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足厥陰肝經 手心胞

足厥陰肝經,厥者,盡也,六經之尾也。其脈始於右足大指,環陰器,抵少腹,循脅肋,上唇口,與督脈會於巔頂,行身前之側。若本經不足,寒邪直入,一二日便發,吐利,少腹疼,脈沉無力,無熱惡寒,甚則唇青厥冷,嘔吐涎沫,舌卷囊縮,此直中厥陰之寒症,急溫之。又曰:脈沉有力,飲水不止,此熱也,是即傳經之熱症,急下之。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厥」表示末端,是六經之末。它的經脈從右腳的大拇指開始,環繞陰器,到達小腹,沿著肋骨和腹部,向上到嘴脣,與督脈會合在頭頂,運行在身體的前側。

如果這個經絡氣血不足,寒邪就會直接入侵。一兩天內就會發病,出現嘔吐腹瀉、小腹疼痛、脈搏沉弱無力、不發熱但怕冷的症狀。嚴重時會脣色發青,四肢冰冷,嘔吐泡沫,舌頭蜷縮乾癟。這是厥陰寒證,需要緊急溫補。

另外,如果脈搏沉但有力,不停地喝水,這是熱證,是傳經熱證。需要緊急瀉下。

微細無力,或沉伏不見,此寒也,急溫之。然寒熱二症,皆有舌卷囊縮,以熱主煎迫,寒主收引也,須仔細辨之。

白話文:

症狀輕微無力,或症狀潛藏不見,這就是寒邪,這時需要趕快用溫熱的方法治療。但是,寒症和熱症這兩種情況,舌頭捲起縮起都是常見症狀。熱症是因為熱邪煎熬體內津液,寒症則是寒邪收斂導致體內不舒,這一點,務必仔細分別清楚。

2. 傷寒綱領

傷寒一症,雖有《活人書》、《明理論》、《指掌圖》、《傷寒論全生集》等書,其間有論缺方,有方失論,有脈無症,有症無法者,何哉?蓋緣歷年既久,遺失頗多,實非仲景之全書也。後之王叔和以斷簡殘編而補方造論,成無己以順文註釋而集成全書,所以遺禍至今而未止也。嗟乎!仲景之書失全,傷寒之病枉死。

白話文:

有關傷寒的書籍,雖然有《活人書》、《明理論》、《指掌圖》、《傷寒論全生集》等,但其中有討論但是缺少藥方的,有藥方但是沒有討論的,有脈象但是沒有症狀的,有症狀但是沒有治療方法的,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是因為歷經多年的傳承,遺失的內容已經很多,這些書並非仲景的完整著作。後來的王叔和根據斷簡殘編而補充藥方和撰寫討論,成無己順著文字註釋並集結成全書,因此遺留下來的錯誤至今仍然存在。

令人感嘆的是,仲景的著作失傳,導致傷寒的病患枉死。

蓋傷寒原無定體,或入於陽或入於陰。入陽則太陽為首,入陰則少陰為先。故傳變不一,治法不同,而其要總不越乎陰陽表裡虛實寒熱。知八者之要,悉在浮中沉三脈有力無力中分辨之。有力者為陽為實為熱,無力者為陰為虛為寒。若能明此八字,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瞭然於胸中矣。

白話文:

傷寒沒有固定型態,有時入侵陽氣,有時入侵陰氣。如果入侵陽氣,太陽病就會先發作,如果入侵陰氣,少陰病就會先發作。因此症狀變化多端,治療方法也不相同,但最重要的原則還是離不開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如果能理解這八個原則,那麼就可以透過浮脈、中脈、沉脈的力道來分辨。有力道的脈象代表陽、實、熱;無力道的脈象代表陰、虛、寒。如果能明白這八個原則,那麼就能通曉仲景的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和一百一十三種方劑。

今之治傷寒者,一二日不問屬虛屬實,便用麻黃、桂枝以汗之,三四日不問在經在府,便用柴胡、葛根湯以和之,五六日不問在表在裡,便用承氣等湯以下之,致令陰陽俱病,變症蜂起。夫麻桂兩湯,仲景專為冬月正傷寒而立也。

白話文:

現在治療傷寒的醫生,前一兩天不分病氣是虛還是實,就用麻黃、桂枝發汗;第三、四天不分病氣在經絡還是臟腑,就用柴胡、葛根湯調和;第五、六天不分病氣在表還是裡,就用承氣等湯劑來瀉下,導致陰陽兩虛,各種併發症紛紛出現。而麻黃湯和桂枝湯,是仲景專門為冬季正傷寒而設的藥方。

今人乃以通治非時暴寒溫暑,又將傳經陰症與夫直中陰症混同立論,豈不誤哉?學者平時之際,須將脈症講明,方論詳審,臨病之時,得心應手,則陽症陰症之別,發汗吐下之宜,瞭然於心,確然無疑。又須如珠走盤,活潑潑地,見太陽症直攻太陽,見少陰症直攻少陰,不可泥於始太陽終厥陰之論。仲景曰:日數雖多,有表症而脈浮者,宜汗之。

