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一 (4)
卷一 (4)
1. 十、溫病
溫病者,冬時感冒寒邪,不即時而病,藏於肌肉之中,至春溫暖而發者是也。其症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也。或用升麻葛根湯,或用葛根解肌湯。大抵治溫病之法,無正汗之理,此怫鬱之熱,自內達外,無表症明矣,宜辛平之劑發散之。
白話文:
溫病是指在冬天受寒後,沒有及時發病,寒邪潛藏在肌肉中,到了春天溫暖的時候才發作的疾病。它的症狀是發熱口渴而不怕冷,這便是溫病。治療溫病,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或葛根解肌湯。治療溫病的基本原則是不發汗,因為溫病是由內部鬱積的熱氣向外散發所致,沒有明顯的外在症狀,所以應使用辛平之藥發散之。
2. 十一、熱病
熱病者,冬傷於寒不即發,至春又不發,鬱而至夏發者是也。其病身熱,頭痛,煩渴,不惡寒,脈洪而盛。蓋因夏月時熱兩盛,治宜苦辛寒清解為主。寒邪郁久化熱,經曰:熱病者,傷寒之類也。故主苦辛寒法以救之。
白話文:
熱病是由於冬天受到寒邪侵襲,在冬天和春天都沒有發作,到了夏天才發作。病症表現為身體發熱、頭痛、口渴、不畏寒,脈搏強而有力。這是因為夏季炎熱,熱邪和寒邪一起發作所致。治療宜以苦寒清熱利濕為主。寒邪鬱積日久化熱,醫經上說:熱病是由於傷寒而引起的。因此,治療時主要採用苦、辛、寒的藥物來祛除熱邪。
溫病熱病,其脈洪大有力,此陽症見陽脈也,可治。若脈來沉微細小,此陽症見陰脈也,必死。經曰:溫病攘攘大熱,脈小,足冷者,死。
白話文:
對於發燒疾病(溫病、熱病),如果脈搏洪大有力,這是陽症表現於陽脈,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癒的。如果脈搏沉細微弱,這是陽症表現於陰脈,必定會死亡。經典上說:發燒疾病熱勢高,但是脈搏卻小,手腳冰冷的人,會死亡。
3. 十二、晚發
晚發者,清明後夏至前而發者是也。其症身熱,頭疼,或惡風惡寒,或有汗無汗,或煩躁,脈來洪數。亦由冬時感寒所致,比之溫熱二症稍輕耳。不宜峻劑,宜清解邪熱,通用梔子升麻湯加減治之。
白話文:
晚發熱(夏季流行性感冒)
晚發熱是指清明節後到夏至前發生的疾病。症狀包括:身體發熱、頭痛、畏風或怕冷、出汗或不出汗、煩躁不安,脈搏洪數。
晚發熱是由冬季感染風寒引起的,比風熱病和暑熱病症狀較輕。
治療時不宜使用猛烈的方法,應清熱解毒。常用梔子升麻湯加減調整治療。
4. 十三、痙病
痙病者,太陽經傷風,重感寒濕而致也。又曰:大發濕家汗,則成痙。其症頭項強直,身熱惡寒,搖頭,噤口,背反張者是也。外症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兩目圓張,而項背反張強硬,如發癇之狀。當視其有汗無汗,以分剛痙、柔痙。若無汗,惡寒,名剛痙,宜葛根湯。
白話文:
痙攣是由於太陽經受風寒侵襲,寒濕嚴重所致。也有說法是:大量出汗後受寒,也會導致痙攣。症狀包括頸部僵硬、發熱怕冷、搖頭、緊閉嘴巴、背部向後彎曲。外表症狀與傷寒相似,但脈象沉細且弦緊,雙眼圓睜,脖頸和背部向後彎曲僵硬,類似於癲癇發作。需要觀察患者是否有出汗,以此區分痙攣的類型。如果沒有出汗,並且怕冷,稱為剛痙,應該使用葛根湯治療。
有汗,不惡寒,名柔痙,桂枝加葛根湯。如汗下太過,重亡津液,以致筋脈失養,不柔和而變痙者,又宜補養氣血為主。更有產後或金瘡,一切去血過多之症,皆能成痙,亦當補養為先。此則似痙而非痙者,豈可一例而用風藥誤之?
