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一 (16)
卷一 (16)
1. 表症
表症者,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而脈浮者是也。然惡寒者,表症也。惡寒為表之虛,此屬太陽,宜汗之。若熱多寒少,脈來微弱,或尺脈遲者,不可汗。衄血下血者,不可汗也。壞病者,不可汗也。經水適來者,不可汗也。風溫者,不可汗也。濕溫者,不可汗也。虛煩者,不可汗也。
動氣者,不可汗也。又有三陰病,不可發汗,發汗則動經血。若太陰症,脈浮者,宜微汗之。少陰症,發熱脈沉者,又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
白話文:
所謂的表症,指的是會發燒怕冷、頭痛、身體痠痛,而且脈象浮在表面的情況。然而,怕冷是表症的一個明顯表現。怕冷代表身體表面的陽氣虛弱,這種情況屬於太陽經的病症,應該要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發燒的程度比怕冷嚴重,而且脈象微弱,或是把脈時尺脈顯得遲緩,就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有流鼻血或拉血的情況,也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身體狀況已經變壞的情況,也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正值生理期來潮的女性,也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屬於風溫病或濕溫病的情況,也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有虛煩症狀的情況,也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身體內氣亂竄不安的情況,也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另外,屬於三陰經的病症,也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強行發汗會導致經血妄動。如果屬於太陰經的病症,但脈象浮在表面,可以稍微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屬於少陰經的病症,但出現發燒而且脈象沉在裡面的情況,就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發汗治療。
2. 里症
里症者,不惡寒反惡熱,潮熱,譫語,腹脹滿,大便硬,脈沉而滑者是也。然惡熱者,里症也。惡熱為里之虛,此屬陽明,宜下之。若脈浮者,不可下也。虛細者,不可下也。嘔吐者,不可下也。不轉矢氣者,不可下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也。三陰大約可溫而不可下,然有積症,又當下也。
如太陰腹滿時痛,少陰口燥咽乾,或腹滿,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此積症也。
白話文:
所謂「里症」,就是指病人不會怕冷反而怕熱,會出現像潮水一樣一陣陣發熱的現象,胡言亂語,肚子脹滿,大便乾硬,把脈時感覺脈象沉在裡面而且滑順。通常怕熱就表示是里症。
怕熱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經的問題,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但如果脈象是浮在表面的,就不能用瀉下法;脈象虛弱細小的,也不能用瀉下法;有嘔吐現象的,也不能用瀉下法;無法放屁的,也不能用瀉下法;小便清澈的,也不能用瀉下法。
三陰經的問題,大部分可以用溫補的方法,不適合用瀉下法,但如果是有積聚的症狀,還是應該用瀉下法。
像是太陰經出現肚子脹滿、時常疼痛,少陰經出現口乾舌燥、喉嚨乾,或者肚子脹滿、不大便,或是拉肚子拉出清水,心口疼痛,這些都是積聚的症狀。
3. 表裡俱見症
病人脈浮而大,即是表症,當汗之。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澀,卻當下。此是表裡俱見也。五苓散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即是里症,當下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發汗。此是兩症俱見,未可下,宜桂枝湯。
