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要書說
傷寒之病,不外六經,欲明六經,當知其要。要者何?定其名,分其經,審其症,察其脈,識陰陽,明表裡,度虛實,知標本者是也。定其名者,是定其正傷寒,或感冒與風溫、溫毒之類也。分其經者,是分其陽經陰經直中之類。審其症者,是審其陽症陰症、表症里症、虛症實症、寒症熱症之原。
察其脈者,是察其有力無力及浮沉遲數弦滑之類也。識陰陽者,謂識其陽病陰病、陽虛陰虛之候。明表裡者,是明其在表在裡,或在半表半裡之間。度虛實者,是度其表虛里虛、表實裡實之病耳。知標本者,欲知其一經之中而有標病本病之類也。誠能若是,可謂知其要矣。既知其要,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不出握中矣。
何患症之不明,病之難愈哉。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又曰:知其要者,萬舉萬當。不知其要,則支離破碎,猶涉海而問津。故曰:傷寒要書。
白話文:
關於傷寒這種疾病,其病理不外乎是六經的範疇,想要了解六經,就必須掌握其要點。所謂的要點是什麼呢?就是要確定病名,區分是哪一經的病,仔細判斷症狀,觀察脈象,了解陰陽,辨別表裡,衡量虛實,以及明白標本。
確定病名,就是要確定是正傷寒,還是感冒、風溫、溫毒之類的疾病。區分經絡,就是要區分是陽經、陰經,還是直中哪一經。仔細判斷症狀,就是要判斷是陽症陰症、表症里症、虛症實症、寒症熱症的根源。
觀察脈象,就是要觀察脈搏是否有力無力,以及浮、沉、遲、數、弦、滑等脈象的變化。了解陰陽,就是要了解是陽病還是陰病,是陽虛還是陰虛的狀況。辨別表裡,就是要明白疾病是在表、在裡,還是在半表半裡之間。衡量虛實,就是要衡量是表虛里虛,還是表實里實的疾病。明白標本,就是要知道在同一經絡中,有標病和本病之分。
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就可以說是掌握了傷寒的要點。既然掌握了要點,那麼仲景的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一百一十三個方劑,都能輕鬆掌握了。
又何必擔心病症不明確、疾病難以治癒呢?經典說:「知道要點的,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不知道要點的,說再多也理不出頭緒。」又說:「知道要點的,做什麼事都能切中要害。不知道要點的,就會支離破碎,就像在海上迷失方向一樣。」所以這本書才被稱為《傷寒要書》。
3. 六經圖
4. 足太陽膀胱經 手小腸
足太陽膀胱經,乃諸陽之首,故多傳變,受病者為先。其脈起於目內眥,從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終於左足外踝。故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尺寸俱浮者,太陽經受病也。
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是風傷衛氣,乃表虛,宜解肌,桂枝湯主之。若頭痛,發熱,無汗,惡寒,是寒傷營血,乃表實,宜發散,麻黃湯主之。頭痛,發熱,惡寒者,此太陽表症標病也。不拘日數多少,便宜發散。若發熱,煩渴,小便不利者,此太陽本府受病也。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
若小便利者,不可再利,利之則引熱入里,而為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等症。又不可下,下之則表邪乘虛入里,而為痞滿結胸、協熱下痢等症。故曰:太陽經症,切不可下。下之則表邪乘虛內陷而傳變,不可勝數。又不可利小便,利之則引邪入里,其害不淺。又曰:有汗不可服麻黃湯,無汗不可服桂枝湯。
又曰:有汗不可再汗,汗多不可利小便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是所有陽經的起始,所以容易產生變化,生病時通常會先受到影響。它的經脈起於眼內角,從頭部向下到後頸,連接風府穴,沿著背部向下走,最終到達左腳外踝。因此,如果出現頭項疼痛、腰背僵硬、發燒、怕冷,且寸脈和尺脈都浮在表面,這就是太陽經受到疾病侵襲的表現。