白話文:
如果出汗但沒有怕冷,稱為「柔痙」,可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如果出汗過多,導致津液耗損,筋脈失去濡養,變得僵硬痙攣,就要以補養氣血為主。
此外,產後或金瘡等失血過多的疾病,都可能導致痙攣,也應以補養為先。這些情況看似痙攣,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果一概使用治療風疾的藥物,可能會導致誤治。
5. 十四、溫瘧
溫瘧者,由傷寒之熱未已,再感於寒,變為溫瘧,或過經壞病,變為溫瘧。而寒熱羈留者,皆因寒熱相搏而成,治宜散寒解熱為主,並用加減小柴胡湯。如熱多倍加柴胡,寒多倍加桂枝,而或柴胡葛根散其寒,石膏知母解其熱也。
白話文:
溫瘧:是指傷寒的餘熱未散,再次受寒邪侵襲,轉化為溫瘧;或者是由於經久不愈的壞病,轉化為溫瘧。寒熱交替的症狀,是由於寒熱交爭所致,治療上應以散寒清熱為主,同時酌加加減小柴胡湯。如果熱症較重,可加量柴胡;寒症較重,可加量桂枝。或者使用柴胡葛根散來驅除寒邪,用石膏知母來清熱。
6. 十五、時行
時行者,謂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熱,冬應寒而反溫是也。蓋四時不正乖戾之氣,流行其間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相似,此則時行之氣也。其外症有類傷寒,治宜解散,並用升麻葛根湯。然時行猶外入之感冒,而瘟疫乃內出之邪毒也。
白話文:
時行者指的是:
- 春天應該溫暖,但卻寒冷。
- 夏天應該炎熱,但卻涼爽。
- 秋天應該涼爽,但卻炎熱。
- 冬天應該寒冷,但卻溫暖。
這些都是由於一年中的天氣不正,不正常,導致有害氣流流行,進而產生疾病。因此,一年之中,不同年齡層的人會出現類似的疾病,這就是時行的疾病。
時行疾病的症狀類似傷寒,治療時應該清熱解毒,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然而,時行疾病類似於感冒是由於外來之氣入侵,而瘟疫則是人體內部生出的邪氣。
7. 十六、寒疫
寒疫者,非時感冒之暴寒,亦時行之氣也。《傷寒例》曰: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皆時行寒疫也。其症憎寒惡風,頭痛身熱,或用消風百解散,或用六神通解散加減。大抵此病與溫病及暑病相似,但治理有殊耳。然溫暑之熱,自內而出。寒疫之邪,寒抑陽氣,乃外感者也,故治宜解表。若溫暑,又兼表裡者也。
白話文:
寒疫,並不是季節性感冒的突然寒冷,而是流行的病氣。根據《傷寒例》,從春分之後到秋分節氣之前,如果天氣突然變冷,就會流行寒疫。這種病症的表現是怕冷、怕風、頭疼發熱。可以用消風百解散或六神通解散加減治療。總體來說,這種病和溫病、暑病類似,但治療方法有所不同。溫暑的熱氣是由內而外,而寒疫的邪氣則是由於寒氣抑制陽氣而引起的,屬於外感疾病,所以應該治療表證。溫暑則兼有表裡證。
8. 溫熱論
(原本無,從種福堂本補入。)
白話文:
這部分內容原本是沒有的,是從種福堂本補充進來的。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胞。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里。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胞,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
白話文:
當溫邪入侵身體時,首先侵犯肺部,然後逆行傳播到心臟和包絡。肺主氣,屬於衛氣;心主血,屬於營氣。辨別營衛氣血,雖然與傷寒類似,但治療方法卻與傷寒大不相同。因為傷寒之邪,會停留在外表,然後化熱入裡。溫邪則熱變速度最快,未傳到心臟和包絡時,邪氣仍停留在肺部。肺主氣,與皮毛相合,所以說是外感。在外感初期,使用辛涼輕劑治療,如果夾雜風邪,則加入薄荷、牛蒡等藥材。
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不爾,風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鬱而蒙痹於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症,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
以此為辨。
白話文:
如果同時夾雜濕邪,可加入蘆根、滑石等清熱利濕的藥物,讓熱邪通過皮膚透出,或化溼邪從小便排出,不與熱邪直接對抗,這樣治療才會有效。如果不這樣做,風邪夾雜溫熱之氣,會導致身體乾燥,清竅(鼻孔、口腔、咽喉)必然乾燥。這是因為水氣不能滋潤上焦,兩陽(心陽、肺陽)互相侵害的緣故。濕邪與溫熱之氣結合,會導致上焦蒸鬱矇蔽,清竅被堵塞,邪實壓制了清氣。這種病症與傷寒相似,但辨別方法不同。傷寒會出現多種變症,而溫熱病即使持續時間長,也不會轉變到其他經絡。
