熱深厥亦深,陽極似陰也。

白話文:

當陽氣衰敗在身體下部,就會出現寒厥(手腳冰涼)。當陰氣衰敗在身體下部,就會出現熱厥(手腳發熱)。醫書上說:陽氣從腳趾的表層開始升起,陽脈聚集在腳底,匯聚在足心,所以陽氣旺盛時,腳底會發熱。陰氣從腳趾的內側開始升起,陰脈聚集在膝蓋下方,匯聚在足心,所以陰氣旺盛時,從腳趾到膝蓋上部會發涼。其他傷寒疫病,熱氣極盛侵入身體深處,手腳冰涼的,這是因為熱極則轉化為寒,陽氣極盛時表現出陰氣的徵兆。

若誤認為寒而用熱藥,則殺人於俄頃矣。宜承氣湯、白虎湯、大柴胡湯。若真是陰寒而厥者,則宜附子理中湯。陰衰熱厥,宜滋陰以制火。又有火鬱脾土之中,手足熱甚者,東垣升陽散火湯所由設也。

白話文:

如果誤把寒症當成熱症,而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就會在短時間內導致死亡。此時應使用承氣湯、白虎湯、大柴胡湯。如果真的是陰寒導致的厥證,則應使用附子理中湯。陰虛導致的發熱厥證,應滋陰降火。有些時候,火氣鬱積在脾胃之中,會導致手足發熱嚴重,這時可以考慮使用東垣升陽散火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