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溫熱論

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症,則有不同也。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里結。里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寒熱邪在裡,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屎燥為無濕矣。

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於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症治之。或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痛,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

再前云舌黃或濁,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中具虛象,大忌前法。其臍已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症必無,或十之存一。亦要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

若未現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

再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

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胞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再色絳而舌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若煩渴煩熱,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薰蒸,將成濁痰蒙閉心胞也。

再有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濕,當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症。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衝心。若紫而干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舌色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

舌絳欲伸出口,而抵齒難驟伸者,痰阻舌根,有內風也。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若舌絳而乾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火為要。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黃連、金汁。其有雖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此腎陰涸,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而無救也。

白話文:

溫熱論

救治陰虛不在於補血,而在於補充津液和汗液;通暢陽氣不在於溫補,而在於促進小便排出。然而,與其他雜症相比,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三焦不通暢,無法從體表疏解,必然導致裡證積聚。裡證積聚在哪裡?在陽明胃與腸。這就需要使用下瀉的方法,不能單純從氣血的角度來考慮是否使用下瀉藥。傷寒的熱邪在裡,灼傷津液,下瀉時宜用猛烈的藥物;如果是濕邪內阻,下瀉時則宜用輕緩的藥物。傷寒病人大便溏瀉,表示邪氣已盡,不可再用下瀉藥;濕溫病病人大便溏瀉,表示邪氣未盡,大便應該會變得堅硬,此時切勿再攻下,因為大便乾燥就表示體內沒有濕邪了。

人的胃脘位於腹部上方,位置居中,按壓疼痛,或自發疼痛,或痞脹,應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作用於腹部。必須根據舌苔判斷:舌苔黃濁,可以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根據具體症狀治療。如果舌苔白而不乾燥,或黃白相間,或灰白不渴,則需謹慎,不可亂用苦寒瀉下的藥物。其中有些情況是外邪未解,裡證先已積聚,或邪氣鬱結未疏通,或體質素來虛寒,雖然有胃脘痞痛,也應該從疏通開洩入手,宣通氣滯,使之歸於肺經,例如常見的杏仁、蔻仁、橘皮、橘絡等,這些藥物味苦而性輕微辛,具有通利的作用。

前面提到舌苔黃濁,必須是實質性的黃苔。如果舌苔光滑,則是無形濕熱夾雜虛象,切忌使用前述方法。臍以上腹部膨脹,或滿或脹或痛,這表示邪氣已經入侵裡證,表證肯定沒有了,或僅存一成。也要根據舌苔判斷,舌苔黃重,或像沉香色,或像灰黃色,或呈老黃色,或有斷紋,都應該使用下瀉的方法,例如小承氣湯,可以使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藥物。

如果舌苔沒有出現以上這些情況,就不宜使用上述方法,因為其中可能存在濕邪停聚於太陰經而導致腹部脹滿,或寒濕錯雜而導致疼痛,或氣機阻滯而導致脹滿,這就需要用其他方法治療。

舌苔黃而不太厚且光滑,表示熱邪尚未傷及津液,仍然可以清熱透表。如果舌苔雖然薄但乾燥,表示邪氣雖然已去,但津液已經受損,應忌用苦寒峻猛的藥物,宜用甘寒輕柔的藥物。

熱邪傳入營血,舌色必為絳色。絳色,即深紅色。熱邪初傳,絳色中夾雜黃白色,表示氣分之邪未盡,應疏泄衛氣,透達營血,使氣血平和。純絳色而鮮澤,表示胞絡受病,宜用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藥物。如果持續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邪入侵,裡絡閉阻,菖蒲、鬱金等藥物已不足以開通,就需要使用牛黃丸、至寶丹等藥物以開通閉阻,以免昏厥抽搐。

舌色絳紅,而舌中心乾燥,是心胃火熱灼傷津液,即使是黃連、石膏,也可以酌情加入。如果煩渴煩熱,舌心乾燥,舌邊色紅,舌中心或黃或白,這不是血分病證,而是上焦氣熱灼傷津液,急需使用涼膈散,以散去無形的熱邪,然後觀察其後續變化。切勿使用滋膩難於散佈的血藥。舌色絳紅,目測舌苔較少,但用手觸摸仍有津液,這是津液虧損,濕熱薰蒸,將形成濁痰阻塞心胞。

熱邪傳入營血,病人素有瘀血,宿血停留在胸膈,與熱邪搏結,舌色必紫暗,觸摸濕潤,應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否則,瘀血與熱邪相合,阻遏正氣,就會導致狂躁發狂的症狀。如果舌色紫暗且腫大,是酒毒衝擊心臟;如果舌色紫暗且乾燥晦暗,是腎肝之邪外顯,難以治療。舌色絳紅,舌面上有黏膩,似苔非苔,是夾雜穢濁之氣,應急用芳香之品以驅除穢濁。

舌色絳紅,想要伸出口外,但抵觸牙齒難以伸出,是痰阻舌根,有內風。舌色絳紅而光亮,是胃陰耗損,急需使用甘涼滋潤的藥物。如果舌色絳紅而乾燥,是火邪劫奪營血,應以涼血清火為主。舌色絳紅而有碎點,白黃色者,是疳證;大紅色點者,是熱毒侵犯心臟,用黃連、金汁。舌色雖然絳紅但不鮮明,乾燥萎縮,這是腎陰枯竭,急需用阿膠、雞蛋黃、地黃、天冬等藥物救治,延誤治療則可能枯竭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