前言辛涼散風,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也。營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寐,或斑點隱隱,即撤去氣藥。如從風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方中。若加煩躁,大便不通,金汁可以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
白話文:
前面使用辛涼藥疏散風寒,甘淡味藥祛除濕氣。如果病情仍然沒有好轉,這是疾病逐漸深入身體內裡的徵兆。
當營氣收到熱邪侵襲,就會影響血液,導致心神不安,晚上睡不著覺,或出現隱隱約約的斑點。這時應該去掉祛風散寒的藥物。
如果疾病是由風熱引起,可以使用犀角、竹葉等藥材;如果是由濕熱引起,可以用犀角、花露等藥材,加入清涼、清熱的方劑中。
如果患者煩躁不安、大便不通,可以加入金汁;老年人或平時有寒症的人,可以使用人中黃代替。
急急透斑為要。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或其人腎水素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鹹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若其邪始終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
白話文:
盡快發汗透斑為最要緊。如果斑疹出現而熱度沒有減輕,是胃中津液不足所致,應以甘寒藥物為主,嚴重者可使用玉女煎等方劑,輕微者可使用梨皮蔗漿等方劑。或者患者腎水天生不足,雖然尚未影響到下焦,但已經表現出虛弱的症狀,需要仔細檢查舌頭來驗證。如果在使用甘寒藥物的基礎上加入鹹寒藥物,應先安撫未受邪氣侵擾的地方,避免邪氣深入難以去除。如果邪氣始終在氣分中徘徊,可以期待通過發汗來排出邪氣,此時應加強益胃的治療。
令水與汗並,熱達腠開,邪從汗出。解後,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從寒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症,此時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氣來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擾其元神,使其煩躁。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汗出膚冷,卻非脫症。
白話文:
讓體液和汗水同時排出,熱氣到達肌膚表面,邪氣從汗液中排出。發汗後,脾胃之氣虛弱,皮膚會變得寒冷一整天,等到氣血恢復,體溫自然會恢復正常。這是因為發汗解熱後,邪氣退去,正氣虛弱,陽氣隨著寒氣外洩,所以皮膚逐漸變冷,但這並不一定會發展成脫症。此時應該讓病人安靜地臥牀休息,以養護陽氣的恢復。旁人不應驚慌失措,也不要頻繁呼喚,以免擾亂病人的精神,使其煩躁不安。只需要診斷脈象,如果脈象虛軟和緩,即使病人疲倦地躺在牀上不說話,汗出皮膚冰冷,也不屬於脫症。
若脈急疾,躁擾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症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症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
白話文:
如果脈象急促且跳得快,躁動不安無法入睡,皮膚冰冷並出汗,這就是氣脫的症狀。還有一種情況是邪氣強盛而正氣虛弱,無法一次就解決,如果停滯一兩天,再次發出汗後痊癒的,不可不知。再來說氣病,有些不會傳染到血液方面,而邪氣則停留在三焦,這就好像傷寒中的少陽病一樣。少陽病的做法是和解表裡,而氣病則需分別清除上下兩部的邪氣。隨症狀變化而採取不同的方法,比如近年來的杏仁、樸硝、茯苓等藥物,或者像溫膽湯那樣的瀉下症狀,因為邪氣仍在氣分中,治療上仍可以期待通過發汗的方法將邪氣排出體外,轉化成瘧疾的機會。整體來說,在診斷時,衛氣之後,常說的氣是指營氣。
營之後,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玄參、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否則前後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反至慌張矣。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
白話文:
在衛氣之後,通常會出現血液。如果血液還停留在衛氣層,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把血液排出。等到氣血調整過來,纔可以使用清熱的藥物。
