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附:溫疫

溫疫者,因傷寒之熱未已,更感時行之氣而為溫疫也。其症身熱,頭痛,煩渴,嘔逆,或有汗或無汗。皆由溫熱相合而成,治宜寒涼解熱為主。經曰:更遇溫氣,變為溫疫。則知是再感溫氣而成溫疫,更感溫熱而成溫毒者也。何《活人書》混注冬溫症下,而《百病歌》強以冬溫、溫疫為一病。

不知冬溫是感非節之氣,長幼之病相似,時行之氣為病也。溫疫乃傷寒再感溫氣而成,實相似而非也。敢錄之。

白話文:

溫疫是一種疾病,是由於傷寒的熱度未消退,又感染了流行的時氣而造成的。它的症狀有:發燒、頭痛、口渴、噁心想吐,有時出汗,有時不出汗。這些症狀都是由溫熱相互結合而形成的,治療時宜以驅寒降熱為主。醫經上說:如果再次感染溫氣,就會轉變成溫疫。由此可知,溫疫是再次感染溫氣而形成的,感染溫熱後會變成溫毒。為什麼《活人書》將其混註在冬溫症下,而《百病歌》卻硬說冬溫和溫疫是一種病呢?

2. 附:瘟疫

瘟疫者,渾身壯熱,惛惛不爽,沿門闔境,遞相傳染,盛於春夏之間者是也。雖因時氣而得,然所感者,皆由惡毒異氣而成,非若春寒夏涼秋熱冬溫之類也。夫天地間之氣,升於春,浮於夏,不無有惡毒者在焉?人在其中莫知也,若正氣虛者,遂致傳染。或病者身熱,其氣蒸蒸浮越於外,若正氣虛者,亦致傳染。

白話文:

瘟疫是一種病症,會導致全身發熱、頭暈腦脹,在鄰裏鄰舍之間傳染,主要發生在春秋兩季。雖然瘟疫的發生與時令有關,但引起瘟疫的因素都是由邪氣毒氣造成的,不同於普通的春寒夏涼、秋熱冬溫等氣候變化。天地之間的氣,在春天上升,在夏天漂浮,其中不乏有邪惡毒氣存在,人們身處其中卻渾然不覺。如果正氣虛弱的人,就會遭到傳染。有的患者身熱,其邪氣蒸騰,散發在外,如果正氣虛弱的人,也會被傳染。

然感天地之邪者,在春夏間。感病人之邪者,無分春夏者也。是以獄中,此病四時無間,最易傳染。其不染者,由正氣內實,邪不能感也。然感是邪者,從口鼻而入也。由是正被邪侵,怫鬱煩擾,而病作矣。雖因天地之邪,實自內出者也。故感受之因,異傷寒,異溫暑,異非時感冒之寒疫。

白話文:

易感染天地的邪氣是在春夏之間,易感染人的邪氣則沒有春夏之分。因此,監獄中,這種病全年不斷,最容易傳染。那些不感染的人,是因為正氣充實,邪氣無法侵犯。但是感染這種邪氣的,都是從口鼻進入。因此,正氣被邪氣侵犯,就會感到煩悶不安,進而發病。雖然這種病是因為天地之邪氣,但實際上是從體內發出的。所以,感染這種邪氣的原因,不同於傷寒、溫暑等非時令感冒的寒疫。

其治法亦異也,故丹溪用人中丸,補、散、降三法並施,《明醫雜著》用清熱解毒湯,內、外兼施。斯二者,乃治瘟疫之大法也。大率當辟邪散氣,扶助正氣為主。若與長幼相似之時行混論,則非矣。今人多以溫病熱病名時行,又以溫毒為瘟疫,謬之甚矣。噫,非造道之元,烏能識此?

白話文:

對於瘟疫的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朱丹溪使用人中丸,同時採用補陽、散熱、下降三種方法;《明醫雜著》中使用清熱解毒湯,內外兼治。這兩種方法,是治療瘟疫的主要法則。一般原則上,以驅邪散氣、扶助正氣為主。如果將瘟疫與一般流行的疾病混為一談,那就錯了。現在的人多把溫病、熱病稱為時行病,又將溫熱邪毒稱為瘟疫,這是大錯特錯的。唉,如果不是得到真傳的人,怎麼能明白這一點呢?