白話文:

現在的人常以通治藥來治療非時突發的寒症和熱症,又把傳經的陰症與直接影響體內的陰症混為一談,這不是錯誤嗎?學醫者平時應當把脈象和病狀講解清楚,才能仔細分析病症。遇到病人時,才能得心應手,分辨出陽症和陰症,知道該用發汗法還是瀉下法,心中明白清楚,毫無疑問。還要像珠子在盤子中滾動般靈活變通,看到太陽症就直達太陽經去治療,看到少陰症就直達少陰經去治療,不要拘泥於從太陽經開始到厥陰經結束的一套理論。仲景說:“時間長短雖不同,如果有表證而脈象浮的,應當發汗治療。”

日數雖少,有里症而脈沉者,宜下之。況乎仲景處方立論甚嚴,曰可溫,曰可下,曰與下,曰急下,與夫先溫其里乃攻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里。切不可執定一二日宜發汗,三四日宜和解,五六日方下。更須審脈驗症,辨府定經,一一親切無疑,方可下手。真知其表邪而汗之,真知其直中陰經而溫之,桂枝、承氣投之必瘥,姜附、理中,發而必當,可謂得其綱領者也。

白話文:

雖然病程較短,但如果出現裏症(內臟病變)而脈沉,適宜使用瀉下法。況且張仲景的處方原則非常嚴謹,他明確提出「可溫」、「可下」、「與下」、「急下」,以及「先溫其裏乃攻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裏」等原則。不應拘泥於某幾天應該發汗,某幾天應該和解,某幾天再使用瀉下法。更需要仔細診察脈象、症狀,辨別體質和病位,一一確定無疑,才能動手治療。如果確實診斷出表邪而用汗法,確實診斷出直中陰經而用溫法,使用桂枝、承氣湯等藥物就會痊癒;使用生薑、附子、理中湯等藥物發汗也會取得滿意的效果。這纔是掌握了中醫治療綱領的方法。

3. 傷寒論

寒者,冬月嚴寒殺厲之氣也。然有冒、有傷、有中之不同。冒者,皮膚受寒,鼻塞眼脹,灑淅寒熱,微覺拘倦者是也。傷者,即下文傳經之症也。中者,因體虛腠理疏豁,寒邪直入三陰之經,不從表傳。其症四肢厥冷,臍腹絞痛,脈沉遲無力者是也。蓋自霜降後,至春分前,乃天令嚴寒,水冰地凍而成殺厲之氣。

白話文:

寒症,是指冬天嚴寒刺骨的氣候所造成的。不過,寒症又可分為受寒、傷寒和中寒三種情況。

受寒: 皮膚接觸到寒氣,導致鼻塞、眼睛腫脹、發抖發熱,微微感到疲倦。

傷寒: 指下文所述的傳經之症,寒邪深入經絡。

中寒: 因身體虛弱,肌膚腠理鬆弛,寒邪直接侵入三陰經脈,而不從表層傳入。症狀為四肢冰冷,臍腹絞痛,脈搏沉細無力。

自霜降節氣之後,到春分節氣之前,是天氣最寒冷的時候,水結冰,大地凍結成堅冰,形成寒氣刺骨的環境。

人觸犯之,即時而病者,名為正傷寒。其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而發者為溫病,至夏而發者為熱病,古人均為之傷寒也。然傷寒從表入里,次第而傳。如發於一二日間,便覺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尺寸俱浮,乃太陽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於胃。如發於二三日間,便覺目疼,鼻乾,不得眠,日晡潮熱,不惡寒,反惡熱,尺寸俱長,乃陽明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於膽。

白話文:

如果人受到外邪侵襲,立即發病,這就叫做「正傷寒」。如果沒有馬上發病,寒毒潛藏在皮膚肌肉中,到了春天就會發作,稱為「溫病」;到了夏天就會發作,稱為「熱病」,古人都把這些疾病稱為「傷寒」。

傷寒從表層侵入體內,會依序傳變。例如發病一兩天內,就感覺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發燒畏寒,脈象浮動,這是太陽經受病的表現。如果依序傳經,一定會傳到胃。例如發病兩三天內,就感覺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睡不著,下午發熱,不畏寒,反而怕熱,脈象細長,這是陽明經受病的表現。如果依序傳經,一定會傳到膽。

如發於三四日間,便覺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尺寸俱弦,乃少陽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於脾。如發於四五日間,便覺腹滿,嗌乾,自利不渴,尺寸沉細,乃太陰經受病也。若以次傳經,必傳於腎。如發於五六日間,便覺口燥舌乾而渴,尺寸俱沉,乃少陰經受病也。

白話文:

如果發病在三四天內,就會感覺胸部和肋骨疼痛,而且耳聾,會有寒熱感和嘔吐,口裡發苦,脈象尺、寸兩部都呈現弦狀,這是少陽經受到了病邪。如果按照經絡傳播的順序,病邪必定會傳到脾經。