如果血液已經進入營氣層,還可以透過藥物把熱氣轉化成氣,像是犀角、玄參、羚羊等藥物。但是如果血液已經進入血液層,就擔心會耗損血液或導致血液流動異常,這時必須使用涼血散血的藥物,像是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藥物。
如果不按照緩急的順序用藥,恐怕會造成失誤,反而會導致手忙腳亂。此外,我們吳地濕邪對人體的危害最廣泛,如果面色蒼白,必須考慮到陽氣不足,因為濕氣盛行就會讓陽氣變弱。
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於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耶?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面色蒼者,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濕素盛,外邪入里,里濕為合,在陽旺之軀,胃濕恆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亦不少,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則易,通陽最難。
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症,則有不同也。
白話文:
用藥應該寒涼,但進行到十分之六七時,就不要過於寒涼,以免功虧一簣。為什麼呢?濕熱一去,陽氣也會虛弱。面色蒼白的人,需要考慮津液是否充足。寒涼藥用到了十分之六七,往往會出現熱退身寒的情況,不要簡單地認為是虛寒而用溫補藥,因為爐火雖然熄滅了,但灰燼中可能還有餘燼。必須仔細辨別,才能少量使用溫補藥,不可貿然而行。
另外,對於久飲酒的人,體內濕氣本來就多,外邪侵入體內後與濕氣結合,陽盛之體更容易化為胃濕,陰盛之體也不乏脾濕,但濕氣化熱後都是一樣的。治療熱病,救護陰液容易,疏通陽氣卻非常困難。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成里結。里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寒熱邪在裡,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屎燥為無濕矣。
白話文:
再次強調,三焦的濕熱不能從外部發散,必然會形成裡證。裡證形成在何處?在陽明胃和腸。也需要用下法治療,不可因為氣血虛損就不能下。但如果是傷寒熱邪在裡,劫奪津液,則下法宜猛烈。如果是濕邪內阻,下法宜輕緩。傷寒大便溏,說明邪氣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說明邪氣未盡,必定大便實結,切不可再攻下,因為大便乾燥並不是濕邪消失的跡象。
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於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症治之。或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痛,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
白話文:
人體的胃位於腹部上部,位置在中間。如果按壓時感到疼痛,或自行疼痛,或脹悶,應該使用苦寒泄瀉的藥物,因為胃部靠近腹部。
必須根據舌象來判斷:如果舌苔發黃或渾濁,可以服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根據症狀對症治療。如果舌苔發白而不乾燥,或者黃白相間,或者灰白而不口渴,則不能隨意服用苦寒泄瀉的藥物。
其中,如果外邪沒有完全消除,而內部已經出現症狀,或者邪氣鬱積未發散,或者本身屬於中寒體質,即使胃脘有脹痛,也應該從開泄、宣通氣滯入手,讓氣血歸於肺部,如杏仁、橘皮、橘絡等藥物,這些藥物具有微苦、微辛的性質,可以疏通氣血。
再前云舌黃或濁,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中具虛象,大忌前法。其臍已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症必無,或十之存一。亦要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
若未現此等舌,不宜用此等法,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
白話文:
前面提到舌苔發黃或發白,必須是有形的黃色。如果舌苔光滑,表明有虛熱而無形濕,切忌前面提到的那些方法。(臍)以上部位為大肚子,如果感到飽脹或疼痛,說明邪氣已經進入體內,表面的症狀可能已經消失,最多隻剩下十分之一。這種情況也需要根據舌苔來判斷,如果舌苔發黃嚴重、顏色像沉香、灰黃、老黃或者有斷紋,都應該採取瀉下的方法,可以使用小承氣湯(由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組成)。
