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寒熱

寒熱者,謂往來寒熱也。經曰:血弱氣虛,腠理受邪,陰陽相勝,邪正相爭而作矣。若邪氣之入也,而正氣不與之爭,但熱而無寒也。今熱而寒者,謂正氣與邪氣分爭,於是寒熱作矣。爭則氣鬱不發於外,而寒熱爭焉,爭甚則憤然而熱,故寒已而外熱作焉。斯乃寒熱之理也。

白話文:

寒熱病,是指交替出現寒熱症狀的疾病。中醫經典記載:如果身體氣血虛弱,皮膚毛孔受到外邪入侵,導致陰陽失衡,正氣和邪氣相互對抗,就會產生寒熱病。

如果邪氣入侵,但正氣不與之對抗,那麼就會出現發熱而無寒的症狀。而寒熱交替的症狀,說明正氣和邪氣正在對抗。這種對抗會導致氣血鬱積,無法發散到體外,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對抗激烈時,會突然發熱,熱氣會向外發散,這就是寒退而熱起的原因。這便是寒熱病的原理。

或謂寒熱者,陰陽爭勝也。以陽勝則熱,陰勝則寒,斯乃陰陽之爭也。何則?以寒為陰而熱為陽,以里為陰而表為陽。邪之客於表者為寒,邪與陽爭則為寒矣。邪之入於裡者為熱,邪與陰爭則為熱矣。其邪半在表半在裡,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是則表裡不拘,內外不定,或出或入,由是寒熱且往且來而間作也。是以往來寒熱,多屬半表半裡之症。

白話文:

有人說寒熱是陰陽鬥爭的結果。如果陽氣佔優就會產生熱,陰氣佔優就會產生寒,這就是陰陽鬥爭的緣故。為什麼呢?因為寒屬於陰,熱屬於陽,身體內為陰,體表為陽。病邪侵犯體表時,就會產生寒象,因為邪氣與體表的陽氣抗爭,就會產生寒。病邪進入體內時,就會產生熱象,因為邪氣與體內的陰氣抗爭,就會產生熱。病邪如果一半在體表,一半在體內,就會與體表的陽氣抗爭產生寒象,與體內的陰氣抗爭產生熱象。所以,表裡虛實不論,內外不定,時而出現寒象,時而出現熱象,時而寒熱交替出現。因此,寒熱往來的症狀,大多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

一云:陽不足則陰邪出表而與之爭,故陰勝而為寒。陰不足則陽邪入里而與之爭,故陽勝而為熱。邪居表多則多寒,邪居里多則多熱,邪在半表半裡則寒熱平半矣。審其寒熱多少,視其邪氣深淺,俱用小柴胡湯和之,若寒多加桂枝,熱多加大黃,是大法也。

白話文:

一種看法認為:陽氣不足時,陰邪就會跑到體表與陽氣對抗,導致陰氣過盛而產生寒症。陰氣不足時,陽邪就會侵入體內與陰氣對抗,導致陽氣過盛而產生熱症。邪氣主要在體表時,寒症較明顯;邪氣主要在體內時,熱症較明顯;邪氣同時在體表和體內時,寒熱症狀並存。根據寒熱症狀的程度,可以看出邪氣的深淺。治療時都使用小柴胡湯作為基礎,如果寒症明顯,可以加桂枝;如果熱症明顯,可以加大黃。這就是治療寒熱病的大原則。

2. 似瘧

似瘧者,與發熱惡寒、往來寒熱相似,而實非也。寒熱似瘧者,作止有時。若往來寒熱,則作止無時,或往或來,日有至三五發,甚則十數發者是也。至於發熱惡寒者,為發熱時惡寒並不見,惡寒時發熱亦不見也。不若此寒已而熱,熱已而寒也。然有太陽似瘧,有陽明似瘧,有厥陰似瘧,有婦人熱入血室似瘧,症雖同而用藥異也。

白話文:

類似瘧疾的症狀,雖然也發燒、怕冷、反覆發燒發冷,但其實跟瘧疾不同。類似瘧疾的發燒發冷,發作和停止的時間比較固定。如果是反覆發燒發冷,那麼發作和停止的時間不固定,有時發作,有時停止,一天發作三四次,嚴重的甚至十幾次。至於發燒怕冷的症狀,在發燒時不會怕冷,在怕冷時也不會發燒。這跟瘧疾不一樣,瘧疾是發冷時也發燒,發燒時也發冷。此外,還有太陽經類似瘧疾、陽明經類似瘧疾、厥陰經類似瘧疾、婦女熱入血室類似瘧疾等症狀,雖然症狀相似,但用藥卻不同。

