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表裡虛實

有表虛,有裡虛,有表實,有裡實。仲景用麻黃湯,為表實而設也。用桂枝湯,為表虛而設也。表實用承氣,裡虛用四逆。昔華佗治倪尋、李延俱患頭疼身熱。佗曰:尋當下,延當汗。或疑其異。佗曰:尋內實,延外實,是以異也。

白話文:

有表證虛弱,有裡證虛弱,有表證實熱,有裡證實熱。仲景使用麻黃湯,是針對表證實熱的情況。使用桂枝湯,是針對表證虛弱的情況。表證實熱用承氣湯,裡證虛弱用四逆湯。

以前,華佗醫治倪尋和李延,他們都得了頭痛發熱的病。華佗說:倪尋應該瀉下,李延應該發汗。有人懷疑為什麼不同。華佗說:倪尋的內裡實熱,李延的外表實熱,所以處理方式才會不同。

2. 發表之藥用溫 攻裡之藥用寒 溫里之藥用熱論

表有邪則為陽虛,溫之所以助陽也。陽有所助,則陰邪由以自消。發表之藥用溫者,此也即經曰陽虛陰盛,汗之則愈是也。邪傳裡,則化熱傷陰,寒之所以抑陽也。陽受其抑,則真陰得以自長。攻裡之藥用寒者,此也故經曰陰虛陽盛,下之則愈是也。若陰經自受寒邪,則陽不足而陰有餘,故用辛熱以助陽抑陰,此溫里之藥用熱者是也。

白話文:

如果體表有病邪,就會導致陽氣虛弱,因此需要溫暖來幫助陽氣。陽氣得到幫助,陰邪就會自行消退。使用溫性藥物來發散病邪,就是根據「陽虛陰盛,汗之則愈」的道理。如果病邪進入體內,就會化為熱邪傷陰,因此需要寒涼來抑制陽氣。陽氣受到抑制,真陰就能自行增長。使用寒性藥物來攻裡,就是根據「陰虛陽盛,下之則愈」的道理。如果是陰經本身受了寒邪,陽氣就不足而陰氣過剩,因此需要用辛熱藥物來幫助陽氣抑制陰氣,這就是溫裏藥物使用熱性的原因。

3. 傳足不傳手論

謂傷寒傷足不傷手,可也。謂傷寒傳足不傳手,則不可也。蓋手之六經,皆屬金火,故金火不畏寒者也。其足之六經,曰土,曰木,曰水。以水遇寒則凍冰,木遇寒則葉落,土遇寒則裂不堅,是不能勝其寒也,故能傷之。由是觀之,豈非傷足不傷手者乎?傳之一字,必是書寫之誤。有感而云。

白話文:

說到傷寒會傷及足部而不傷及手部,這點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說傷寒會傳播到足部但不傳播到手部,就說不通了。因為手部的六經都屬於金火,所以金火不怕寒氣。而足部的六經,有土、有木、有水。水遇寒則結冰,木遇寒則落葉,土遇寒則龜裂不牢固,這些都無法抵禦寒氣,所以會受到傷害。從這個角度來看,難道不是傷及足部而不傷及手部嗎?"傳"這個字,必定是抄寫時寫錯了。有感而發,故作此解。

4. 十六種治法

仲景傷寒正名十六種,其餘發狂、譫語、鄭聲、結胸、痞滿等症,皆系十六種正病傳變所致,豈可概論作傷寒稱之。

白話文:

張仲景將傷寒歸納為十六種證型,而其他症狀,例如發狂、胡言亂語、胸悶、腹脹等,都是這十六種正病變化而來的。不可籠統地將這些症狀都稱作傷寒。

5. 一、傷寒

傷寒者,冬時觸冒寒邪而病即發者也。其症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不煩躁,無汗,脈來浮緊而澀。若在冬時霜降後及春分前,宜用麻黃湯。

白話文:

傷寒,是指冬季受寒邪後立即發病的疾病。症狀包括頭痛、背痛、發燒、怕冷,但不會煩躁不安,也不出汗,脈搏浮緊而澀。如果是在冬季霜降後到春分前發病,宜服用麻黃湯。

6. 二、傷風

傷風者,感冒風邪也。其症頭痛,身熱,惡風,自汗,煩躁,脈來浮緩,宜桂枝。脈緊而澀,無汗,惡寒者,傷寒也。緊為惡寒,澀為無汗。然寒傷營屬陰,陰主閉藏,是以無汗,故用麻黃輕揚以發表。浮緩,惡風者,傷風也。浮為傷風,緩為自汗,故用桂枝甘溫以解肌。

白話文:

傷風(感冒):

由感冒的風邪引起,症狀包括頭痛、身體發熱、怕吹風、自發性流汗、煩躁,脈象浮緩,適用桂枝治療。

傷寒:

由寒邪入侵引起,症狀包括脈象緊而澀、不發汗、怕冷,緊脈表示怕冷,澀脈表示不發汗。但是寒邪會損傷血液(營)而屬陰,陰性主於收斂封藏,因此不發汗,所以使用麻黃的輕揚發散作用來發汗。

傷風:

由風邪入侵引起,症狀包括脈象浮緩、怕吹風,浮脈表示傷風,緩脈表示自發性流汗,因此使用桂枝的溫和作用來解肌表。

7. 三、傷寒見風

傷寒見風者,其人初感於寒,續中於風是也。外症寒多熱少,不煩躁,脈當浮而緊,今反浮而緩者,此傷寒而見風脈,乃營衛並傷之症也。

白話文:

傷寒後接觸到風寒,最初是因感受寒邪,後來又遭受風邪侵襲。外在症狀以寒象為主,熱象較少,沒有煩躁不安,脈象應當浮而緊,但現在反而浮而緩慢,這是傷寒後又受風邪,傷及營衛同時受到損傷的證型。

8. 四、傷風見寒

傷風見寒者,其人先中於風而重感於寒者是也。外症惡風,發熱,煩躁,脈當浮而緩,今反浮而緊者,此傷風而見寒脈,亦營衛並傷之症,俱用大青龍湯,或九味羌活湯加減治之。

白話文:

傷風感冒的人,是先感染了風寒,又同時感受了寒氣的緣故。症狀表現爲怕冷、發燒、頭昏腦漲,脈象應浮緩,現在卻浮緊,這是傷風感冒合併寒證的脈象,也是營氣和衛氣都受到傷害的症狀,統統用大青龍湯或九味風活湯加減治療。

9. 五、濕

病有傷濕,有中濕,有風濕。傷濕者,濕傷太陽膀胱經者是也。中濕者,濕中太陰脾經或腎經者是也。風濕者,或先傷於濕,後傷於風,風濕相搏而為病者是也。蓋東南窊下之地,水多聚焉,居其處多濕,或中風雨霧露,是名中濕,此脾經與腎經受病也。其症一身盡疼,發熱,身黃,脈沉而緩,治宜燥勝可也。

白話文:

疾病按濕邪侵犯部位可分為外傷濕、內中濕和風濕。

  • **外傷濕:**濕邪侵犯人體的太陽膀胱經而發生的疾病。
  • **內中濕:**濕邪侵犯人體的太陰脾經或腎經而發生的疾病。
  • 風濕: ابتدا被濕邪侵犯,後來又被風邪侵犯,風濕相互結合而導致的疾病。

由於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水氣聚集,居住在該地區的人容易受濕邪侵襲,或被風雨霧露侵襲,即為內中濕。這種疾病會導致脾經和腎經受損。

症狀: 全身疼痛、發熱、皮膚發黃、脈搏沉緩。

治療: 應使用溫燥祛濕的方法。

或素有濕,又中於風,是為風濕。其症肢體疼痛,難以轉側,脈沉而澀,治宜微表以去其風,行燥以去其濕。大抵治濕之法,咸用羌防以勝之,二術以燥之,苓澤以滲之,或用附子以溫之,看所挾風寒濕熱之有無,及上下微甚以治之。切不可大發汗,汗之則風氣去而濕氣存,又不可下,下之則額上汗出微喘而死矣。

白話文:

或者原本有濕氣,又感染了風氣,就是風濕病。症狀是四肢疼痛,難以翻轉身體,脈搏沉澀。治療時,應稍稍發汗以去除風氣,驅除燥氣以去除濕氣。總的來說,治療濕氣的方法,通常使用羌活和防風來勝過濕氣,蒼術和白術來祛除燥氣,茯苓和澤瀉來滲濕,或者使用附子來溫暖身體。應根據患者具體的情況,是否有風寒暑濕等症狀,以及症狀的輕重,來調整治療方法。切不可大發汗,發汗的話,風氣會散去而濕氣會殘留,也不可瀉下,瀉下的話,會導致額頭出汗、微喘而死亡。

10. 六、濕溫

濕溫者,其人素傷於濕,又中於暑者也。其症兩脛逆冷,腹滿,多汗,頭目痛,或妄言。切不可發汗,發汗則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身青,面色變,名曰重暍,重暍宜白虎湯加蒼朮,去暑燥濕故也。

白話文:

濕溫的患者原本就受了濕氣的影響,又中了暑熱。症狀包括:小腿發冷,腹部脹滿,多汗,頭暈頭痛,甚至胡言亂語。

千萬不能讓這種患者發汗,如果發汗會導致他們無法言語,耳聾,感覺不到疼痛,身體發青,面色改變,這叫做重暍。重暍應該用白虎湯加上蒼朮調理,目的是祛除暑熱和乾燥濕氣。

11. 七、風溫

風溫者,其人素傷於風,復傷於熱,風熱相搏故也。其症四肢不收,頭疼,身熱,常自汗出,治在少陰厥陰。仲景曰:汗出身熱者為風溫,治宜辛涼疏風解熱為主。切不可汗,汗之則發譫語。又不下,下之則小便難。更不可溫針,溫針則耳聾而難言矣。