再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
白話文:
如果黃色的舌苔不太厚,但很光滑,表示熱邪尚未傷津液,仍然可以清熱解表。
如果黃色舌苔很薄,但是很乾燥,表示邪氣雖然已經祛除,但是津液已經受到損傷。這時候應當禁止使用苦寒的藥物,宜用甘寒的藥物以滋陰潤燥。
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胞絡受病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里絡就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白話文:
此外,如果熱氣傳入營分(血脈),舌色一定會發紅。紅色越深,說明熱邪越盛。剛進入營分時,舌色是紅色中帶黃白色,表明氣分中的邪氣還沒完全清除,可以發散衛氣,清透營分,雙管齊下。如果舌色純紅色,鮮亮有光澤,說明胞絡(心包經絡)受了熱病,宜用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藥材治療。如果經過幾天的治療,或者平時就有心虛痰飲,外界的熱邪一下子侵入,內部的血脈就會閉塞,單用菖蒲、鬱金等藥材無法打開閉塞,必須使用牛黃丸、至寶丹等藥物來開通閉塞,以免昏厥痙攣。
再色絳而舌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若煩渴煩熱,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也,乃上焦氣熱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薰蒸,將成濁痰蒙閉心胞也。
白話文:
如果舌頭顏色發紅,舌中心乾燥,說明是心胃火氣旺盛,灼傷津液,這時可以使用黃連和石膏。
如果出現煩渴煩熱,舌心乾燥,舌頭四周發紅,舌中心偏黃或發白,這不是血液問題,而是上焦氣熱灼傷津液。應及時使用涼膈散來祛除無形之熱,之後再觀察舌頭的變化。
切忌使用補血藥,因為滋膩難散。如果舌頭發紅,看起來很乾,但用手按壓時有津液,說明是津液不足,濕熱燻蒸,將要形成濁痰,堵塞心臟。
再有熱傳營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濕,當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狂之症。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衝心。若紫而干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舌色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
白話文:
如果有發熱傳播到營血的人,本來就有瘀傷,宿血淤積在胸膈中,挾帶熱氣衝擊,那麼舌頭的顏色一定會發紫發暗,觸摸起來潮濕。此時應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如果不這樣做,瘀血和熱氣結合在一起,阻礙正氣,就會轉變為像狂躁、發瘋一樣的症狀。如果舌頭發紫而且腫大,是酒毒衝入心火所致。如果舌頭發紫而且乾燥昏暗,是腎肝之氣外露,難以治療。舌頭的顏色絳紅,上面有黏膩物,既像苔蘚又不像苔蘚的,是體內挾帶了穢濁之氣,應緊急加入芳香化濁的藥物進行治療。
舌絳欲伸出口,而抵齒難驟伸者,痰阻舌根,有內風也。舌絳而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若舌絳而乾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火為要。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大紅點者,熱毒乘心也,用黃連、金汁。其有雖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此腎陰涸,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而無救也。
白話文:
舌頭發紅並想要伸出口,但碰到牙齒無法立即伸出,這是痰液阻滯舌根,有內風的徵兆。舌頭發紅而光亮,是胃中陰液虧虛所致,需要緊急使用甘涼滋潤的藥物。如果舌頭發紅且乾燥,是火邪侵犯血液,宜涼血清熱。如果舌頭發紅有細小的斑點,白色或黃色的,預示著將生瘡;大紅色的斑點,是熱毒侵犯心臟,需要使用黃連、金汁。如果舌頭發紅但不鮮明,乾枯萎縮,這是腎陰虧虛造成的,需要緊急服用阿膠、雞蛋黃、地黃、天冬等藥物,否則情況惡化後將難以救治。
其有舌獨中心絳乾者,此胃熱心營受灼也,當於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於尖,為津干火盛也。舌尖絳獨干,此心火上炎,用導赤散瀉其腑。
白話文:
如果舌頭只有中心部分發紅,呈乾燥狀,說明胃裡有熱,心血也受到灼傷。這時需要在清胃的方子中加入清心的藥物,否則熱氣蔓延到舌尖,會導致津液枯竭,心火過旺。舌尖發紅而乾燥,說明心火上炎,需要使用導赤散瀉其腑。