3. 潮熱

潮熱者,若潮水之潮,其來不失其時,一日一發,日晡時至者是也。日若三五發,即是發熱,非潮熱也。潮熱者,以表邪傳至陽明胃府,胃實而致潮熱也。蓋陽明旺於未申時,所以發於日晡。是日晡所發潮熱者,屬陽明也。惟其陽明,故潮熱為可下之症。經曰:潮熱者,胃實也。

白話文:

潮熱:就像潮水一樣,來得有規律,通常一天發作一次,下午太陽快下山時發作。如果一天發作三五次,那就是發熱,而不是潮熱。潮熱的產生,是因為外邪傳入陽明胃府,胃部實熱導致的。由於陽明胃經在下午三點到五點最旺盛,所以潮熱通常在下午太陽快下山時發作。這種下午發作的潮熱,屬於陽明胃經的病症。因為它是陽明胃經所引起的,所以潮熱是可以瀉下的。醫經上說:潮熱是胃裡有實熱。

又曰: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其里。又曰:若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雖然潮熱屬裡實可下之症,或脈浮而緊,潮熱而利,或小便難,大便溏,與夫潮熱於寅卯,則屬少陽,潮熱於巳午,則屬太陽,是皆尚有表邪,未全入里,先須解表,待小便利,大便硬而燥渴者,方可攻之。

白話文:

另一個講法:如果潮熱,想往外發散,可以攻裡。另有講法:如果沒有潮熱,不能使用承氣湯。雖然潮熱屬於是實證可以攻下,但脈象浮而緊,有潮熱且大便稀,或小便困難、大便溏軟,以及潮熱發生在寅卯時,則屬於少陽證;潮熱發生在巳午時,則屬於太陽證。這些都還有表邪,尚未完全入裡,必須先解表,等到小便通暢,大便變硬變乾渴時,才能攻下。

4. 自汗

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然汗出者是也。蓋衛為陽,能護衛皮膚,肥實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若邪干於衛,不能衛固於外,則皮膚為之緩,腠理為之疏,由是津液妄泄,濈濈然潤,縶縶然出,謂之自汗也。故曰:風暑濕邪干之,皆令自汗。惟傷寒人獨不出汗,因傷營而不傷衛,以寒氣收藏故也。

白話文:

自汗是指在沒有發散外邪的情況下,身體自然出汗的現象。

這是因為人體的衛氣具有陽性,可以保護皮膚,使其緻密固結,防止津液外溢。如果外邪侵犯了衛氣,導致衛氣不能固護外皮,皮膚就會變得鬆弛,腠理疏鬆,津液就會外溢出來,形成自汗。

因此,當風、暑、濕等邪氣侵襲人體時,都會導致自汗。但對於傷寒患者,由於寒氣收斂,傷及營衛之氣,因此不會出現自汗的症狀。

若寒漸入里,傳而為熱,亦令汗出,以熱則營衛通,腠理開,而汗泄矣。然自汗之症,又有表裡之別,虛實之異。若汗出惡風及微惡寒,皆表未解,必待發散而後愈。至於漏不止而惡風,及發汗後惡寒,又皆表虛,必得溫經而後愈。

白話文:

如果寒氣逐漸深入體內,轉化為熱,也會導致出汗。因為熱氣會使營衛氣血暢通,腠理打開,從而排出汗液。

但是自汗症狀,又分為表證和裡證,實證和虛證。

如果出汗怕風和輕微怕冷,說明表證未解,必須發散外邪才能治癒。

如果出汗不止,並且怕風,或者發汗後怕冷,都是表虛證,必須溫補經絡才能治癒。

大抵傷風則惡風自汗,傷濕則身重自汗,中暑則脈虛自汗,中暍則煩渴自汗,濕溫則妄言多汗,風溫則鼾睡自汗,霍亂則吐瀉自汗,柔痙則搐搦自汗,陽明則潮熱自汗,陰虛則身倦自汗,亡陽則遂漏不止自汗,各開本條,不及細詳,設或汗如貫珠,喘而不休,又為衛絕不治之症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

  • 受了風寒會怕風且自發出汗
  • 受了濕邪會身體沉重且自發出汗
  • 中了暑熱脈象虛弱且自發出汗
  • 中了濕熱會煩渴且自發出汗
  • 熱濕交蒸會胡言亂語並多出汗
  • 風熱相併會打鼾且自發出汗
  • 霍亂會嘔吐腹瀉且自發出汗
  • 痙攣會抽搐且自發出汗
  • 胃熱旺盛會潮熱且自發出汗
  • 陰虛會全身疲倦且自發出汗
  • 陽氣衰竭會汗如泉湧且難以控制
  • 這些都是不同的症狀,無法一一詳述。如果汗珠如串珠般密佈,伴隨著喘息不止,表示衛氣衰竭,無法治癒。