濕溫汗之,名重暍。風溫汗之,多致死。但取小汗,清解表裡為佳。

白話文:

語,古熱則身不舒,熱則身不舒,體不舒服,體不舒服,體不舒服,故熱則身不舒。熱,即身不舒,熱,即身不舒,故熱,則身不舒故熱則身不舒服。熱,即身不溫度不舒服。身不舒服,故身不舒服。故熱,則身不溫度不舒服。故熱,則身不溫度不舒服。,故熱,於風,故熱,於風故熱於風故熱於風故熱於風故熱於風故熱於風故熱於風,風故熱於風故熱於風故熱於故熱於風故熱於故故身不舒服故熱於故身故不舒服故熱故身故故故不舒服故故故身故故故熱 熱 熱,故身

12. 八、冬溫溫毒

冬溫者,冬感溫氣而成,即時行之氣也。何者?冬令嚴寒,而反溫熱,人觸冒之,名曰冬溫。冬溫之病,與傷寒大異。以溫則氣泄,是失其閉藏之令矣,故古人用補中益氣帶表藥以治之。

白話文:

冬溫病是由於冬天接觸了溫暖的空氣而引起的,這種空氣是當下流行的邪氣。為什麼呢?冬季天氣嚴寒,而突然變得很溫暖,人受到這樣的邪氣侵襲,就稱為冬溫病。冬溫病與傷寒病有很大的區別。因為溫暖會導致氣血疏散,失去了冬季閉藏的規律,所以古人用補中益氣和發表的藥物來治療這種疾病。

溫毒者,或冬令嚴寒,觸冒寒邪,待天氣暄熱而發,或傷寒之熱未已,再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治宜寒涼,大解其熱。若邪熱日深,毒氣不泄,發為癮疹斑爛,與時氣發斑,其病尤重,或升麻葛根湯,或化斑湯治之。

白話文:

溫熱疫病是指患者在冬天受到嚴寒侵襲,當天氣回暖後發病;或是傷寒的熱症未退,再次接觸溫熱之氣而演變成的溫熱疫病。溫熱疫病是最嚴重的疾病。治療應以寒涼藥物為主,大量祛除熱氣。若熱邪深入,毒氣無法排出,就會形成潰爛的癮疹斑塊。這種情況比一般的時令斑疹病更嚴重。可用升麻葛根湯或化斑湯治療。

13. 九、中暍

中暍者,夏月所得熱病也,與傷寒相類,與熱病相同。其症身熱,大渴,自汗,煩躁,不甚惡寒,身體疼痛者是也。蓋中暍者,熱傷太陽經。中暑者,熱傷心脾經也。雖與傷寒相似,切不可作傷寒治之。然手足雖冷,脈息雖虛,又不可用熱。宜清心利小便,或用清暑之藥可也。

白話文:

中暑:夏天因炎熱而引起的疾病,與傷寒類似,也與熱病相同。症狀有:發熱、口渴、自發性出汗、煩躁不安、不畏寒、身體疼痛等。中暑是由於熱邪侵犯太陽經。中暑是由於熱邪損傷心脾經。雖然中暑與傷寒相似,但不可當作傷寒治療。即使手腳冰冷,脈搏虛弱,也不可以用溫熱的藥物。應以清心利小便、或使用清暑的藥物為宜。

《活人書》曰:夏日有四症,傷寒傷風,脈症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然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醫者可不明辨?又有飢飽勞役之症,以致肌膚燥熱,大渴引飲,面紅目赤,脈洪而虛,重按全無者,此血虛發熱也。症類白虎,惟脈不長,實為異耳。

白話文:

《活人書》說:夏天有四種病症,傷寒和傷風,脈象和症狀互相出現,中暑和熱病,疑似難以分辨。但是脈象緊促,惡寒,就是傷寒。脈象緩和,惡風,就是傷風。脈象強盛,發熱,就是熱病。脈象虛弱,身體發熱,就是傷暑。醫生難道不能清楚辨別嗎?還有飢餓、飽食、勞累造成的病症,會導致皮膚乾燥發熱,口渴引發飲水,面紅目赤,脈象洪大而虛,按得重也沒感覺,這是血虛發熱。症狀類似白虎湯證,但脈象不長,這確實不同。

誤服白虎湯者,必死。故東垣用當歸補血湯治之。嗟乎!中暑果類傷寒矣。殊不知有類中暑者,可不慎歟?

白話文:

如果誤服了白虎湯,必死無疑。因此,東垣張子和使用了當歸補血湯來治療。唉!中暑的症狀很像傷寒。但很多人不知道,也有一種症狀類似中暑的病,難道不值得小心謹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