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瘡毒

瘡毒初生,必有寒熱交作,不可作傷寒治之。蓋癰毒浮於肌表,脈亦浮數,經絡為邪壅遏,身亦以熱,熱毒居表,陽氣不能衛外,故亦惡寒,其人飲食起居如常,或偏著一處痛者,此即癰毒病也。當驗其頭、面、身體、手足,若有痛處,或紅腫,或堅塊,或疔毒者,須瘍科治之。

白話文:

當瘡毒剛開始發作時,患者必定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這時候不能當成傷寒來治療。由於瘡毒浮於皮膚表面,脈搏也會浮數,經絡被邪氣阻滯,身體會感到發熱。熱毒滯留在身體表面,陽氣無法衛護體外,所以患者也會畏寒。患者的飲食作息通常沒有異常,或者只有一個部位感到疼痛。這屬於瘡毒的症狀。應檢查患者的頭部、面部、身體、手腳,如果有疼痛、紅腫、硬塊或疔毒,需要由外科進行治療。

2. 瘀血

瘀血類傷寒者,以其有寒熱故也。蓋因素有痰火,或胯縫或腋下,略有動作,必腫硬疼痛,脈來弦數無力者,為異也。宜調氣養血活血,有熱者,或滋陰降火清痰。

白話文:

瘀血類型的傷寒,是因為它同時有寒證和熱證。

原因是體內本來就有痰火,在胯部或腋下發作時,只要稍微活動,就會腫脹、硬痛,脈搏來弦數無力,這是不正常的。

應當調氣、養血、活血,如果有熱證,可以滋陰、降火、化痰。

3. 勞發

勞發有類傷寒,以其虛寒虛熱故也。其人或因於勞倦,或傷於七情酒色,以致精神疲憊,營衛失司,惡寒發熱,骨節疼痛,其脈或浮芤虛數,或弦澀沉緊,或搏堅,皆其候也。治當察其陰虛陽虛,上損下損,以分藏性之陰陽喜惡而調理之,總當於虛勞門中求之。

白話文:

勞累導致的虛弱與傷寒有些相似,是因為它們同樣存在虛寒和虛熱的狀況。這類人可能是因為過度勞累,或是被情緒、酒色所傷害,導致精神疲憊,營衛失常,出現惡寒發熱、骨節疼痛的症狀。他們的脈象可能會浮、大、虛而數,或是弦、澀、沉而緊,或是搏動有力。這些都是虛勞的徵兆。

在治療時,應該仔細區分體質是陰虛還是陽虛,身體的損傷是上部還是下部,然後根據臟腑的陰陽喜惡來調理身體。總之,治療虛勞應該從調理虛損著手。

4. 痘疹

凡幼稚之兒,並長成之輩,忽然發熱憎寒,頭疼身痛,唇紅臉赤,嚏欠嘔吐,狀類傷寒,不可遽施汗下,須問其曾否出痘。如未出,當驗其尻骨耳尖並足心皆冷者,再觀耳後有紅脈赤縷,即令專門調治之。

白話文:

對於年幼或成人,當突然發燒怕冷、頭痛身痛、嘴脣紅臉泛紅、打噴嚏嘔吐、症狀類似傷寒時,不要急於使用發汗或瀉下的藥物,需要詢問對方是否有出痘。如果沒有出痘,應檢查其臀部骨頭、耳尖和腳底是否都冰冷,再觀察耳後是否有紅脈或紅色細線,然後請專門醫師診治。

5.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凡治傷寒,須識陰陽二症。如初起之時,頭疼身痛,發熱,惡寒,脈來浮大,即是陽經之表症也。自此以後,煩躁作渴,或不大便,即是陽經傳入陰經之熱症也。脈雖沉伏,不可誤作陰症治之。如初起之時,臍腹絞痛,手足厥逆,唇青指冷,脈來沉伏,即是直中陰經之寒症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必須分辨陰陽兩種證候:

  • 初起時:出現頭痛、全身痠痛、發熱、惡寒,脈象浮大,這是陽經表症。
  • 之後:出現煩躁、口渴,或有大便祕結的情況,這是陽經傳入陰經的熱症。此時脈象雖然沉伏,但不可誤認為陰症。
  • 初起時:出現臍腹絞痛、手腳冰冷、嘴脣青紫、手指發冷,脈象沉伏,這是直接中於陰經的寒症。

一、或曾是陽症,其人素弱,不任轉下,醫者下之太過,忽然臍腹絞痛,洞泄不止,手足厥逆,此陽症而轉為陰症也,當溫之。

一、或曾是陰症,其人素有內熱,醫者補之太過,忽然煩躁作渴,大小便不通,此陰症而轉為陽症也,當解之。

白話文:

  1. 原本是屬陽證的病人,本身體虛,經不起瀉下。醫生如果過度瀉下,病人會突然出現臍腹絞痛,腹瀉不止,手腳冰冷,這是陽證轉為陰證,應該給予溫熱治療。

凡治傷寒,須識表裡,汗下無誤。如病在表而反下之,則乘虛入里,微為痞氣,結胸,甚為腸滑洞泄,此皆誤下之壞症也。如病在裡而反汗之,則表益虛而里益實矣,或為衄血、斑黃,甚則亡陽,此皆誤汗之壞症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必須辨別是表證還是裡證,然後對症用藥,不可誤治。

如果病在表而誤用瀉下之法,就會讓病邪乘虛進入體內,輕者形成痞氣、結胸,重者導致腸滑洞泄。這些都是誤用瀉下之法造成的惡性症狀。

如果病在裡而誤用發汗之法,就會使表氣更虛,裡氣更實。輕者可能導致鼻出血、斑黃,重者則會亡陽。這些都是誤用發汗之法造成的惡性症狀。

凡治傷寒,不論日數,但有頭疼身痛,惡風惡寒,脈來浮大,即是表症。雖有便難、小便不利,亦當先解其表,後攻其里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不論生病幾天,如果有頭痛、全身疼痛、怕風怕冷,脈搏浮大,就是表證。即使有便祕、小便不暢的問題,也應該先治療表證,之後再治療裡證。

凡治傷寒,不論日數,但有腹痛吐利,脈來沉弱,即是里症也。雖有惡風惡寒,亦當先救其里,後解其表也。

凡治傷寒,先視兩目。若黑白分明,內無熱也。目不明者,里有熱也。

白話文:

凡是治療感冒發燒,不論病了幾天,只要出現腹痛腹瀉,脈搏沈細無力,就是內臟有病症。即使有怕風怕冷的症狀,也應該先治療內臟的問題,然後再解決表面的症狀。

凡是治療感冒發燒,先看病人的眼睛。如果黑眼球和白眼球分明,表示體內沒有發熱。如果眼睛看起來不清晰,表示內臟有熱。

凡治傷寒,須看唇舌。若唇紅而鮮濕者,內無熱也。唇乾而燥者,熱入里也。若舌白滑者,表未解也。舌黃者,熱漸深也。舌黑者,熱已劇也。

白話文:

凡治療傷寒,須觀察嘴脣和舌頭。如果嘴脣紅潤有光澤,說明體內沒有熱氣。如果嘴脣乾燥,說明熱氣已深入體內。

如果舌頭白而光滑,說明表邪未解。如果舌頭發黃,說明熱氣逐漸加深。如果舌頭發黑,說明熱氣已經很嚴重。

凡欲發汗,須審其頭真痛,項真強,風寒真惡,即當用湯藥汗之,不可妄用水攻火劫之法。

凡欲攻下,須審其頭不痛,風寒不惡,其便果硬,其腹果滿,即當以湯藥下之,亦不可妄用丸藥。

白話文:

凡是想要讓病人出汗,必須先確認病人真的有頭痛,脖子真的僵硬,真的畏寒怕風,這時候就應該用湯藥來讓病人出汗,不可以隨便使用水攻或是火攻的方法。

凡是想要讓病人排便,必須先確認病人沒有頭痛,不畏寒怕風,而且病人的大便確實很硬,腹部確實脹滿,這時候就應該用湯藥來讓病人排便,也不可以隨便使用丸藥。

凡傷寒,在霜降以後,春分之前,名為正傷寒,宜用辛熱之藥以發之。若至春而發,名為溫病,至夏而發,名為熱病,宜用辛涼之藥以解之。若入里者,宜用苦寒之藥以下之。若直中者,宜用辛熱之藥以溫之。其在四時,有卒然感冒,當視其寒暄,或用辛熱或用辛涼,要在適中。

白話文:

凡是傷寒,在霜降後到春分前發作的,稱為正傷寒,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讓病邪發散出來。如果到了春天發作,稱為溫病;到了夏天發作,稱為熱病,都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解除病邪。如果病邪深入體內,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來瀉下;如果病邪直接中於身體,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來溫暖。在四季中,如果有突然感冒,應該觀察患者的寒熱表現,有的用辛熱藥,有的用辛涼藥,但都要適當。

凡風寒始傷太陽,必用辛溫散之,如麻黃桂枝之類。若傳入陽明、少陽,必用辛涼解之,如葛根柴胡之類。至邪傳入胃府,必用苦寒下之,如承氣之類。夫邪自表而入里,用藥由溫而漸寒。若誤治而致熱入,攻之必宜苦寒。

白話文:

當風寒侵襲身體,首先會影響太陽經,這時必須使用辛溫發散的藥物,例如麻黃和桂枝。

如果邪氣傳入陽明經或少陽經,必須使用辛涼解表的藥物,例如葛根和柴胡。

等到邪氣進入胃裡,必須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例如承氣湯。

總之,邪氣由表而入裏時,用藥原則會由溫熱逐漸轉為寒涼。如果誤用熱性藥物導致熱入身體,必須使用苦寒藥物來攻除邪氣。

凡服汗藥,不可太過,過則反致陽虛。如服一劑無汗,再作湯與之,又復無汗,此營衛乏絕,法當養陰輔正而再汗之,三治無汗者死。

白話文:

服用使人流汗的藥物,不可過度。如果服用了第一劑後沒有流汗,再服一劑湯藥,還是沒有流汗,那麼身體的營氣和衛氣已經不足了。治療方法是滋養陰氣,扶助正氣,然後再讓患者流汗。如果連續服用三劑藥後還沒有流汗,患者就會死亡。

凡服下藥,燥屎已來,又得溏泄,此已解也。如服下藥,但利清水一二次,又無燥屎,痞滿如故,此未解也,當再下之。如服下藥二三次而不通者,此腸胃枯澀也,當下取之。取之而不通者死。

白話文:

服用藥物後,如果出現便祕,但後又拉肚子,表示藥物已經起作用了。如果服用藥物後,只拉了一兩次水便,沒有便祕,肚子還是脹滿,表示藥物還沒有起作用,應該再服用。如果連續服用藥物兩三次都不見效,表示腸胃太乾燥了,應該採取其他方式通便。如果使用其他方式通便仍不奏效,可能會危及生命。

凡治傷寒,須審胸腹若何。胸滿而痛,名為結胸。胸滿不痛,名為痞氣。如未經下而有之,此傳經之邪也。已經下而有之,此誤下之壞症也。未經下,飲水多而得者,此水氣也。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時,需要判斷胸腹的情形。

