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足厥陰肝經 手心胞

足厥陰肝經,厥者,盡也,六經之尾也。其脈始於右足大指,環陰器,抵少腹,循脅肋,上唇口,與督脈會於巔頂,行身前之側。若本經不足,寒邪直入,一二日便發,吐利,少腹疼,脈沉無力,無熱惡寒,甚則唇青厥冷,嘔吐涎沫,舌卷囊縮,此直中厥陰之寒症,急溫之。又曰:脈沉有力,飲水不止,此熱也,是即傳經之熱症,急下之。

微細無力,或沉伏不見,此寒也,急溫之。然寒熱二症,皆有舌卷囊縮,以熱主煎迫,寒主收引也,須仔細辨之。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這個「厥」字,意思是終盡,是六條經脈的最後一條。它的脈絡起於右腳大拇趾,環繞陰部,到達小腹,沿著脅肋向上,到嘴唇,在頭頂與督脈交會,運行於身體前側。如果肝經的氣血不足,寒邪會直接侵入,一兩天就會發病,出現嘔吐腹瀉、小腹疼痛、脈象沉弱無力、沒有發熱但怕冷等症狀,嚴重時會嘴唇發青、手腳冰冷,嘔吐黏液,舌頭捲縮,陰囊收縮,這是寒邪直接侵入厥陰經的寒症,要趕快用溫熱的藥物治療。

又說:脈象沉實有力,並且不停地喝水,這是熱症,屬於熱邪傳入厥陰經的熱症,要趕快用攻下的藥物治療。

如果脈象微細無力,或者沉伏摸不到,這是寒症,要趕快用溫熱的藥物治療。但是寒症和熱症都可能出現舌頭捲縮和陰囊收縮的現象,這是因為熱邪會煎熬迫使,而寒邪會收縮牽引,必須仔細分辨清楚。

2. 傷寒綱領

傷寒一症,雖有《活人書》、《明理論》、《指掌圖》、《傷寒論全生集》等書,其間有論缺方,有方失論,有脈無症,有症無法者,何哉?蓋緣歷年既久,遺失頗多,實非仲景之全書也。後之王叔和以斷簡殘編而補方造論,成無己以順文註釋而集成全書,所以遺禍至今而未止也。嗟乎!仲景之書失全,傷寒之病枉死。

蓋傷寒原無定體,或入於陽或入於陰。入陽則太陽為首,入陰則少陰為先。故傳變不一,治法不同,而其要總不越乎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知八者之要,悉在浮中沉三脈有力無力中分辨之。有力者為陽為實為熱,無力者為陰為虛為寒。若能明此八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瞭然於胸中矣。

今之治傷寒者,一二日不問屬虛屬實,便用麻黃、桂枝湯以汗之,三四日不問在經在府,便用柴胡、葛根湯以和之,五六日不問在表在裡,便用承氣等湯以下之,致令陰陽俱病,變症蜂起。夫麻桂兩湯,仲景專為冬月正傷寒而立也。

今人乃以通治非時暴寒溫暑,又將傳經陰症與夫直中陰症混同立論,豈不誤哉?學者平時之際,須將脈症講明,方論詳審,臨病之時,得心應手,則陽症陰症之別,發汗吐下之宜,瞭然於心,確然無疑。又須如珠走盤,活潑潑地,見太陽症直攻太陽,見少陰症直攻少陰,不可泥於始太陽終厥陰之論。仲景曰:日數雖多,有表症而脈浮者,宜汗之。

日數雖少,有里症而脈沉者,宜下之。況乎仲景處方立論甚嚴,曰可溫,曰可下,曰與下,曰急下,與夫先溫其里乃攻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里。切不可執定一二日宜發汗,三四日宜和解,五六日方下。更須審脈驗症,辨府定經,一一親切無疑,方可下手。真知其表邪而汗之,真知其直中陰經而溫之,桂枝、承氣投之必瘥,姜附、理中,發而必當,可謂得其綱領者也。

白話文:

關於傷寒這個疾病,雖然有《活人書》、《明理論》、《指掌圖》、《傷寒論全生集》等書,但書中有些地方論述不足、方劑缺失,有些方劑沒有對應的理論,有些出現脈象卻沒有相對應的症狀,有些有症狀卻沒有對應的治療方法,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時間久遠,遺失了很多內容,實際上這些書並不是張仲景的完整著作。後來的王叔和只是用一些殘缺不全的內容去補充方劑和理論,而成無己只是順著文字註解並將其編纂成書,所以導致錯誤的觀念一直流傳至今。唉!張仲景的書不完整,導致很多患傷寒的人白白喪命。

傷寒的病症本來就沒有固定的模式,有時會侵入陽經,有時會侵入陰經。如果侵入陽經,太陽經會最先發病;如果侵入陰經,少陰經會最先發病。所以病情的傳變不定,治療方法也不同,但總體不外乎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八個重點。要了解這八個重點,就要從浮、中、沉三個脈象的有力或無力去分辨。脈象有力代表陽、實、熱;脈象無力代表陰、虛、寒。如果能明白這八個字,就能清楚了解張仲景的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和一百一十三個方劑。

現在治療傷寒的人,一兩天內不分是虛證還是實證,就使用麻黃湯、桂枝湯來發汗;三四天不分病在經絡還是在臟腑,就使用柴胡湯、葛根湯來調和;五六天不分病在表還是在裡,就使用承氣湯等來攻下,導致陰陽都生病,各種變證紛紛出現。麻黃湯和桂枝湯,張仲景是專門為冬天正傷寒而設立的。

