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發熱

發熱者,怫怫然發於皮膚之間,熇熇然散而成熱者是也。與潮熱、寒熱、煩躁之熱不同。煩躁之熱,熱在內者也。潮熱之熱,有時而熱,不失其時。寒熱之熱,寒已而熱,相繼而發。至於發熱,則無時而發也。然有翕翕發熱、蒸蒸發熱之異。翕翕發熱者,若合羽所覆,明其熱在外也,故與桂枝湯汗以散之。

白話文:

發熱:發熱者,身體介於皮膚之間感覺煩躁不安,熱氣散漫於體內。與潮熱、寒熱、煩躁之熱不同。煩躁之熱,熱氣在體內。潮熱之熱,時有時無,發作有規律。寒熱之熱,剛寒氣散去緊接著發熱。至於發熱,則是沒有特定時間發作的。不過,發熱又分成翕翕發熱和蒸蒸發熱兩種。翕翕發熱者,就像用羽翅覆蓋著一樣,說明熱氣在體外,所以要用桂枝湯發汗來散熱。

蒸蒸發熱者,若熏蒸之蒸,明其熱在內也,故與調胃承氣湯下以除之。然發熱屬表者,即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怫鬱所致也。發熱屬裡者,即陽氣下陷入陰中所致也。觀其熱所從來,而汗下之症明矣。若熱先自皮膚髮者。知邪氣在外者也。熱先自里生而達於表者,知邪氣在裡者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感到全身發熱,就像蒸籠裡的熱氣一樣,表示熱症在體內,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來瀉火。但如果發熱屬於表症,就是風寒侵入皮膚,陽氣鬱結導致的。如果發熱屬於裡症,就是陽氣下降進入陰中所造成的。根據發熱的來源,我們就能明白出汗治療的方法。如果熱先從皮膚開始發作,就知道邪氣在體表。如果熱先從內臟產生,再蔓延到體表,就知道邪氣在體內。

舉斯二者,則邪之在表在裡又明矣。惟其在表在裡,俱有發熱,故半表半裡亦有發熱,何者?以表症未罷,邪氣傳裡,里未作實,是為半表半裡。然同一發熱也,或始自皮膚而漸傳為裡熱,或始自內熱而外達於肌表。故邪氣在表而發熱者,表熱而里不熱也。邪氣在裡而發熱者,裡熱甚而達於表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即表證和裡證),就可以明確知道邪氣在表還是裡。由於表證和裡證都可能導致發熱,所以半表半裡的情況也會出現發熱。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表證的症狀還沒有消失,邪氣已經傳入裡部,但裡證還沒有真正形成,這就叫半表半裡。但是,同是發熱,有可能是從皮膚開始逐漸傳變為裡熱,也有可能是從內熱開始向外達於肌肉表層。因此,如果邪氣在表而發熱,那麼是表熱而裡不熱。如果邪氣在裡而發熱,那麼是裡熱嚴重而達於表層。

其在半表半裡而發熱者,則表裡俱發熱者也。《難經》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然太陰、厥陰皆不發熱,惟少陰病始得之,雖有發熱之症,亦脈沉下利手足冷為異爾,故與麻黃附子細辛湯汗以散之。然有汗後發熱者,或表邪未盡,或里症已具,或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有下後發熱者,或宿垢未盡,或丸藥誤下。

白話文:

身體證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際,發燒的,即是表證和裡證同時發燒。

《難經》說:發熱惡寒的是發於陽證。沒有發熱惡寒的是發於陰證。

但是太陰證和厥陰證都沒有發熱的症狀,少陰病剛得病的時候,雖然有發熱的症狀,但是脈象沉下,手腳冰冷,這是不同尋常的,所以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來祛除病邪。

但是,發汗後還有發熱的,可能是表證的病邪沒有祛除乾淨,或者裡證的症狀已具備,或者病邪介於表證和裡證之際。

有的人在瀉下後又發熱,可能是體內的宿疾沒有祛除乾淨,或者服用了誤下丸藥的緣故。

有勞復發熱者,蓋因新瘥後津液未復,血氣尚弱,或語言以傷氣,思慮以傷神,邪熱隨至,原病復舉,當調和營衛,清解邪熱為佳也。有食復發熱者,須滌邪扶正,消食丸為妙也。雖然發熱,傷寒之常也,如有陰陽俱虛,及下利與新汗後,又皆惡其熱也。豈可一概論耶?