再舌苔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腎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當疏散之。若白乾薄者,肺津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絳底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濕透熱,防其就干也,勿憂之,再從里透於外,則變潤矣。初病舌就干,神不昏者,急養正,微加透邪之藥。
白話文:
- 舌苔白厚且乾燥,表示胃乾燥受傷,在滋補腎臟的藥物中加入甘草,讓甘草守住津液。
- 舌苔白而薄,是外感風寒造成的,需要疏散寒氣。
- 如果舌苔白而乾薄,是肺部津液受傷,應添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清潤的藥材,讓它們滋養肺部。
- 如果舌苔是白色帶紅色底,表示濕氣阻滯了熱氣,需要先祛濕泄熱,防止變乾,不用擔心,會從內部透到外部,舌苔就會變潤。
- 初期發病時,舌苔變乾,但精神不昏沉,需要急救扶正氣,適當加入疏邪的藥物。
若神已昏,此內匱矣,不可救藥。又不拘何色,舌上生芒刺者,皆是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即生者也險矣。舌苔不燥,自覺悶極者,屬脾濕盛也。或有傷痕血跡者,必問曾經搔挖否,不可以有血而便為枯症,仍從濕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濕胃熱,鬱極化風,而毒延口也,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的神志已經昏迷,這是內部器官已經衰竭,無法救治。此外,不論舌苔是什麼顏色,如果舌頭上長出芒刺一樣的東西,都是上焦熱氣過盛引起的,應該用青布沾上冷薄荷水擦拭,如果擦拭之後芒刺馬上消失,病情較輕;如果是擦拭之後芒刺很快又長出來,病情就比較危險。舌苔不乾燥,病人自己覺得胸悶得很厲害,說明是脾氣濕盛造成的。如果舌頭上有傷痕或血跡,一定要詢問病人之前是否用東西挖過舌頭,不能因為舌頭有血就認為是枯燥症,還是應該按照濕症來治療。另外,如果病人神志清楚,但是舌頭腫大到伸不出口,這是脾濕胃熱鬱結到了極點,化生為風,而毒氣蔓延到口部造成的,可用大黃磨成粉末加入藥方中,舌頭腫脹就會消退。
再舌上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者,口必甜味也,為脾癉病,乃濕熱氣聚,與穀氣相搏,土有餘也,盈滿則上泛,當用省頭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若舌上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鬱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募原達出矣。
白話文:
舌苔又白又粘膩,吐出又厚又濁的口水,口中必有甜味,這是脾胃病變,是濕熱之氣聚集,與谷氣發生衝突,土氣過剩。土氣滿盈向上泛溢,應當使用具有芳香辛散之性的省頭草來驅散它們,這樣就能消退。如果舌苔像是鹼一樣,說明胃中積滯了濁穢之物,應該立即疏通排出。否則,會導致中焦閉結,不能從通往地面器官的管道疏通出來。
若舌無苔,而有如煙煤隱隱者,不渴肢寒,知挾陰病。如口渴煩熱,平時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潤者,甘溫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無矣。
白話文:
如果舌頭沒有舌苔,但好像隱約有一層煙煤一樣:
- 如果不口渴,四肢冰冷,說明夾雜有陰病。
- 如果口渴煩熱,通常是胃火旺盛導致的舌乾,不適合用寒藥攻之。
如果舌苔發乾:
- 就用甘寒的藥物滋潤胃氣;
如果舌苔濕潤:
- 就用甘溫的藥物益氣扶正。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舌苔是體內狀況的外在表現,舌苔少是內裏虛弱的表現。
若舌黑而滑者,水來剋火,為陰症,當溫之。若見短縮,此腎氣竭也,為難治。欲救之,加人參、五味子,勉希萬一。舌黑而乾者,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若燥而中心厚者,土燥水竭,急以鹹苦下之。
白話文:
舌頭黑色且滑膩: 水剋火,屬於陰證,應該溫補。如果舌頭變短縮,說明腎氣已竭,很難治療。要想挽救,可加人參、五味子,勉強試試。
舌頭黑色且乾燥: 津液枯竭,火氣旺盛,應當緊急瀉南方之火,補北方之水。
舌頭乾燥且中部舌苔厚重: 土燥水竭,應當緊急用鹹苦藥物瀉下。
舌淡紅無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
白話文:
舌頭顏色淡紅而沒有光澤,或乾枯顏色不鮮豔的,應該是胃液受傷,而氣血不能轉化為津液。此時應使用炙甘草湯治療,不可以使用寒涼的藥物。