現在的人卻用來治療非時令的突然寒冷、溫熱、暑熱,又把傳經的陰證和直接侵入陰經的陰證混為一談,這樣豈不是錯誤嗎?學醫的人平時要將脈象和症狀講清楚,詳細審查方劑和理論,等到看病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這樣就能清楚區分陽證和陰證,知道發汗、催吐、攻下的時機,而且確信無疑。又要像珠子在盤子上滾動一樣,靈活應變,看到太陽經的病就直接攻擊太陽經,看到少陰經的病就直接攻擊少陰經,不能拘泥於從太陽經開始到厥陰經結束的說法。張仲景說:雖然病程天數很多,但只要有表證並且脈象浮,就應該發汗。

雖然病程天數很少,但只要有裡證並且脈象沉,就應該攻下。何況張仲景在處方和立論上非常嚴謹,有說可以溫的,有說可以攻下的,有說可以用攻下方法的,有說要急著攻下的,還有先溫裡再解表的,先解表再攻裡的。千萬不能執著於固定的一兩天適合發汗,三四天適合調和,五六天才適合攻下的觀念。更要審查脈象、驗證症狀,辨別病在哪個臟腑、哪個經絡,一一仔細確認沒有疑問,才可以下手治療。真正知道是表邪就發汗,真正知道是直接侵入陰經的病就用溫法,使用桂枝湯、承氣湯一定能治好,使用薑附湯、理中湯一定會見效,這樣才能說是掌握了傷寒治療的綱領。

3. 傷寒論

寒者,冬月嚴寒殺厲之氣也。然有冒、有傷、有中之不同。冒者,皮膚受寒,鼻塞眼脹,灑淅寒熱,微覺拘倦者是也。傷者,即下文傳經之症也。中者,因體虛腠理疏豁,寒邪直入三陰之經,不從表傳。其症四肢厥冷,臍腹絞痛,脈沉遲無力者是也。蓋自霜降後,至春分前,乃天令嚴寒,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

人觸犯之,即時而病者,名為正傷寒。其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而發者為溫病,至夏而發者為熱病,古人均為之傷寒也。然傷寒從表入里,次第而傳。如發於一二日間,便覺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尺寸俱浮,乃太陽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於胃。如發於二三日間,便覺目疼,鼻乾,不得眠,日晡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尺寸俱長,乃陽明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於膽。

如發於三四日間,便覺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尺寸俱弦,乃少陽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於脾。如發於四五日間,便覺腹滿,嗌乾,自利不渴,尺寸沉細,乃太陰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於腎。如發於五六日間,便覺口燥舌乾而渴,尺寸俱沉,乃少陰經受病也。

若以次傳經,必傳於肝。如發於六七日間,便覺煩渴囊縮,尺寸微緩,乃厥陰經受病也。則六經之形症已明矣。然六經既明,未可便視為一定不易之序。有始於太陽,以次傳入陰經而終於厥陰者,或太陽不傳於陽明、少陽,而即傳於少陰者,或不由陽經而直入陰經者,或始終只在一經而不傳者,或二陽三陽同受而為合病者,或太陽陽明先後而為並病者。緣經無明文,後人妄治,蒙害者多矣。

白話文:

寒,指的是冬天嚴寒時節帶有強烈殺傷力的寒冷之氣。但它引起的疾病有「冒」、「傷」、「中」的不同。「冒」是指皮膚受到寒邪侵襲,出現鼻塞、眼睛脹痛、輕微的發冷發熱、稍微感到疲倦等症狀。「傷」就是指接下來要講的傳經的疾病。「中」是指因為身體虛弱,皮膚毛孔疏鬆,寒邪直接侵入到三陰經脈,而不從表層傳入。它的症狀是四肢冰冷、肚臍周圍絞痛、脈搏沉緩無力。

大約從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是天氣非常寒冷的時候,水結成冰、地面凍結,形成具有殺傷力的寒冷之氣。人如果觸犯到這種寒氣,馬上就發病的,叫做「正傷寒」。如果沒有馬上發病,寒毒會潛藏在皮膚肌肉裡,到了春天發作的叫做「溫病」,到了夏天發作的叫做「熱病」,古人把這些都歸為傷寒。然而,傷寒是從體表進入體內,按照一定的順序傳播的。

如果發病一兩天就感到頭部、頸部疼痛,腰背僵硬,發熱怕冷,脈象浮在表面,這是太陽經受病了。如果按照順序傳經,一定會傳到胃。如果發病兩三天就感到眼睛疼、鼻子乾燥、睡不著覺、下午發熱,但不怕冷反而怕熱,脈象有力而長,這是陽明經受病了。如果按照順序傳經,一定會傳到膽。

如果發病三四天就感到胸部、脅肋疼痛且聽力下降,發冷發熱、嘔吐且口苦,脈象弦而有力,這是少陽經受病了。如果按照順序傳經,一定會傳到脾。如果發病四五天就感到肚子脹滿、喉嚨乾燥、腹瀉但不口渴,脈象沉細而無力,這是太陰經受病了。如果按照順序傳經,一定會傳到腎。如果發病五六天就感到口乾舌燥而口渴,脈象沉而無力,這是少陰經受病了。

如果按照順序傳經,一定會傳到肝。如果發病六七天就感到心煩口渴、陰囊萎縮,脈象微弱而緩慢,這是厥陰經受病了。那麼六經的症狀就都清楚了。

然而,雖然六經的症狀清楚了,也不能把它看作是一成不變的順序。有的病開始於太陽經,然後按順序傳入陰經,最後到厥陰經;有的太陽經不傳入陽明、少陽經,而是直接傳到少陰經;有的不經過陽經而直接進入陰經;有的始終只在一經而不傳變;有的同時受到二陽經或三陽經侵襲而形成合病;有的太陽經和陽明經先後發病而形成並病。因為經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後人胡亂治療,導致許多人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