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一 (2)
卷一 (2)
1. 足太陰脾經 手肺
足太陰脾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始於左足內踝大指,行至腹,絡於嗌,連舌本,行身之前。若寒邪卒中直犯本經者,一時便發腹痛,或吐或利,俱宜溫之。若四五日而發,腹滿嗌乾,此傳經之邪也,又宜和之。如不渴而利者,寒也,理中湯溫之。渴而利者,熱也,豬苓湯清之。寒熱二症,皆有腹滿,以熱陷於內,邪氣盛而充塞也。寒勝於內,胃氣虛而壅滯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是三條陰經的首要經脈,它的脈絡從左腳內踝大拇指開始,向上走到腹部,聯繫咽喉,連到舌根,循行於身體的前面。如果寒邪突然侵襲直接侵犯這條經脈,會立刻引發腹痛,或者嘔吐或者腹瀉,這些情況都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如果過了四五天才發病,出現腹脹、咽喉乾燥,這是病邪從其他經脈傳過來的,這時應該用調和的方法治療。如果沒有口渴卻腹瀉,這是寒證,用理中湯溫熱治療。如果口渴卻腹瀉,這是熱證,用豬苓湯清熱治療。寒證和熱證都會有腹脹的症狀,這是因為熱邪內陷,導致邪氣旺盛而充滿體內;而寒證則是寒邪在體內佔優勢,導致胃氣虛弱而壅塞不暢。
2. 足少陰腎經 手心
足少陰腎經,為人身之根蒂,其脈始於左足內踝足心,上行貫脊,循喉嚨,絡舌本,散舌下,注心中,行身之前。若一二日,無熱惡寒,足冷踡臥,或厥逆,脈沉無力者,宜溫經散寒。若五六日而發,口燥舌乾,脈沉有力者,此傳經之熱邪也,急宜下之。大抵少陰傷寒,多因勞欲損傷腎經而致,切不可妄投涼藥。
若脈沉足冷,雖發熱,急宜溫腎以扶元氣。經曰:少陰病,始得之,其脈沉,其症反熱,此少陰自受風寒以起病,當汗之。若一日,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二日,則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切要記其日子用藥。若三日後,不可妄汗也。
經曰:誤發少陰汗者,必動陰血,死不治。少陰病,不問利不利,當分寒熱而治。若脈沉實有力,此熱也,當下之。若脈沉弱無力,此寒也,宜溫之。然寒熱二症,皆令有厥,以陽熱內附,致手足冷也。陰寒獨勝,亦手足冷也。然寒症亦有渴者,以少陰主水,腎虛水燥而渴,欲引水自救,故少陰虛寒,亦有渴症也。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是人身體的根本,它的經脈從左腳內踝的腳心開始,向上貫穿脊椎,沿著喉嚨,聯繫舌根,散布在舌頭下方,注入心中,行走於身體前方。
如果病了一兩天,沒有發燒怕冷,只是腳冷蜷縮著身體躺臥,或者四肢冰冷,脈搏沉而無力,應該用溫熱藥物來疏通經絡、驅散寒氣。如果病了五六天,出現口乾舌燥,脈搏沉而有力的情況,這是熱邪傳到腎經的表現,要趕緊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總的來說,少陰傷寒大多是因為過度勞累或縱慾損傷腎經所導致的,千萬不能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
如果脈搏沉而腳冷,即使有發燒,也要趕緊用溫補腎陽的方法來扶助元氣。經典說:「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脈搏是沉的,症狀反而發熱,這是少陰自己感受風寒引起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是一天,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如果是兩天,就用麻黃附子甘草湯。一定要記住發病的天數來用藥。如果是三天後,就不能隨便發汗了。
經典說:「錯誤地對少陰病進行發汗,必定會損傷陰血,導致死亡,無法救治。」少陰病,不論是否有腹瀉,都要區分寒熱來治療。如果脈搏沉實有力,這是熱症,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脈搏沉弱無力,這是寒症,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然而,寒熱兩種症狀都會導致四肢冰冷,那是因為陽熱內斂,導致手腳冰冷;陰寒過盛,也會導致手腳冰冷。但是寒症也有口渴的情況,因為少陰掌管水液,腎虛導致水液乾燥而口渴,想喝水來自我救治,所以少陰虛寒也會有口渴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