胸滿疼痛 ,稱為結胸。

胸滿但不疼痛 ,稱為痞氣。

如果在沒有服用藥物的情況下出現胸滿,可能是邪氣傳經所致。如果在服藥後出現胸滿,可能是用藥不當所致。

如果在沒有服藥情況下,因喝水太多而導致胸滿,可能是水氣引起的。

凡治傷寒,須按其腹痛與不痛,硬與不硬。若腹中痛與硬者,此燥屎也。臍下硬而痛者,此燥屎與蓄血也。臍下築築然痛,上衝於心者,此奔豚氣也。腹中響,氣下趨者,欲作瀉也。燥屎者,小便不利,而臍下如疙瘩狀。蓄血者,小便利,而臍下如懷孕狀。

白話文:

治療傷寒時,須依照病人腹痛或不痛、腹中有硬塊或沒有硬塊來判斷病因。

  • **若腹中有硬塊且疼痛:**這是因為有乾燥的大便堵塞。
  • **臍下有硬塊且疼痛:**這是因為有乾燥大便和積血。
  • **臍下疼痛,且疼痛感往上沖到胸口:**這是奔豚氣。
  • **腹中有聲響,氣往下移動:**表示有腹瀉的徵兆。
  • **乾燥大便:**小便不通暢,臍下有像疙瘩一樣的硬塊。
  • **積血:**小便較通暢,臍下有像懷孕一樣的硬塊。

凡治傷寒,須問渴與不渴。渴而不飲水者,邪在表也。渴而飲水多者,內熱甚也。含水不欲吞者,欲作衄也。

凡傷寒得死症,其脈尚可治者,則當棄症從脈,虛補之,實瀉之。

凡傷寒得死脈,其症有可治者,則當棄脈從症,表急解之,裡急攻之,熱則清之,寒則溫之。

白話文:

治疗伤寒,一定要问病人是否口渴。口渴却不喝水,说明病邪在表;口渴且喝水很多,说明内热很重。含着水不愿吞咽,预示着可能要流鼻血。

如果伤寒患者出现了危重症状,但脉象还可以调理,就应该放弃症状,根据脉象来治疗,虚弱的要补,实证的要泻。

如果伤寒患者出现了危重脉象,但症状还可以治疗,就应该放弃脉象,根据症状来治疗,表证要急着解开,里证要急着攻治,热证要清热,寒证要温补。

凡傷寒脈洪大浮數動滑,此陽脈也。陽症宜見此脈,若陰症得此者凶。脈來沉澀弱弦微,此陰脈也。陰症宜見此脈,若陽症得此者凶。

白話文:

凡是傷寒病,脈象洪大、浮起、數次跳動、運行順滑的,這是陽脈。陽症應該出現這樣的脈象,而陰症出現這樣的脈象則是不祥的。脈象沉著、不流利、微弱、似弦、微弱的,這是陰脈。陰症應該出現這樣的脈象,而陽症出現這樣的脈象則是不祥的。

凡傷寒頭疼身熱,忽然無脈而昏冒,此欲汗之候,如天將明,六合皆晦之象,不須服藥。

凡傷寒頭疼身熱,便是陽症,不可服熱藥。

太陰,頭不疼,身不熱。少陰,有反發熱而無頭疼。厥陰,有頭疼而無身熱。

凡傷寒之症,不可驟用補益。

凡傷寒不思飲食,不可就用溫補脾胃藥。

凡傷寒腹痛,亦有熱症,不可概用溫暖藥,當參脈症治之。

凡傷寒自利者,當看陰陽,不可便用止瀉溫補。

凡傷寒手足厥冷,當分熱厥、冷厥。

凡傷寒,若見吐蛔蟲者,雖有大熱,忌用寒涼。

凡服下藥,另用鹽炒麩皮於病人腹上款款熨之,使得熱,則行而易通。

凡服藥吐出不納,須用薑汁半鍾熱飲,其吐即止。

白話文:

如果傷寒引起頭疼發燒,突然沒有脈搏且昏昏沉沉,這是要出汗的徵兆,就像黎明將至,天地昏暗的景象,不需要服藥。

傷寒引起頭疼發燒,屬於陽性症狀,不能服用溫熱的藥物。

太陰證,不會頭疼,也不會發燒。少陰證,會有反覆發燒,但不會頭疼。厥陰證,會有頭疼,但不會發燒。

傷寒期間,不能突然使用補益的藥物。

傷寒期間沒有食慾,不能馬上使用溫補脾胃的藥物。

傷寒期間腹痛,也可能是熱症,不能一概使用溫暖的藥物,要根據脈象和症狀治療。

傷寒期間拉肚子,要觀察陰陽虛實,不能馬上使用止瀉溫補的藥物。

傷寒期間手腳冰冷,要區分是熱厥還是冷厥。

傷寒期間,如果看到病人吐出蛔蟲,即使有高燒,也不要使用寒涼藥物。

服用藥物後,可以用鹽炒麩皮,溫溫地熨在病人的肚子上,讓它熱起來,就能促進藥物運行,更容易通暢。

服用藥物後吐出來,無法進食,應該用薑汁半杯加熱後飲用,就能止吐。

凡傷寒發黃,用生薑周身擦之。若心胸脅下結實滿悶硬痛,用姜渣炒熱,於患處熨之。若加蔥水,更妙。

凡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如無韭子,雞子清亦可。

白話文:

вот 若遇上傷寒發燒黃疸,用生薑周身擦拭。若心胸脅肋滿硬滯脹痛,用姜渣炒熱,熨貼在患處。若加蔥水,更佳好。

凡傷寒熱病,亢極不解,用黃連煎湯一盞,井中頓冷,浸於青布上,搭在胸中,徐徐易之,候熱稍退即除。

白話文:

凡是得了傷寒熱病,病情嚴重且無法緩解時,可用黃連煎煮一碗湯,放在井水裡快速冷卻,浸泡在青布上,敷在胸前,慢慢更換。等到發熱症狀稍退,就可以拿掉了。

凡傷寒腹中痛甚,將河水一鍾飲之,其痛稍可,屬熱,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急用寒藥下之。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急用熱藥救之。

白話文:

只要是傷寒導致的腹痛劇烈,就用一鍾河水(一種容量單位)讓病人喝下去,疼痛就會稍稍緩解。如果屬於熱性,應該用涼藥來清熱;清熱一段時間後,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必須趕緊用寒藥瀉下。如果喝水後疼痛加劇,就屬於寒性,應該用溫藥來溫暖身體;溫暖一段時間後,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必須趕緊用熱藥來救治。

凡直中真寒陰症,或痛甚無脈,或吐瀉脫元無脈,須用酒釀薑汁各半鍾服之,脈來可治,脈不來者死。

白話文:

對於直接受到極度寒陰之症影響的患者,或者疼痛劇烈但脈搏消失,或伴隨嘔吐、腹瀉、元氣脫離的情況而脈搏消失的患者,應當使用一半的酒釀和薑汁混合飲用。如果脈搏恢復了,說明還有救;如果脈搏沒有恢復,患者將會死亡。

凡直中陰經之真寒症,或腹中絞痛,或嘔逆厥冷,或不省人事,或藥不得入口,或六脈暴絕,將蔥白三寸搗成餅,先用麝半分,填於臍中,後放蔥餅在上,以火熨之,連易二三餅,稍醒,灌入薑汁,然後煎服回陽急救湯。如不醒,再灸關元、氣海。若得手足溫和、汗出者,生。

凡傷寒陰病,不論熱與不熱,不分脈之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或重按全無,便是陰病也,最為良法。

白話文:

如果遇到純粹屬於陰經的真寒症狀,表現為腹中絞痛、嘔吐逆冷、神志不清、不能進食或脈搏突然消失,可以用三寸長的蔥白搗成餅。先用半錢麝香填入肚臍,再將蔥餅敷在上面,用火熨燙。連續更換兩至三塊蔥餅,病人稍有清醒後,灌服薑汁,然後煎服回陽急救湯。如果病人還沒清醒,再灸關元和氣海穴。如果病人手腳溫暖流汗,就表明有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