5. 盜汗

盜汗者,謂睡去則出,醒來則止。然雜病盜汗,責其陽虛。傷寒盜汗,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何則?以邪氣在表,干於衛中,則自然汗出。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連於表,睡則衛氣行里,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睡則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且自汗有虛有實,而盜汗悉皆和表而已。

白話文:

自汗:指入睡後出汗,醒來後汗止。但雜病自汗,是陽氣衰弱所致。傷寒自汗,則是邪氣介於半表半裡所導致。為什麼?因為邪氣在表,阻礙衛氣運行,就會出汗。而這種情況下,邪氣已侵襲內臟,並向外聯繫到表證,睡著後衛氣運行於內臟,表層陽氣不能到達,津液得到滋潤,所以睡著後出汗。醒來後衛氣散佈到表層,汗就會停止。而且自汗分為虛實,而自汗則總屬於表證。

6. 頭汗

頭者,諸陽之會,邪搏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於頭也。若邪熱內蓄,蒸發腠理,遍身汗出,謂之熱越。今瘀熱在裡,不能發越,熱蒸於陽,故令頭汗出也。何者?以三陰之經,至頸而還,不循於頭,獨諸陽脈上循於頭耳。夫頭汗出者,五內乾枯,津液衰少,慎不可再汗也。

白話文:

頭部是陽氣會聚的地方,當邪氣侵襲陽氣,津液上湧,就會在頭部出汗。如果邪熱積聚在體內,蒸發到皮膚腠理,全身出汗,稱為熱越。現在瘀血和熱邪在體內,無法發散,熱氣蒸發到陽氣上,導致頭部出汗。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三陰經脈到脖子就回流了,不經過頭部,只有諸陽經脈向上經行頭部。頭部出汗,說明五臟內裡乾枯,津液虧少,不能再出汗了。

一云:將欲發黃,先出頭汗。則頭汗之症,發黃症也,治宜清理濕熱。又有水結而頭汗出者,宜溫散水氣。若半表半裡而頭汗出者,當和營衛。其或瘀熱在裡,或熱入血室,並虛煩之症,皆令頭汗。或吐或下,以去其邪。設或小便不利,濕家下後,又為陽脫,而不可治也。

白話文:

一種說法認為,即將發黃的人,會先出現頭部出汗的症狀。因此,頭汗症狀也是黃疸症的一種,治療方法應該以清利濕熱為主。另外,還有一種因為水氣凝結而導致頭汗的,應該溫散水氣。如果頭汗症狀是半表半裡,也就是既有表證又有裡證,則應當調和營衛。如果瘀熱在裡,或熱氣侵入血室,或者虛煩,都會引起頭汗。治療方法可以使用嘔吐或瀉下等方法去除邪氣。但如果是小便不利,濕氣下注後,又陽氣脫失,則無法治療。

7. 手足汗

手足,即四肢也。四肢,乃諸陽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是陽明之症也。然有自汗出,有頭汗出,有手足汗出者,悉屬陽明也。何者?若一身汗出,謂之熱越,是熱外達者也。若頭汗出,是熱不得越,而熱氣上達者也。今手足汗出,為熱聚於胃,逼其津液,而旁達於四肢者也。

白話文:

手足,指四肢。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源,而胃負責管理四肢。手足出汗,是陽明經的症狀。但是有自汗症(全身出汗),有頭汗症(頭部出汗),有手足汗症(手足出汗),這些都屬於陽明經的症狀。為什麼?因為全身出汗,稱為熱越,是熱氣往外散發的情況。如果頭部出汗,是熱氣無法往外散發,所以往上跑到頭部的現象。現在手足出汗,是熱氣聚集在胃部,逼迫出津液,並沿著四肢散發出來的結果。

或謂熱聚於胃,故手足汗出矣,而寒聚於胃,獨無汗出者何故?經曰:蘊熱,則燥屎,譫語,手足汗出者,承氣湯主之。挾寒則水穀不分,手足冷,汗自出者,理中湯主之。是以有承氣、理中之不同。

白話文:

有人說,熱量積聚在胃部,所以手腳會出汗。而寒氣積聚在胃部,卻不會出汗,這是為什麼?

《黃帝內經》中記載:「蘊熱,則燥屎,譫語,手足汗出者,承氣湯主之。」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體內積聚了熱量,那麼大便會乾燥、神志不清、手腳出汗,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

「挾寒則水穀不分,手足冷,汗自出者,理中湯主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體內夾雜了寒氣,那麼食物和水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和吸收,手腳會發冷、出汗,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

因此,中醫臨牀上有承氣湯和理中湯這兩種不同的藥方,用於治療不同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