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表症

表症者,發熱惡寒,頭疼身痛,而脈浮者是也。然惡寒者,表症也。惡寒為表之虛,此屬太陽,宜汗之。若熱多寒少,脈來微弱,或尺脈遲者,不可汗。衄血下血者,不可汗也。壞病者,不可汗也。經水適來者,不可汗也。風溫者,不可汗也。濕溫者,不可汗也。虛煩者,不可汗也。

白話文:

出現這些症狀的患者屬於表症:發燒、畏寒、頭痛、全身痠痛,且脈搏浮動。其中,畏寒是表症的典型特徵。

畏寒是表氣虛弱導致的,屬於太陽經證,需要發汗治療。

但是,如果發熱明顯、畏寒較輕,脈搏虛弱,或尺脈遲緩,則不能發汗。

鼻出血、便血者,不能發汗。

患有嚴重疾病者,不能發汗。

月經剛來者,不能發汗。

風熱證者,不能發汗。

濕熱證者,不能發汗。

虛弱煩躁者,不能發汗。

動氣者,不可汗也。又有三陰病,不可發汗,發汗則動經血。若太陰症,脈浮者,宜微汗之。少陰症,發熱脈沉者,又宜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之。

白話文:

  • 氣血虛弱的人不可以發汗。另有以下三種情況不可發汗,否則會導致經血亂動:

  • 太陰病脈浮者。

  • 少陰病發熱脈沉者。

  • 如果是太陰病症,脈象浮者,可以微微發汗。如果是少陰病症,發熱脈象沉者,可以使用麻黃、附子、細辛組成的湯藥促進發汗。

2. 里症

里症者,不惡寒反惡熱,潮熱,譫語,腹脹滿,大便硬,脈沉而滑者是也。然惡熱者,里症也。惡熱為里之虛,此屬陽明,宜下之。若脈浮者,不可下也。虛細者,不可下也。嘔吐者,不可下也。不轉矢氣者,不可下也。小便清者,不可下也。三陰大約可溫而不可下,然有積症,又當下也。

如太陰腹滿時痛,少陰口燥咽乾,或腹滿,不大便,或下利清水,心下痛,此積症也。

白話文:

裏症的症狀是:不畏寒,反而畏熱,發高燒,胡言亂語,腹部脹滿,大便乾結,脈搏沉而滑。凡是畏熱的,都是裏症。畏熱是裏虛的表現,這類裏症屬陽明證,宜瀉下。如果脈象浮,不能瀉下。脈象虛細,不能瀉下。有嘔吐,不能瀉下。排不出氣,不能瀉下。小便清白,不能瀉下。三陰證一般宜溫補,不宜瀉下,但有積滯的症狀,又當瀉下。

3. 表裡俱見症

病人脈浮而大,即是表症,當汗之。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澀,卻當下。此是表裡俱見也。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病人的脈象浮動有力,這是表證,應採用發汗治療。患者發熱、口渴,小便赤黃刺痛,應同時治療表證和裡證。五苓散是治療此症的主方。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即是里症,當下之。其人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發汗。此是兩症俱見,未可下,宜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感染風寒且有幾天沒有大便,而且頭痛發燒,這表示病症在體內,需要用下法治療。如果患者小便清澈,表示病症不在體內,還在外表,應該用發汗法治療。如果是上述兩種症狀同時出現,就不能使用下法,應該使用桂枝湯。

病人心下滿,不欲食,大便硬,即是里症,當下之。其人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卻當汗。此是兩症俱見,仲景所謂半表半裡,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病人覺得胸口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很硬。這是體內有病,應該讓這些病邪排出體外。但病人同時又有頭出汗、微微怕冷、手腳冰冷的症狀,這表示體表也有病邪。這種表裡兩症同見的情況,就如張仲景所說的「半表半裡」。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4. 無表裡症

傷寒四五日,或十餘日,無表症,無里症,俱用小柴胡湯,隨症加減用之。

白話文:

傷寒病持續四到五天,甚至十多天,如果沒有表面症狀,也沒有內部症狀,都可以使用小柴胡湯,根據症狀適當加減藥物。

5. 陽症

陽症者,即太陽、陽明、少陽也。初病發熱頭疼項強,以後唇焦口燥,煩渴喜冷,面色光彩,語言清亮,手足溫暖,爪甲紅潤,大便或閉或硬,小便或赤或澀,脈來浮洪數大,此皆陽症之候也,其治或汗或和或下可也。

白話文:

陽性症狀是指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的病症。初期發病時會出現發燒、頭痛、頸部僵硬的症狀,之後會出現嘴脣乾裂、口乾舌燥、煩渴喜冷、面色紅潤、聲音清晰、手腳溫熱、指甲紅潤、大便乾結或大便不通、小便發紅或排尿困難等症狀,脈象浮而洪大且快速。這些都是陽性症狀,治療方法可以採用發汗、調和或瀉下的方式。

6. 陰症

陰症者,即直中太陰、少陰、厥陰之寒症也。初病無頭疼,無身熱,無口渴,就便惡寒或戰慄,面如刀刮,身體沉重,難以轉側,嘔吐瀉利,小便清白,踡臥欲寐,手足厥冷,爪甲青黑,面色慘黯而無光,脈來沉澀而細小,此皆陰症之候也。其治或溫或補可也。

白話文:

陰症,指的是直中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厥陰(肝經)的寒症。

初期發病時,沒有頭痛、發燒、口渴,但容易怕冷或發抖,臉色像刀削過一樣,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嘔吐、腹瀉,小便清澈,蜷縮著身體想睡覺,手腳冰冷,指甲青黑,面色晦暗無光,脈搏沉重而細小,這些都是陰症的徵兆。

治療陰症的方法是溫補,可以選擇溫暖或補益的藥物來治療。

7. 陽毒

陽毒者,陽氣獨盛,陰氣暴絕所致也。或陽症誤服溫熱之藥,或吐下後變成陽毒。其人壯熱發躁,或狂走罵詈,妄見鬼神,或口吐膿血而發錦斑,或舌卷焦黑,鼻如煙煤,或咽喉腫痛,下利黃赤,六脈洪大而數。輕者,陽毒升麻湯,重則青黛一物湯。

白話文:

陽毒:因陽氣過剩、陰氣驟然消失所致。或治療陽證時誤用溫熱藥物,或在嘔吐腹瀉後轉化為陽毒。

症狀:人會發高燒、暴躁不安,或發瘋亂跑、謾罵,胡言亂語,見鬼神;或口吐膿血並出現皮膚斑塊;或舌頭捲曲發黑,鼻子像煤煙;或喉嚨腫痛,大便黃赤;脈象強大而急促。

治療:病情較輕者,服用「陽毒升麻湯」;病情較重者,服用「青黛一物湯」。

8. 陰毒

陰毒者,陰氣獨盛,陽氣暴絕所致也。或虛症誤服寒涼之藥,或吐瀉後變成陰毒。其人臍腹攪痛,身如被杖,或四肢厥冷,六脈沉細微弱,陰毒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陰毒的成因是陰氣過盛而陽氣極度衰竭。有可能是虛症患者誤服寒涼的藥物,或是嘔吐、腹瀉後演變成陰毒。患者會感到肚臍和腹部疼痛,身體好像被棍子打過,或四肢冰冷,六脈脈象沉細微弱。這時候可以使用陰毒甘草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