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一 (6)
卷一 (6)
1. 六、濕溫
濕溫者,其人素傷於濕,又中於暑者也。其症兩脛逆冷,腹滿,多汗,頭目痛,或妄言。切不可發汗,發汗則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重暍宜白虎湯加蒼朮,去暑燥濕故也。
白話文:
濕溫這種病,是因為這個人原本就受到濕邪困擾,又同時中了暑氣所引起的。它的症狀是兩條小腿反常的冰冷,肚子脹滿,容易出汗,頭痛、眼睛痛,有時會胡言亂語。絕對不可以讓他發汗,如果發汗就會讓人說不出話,耳朵聽不見,不知道哪裡痛,全身發青,臉色改變,這種情況叫做重暍。重暍適合用白虎湯加上蒼朮,因為這樣可以去除暑氣,乾燥濕氣。
2. 七、風溫
風溫者,其人素傷於風,復傷於熱,風熱相搏故也。其症四肢不收,頭疼,身熱,常自汗出,治在少陰厥陰。仲景曰:汗出身熱者為風溫,治宜辛涼疏風解熱為主。切不可汗,汗之則發譫語。又不下,下之則小便難。更不可溫針,溫針則耳聾而難言矣。
濕溫汗之,名重暍。風溫汗之,多致死。但取小汗,清解表裡為佳。
白話文:
風溫這種病,是因為這個人原本就受到風邪的侵擾,又再次受到熱邪的侵襲,風邪和熱邪互相搏鬥所導致的。它的症狀是四肢無力、難以活動,頭痛,身體發熱,常常會自己流汗。治療的重點在少陰經和厥陰經。
張仲景說過:「流汗而且身體發熱的,就是風溫」,治療上應該以用辛涼的藥物來疏散風邪、解除熱邪為主。絕對不可以過度發汗,如果過度發汗,就會開始胡言亂語。也不可以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用瀉下的方式,就會小便困難。更不可以用溫針的方式治療,如果用溫針,就會導致耳聾而且難以說話。
濕溫這種病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病情會加重,稱為重暍。風溫這種病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常常會導致死亡。治療上只要稍微發一點汗,並同時清除體表和內在的邪氣,才是最好的方法。
3. 八、冬溫溫毒
冬溫者,冬感溫氣而成,即時行之氣也。何者?冬令嚴寒,而反溫熱,人觸冒之,名曰冬溫。冬溫之病,與傷寒大異。以溫則氣泄,是失其閉藏之令矣,故古人用補中益氣帶表藥以治之。
溫毒者,或冬令嚴寒,觸冒寒邪,待天氣暄熱而發,或傷寒之熱未已,再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治宜寒涼,大解其熱。若邪熱日深,毒氣不泄,發為癮疹斑爛,與時氣發斑,其病尤重,或升麻葛根湯,或化斑湯治之。
白話文:
冬天發生的溫病,是因為冬天感受了溫熱的氣而成,也就是指當時流行的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冬天本來應該很寒冷,卻反而出現溫熱的天氣,人們接觸到這種溫熱之氣,就叫做冬溫。冬溫這種病,和傷寒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溫熱會使氣外洩,這是失去了冬天應該閉藏的特性,所以古時候的人會用補中益氣加上一些解表的藥來治療。
至於溫毒,有可能是冬天很寒冷時,接觸了寒邪,等到天氣轉熱才發作,也有可能是傷寒的熱還沒好,又遇到溫熱之氣,轉變成溫毒。溫毒這種病是最嚴重的。治療上應該用寒涼的藥,大力的解除熱邪。如果熱邪一天比一天深入,毒氣無法散發,就會出現像蕁麻疹一樣的紅疹,甚至是斑爛,像流行時發的斑疹一樣,病情就會更加嚴重。可以用升麻葛根湯或是化斑湯來治療。
4. 九、中暍
中暍者,夏月所得熱病也,與傷寒相類,與熱病相同。其症身熱,大渴,自汗,煩躁,不甚惡寒,身體疼痛者是也。蓋中暍者,熱傷太陽經。中暑者,熱傷心脾經也。雖與傷寒相似,切不可作傷寒治之。然手足雖冷,脈息雖虛,又不可用熱。宜清心利小便,或用清暑之藥可也。
《活人書》曰:夏日有四症,傷寒傷風,脈症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然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醫者可不明辨?又有飢飽勞役之症,以致肌膚燥熱,大渴引飲,面紅目赤,脈洪而虛,重按全無者,此血虛發熱也。症類白虎,惟脈不長,實為異耳。
誤服白虎湯者,必死。故東垣用當歸補血湯治之。嗟乎!中暑果類傷寒矣。殊不知有類中暑者,可不慎歟?
白話文:
中暍,指的是夏天得到的熱病,和傷寒很相似,也與熱病相同。它的症狀是身體發熱、非常口渴、自己會流汗、煩躁不安,不太會怕冷,身體會感到疼痛。中暍是因為暑熱傷到太陽經,而中暑則是暑熱傷到心脾經。雖然中暍和傷寒很像,但絕對不能當作傷寒來治療。然而,就算手腳冰冷、脈搏虛弱,也不能用溫熱的藥來治療。應該清心火、幫助小便排出,或是使用清熱解暑的藥物就可以了。
《活人書》說:「夏天有四種病症,分別是傷寒、傷風、脈象和症狀互相影響,中暑、熱病,這些病症難以分辨。但是,脈象緊繃而且怕冷的,叫做傷寒;脈象緩和且怕風的,叫做傷風;脈象強盛而且發高燒的,叫做熱病;脈象虛弱但身體發熱的,叫做中暑。醫生怎麼能不仔細分辨清楚呢?還有一種因為飢餓、過飽、勞累而造成的病症,會導致皮膚乾燥發熱、非常口渴想喝水、臉色發紅、眼睛充血、脈象大而虛弱,用力按壓幾乎摸不到脈搏,這其實是血虛發熱的症狀。這種症狀和白虎湯證很像,但脈象不是長而有力,實在是很不同。
如果誤服了白虎湯,必定會死亡。所以李東垣才會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唉!中暑的確和傷寒很像。但是,卻不知道還有類似中暑的病症,怎麼能不小心謹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