白話文:

有從病中恢復卻再次發燒的人,這是因為剛康復後津液尚未恢復,血氣還很虛弱,或者說話過多傷氣,思考太多傷神,邪熱就會趁虛而入,原先的疾病又復發了,這時候應該調和營衛,清除邪熱。有因為飲食不當而發燒的,則需要清熱扶正,消食丸效果不錯。雖然發燒是傷寒的常見症狀,但如果陰陽兩虛,或者腹瀉、剛剛出汗後,都應該注意避免發燒。不能一概而論。

2. 惡寒

惡寒者,風寒客於營衛之中也。惟其風寒客於營衛,則灑淅然惡寒也。惟其營衛之受風寒,則嗇然不欲舒也。其惡寒者,非惡寒熱之寒,又非惡風也。蓋惡風,見風則惡,若居密室之內,幃帳之中,則坦然自舒也。至於惡寒者,雖不見風,亦自裡寒,雖身大熱,亦欲近衣。

白話文:

惡寒的人,是風寒侵襲了身體的營衛之氣。正因為風寒侵襲了營衛之氣,所以身體感覺灑然,惡寒。正因為營衛之氣受到了風寒侵襲,所以身體緊縮,不願伸展。惡寒的人,不是怕熱的寒,也不是怕風。因為怕風的人,遇到風才會感到不適,如果在密室或有帳幔遮蔽的地方,就會感覺舒坦。而惡寒的人,即使沒有遇到風,也自感身體寒冷,即使身體很熱,也喜歡穿著衣服。

始發之間,戰慄鼓頷,甚則體振,肌膚粟起,毫毛畢直,雖在幃帳之中,重衣厚被,亦不能御其寒也。且寒熱之寒,謂寒熱更作,熱至則寒無矣。其惡寒者,雖身發熱,而不欲去衣,甚至向火覆被,猶不遏其寒也。所以然者,由陰氣上入陽中,或陽微,或風虛相搏所致。惡寒一切屬表。

白話文:

疾病剛開始的時候,發抖、脖子僵硬,嚴重時全身顫抖,皮膚起雞皮疙瘩,汗毛直豎,即使在帳幔中蓋著厚重的被子,也抵禦不了寒氣。

另外,惡寒指的是寒熱交替發作,當熱症發作時,寒症就消除了。而惡寒的人,即使身體發熱,也不想脫掉衣服,甚至靠近火爐蓋上被子,還是無法抑制寒氣。

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陰氣上升進入陽氣之中,或者陽氣虛弱,或者風寒一起作用所導致的。惡寒都屬於表症。

若下症悉具而微惡寒者,是表猶未解,當先解表,乃可攻裡也。經曰: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如傷寒,或已發熱,或未發熱。若先惡寒,必繼之以發熱,此則發於陽也。若惡寒而踡臥,脈細而緊,此則發於陰也。在陽者,可發汗。在陰者,可溫里。惡寒雖悉屬表,而在表自有虛實之別。

白話文:

如果所有的症狀都齊全了,但是惡寒的症狀很輕微,說明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應該先解除表證,然後再治療裡證。醫書上說:發燒伴有惡寒,屬於陽證。沒有發燒但有惡寒,屬於陰證。比如傷寒,可能會伴有發燒,也可能不伴有發燒。如果先有惡寒,一定會接著發燒,這就是屬於陽證。如果惡寒且蜷縮臥著,脈細而緊,這就是屬於陰證。陽證可以發汗治療,陰證可以溫裏治療。儘管惡寒都屬於表證,但表證中還有虛實之分。

若汗出而惡寒者,為表虛,可解肌。無汗而惡寒者,為表實,可發汗。如汗後仍不解反惡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如或少陰病,惡寒而踡臥,手足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又為不治之症。

白話文:

如果出汗但又怕冷,這是表虛的表現,需要解表。不出汗但怕冷,這是表實的表現,需要發汗。如果出汗後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這是因為虛弱的緣故,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

如果有少陰病,惡寒蜷縮臥著,手腳冰冷,自己拉肚子躁動,脈搏微弱或觸摸不到,這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病症。

按:發熱惡寒,明是傷寒之候,然亦有近似傷寒者。如脈浮而數,發熱惡寒,是傷寒症也。若脈浮而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癰疽症也。脈浮而澀,發熱惡寒,或膈實嘔吐,噫噯吞酸,是傷食症也。脈浮而弦,發熱惡寒,或惡食,是欲作瘧也。由是觀之,發熱惡寒之症,豈同一而語哉?

白話文:

現代中文譯本:

難道是同一個病症嗎?

