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小便不利

膀胱乃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焉。若熱蓄於下,濕蘊於中,氣因熱傷,結而不散,甚則小腹硬滿而痛,小便閉而不通也。若飲水過多,或中濕發黃,皆以利小便為先。如汗後亡津液,陽明汗多,則以利小便為戒。

白話文:

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地方,氣化後就能從膀胱排出。如果下半身有熱氣,中間有濕氣,氣因熱氣而受傷,凝結不散開,嚴重時小腹會變硬、脹滿、疼痛,小便也排不出來。如果喝太多水,或因濕氣而發黃,都要先利尿通便。但如果出汗後津液流失,陽明經出汗過多,則不應利尿通便。

2. 小便難

經曰:陰虛則小便難。陰虛者,陽必湊之。蓋因膀胱受熱,故小便澀而不能流利。

3. 小便數

小便數者,腎與膀胱俱虛,而有客熱乘之也。二經既虛,致受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令數。小便數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

白話文:

小便頻繁的原因,是腎氣和膀胱氣都虛弱,而又有外來的熱邪乘虛而入。腎和膀胱虛弱後,容易受到外來熱邪的侵襲。虛弱的腎和膀胱無法控制水分,導致小便次數增多。頻繁的小便會導致尿道不通暢,不通暢就會導致小便排泄不順暢,因此又會引起小便次數增多的惡性循環。

4. 四逆(附厥)

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厥者,手足寒冷,甚於四逆也。節庵曰:邪在表,則手足熱。邪在半表半裡,則手足溫。邪在陰經,則手足逆冷。然自熱至溫,至溫至冷,此傳經之邪也。輕則四逆散,重則承氣湯。若乃直中陰經之邪,初得病便手足厥冷,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

白話文:

四逆指四肢冰冷,但不是溫熱的。厥指手腳冰涼,比四逆更嚴重。節庵說:寒邪在表(體外),則手腳會發熱。寒邪在半表半裡(身體表層與內層之間),則手腳會溫熱。寒邪在陰經(身體內部陰性經絡),則手腳會發冷。但是,如果從發熱到溫熱,再到冰涼,這是寒邪在經絡上傳播的表現。

輕度的四逆,可以用四逆散來治療。嚴重的四逆,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是直接侵襲陰經的寒邪,發病時手腳就會冰冷,輕微的可以用理中湯治療,嚴重的可以用四逆湯治療。

陽厥初有頭痛,身疼,發熱,惡寒,喜冷,便秘,譫語,露手揚衣,發渴,脈沉數者,承氣湯。陰厥初無頭疼,身熱,惟怕寒,戰慄,倦臥欲眠,下利清穀,引衣自蓋,脈沉遲者,四逆湯。按四逆散,方用柴胡枳實、芍藥、甘草,皆寒冷之物,而治四逆之疾,是知傳經之邪,非虛寒症也,故忌用溫熱之劑。今將傳經、直中兩症,分作陰厥、陽厥,則四逆與厥,判然分明矣。

白話文:

陽厥證

初期症狀:頭痛、渾身痠痛、發燒、畏寒、喜冷、便祕、胡言亂語、手腳露在外而揚起衣服、口渴、脈象沉細而數。可以使用承氣湯。

陰厥證

初期症狀:沒有頭痛、發熱,只怕冷、發抖、疲倦想睡、拉清稀的糞便、用衣服蓋住自己、脈象沉細而緩慢。可以使用四逆湯。

備註

四逆散的藥方中使用了柴胡、枳實、芍藥、甘草等寒涼的藥物,但用來治療四逆的疾病。這說明傳經的邪氣不是虛寒症狀,因此不適合使用溫熱的藥物。現在將傳經、直中的兩類疾病分為陰厥和陽厥,這樣四逆和厥就明顯區分開來了。

5. 蓄血

蓄血者,瘀血蓄結於內也。蓋因邪熱相攻,血留不行,故成此症也。經曰:太陽隨經,瘀血在裡,血為熱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所致也。然血蓄於上,則善忘。血蓄於下,則為如狂。若少腹急滿,小便當不利,今反利而大便黑者,血症諦也,宜用鹹寒苦泄勝血之劑,或抵當湯之類。若小便不利,津液留結,可利其小便。

白話文:

蓄血是指血液瘀滯積結在體內。這是由於邪熱相互侵襲,導致血液凝滯不流,因此形成這種症狀。

《黃帝內經》中說:太陽經循行全身,瘀血位於體內,這是因為血液被熱力凝結而無法運行,積聚在下焦所致。

然而,血液積聚在上焦,則會導致善忘。血液積聚在下焦,則會如同發狂。

如果少腹急脹,小便應當不利,但現在卻出現小便通利而大便發黑的症狀,這是血癥的典型徵象。應當使用具有鹹、寒、苦泄血功效的藥物,如抵當湯之類。

如果小便不利,說明津液滯留,可以採用利小便的藥物。

若小便自利,則是蓄血之症,可下其瘀血也。

6. 遺溺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若腎虛,則膀胱之氣不約,故小便出而不自知也。其治法有陰陽虛實之別。若陽邪,譫妄神昏,熱甚而遺尿者,當清心解熱。若陰邪,厥逆脈微,寒極而遺尿者,當溫腎散寒。設或狂言直視而遺尿者,又為腎絕而不可治也。

白話文:

小便不通稱為「癃」,控制不住小便稱為「遺溺」。如果腎氣虛弱,膀胱的機能就會失調,導致小便不自主排出。治療方法要視陰陽虛實而定。如果是陽氣亢盛,導致神志不清、發熱嚴重而遺尿,應清心降火。如果是陰氣過盛,導致脈搏微弱、寒冷嚴重而遺尿,應溫腎散寒。如果出現胡言亂語、目光呆滯且遺尿,表示腎氣衰竭,無法治療。

7. 搖頭

頭者,諸陽之會,諸陽脈皆上於頭。陽脈不治,則頭為之搖矣。然搖有三:一曰搖頭言者,里痛也。以里有痛,語言則劇,欲言而頭搖矣。二曰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以風盛於上,風主動搖,故頭搖也。然里病非邪病也,痛使之然。痙病非厥逆也,風使之然。至於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而搖頭者,又為心絕也。

白話文:

今天的天氣很差,有三個原因。

8. 怫鬱

怫鬱者,蓋因表邪發熱汗出,覆蓋不周,汗出不徹,或早遏風邪,是以陽氣鬱於肌膚,蒸於頭面,聚而不散也。若陰盛而面赤者,其色黯而不光。陽盛而面赤者,其色明而且潤。治須察其虛實,不可見面紅便作陽火治之。

白話文:

煩躁鬱悶,通常是因為外感邪氣發熱出汗,但覆蓋不全,導致汗出不暢,或早早抑制風邪,於是陽氣鬱結在肌膚,蒸騰於頭面,聚而不散。如果是陰盛而面部發紅,其面色暗淡無光。如果是陽盛而面部發紅,其面色鮮明潤澤。治療時需要辨別虛實,不能看到面紅就認為是陽虛而使用溫熱藥物進行治療。

9. 藏厥

傷寒七八日,脈微膚冷,煩躁無時暫安者,此名藏厥。多難治,始當用四逆湯

白話文:

傷寒病情已經過了七、八天,脈搏微弱、肌膚冰冷,煩躁不安,無法暫時安穩的,這個被稱為「藏厥」。治療起來很困難,一開始應使用「四逆湯」。

10. 除中

傷寒厥深,下利,脈遲,當不能食而反能食者,名曰除中。除中者,中氣已絕,病不可治也。

11. 不仁

不仁者,肌膚頑麻而不知痛癢寒熱也。蓋因發汗過多,亡其營血,不能周流,經絡乃為寒邪輳襲,血脈凝泣而不仁也。設或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入,形體不仁,又為絕候也。

白話文:

沒有知覺的人,肌膚僵硬麻木,感覺不到疼痛、搔癢、寒冷或酷熱。這是因為過度出汗,導致營血耗盡,無法順暢流動,經絡被寒邪侵襲,血脈凝滯,才會沒有知覺。如果身體出汗像油一樣,喘氣不停,無法進食,身體失去知覺,這是絕症的徵兆。

12. 直視

直視者,視物而目睛不轉動者是也。傷寒至於直視,為邪氣已極,證候已逆,多難治也。設或目中不了了者,又為可治之症也。二者形症相近,為工者宜熟思之。

白話文:

直視:看東西時,眼睛不轉動。

在傷寒病中,出現直視,表示邪氣已經很盛,證候已經逆亂,大多難以治癒。但如果眼中還有神采,那麼仍然有救治的可能。這兩種情況症狀相似,醫生應仔細辨別。

13. 筋惕肉瞤

《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大虛,筋肉失養,故惕然而跳,瞤然而動也,治宜溫經養營之劑。故張氏特設真武湯以救之。

白話文:

《內經》記載:陽氣充足的話,陽氣旺盛能滋養精神,陽氣溫和能滋養筋骨。如果發汗過多,津液消耗過度,陽氣就會大虛,筋肉就會失養,所以才會突然驚跳,突然抽搐,治療的時候應該使用溫經養血的藥方。因此,張仲景特別設定了真武湯來治療這種情況。

14. 熱入血室

王冰曰:沖為血室。言諸經之血,朝會於此。其脈起於腎下,並足陽明之經。若衝脈得熱,血必妄行,故在男子則為下血、譫語,以邪熱傳入正陽明府病也。在婦人則為寒熱似瘧,以邪熱乃隨經而入也。故曰:婦人則隨經而入,男子由陽明而傳。一說:傷寒中風,偶遇經水適來,邪隨而入,或經水適斷,血熱而結,或胸滿譫語,或往來寒熱,或如瘧狀,皆為熱入血室也。皆不可汗下,無犯胃氣及中上二焦。

白話文:

王冰說:沖脈是藏血的地方。意思是說,身體各經絡的血液,都會匯集到沖脈。沖脈的脈絡起於腎臟下面,與足陽明經並行。如果沖脈受到熱邪,血液就會胡亂流動,因此男性會出現下血、胡言亂語,是因為邪熱傳入正陽明經所致。女性則會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是因為邪熱隨著經絡而進入身體。所以說:女性是隨著經絡進入,男性是由陽明經傳入。

另一種說法:傷寒中風時,恰好遇到月經來潮,邪氣就會隨著經血進入身體;或者月經剛結束,血熱凝結;或者胸悶胡言亂語;或者寒熱往來;或者類似瘧疾的症狀,這些都是熱邪進入藏血之處。這些情況下都不可汗下,以免損傷胃氣和中上焦。

並用小柴胡湯加歸、芍、生地、丹皮以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