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一 (9)
卷一 (9)
1. 溫熱論
其有舌獨中心絳乾者,此胃熱心營受灼也,當於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於尖,為津干火盛也。舌尖絳獨干,此心火上炎,用導赤散瀉其腑。
再舌苔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腎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當疏散之。若白乾薄者,肺津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絳底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濕透熱,防其就干也,勿憂之,再從里透於外,則變潤矣。初病舌就干,神不昏者,急養正,微加透邪之藥。
若神已昏,此內匱矣,不可救藥。又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即生者也險矣。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或有傷痕血跡者,必問曾經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為枯症,仍從濕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濕胃熱,鬱極化風,而毒延口也,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
再舌上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者,口必甜味也,為脾癉病,乃濕熱氣聚,與穀氣相搏,土有餘也,盈滿則上泛,當用省頭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若舌上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鬱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募原達出矣。
若舌無苔,而有如煙煤隱隱者,不渴肢寒,知挾陰病。如口渴煩熱,平時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潤者,甘溫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無矣。
若舌黑而滑者,水來剋火,為陰症,當溫之。若見短縮,此腎氣竭也,為難治。欲救之,加人參、五味子,勉希萬一。舌黑而乾者,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若燥而中心厚者,土燥水竭,急以鹹苦下之。
舌淡紅無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溫疫病初入募原,未歸胃府,急急透解,莫待傳陷而入為險惡之病。且見此舌者,病必見凶,須要小心。凡斑疹初見,須用紙然照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見多。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
然亦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斷之。然而春夏之間,濕病俱發疹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非虛斑即陰斑。或胸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穀,此陰盛格陽於上而見,當溫之。若斑色紫,小點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黑斑而光亮者,熱勝毒盛,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成可救者。若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
白話文:
溫熱論
舌頭中央呈現乾燥的絳紅色,這是胃熱灼傷心營血脈的表現,應在清胃的方劑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熱邪蔓延到舌尖,就會造成津液枯竭、火盛的局面。舌尖單獨呈現乾燥的絳紅色,這是心火上炎,應該使用導赤散來瀉除腑中的熱邪。
舌苔白厚乾燥,這是胃燥氣傷,在滋養腎臟的藥物中加入甘草,以達到甘草滋潤津液的作用。舌苔白而薄,是外感風寒,應該疏散風寒。如果舌苔白而乾燥薄弱,是肺津受損,應加入麥冬、蘆根汁等輕清的藥物,以滋養肺陰。如果舌苔白色而底部發紅,是濕邪阻遏熱邪鬱伏,應該先瀉濕透熱,防止其乾燥,不必擔心,待熱邪從裡向外透發,舌苔就會變得濕潤。疾病初期舌頭就乾燥,但神志清醒,應該著重於益氣養正,並稍微加入一些透邪的藥物。
如果神志已經昏迷,這是臟腑元氣衰竭,不可救藥。不論舌頭呈現什麼顏色,如果舌面上長出芒刺,都是上焦熱極的表現,應該用浸過冷薄荷水的青布擦拭舌頭,如果能很快去除,情況較輕;如果芒刺不斷再生,那就很危險了。舌苔不乾燥,但感到非常悶,屬於脾濕盛。如果舌面上有傷痕或血跡,必須詢問是否曾經搔挖,不能因為有血跡就判斷為枯症,仍然按照濕邪的治療方法即可。如果患者神情清爽,但舌頭腫脹,無法伸出口外,這是脾濕胃熱,鬱結化風,毒邪蔓延到口腔,應將大黃研磨成粉末加入方劑中,舌頭腫脹就會消退。
舌苔白膩,吐出黏稠的濁痰涎沫,口中感到甜味,是脾濕病,濕熱之氣與谷氣相搏,脾土之氣過盛,盈滿則上泛,應該用辛香溫通之品來疏泄,使之消退。如果舌苔像鹼一樣,是胃中宿滯,濁邪鬱積,應立即開瀉,否則會阻塞中焦,濁氣無法從募穴排出。
如果舌苔沒有,但隱隱約約像煙煤一樣,不口渴肢體寒冷,是陰寒夾雜疾病。如果口渴煩熱,是平時胃燥的表現,不能攻伐。如果舌苔乾燥,應該用甘寒之品益胃;如果舌苔濕潤,應該用甘溫之品扶助脾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舌苔是臟腑之氣的外在表現。
如果舌頭發黑而濕潤,是水克火,屬於陰症,應該溫補。如果舌頭短縮,這是腎氣衰竭,很難治療。想要搶救,應加入人參、五味子,希望能有一線生機。舌頭發黑而乾燥,是津液枯竭,火邪熾盛,應該急劇瀉南補北。如果舌苔乾燥,但中央厚膩,是脾土乾燥,腎水枯竭,應該用鹹苦之品瀉下。
舌頭淡紅無華,或乾燥而顏色暗淡,這是胃津受損,氣血不能化生津液,應該用炙甘草湯,不能使用寒涼藥物。
如果舌苔白如粉末而濕潤,舌邊緣呈現紫絳色,這是溫疫病初起,邪氣入侵募原,尚未到達胃腑,應該迅速透解,不要等到邪氣深入而危及生命。見到這種舌象,病情必然凶險,必須小心。凡是斑疹初起,要用燃燒的紙照看胸背兩脅,如果斑點大而高出皮膚,是斑;如果斑點隱隱約約,或細小如粟粒,是疹。斑疹宜少不宜多。方書記載,斑點紅色屬胃熱,紫色是熱極,黑色是胃潰爛。
然而,必須結合其他症狀才能作出判斷。春夏季節,濕邪容易引起發疹,而且疹子的顏色很重要。如果疹子是淡紅色,四肢溫涼,口渴不甚,脈象不洪數,不是虛斑就是陰斑。或者胸前出現少量疹點,面紅足冷,或大便稀溏,這是陰盛格陽於上而引起的,應該溫補。如果疹子顏色發紫,而疹點細小,是心包熱;疹點大而紫,是胃中熱;黑斑而光亮,是熱盛毒盛,雖然屬於不治之症,但如果患者氣血充盈,也可以根據病情治療,或許能救活;如果黑斑晦暗,必死無疑;如果黑斑周圍隱約呈現紅色,是熱邪鬱結於內,應該大力使用清涼透發的藥物,有時會轉為紅色,則有治愈的希望。如果兼有斑疹,是邪氣不止一種,應該根據不同的部位瀉除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