《西山記》曰:近穢氣,傷真氣。孫真人曰:乘馬夜行,當沐浴更衣,方可近小兒,使不聞馬毒氣。不然,則多天吊急驚也。錢仲陽曰:步糞穢之履,毋近嬰兒。亦此意也。

白話文:

《西山記》上說:接觸污濁的空氣,會損傷體內的正氣。孫思邈說:騎馬夜行之後,要先沐浴更衣,才能接近小嬰兒,這樣才能避免馬匹的毒氣對嬰兒造成影響。否則,容易導致嬰兒出現驚風抽搐等症狀。錢仲陽說:穿著踩過糞便的鞋子,不要接近嬰兒。這個說法也是基於此意。

雍正癸丑,疫氣流行,撫吳使者屬先生制此方,全活甚眾。時人比之普濟消毒飲云。

白話文:

雍正癸丑年,瘟疫盛行,巡撫吳地派使者請先生制定這個藥方,救活了很多病人。當時的人把它和普濟消毒飲相提並論。

先生云:時毒癘氣,必應司天。癸丑,太陰濕土氣化運行,後天太陽寒水,濕寒合德,挾中運之火,流行氣交,陽光不治,疫氣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虛者,乃應其厲氣,邪從口鼻皮毛而入。病從濕化者,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泄瀉,當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乾焦者,濕邪猶在氣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白話文:

醫師說道:當季節性的毒氣傳染病發生時,必定要與司天之神應合。癸丑年(即某年),太陰星司濕土之氣運行,後天太陽星司寒水之氣,濕寒之氣相結合,挾帶著中運之火,氣流行交會,陽光無法治療,疫氣因此發生。因此,脾胃虛弱的人,就會受到這種厲氣的影響,邪氣從口鼻皮膚毛孔進入。由濕邪轉變而來的疾病,會出現發熱、眼睛發黃、胸悶、紅疹、腹瀉等症狀。這時應觀察病人的舌苔顏色,如果舌苔淡白或舌中間乾燥發焦,表示濕邪仍在氣分,應使用甘露消毒丹來治療。

若壯熱,旬日不解,神昏,譫語,斑疹,當察其舌,絳干光圓硬,津涸液枯,寒從火化,邪已入營矣,用神犀丹。

甘露消毒丹

白話文:

如果發高燒超過十天不退,意識不清,說胡話,出現斑點疹子,此時應觀察舌象。如果舌頭發紅、乾燥、光滑而硬,沒有唾液,這是寒邪轉化為熱邪,邪氣已經進入血液循環了,應使用神犀丹治療。

飛滑石(十五兩),淡芩(十兩),茵陳(十一兩),藿香(四兩),連翹(四兩),石菖蒲(六兩),白蔻(四兩),薄荷(四兩),木通(五兩),射干(四兩),川貝母(五兩)

神麯糊為末。

神犀丹

白話文:

滑石十五兩,淡芩十兩,茵陳十一兩,藿香四兩,連翹四兩,石菖蒲六兩,白蔻四兩,薄荷四兩,木通五兩,射干四兩,川貝母五兩,研磨成粉末,用神麯糊成丹。

犀尖(六兩),生地(一斤,熬膏),香豉(八兩,熬膏),連翹(十兩),黃芩(六兩),板藍根(九兩),銀花(一斤),金汁(十兩),玄參(七兩),花粉(四兩),石菖蒲(六兩),紫草(四兩)

即用生地、香豉、金汁搗丸,每丸重三錢,開水送下。

白話文:

犀角尖(6 兩)

生地黃(1 斤,煮成膏狀) 香豉(8 兩,煮成膏狀) 連翹(10 兩) 黃芩(6 兩) 板藍根(9 兩) 金銀花(1 斤) 金汁(10 兩) 玄參(7 兩) 花粉(4 兩) 石菖蒲(6 兩) 紫草(4 兩)

3. 痰症

痰者,津液所化。蓋由風傷肺,肺氣不清而生痰。濕傷脾,脾氣凝濁而生痰。其人亦憎寒壯熱,惡風自汗,但胸膈病滿,氣上衝咽,不得息,皆因肺氣不舒。故雖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或寸脈浮滑,或沉伏為異爾。宜瓜蒂散或稀涎散吐之。

白話文:

痰液是由津液轉化而來的。一般是由於風邪損傷肺,導致肺氣不暢,產生痰液。或者濕邪損傷脾,使脾氣凝滯,產生痰液。

患者可能有怕冷、發熱、惡風、自汗的症狀,但主要表現是胸膈部位脹滿,氣息上衝到咽喉,無法喘息,這些都是因為肺氣不暢所致。

因此,雖然症狀類似傷寒,但是不會出現頭痛、頸項強直的症狀,或者脈象浮滑或者沉伏,與傷寒不同。

治療時,可以使用瓜蒂散或稀涎散一類的藥物來催吐,以排出痰液。

4. 傷食

傷食類傷寒者,以其亦有發熱,惡寒,頭疼等症,但非若傷寒之甚者也。其症或兼惡食,或噫氣作酸,或飽悶作痛,氣口脈緊者是也。當於消食門中求之。

白話文:

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如果同時出現發燒、畏寒、頭痛等症狀,但比傷寒的症狀輕一些。其症狀可能包括不想吃東西,打嗝帶有酸味,或感到飽脹疼痛,脈搏緊實。這種情況應該在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方面找方法。

5. 虛煩

煩者,熱也,心中鬱郁不安,故謂之煩也。蓋緣其人素弱,有勞損,因而損氣,氣衰則精虛,精虛則火旺,即《內經》所謂陰虛生內熱也。以內有熱,則應於外。然雖發熱,而無惡寒頭疼身痛等症。治宜補中益氣湯加黃柏。

白話文:

「輜」是指熱症,由於內心鬱悶不安,因此稱為「輜」這種熱症。

這種熱症的成因,主要是因為體質虛弱,過度勞累,導致氣血受損,氣血衰弱則精氣逸散,精氣逸散則火氣上升,也就是中醫典籍《內經》所說的「陰虛生內熱」的現象。

由於體內有熱,因此外部也會表現出熱的症狀。但是,儘管發熱,卻沒有畏寒、頭痛、身痛等症狀。

對於這種熱症的治法,適宜使用補中益氣湯,並額外添加黃柏。

6. 腳氣

腳氣類傷寒者,以其有發熱,頭疼,身痛等症。但初起足脛腫痛,或足膝屈強不能移動為異爾。其病始於受濕,復感挾風寒暑熱而成。故陳無擇曰:腳氣不專主一氣,亦不專在一經。若自汗走注為風勝,無汗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蒸為暑勝,若四氣兼中,但推其多者為勝。又曰:足脛焮赤而腫者,濕熱也。

白話文:

腳氣引起的傷寒,會有發燒、頭痛、身體疼痛等症狀。然而,剛開始的時候,腳踝腫痛,或腳膝關節僵硬不能活動,這是不同的特徵。這種疾病是由於受潮,再加上風寒暑熱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因此,陳無擇說:腳氣並不只由一種因素所引起,也不專屬於一個經絡。如果自汗而疲倦無力,那是風盛;沒有汗水而抽筋僵硬,那是寒盛;腫脹沉重,那是濕盛;煩渴發熱,那是暑盛;如果四種因素都存在,就看哪個因素最明顯。此外,陳無擇還說:如果腳踝發紅腫脹,那是濕熱造成的。

黃白而腫者,寒濕也。大法用二術以燥濕,芩柏以清熱,歸芍以調血,木香檳榔以行氣,烏附行經絡以除濕散寒,羌獨利關節以散風勝濕,防己牛膝行之下引以去濕消腫。更看所挾風寒暑熱之有無微甚,及在表在裡,總當於腳氣門中求之。切不可用補劑及湯藥淋洗,並冷藥攤盦,使毒氣上入心腹,胸痹氣喘,死矣。

白話文:

如果出現黃白色腫脹,則可能是寒濕所致。治療應採用兩大方法:

  • 祛除濕氣:可用芩柏等清熱燥濕的藥物,如防己、牛膝等。
  • 通經活絡:可用歸芍調血,木香、檳榔行氣,烏附、羌獨通經絡除濕散寒,緩解關節疼痛。

此外,還要考慮伴隨的風寒暑熱的輕重,以及是否在表在裡。總的來說,應借鑑腳氣類疾病的治療方法。切記不要使用補劑或湯藥淋洗,也不要使用寒性藥物敷貼,以避免毒氣上行,導致心腹疼痛、胸悶氣喘,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