若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溫疫病初入募原,未歸胃府,急急透解,莫待傳陷而入為險惡之病。且見此舌者,病必見凶,須要小心。凡斑疹初見,須用紙然照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見多。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
白話文:
如果舌苔白色如麪粉般光滑,邊緣呈紫色或絳色,表示溫疫病剛剛入侵體內,還沒有傳達到胃部,需要緊急治療,不要等傳播深入後變成兇險的病症。出現這種舌苔的人,病情一定很嚴重,必須小心應對。
凡是斑疹初發病症,需要用紙點燃照看胸部、背部、兩側,點大且位於面板上的稱為「斑」;或者若隱若現,或有零碎小顆粒的稱為「疹」。同時,應該能看見,但不能看見太多。根據醫書記載,斑點呈紅色表示胃熱,紫色表示熱極,黑色表示胃爛。
然亦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斷之。然而春夏之間,濕病俱發疹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非虛斑即陰斑。或胸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穀,此陰盛格陽於上而見,當溫之。若斑色紫,小點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黑斑而光亮者,熱勝毒盛,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成可救者。若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
白話文:
但是,也必須觀察外在症狀的組合才能下斷語。在春夏之間,濕疹的發作特別嚴重,而且其顏色也要辨別。例如,淡紅色、四肢清淨、口不很渴、脈搏不洪數,是虛斑或陰斑。或胸部微見數點、面色潮紅、足部冰冷,或腹瀉清穀,這是陰氣盛而阻滯陽氣於上所致,宜溫陽化濕。若斑色發紫、點小者,是心包有熱;點大而紫色,是胃中有熱。黑斑而光亮的,是熱邪毒邪盛,雖屬不治,但若其人氣血充足,或依法治療,尚可救治;若黑而晦暗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發紅,是火邪鬱積於內,應大用清涼透發之藥,偶爾有轉紅而可救治的。若斑疹交雜,都是病邪不一,各隨其所屬部位而發泄。
然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發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
白話文:
雖然斑點通常是血瘀所致,但疹子不少是氣滯造成的。斑點和疹子都是邪氣從體外顯現的症狀,應該保持頭腦清醒,達到外邪解表、裡氣調和的目的。如果長出斑疹同時伴有昏迷,說明正氣不敵邪氣,邪氣內陷為患,或者可能是胃中津液耗盡所致。
再有一種白㾦,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或未至久延,傷及氣液,乃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或白枯如骨者多凶,為氣液竭也。
白話文:
還有另外一種白色的痰液,顆粒細小如水晶,這是由於濕熱損傷肺部,邪氣雖然排出,但氣液已經枯竭。因此,必須使用甘味藥物來滋補。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損傷氣液,就會導致濕氣鬱積在衛分,導致汗出不暢。這時應該調理氣分中的邪氣。還有一種白色的痰液類似枯骨,多半兇險,因為氣液已經耗盡。
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動血,結瓣於上。陽血者,色必紫,紫如干漆;陰血者,色必黃,黃如醬瓣。陽血若見,安胃為主;陰血若見,救腎為要。然豆瓣色者多險,若症還不逆者尚可治,否則難治矣。何以故耶?蓋陰下竭,陽上厥也。
白話文:
即使是發熱的疾病,在觀察舌象後,也需要查看牙齒。牙齒是腎臟留下的餘氣,牙齦是胃經的脈絡。熱邪會耗盡胃中的津液,進而消耗腎臟的精液。此外,胃經和腎經的氣血都流注於口腔。病情嚴重時,會引起出血,形成頰粘膜上的血斑。
陽性出血者,血斑顏色必定是紫色的,深紫如干漆;陰性出血者,血斑顏色必定是黃色的,黃色如醬瓣。如果出現陽性出血,治療應以養胃為主;如果出現陰性出血,治療應以急救腎臟為主。
然而,血斑呈豆瓣色的情況非常危險。如果病情沒有加重,仍有治療的可能性;否則,就難以治療了。為什麼呢?因為說明陰液已經枯竭,陽氣已經上升。
齒若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若無汗惡寒,衛偏勝也,辛涼泄胃,透汗為要。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處轉潤為妥。若咬牙齧齒者,濕熱化風,痙病。但咬牙者,胃熱氣走其絡也。若咬牙而脈症皆衰者,胃虛無谷以內榮,亦咬牙也,何以故耶?虛則喜實也。