3. 背惡寒

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者,陽氣不足,陰寒氣盛故也。若風寒在表而惡寒,則一身盡寒矣。若陽氣衰,陰氣盛,寒邪在裡,口中和,無熱而背惡寒者,屬少陰也,宜溫之,附子湯主之。若陰氣微,陽氣盛,熱邪陷內,口燥熱而背惡寒者,屬陽明也,宜清之,白虎加人參湯主之。三者均自背惡寒也,有陰陽寒熱之不同,而於口中潤燥得之。

白話文:

背部為陽,腹部為陰。背部畏寒的人,是陽氣不足,陰寒之氣旺盛的緣故。如果是風寒在體表而畏寒,那麼全身都會感到寒冷。如果是陽氣衰弱,陰氣旺盛,寒邪在身體內部,口中和潤,沒有發熱,但背部畏寒的,屬於少陰證,應溫補治療,用附子湯為主。如果是陰氣少,陽氣盛,熱邪內陷,口中乾燥發熱,但背部畏寒的,屬於陽明證,應清熱瀉火治療,用白虎湯加人參湯為主。以上三種情況都是因為背部畏寒而引起的,但陰陽寒熱不同,可以通過口中潤燥的程度來辨別。

4. 惡風

惡風者,見風則怕,在密室之中,無所惡也。蓋因風邪傷衛,衛氣虛弱,腠理不密,所以汗出而惡風也。然衛氣者,能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若風邪中於衛,則必惡風,何也?風則傷衛,寒則傷營。衛為風邪所中,分肉不溫而熱矣,皮毛不充而緩矣,腠理失其肥,則疏而不密,開闔失其司,則泄而不固,是以惡風也。然惡風、惡寒二症,均為表症。

白話文:

怕風的人,只要碰到風就感到害怕,即使在密閉的房間裡,也不會感到不適。這是因為風邪侵襲了人體的衛氣,導致衛氣虛弱,皮膚毛孔變得疏鬆,所以就會出汗且畏寒。衛氣的作用是溫養身體組織,填充皮膚,滋潤毛孔,並控制開合。如果風邪侵犯了衛氣,就會導致畏寒。為什麼呢?因為風邪會傷衛,寒邪會傷營。衛氣被風邪所侵,身體組織就會失去溫暖而發熱;皮膚毛孔得不到填充而變得鬆弛;毛孔失去了滋潤,就會變得很稀疏,失去緻密性;開合失去控制,就會出現虛脫,所以才會畏寒。但是,畏寒和畏風這兩種症狀都屬於表症。

以惡風與惡寒比之,惡寒者,嗇嗇然而憎寒,即不當風而自惡寒。其惡風者,得居密室之中,幃帳之內,舒緩而無所畏也,或用扇,或當風,則淅淅然而惡,此為惡風也。惡寒有屬於陽,有屬於陰。若是惡風,悉屬陽,非若惡寒有陰陽之別也,故三陰之症,並無惡風者是也。

白話文:

與感受風寒相比,惡寒指的是即使不吹風也會自然感到寒冷,感到瑟瑟發寒而討嫌寒冷。而惡風則是指即使身處密室或帳幕中,感到放鬆舒適而沒有任何恐慌,但一旦使用扇子或面對風時,就會感到瑟瑟發寒而討嫌。這就是惡風。

惡寒有屬於陽氣的,也有屬於陰氣的。但如果是惡風,則全部屬於陽氣,不像惡寒那樣有陰陽之分。因此,三陰證狀中,並沒有惡風的症狀。

然惡風雖悉屬表,而發散又有不同。若無汗而惡風,為傷寒,當發其汗。汗出而惡風,為中風,當解其肌。若下症悉具,而惡風未罷者,當先解其外也。又有汗多亡陽,與風濕皆有惡風之症。若發汗過多,遂漏不止,衛虛亡陽,惡風,脈浮者,必以桂枝加朮附湯溫其經而固其衛。

白話文:

儘雖然都屬於表證,但發散又有區別。如果沒有出汗但怕風,是傷寒,應該發散汗氣。如果已經出汗了還怕風,是中風,應該解表。如果下肢症狀齊全,但怕風的症狀還沒消失,應該先解表。還有一些汗出過多、陽氣不足,以及風寒同時有怕風的症狀。如果發汗過多,汗液漏不止,衛氣不足,陽氣不足,怕風,脈浮的人,一定要用桂枝加附子湯溫通經絡,固護衛氣。

若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濕勝自汗,皮腠不密,惡風短氣,必用甘草附子湯散其濕而固其衛。由是觀之,惡風屬衛,明矣。

白話文:

如果風寒濕氣交織,關節痠痛;濕氣過重,就會自發出汗,皮膚腠理疏鬆,容易怕風,呼吸急促。這時候,必須使用甘草附子湯來祛除濕氣,鞏固表皮的防禦能力。由此可見,怕風的症狀屬於表皮的防禦問題,這一點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