病人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即是里症,當下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是兩症俱見,仲景所謂半表半裡,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病人脈象浮而且大,這是表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發熱、口渴、小便顏色赤紅且排尿困難,這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這種情況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傷寒病如果六七天都沒有大便,並且有頭痛、發熱的症狀,這是裡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小便清澈,就知道病邪不在裡,還在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種情況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
病人胸口下方感覺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這是裡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頭部出汗、微微怕冷、手腳冰涼,這卻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種情況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出現,這是張仲景所說的半表半裡,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4. 無表裡症
傷寒四五日,或十餘日,無表症,無里症,俱用小柴胡湯,隨症加減用之。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四五天,或者十幾天,都沒有出現表證(如發燒、怕冷)的症狀,也沒有出現裡證(如腹痛、便秘)的症狀,這些情況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並根據實際的症狀來加減藥材使用。
5. 陽症
陽症者,即太陽、陽明、少陽也。初病發熱頭疼項強,以後唇焦口燥,煩渴喜冷,面色光彩,語言清亮,手足溫暖,爪甲紅潤,大便或閉或硬,小便或赤或澀,脈來浮洪數大,此皆陽症之候也,其治或汗或和或下可也。
白話文:
所謂的陽症,指的是太陽、陽明、少陽這三種情況。初期發病時會發燒、頭痛、脖子僵硬,之後會出現嘴唇乾裂、口乾舌燥、煩躁口渴且喜歡喝冷的飲品,臉色紅潤有光澤,說話清晰響亮,手腳溫熱,指甲紅潤。大便可能不通或乾硬,小便可能顏色偏紅或排尿不暢。把脈時會感到脈象浮在表面且脈力強大、速度快。這些都是陽症的表現。治療方法可以是發汗、調和或瀉下。
6. 陰症
陰症者,即直中太陰、少陰、厥陰之寒症也。初病無頭疼,無身熱,無口渴,就便惡寒或戰慄,面如刀刮,身體沉重,難以轉側,嘔吐瀉利,小便清白,踡臥欲寐,手足厥冷,爪甲青黑,面色慘黯而無光,脈來沉澀而細小,此皆陰症之候也。其治或溫或補可也。
白話文:
所謂的「陰症」,就是指直接侵犯太陰、少陰、厥陰這三個臟腑的寒性病症。剛開始生病時,不會有頭痛、身體發熱、口渴的症狀,只會感到畏寒或發冷顫抖,臉色像被刀刮過一樣蒼白,身體感覺沉重難以轉動,可能會嘔吐、腹瀉,小便清澈無色,喜歡蜷縮著身體想睡覺,手腳冰冷,指甲呈現青黑色,臉色慘白黯淡沒有光澤,脈象摸起來沉、澀又細小,這些都是陰症的徵兆。治療方法可以使用溫熱藥或補益藥來處理。
7. 陽毒
陽毒者,陽氣獨盛,陰氣暴絕所致也。或陽症誤服溫熱之藥,或吐下後變成陽毒。其人壯熱發躁,或狂走罵詈,妄見鬼神,或口吐膿血而發錦斑,或舌卷焦黑,鼻如煙煤,或咽喉腫痛,下利黃赤,六脈洪大而數。輕者,陽毒升麻湯,重則青黛一物湯。
白話文:
所謂的陽毒,是因為體內陽氣過於旺盛,陰氣突然完全消失所導致的。有可能是陽性病症誤用了溫熱的藥物,或是嘔吐、瀉下後轉變為陽毒。患者會出現高熱、煩躁不安,甚至會狂奔亂跑、罵人、胡言亂語看到鬼神,或是口吐膿血並出現像錦緞般的花紋,舌頭捲曲焦黑,鼻子像煙煤一樣黑,或是咽喉腫痛,腹瀉排出黃色或紅色的糞便,六脈浮大且跳動快速。症狀較輕微的,可以使用升麻湯來治療;症狀嚴重的,則可以使用青黛單味藥來治療。
8. 陰毒
陰毒者,陰氣獨盛,陽氣暴絕所致也。或虛症誤服寒涼之藥,或吐瀉後變成陰毒。其人臍腹攪痛,身如被杖,或四肢厥冷,六脈沉細微弱,陰毒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陰毒這種情況,是因為體內陰氣過度旺盛,陽氣突然衰竭所導致的。有時候是因為虛弱的症狀被誤用了寒涼的藥物,或是因為嘔吐、腹瀉後轉變成了陰毒。患者會感到肚臍周圍疼痛絞痛,全身像被棍子打過一樣痠痛,或者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細小,這種情況可以用陰毒甘草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