舌本不縮而硬,而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症,用酸物擦之即開。酸走筋,木來泄土故也。
白話文:
澗更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濕濁用事,多死。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沖激也;不痛者,龍火內燔也。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再婦人病溫與男子同,但多胎前產後,以及經水適來適斷。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減用之,謂護胎為要。
白話文:
如果牙垢像灰糕一樣,說明胃氣虛弱,津液耗盡,濕濁之氣盛行,這種情況下死亡率很高。
剛發病時,齒縫流出清血,伴有疼痛,是胃熱上攻所致;不痛的,是心火內盛所致。
牙齒焦黑沒有牙垢,表示死亡。牙齒焦黑有牙垢,表示腎熱侵犯胃氣,應稍稍下泄,或服用玉女煎以清胃救腎。
婦女患溫病與男子相同,但多見於懷孕前、產後,以及經期剛來或剛停的時候。
懷孕前的疾病,古人一般用四物湯加減治療,認為保護胎兒最重要。
恐來害妊,如熱極,用井底泥,藍布浸冷,覆蓋腹上等,皆是保護之意,但亦要看其邪之可解處。用血膩之藥不靈,又當審察,不可認板法。然須步步保護胎元,恐損正邪陷也。至於產後之法,按方書謂慎用苦寒,恐傷其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症用之,亦無妨也。不過勿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
白話文:
恐怕會傷害胎兒,例如發熱過度,可以用井底泥,用藍布浸冷後敷在腹部上,這些都是保護胎兒的方法,但也要看病邪是否可以解除。使用補血滋陰的藥物若無效,則需要進一步觀察,不可一味遵循固定的方法。但必須時刻保護胎兒,以免正氣受損,病邪入侵。
至於產後調理,根據醫書記載,應慎用苦寒藥物,以免傷害產後虛弱的陰分。但也要辯證,如果病邪能從上、中焦排出,適度根據症狀用藥也是無妨的。不過,不要損傷下焦,因為產後身體虛弱,應像治療虛弱體質的人一樣來治療產後病邪。
總之,毋犯實實虛虛之禁。況產後當血氣沸騰之候,最多空竇,邪勢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為難治也。如經水適來適斷,邪將陷血室,少陽傷寒言之詳悉,不必多贅。但數動與正傷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參、棗扶胃氣,以衝脈隸屬陽明也,此與虛者為合治。
白話文:
總而言之,不要違背實實虛虛的禁忌。特別是產後,血氣沸騰,空虛的地方最多,邪氣必定趁虛入侵。虛弱的地方受到邪氣侵害,難以治癒。例如經血剛來或剛斷,邪氣將侵入血室,少陽傷寒詳細說明瞭這一點,不必多說。但數動與真正的傷寒不同,仲景制定小柴胡湯,提出所侵犯的熱邪,人參和紅棗扶助胃氣,因為衝脈屬於陽明,這與虛弱體質的治療相符合。
若邪熱陷入,與血相結者,當宗陶氏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經血結自甚,必少腹滿痛,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胡、歸尾、桃仁,挾寒加肉桂心,氣滯者加香附、陳皮、枳殼等。然熱陷血室之症,多有譫語如狂之象,防是陽明胃實,當辨之。
白話文:
如果邪熱入侵身體,與血液混合在一起,應該按照陶弘景提出的「小柴胡湯」的方子,去除人參、大棗,加入生地黃、桃仁、山楂肉、丹皮或犀角。如果血塊本身非常嚴重,一定會導致小腹脹痛,症狀輕的可以針灸「期門」穴;症狀重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甘草,加入延胡索、當歸尾、桃仁,如果合併有寒氣,則加入肉桂心;如果氣血不通暢,則加入香附、陳皮、枳殼。不過,邪熱侵入血室的症狀,通常會出現胡言亂語像發瘋一樣的現象,需要注意區分是不是陽明胃實證,要仔細辨別。
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旋便捷者。何以故耶?陰主重濁,絡脈被阻,側旁氣痹,連胸背皆拘束不遂,故去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為表裡上下一齊盡解之理,看此方大有巧手,故錄出以備學者之用。
白話文:
血塊堵塞時,身體一定會沉重,不像陽明病那樣輕飄靈活。為什麼呢?陰主重濁,經絡被阻,旁邊的氣血不通,延續到胸部和背部都受到拘束,無法順利活動。所以驅邪通絡,正是針對這種疾病,常常拖延很長時間,向上逆流到心臟和肺部,胸部疼痛,這就是陶氏所說的「血結胸」。王海藏提出了一個桂枝紅花湯加上海蛤、桃仁的方子,其原理是同時解決內外、上下各方面的問題。這個方子巧妙得很,因此記錄下來供學習者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