如果發病在四五天內,就會感覺腹部脹滿,嗓子乾澀,會自己腹瀉但是不會口渴,脈象尺、寸兩部沉細,這是太陰經受到了病邪。如果按照經絡傳播的順序,病邪必定會傳到腎經。

如果發病在五六天內,就會感覺口乾、舌頭乾澀而口渴,脈象尺、寸兩部都呈現沉脈,這是少陰經受到了病邪。

若以次傳經,必傳於肝。如發於六七日間,便覺煩渴囊縮,尺寸微緩,乃厥陰經受病也。則六經之形症已明矣。然六經既明,未可便視為一定不易之序。有始於太陽,以次傳入陰經而終於厥陰者,或太陽不傳於陽明、少陽,而即傳於少陰者,或不由陽經而直入陰經者,或始終只在一經而不傳者,或二陽三陽同受而為合病者,或太陽陽明先後而為並病者。緣經無明文,後人妄治,蒙害者多矣。

白話文:

如果依次傳經,必定傳到肝經。例如在六七天內發病,會感到煩渴、小腹收縮,脈象微弱緩慢,這是厥陰經受病的症狀。因此,六經的症候已經很明顯了。然而,六經雖然明確,但不能視為一定是固定不變的順序。有些從太陽經開始,依次傳入陰經,最後到厥陰經;有些太陽經不傳給陽明經、少陽經,而直接傳給少陰經;有些不經過陽經,而直接進入陰經;有些始終只在一個經絡而不傳播;有些同時受兩陽或三陽經的影響而成為合病;有些太陽經和陽明經先後發病而成為並病。由於古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後人胡亂治療,受害者很多。

4. 傷寒標本

夫標本而曰:先受病為本,次傳流受病為標,此言標本之大略也。假令病人發熱惡寒,頭痛身疼,則知是太陽經表症,標病也。若加發熱煩渴小便不利,則知是太陽經入府,本病也。假令病人目痛鼻乾不眠,則知是陽明經表症,標病也。若加煩渴欲飲,汗出惡熱,則知是陽明經入府,本病也。

白話文:

標本論述:一種疾病,最初發病之處稱為「本」,繼而傳播到其他部位發病的稱為「標」。這句話大概描述了標本的含義。假設病人發高燒、怕冷、全身疼痛,就說明是太陽經的表症,是標病。如果加上高燒、煩躁、小便不利,就說明是太陽經傳入了內臟,是本病。假設病人眼睛疼、鼻子乾、失眠,就說明是陽明經的表症,是標病。如果加上煩躁、口渴、出汗、怕熱,就說明是陽明經傳入了內臟,是本病。

若加潮熱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揚手擲足,斑黃狂亂,則知是陽明經傳入胃府,實病也。假令病人頭角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則知是少陽經經病也。緣少陽居表裡之間,而膽又無出入之路,故皆以小柴胡湯和解之。假令病人腹中滿,嗌乾,自利不渴,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經,標病也。

白話文:

如果患有潮熱、胡言亂語、口渴,不畏寒反而怕熱,手舞足蹈,皮膚出現黃斑點,性格狂躁,這表示陽明經的熱邪傳入了胃腑,是實證。

如果患者頭部和額角疼痛,耳聾,發冷發熱,嘔吐,口苦,這表示是少陽經的經病。因為少陽經位於表裡之間,而膽囊又沒有固定的出入口,所以都用小柴胡湯進行調和解表。

如果患者腹部脹滿,喉嚨乾燥,腹瀉但不想喝水,這表示陽經的熱邪傳入了太陰經,是標證。

若加燥渴腹滿,則知是太陰經本病也。若初起便就怕寒吐利,則知是太陰經直中,本病也。假令病人舌乾口燥,大便不通,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入少陰經,標病也。若初起便怕寒踡臥,腹痛,吐瀉,則知是少陰經直中,本病也。假令病人囊縮,消渴,舌卷,則知是陽經熱邪傳入厥陰經,標病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感到燥熱口渴、肚子脹滿,就知道是太陰經的本病。如果病人一開始就怕冷、嘔吐腹瀉,就知道是太陰經直接受到病邪侵襲,也是本病。如果病人舌頭乾燥口渴、大便不通,就知道是陽經的熱邪傳入少陰經,這是標病。如果病人一開始就怕冷、蜷縮臥床、肚子痛、嘔吐腹瀉,就知道是少陰經直接受到病邪侵襲,也是本病。如果病人陰囊縮小、口渴、舌頭捲縮,就知道是陽經的熱邪傳入厥陰經,這是標病。

若初起就怕寒嘔吐涎沫,少腹疼痛,舌卷囊縮,則知是厥陰經直中,本病也。若總以六經言之,而不分標病本病,謬之甚矣。故曰:知標知本,萬舉萬當。不知標本,如瞽者失杖而行,有路而不知也。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就怕冷、嘔吐涎沫、肚子下部疼痛、舌頭捲縮起來,就可以知道是厥陰經直接受到病邪侵襲,這是根本的病症。如果只根據六經來判斷,不分本病和標病,那就錯得離譜了。因此說:瞭解標病和本病,做什麼事都會成功。分不清標本,就像瞎子丟了柺杖走路,有路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