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表裡虛實

有表虛,有裡虛,有表實,有裡實。仲景用麻黃湯,為表實而設也。用桂枝湯,為表虛而設也。表實用承氣,裡虛用四逆。昔華佗治倪尋、李延俱患頭疼身熱。佗曰:尋當下,延當汗。或疑其異。佗曰:尋內實,延外實,是以異也。

白話文:

有表證虛弱的,有裡證虛弱的,有表證強盛的,有裡證強盛的。張仲景使用麻黃湯,是為了治療表證強盛的狀況而設計的。使用桂枝湯,是為了治療表證虛弱的狀況而設計的。表證強盛用承氣湯來攻下,裡證虛弱用四逆湯來回陽。以前華佗治療倪尋、李延,兩人都患有頭痛發熱。華佗說:「倪尋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李延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有人對這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感到疑惑。華佗說:「倪尋是體內實證,李延是體表實證,所以治療方法不同。」

2. 發表之藥用溫 攻裡之藥用寒 溫里之藥用熱論

表有邪則為陽虛,溫之所以助陽也。陽有所助,則陰邪由以自消。發表之藥用溫者,此也即經曰陽虛陰盛,汗之則愈是也。邪傳裡,則化熱傷陰,寒之所以抑陽也。陽受其抑,則真陰得以自長。攻裡之藥用寒者,此也故經曰陰虛陽盛,下之則愈是也。若陰經自受寒邪,則陽不足而陰有餘,故用辛熱以助陽抑陰,此溫里之藥用熱者是也。

白話文:

身體表面有邪氣侵擾,這是一種陽氣虛弱的表現,所以用溫性的藥物來幫助陽氣。當陽氣得到幫助,陰邪就會自然消退。用溫性藥物來發散體表的邪氣,就是這個道理,就像醫書說的「陽氣虛弱陰氣旺盛,發汗就能治好」一樣。邪氣如果傳到體內,就會轉化成熱,進而損傷陰液,所以用寒性的藥物來抑制過旺的陽氣。當陽氣受到抑制,真正的陰氣才能夠滋長。用寒性藥物來攻下體內的邪氣,就是這個道理,就像醫書說的「陰液虛弱陽氣旺盛,用瀉下的方法就能治好」一樣。如果陰經自己受到寒邪侵襲,就會導致陽氣不足而陰氣有餘,所以要用辛熱的藥物來幫助陽氣,同時抑制陰氣,這就是溫補裡面的藥物用熱性的道理。

3. 傳足不傳手論

謂傷寒傷足不傷手,可也。謂傷寒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蓋手之六經,皆屬金火,故金火不畏寒者也。其足之六經,曰土,曰木,曰水。以水遇寒則凍冰,木遇寒則葉落,土遇寒則裂不堅,是不能勝其寒也,故能傷之。由是觀之,豈非傷足不傷手者乎?傳之一字,必是書寫之誤。有感而云。

白話文:

說傷寒會侵犯腳部而不會侵犯手部,這說法還算可以。但說傷寒會從腳部傳播而不會從手部傳播,那就說不通了。因為手部的六條經脈,都屬於金和火,所以金和火不怕寒冷。而腳部的六條經脈,分別屬於土、木、水。水遇到寒冷就會結冰,木遇到寒冷就會落葉,土遇到寒冷就會龜裂不堅固,這些都無法抵抗寒冷,所以容易受到傷害。從這個角度來看,難道不是更容易傷害腳部而不是手部嗎?至於說「傳」這個字,一定是寫錯了。有感而發,寫下這些。

4. 十六種治法

仲景傷寒正名十六種,其餘發狂、譫語、鄭聲、結胸、痞滿等症,皆系十六種正病傳變所致,豈可概論作傷寒稱之。

白話文:

張仲景所說的傷寒正名有十六種,其他像發狂、胡言亂語、喃喃自語、胸部結硬、胸腹脹滿等症狀,都是這十六種傷寒正病傳變造成的,怎麼可以把這些都籠統地歸類為傷寒來看待呢?