如果出現頭痛、發燒、出汗、怕風,這是風邪侵襲衛氣,屬於表虛證,應該疏通肌肉、解除表邪,可以使用桂枝湯來治療。如果出現頭痛、發燒、不出汗、怕冷,這是寒邪侵襲營血,屬於表實證,應該發汗散邪,可以使用麻黃湯來治療。如果出現頭痛、發燒、怕冷,這是太陽經的表證,無論生病幾天,都應該盡快發汗散邪。如果出現發燒、煩躁口渴、小便不順暢,這是太陽經的本臟受到疾病侵襲,應該利小便,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如果小便已經順暢,就不能再次利小便,如果再次利小便,會將熱邪引到體內,導致熱邪結聚在膀胱,出現像發狂等症狀。也不可以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使用攻下的方法,表邪會趁虛進入體內,導致痞滿、結胸、脅痛下痢等症狀。所以說:太陽經的病症,絕對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使用攻下的方法,表邪會趁虛進入體內而產生各種變化,無法預料。也不可以使用利小便的方法,如果使用利小便的方法,會將邪氣引到體內,造成的危害不小。還說:有汗就不能服用麻黃湯,無汗就不能服用桂枝湯。
又說:有汗就不能再次發汗,汗出過多就不能利小便。
5. 足陽明胃經 手大腸
足陽明胃經,乃兩陽合明於前也。胃府者,府居中上,萬物所歸也。其脈起於鼻上額,絡於目,循於面,行身之前終於左足內踝。經曰:尺寸俱長,陽明受病也。若頭額痛,目疼,鼻乾,不得眠,此陽明經標病也。不拘日數多少,即宜解肌,葛根湯。若身熱煩渴,汗出惡熱,此陽明經本病也,宜清邪熱。
若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揚手擲足,斑黃便硬等症,此陽明胃府本實也,急宜下之。故曰:在經當解肌,在府當平熱,府實則宜下。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是兩條陽經在身體前方交會而光明顯現。胃這個腑,位置居於身體的中上部,是所有食物歸宿的地方。它的經脈起於鼻子上方的額頭,連結到眼睛,沿著臉部行走,然後經過身體前方,最終到達左腳內踝。醫書上說:寸口脈和尺脈都呈現強盛,這是陽明經發生病變的徵兆。如果出現頭部和額頭疼痛、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失眠等症狀,這是陽明經的表層病症,無論病程長短,都應該使用能疏解肌肉的藥方,例如葛根湯。如果出現身體發熱、煩躁口渴、出汗且怕熱等症狀,這是陽明經的本質病症,應該使用能清除邪熱的藥方。
如果出現潮熱、自汗、胡言亂語、口渴、不畏寒反而怕熱、躁動不安、皮膚出現斑點或黃疸、大便乾硬等症狀,這是陽明胃腑的本質病變屬於實證,必須緊急使用攻下藥。因此說:病在經脈時,應當疏解肌肉,病在胃腑時,應當平息熱邪,胃腑實證時,則應當使用攻下藥。
6. 足少陽膽經 手三焦
足少陽膽經,乃前有陽明,後有太陽,居二陽之中,所以主半表半裡。以膽為清淨之府,無出入之路,不論在經在府,治法俱同。其脈起於目銳眥,上頭角,絡耳中,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右足外踝。經曰:尺寸俱弦,少陽受病也。其症頭角痛而目眩,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皆少陽症也。
此經有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也,只宜小柴胡湯加減和之。
凡頭角痛,耳烘烘而鳴,耳之上下腫痛,皆少陽所主部分,邪火為之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前面是陽明經,後面是太陽經,位居於這兩個陽經之間,所以主治半表半裡的病症。因為膽是清靜的臟腑,沒有排泄的通道,無論是經絡還是臟腑的病變,治療方法都一樣。它的經脈起於眼睛外角,向上到頭角,連接耳朵內部,沿著胸脅,走在身體的側面,最終到達右腳外踝。醫書說:脈象兩邊都呈現弦脈,是少陽經受到病邪侵襲的表現。它的症狀包括頭角疼痛且頭暈眼花,胸脅疼痛且耳聾,發冷發熱、噁心嘔吐且口苦,這些都是少陽病的症狀。
這個經脈有三個禁忌,不可以發汗,不可以瀉下,不可以利小便,只能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和治療。
凡是頭角疼痛,耳朵發熱且有鳴叫聲,耳朵上下腫痛,這些都是少陽經所主治的部位出現問題,是邪火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