5. 一、傷寒

傷寒者,冬時觸冒寒邪而病即發者也。其症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不煩躁,無汗,脈來浮緊而澀。若在冬時霜降後及春分前,宜用麻黃湯。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是冬天的時候感受寒邪而立即發病的。它的症狀是頭部和後頸疼痛,腰背僵硬,發燒,怕冷,但不煩躁,沒有出汗,脈象浮在表面而且繃緊、流動不順暢。如果是在冬天霜降之後以及春分之前發病,適合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6. 二、傷風

傷風者,感冒風邪也。其症頭痛,身熱,惡風,自汗,煩躁,脈來浮緩,宜桂枝湯。脈緊而澀,無汗,惡寒者,傷寒也。緊為惡寒,澀為無汗。然寒傷營屬陰,陰主閉藏,是以無汗,故用麻黃輕揚以發表。浮緩,惡風者,傷風也。浮為傷風,緩為自汗,故用桂枝甘溫以解肌。

白話文:

傷風,就是感受到風邪引起的感冒。它的症狀是頭痛、身體發熱、怕風、自己會出汗、心煩急躁,脈象呈現浮而且緩慢的狀態,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是緊而且澀,沒有出汗,而且很怕冷,那就是傷寒。脈緊代表怕冷,脈澀代表沒有出汗。然而,寒邪侵犯營衛之氣,屬陰性,陰氣主閉藏,所以沒有汗,因此使用麻黃這種輕揚的藥物來發散邪氣。脈象浮而且緩慢,又怕風,那就是傷風。脈浮代表是傷風,脈緩代表自己會出汗,因此使用桂枝這種甘溫的藥物來解肌、驅散風邪。

7. 三、傷寒見風

傷寒見風者,其人初感於寒,續中於風是也。外症寒多熱少,不煩躁,脈當浮而緊,今反浮而緩者,此傷寒而見風脈,乃營衛並傷之症也。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如果又吹到風,是因為這個人一開始是受寒,後來又被風邪侵襲。外在症狀是寒冷的感覺比較多,發熱的感覺比較少,不會煩躁不安,脈象應該是浮而且緊,但現在反而變成浮而且緩,這就是傷寒又被風邪侵襲的脈象,是營氣和衛氣都受到損傷的病症。

8. 四、傷風見寒

傷風見寒者,其人先中於風而重感於寒者是也。外症惡風,發熱,煩躁,脈當浮而緩,今反浮而緊者,此傷風而見寒脈,亦營衛並傷之症,俱用大青龍湯,或九味羌活湯加減治之。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是先受到風邪侵襲,之後又加重感受到寒邪,這種情況就叫做「傷風見寒」。外在的症狀會是怕風、發燒、心情煩躁,原本脈象應該是浮而緩,現在卻反而是浮而緊,這表示是傷風又同時感受到寒邪,也是營衛兩者都受到損傷的症狀。治療上可以使用大青龍湯,或是九味羌活湯,並根據情況加減藥材來治療。

9. 五、濕

病有傷濕,有中濕,有風濕。傷濕者,濕傷太陽膀胱經者是也。中濕者,濕中太陰脾經或腎經者是也。風濕者,或先傷於濕,後傷於風,風濕相搏而為病者是也。蓋東南窊下之地,水多聚焉,居其處多濕,或中風雨霧露,是名中濕,此脾經與腎經受病也。其症一身盡疼,發熱,身黃,脈沉而緩,治宜燥勝可也。

或素有濕,又中於風,是為風濕。其症肢體疼痛,難以轉側,脈沉而澀,治宜微表以去其風,行燥以去其濕。大抵治濕之法,咸用羌防以勝之,二術以燥之,苓澤以滲之,或用附子以溫之,看所挾風寒濕熱之有無,及上下微甚以治之。切不可大發汗,汗之則風氣去而濕氣存,又不可下,下之則額上汗出微喘而死矣。

白話文:

疾病的成因有因受傷引起的濕邪,有直接感受濕邪,以及風濕。因受傷引起的濕邪,指的是濕邪傷害到太陽膀胱經。直接感受濕邪,指的是濕邪侵入太陰脾經或腎經。風濕,有的是先受濕邪侵襲,後來又受到風邪侵襲,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而形成的疾病。

東南邊地勢低窪的地方,容易積聚許多水,居住在那些地方的人容易受濕邪侵擾,或是淋到風雨霧露,這就是所謂的直接感受濕邪,是脾經和腎經受到病邪侵犯。它的症狀是全身疼痛、發燒、身體發黃、脈象沉而緩慢,治療上應以去除體內濕邪為主。

有些人本身體內就有濕邪,又受到風邪侵襲,這就稱為風濕。它的症狀是肢體疼痛,難以轉動身體,脈象沉而澀,治療上應該稍微發汗以去除風邪,並使用燥濕的藥物來去除濕邪。

大致上治療濕邪的方法,多使用羌活、防風來驅散濕邪,蒼朮、白朮來燥濕,茯苓、澤瀉來利水滲濕,或是使用附子來溫陽。要看患者夾雜著風、寒、濕、熱哪種邪氣,以及病邪侵犯的部位是在上方還是下方,病情的輕重來治療。絕對不可以大量發汗,因為發汗會讓風邪散去,濕邪卻仍留在體內;也不可以瀉下,因為瀉下會導致額頭出汗、呼吸急促,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