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要書說

傷寒之病,不外六經,欲明六經,當知其要。要者何?定其名,分其經,審其症,察其脈,識陰陽,明表裡,度虛實,知標本者是也。定其名者,是定其正傷寒,或感冒與風溫、溫毒之類也。分其經者,是分其陽經陰經直中之類。審其症者,是審其陽症陰症、表症里症、虛症實症、寒症熱症之原。

白話文:

傷寒的疾病,不外乎六經。想要了解六經,必須掌握要點。要點是什麼?就是確立病名、區分經絡、審察證狀、辨別脈象、分辨陰陽、辨明表證裡證、評估虛實、認識標本。確立病名,就是確定是正傷寒,還是感冒、風溫、溫毒之類的疾病。區分經絡,就是區分陽經、陰經、直中的類別。審察證狀,就是審查陽證、陰證、表證、裏證、虛證、實證、寒證、熱證的病因。

察其脈者,是察其有力無力及浮沉遲數弦滑之類也。識陰陽者,謂識其陽病陰病、陽虛陰虛之候。明表裡者,是明其在表在裡,或在半表半裡之間。度虛實者,是度其表虛里虛、表實裡實之病耳。知標本者,欲知其一經之中而有標病本病之類也。誠能若是,可謂知其要矣。既知其要,則仲景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不出握中矣。

白話文:

觀察脈象的人,是要察覺脈象是否有力,以及浮沉、遲數、弦滑等特徵。辨識陰陽的人,是指辨識出陽性疾病、陰性疾病,以及陽氣虛弱、陰氣虛弱的徵兆。瞭解表裡的人,是要了解疾病是在體表還是體內,或者在表裡之間。判斷虛實的人,是要判斷疾病是表虛還是裏虛,表實還是裏實。知道標本的人,是要了解同一條經絡中,有標症和本症的區別。

如果能夠真正做到上述這些,就可以說是掌握了中醫的要領。掌握了要領,那麼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三百九十七種治法,一百一十三個方劑,就能夠信手拈來了。

何患症之不明,病之難愈哉。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又曰:知其要者,萬舉萬當。不知其要,則支離破碎,猶涉海而問津。故曰:傷寒要書。

白話文:

為什麼疾病難辨認,治療起來困難呢?《醫經》說:瞭解疾病關鍵的人,用一句話就能概括出來。不瞭解疾病關鍵的人,思緒混亂,找不著方向。又說:瞭解疾病關鍵的人,所做的一切都能切中要害。不瞭解疾病關鍵的人,就會胡亂施治,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尋求渡口的指引。所以,(《傷寒論》)這本書是瞭解疾病關鍵的要籍。

2. 足太陽膀胱經 手小腸

足太陽膀胱經,乃諸陽之首,故多傳變,受病者為先。其脈起於目內眥,從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終於左足外踝。故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尺寸俱浮者,太陽經受病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是所有陽經的主幹,所以變化最多,受病的時間也最早。其經脈起於眼睛內側的眥角,從頭頂下行後頸,連接風府穴,沿著身體後背運行,終於左腳的外踝。

因此,當頭項疼痛、腰脊僵硬、發熱、惡寒、脈象浮而短小的人,表示太陽經受病了。

若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是風傷衛氣,乃表虛,宜解肌,桂枝主之。若頭痛,發熱,無汗,惡寒,是寒傷營血,乃表實,宜發散,麻黃主之。頭痛,發熱,惡寒者,此太陽表症標病也。不拘日數多少,便宜發散。若發熱,煩渴,小便不利者,此太陽本府受病也。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現代

如果頭痛、發熱、出汗、怕風,這是風邪侵襲了身體的防禦系統,說明表虛,需要解表散寒,以桂枝為主藥。

如果頭痛、發熱、不流汗、怕冷,這是寒邪侵襲了身體的營血,說明表實,需要發散表邪,以麻黃為主藥。

頭痛、發熱、怕冷的,這是太陽經表症的典型症狀。不論發病幾天,都應該以發散表邪為主。

如果發熱、口渴、小便不利,這是太陽經本身的病症。應該通利小便,以五苓散為主藥。

若小便利者,不可再利,利之則引熱入里,而為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等症。又不可下,下之則表邪乘虛入里,而為痞滿結胸、協熱下痢等症。故曰:太陽經症,切不可下。下之則表邪乘虛內陷而傳變,不可勝數。又不可利小便,利之則引邪入里,其害不淺。又曰:有汗不可服麻黃湯,無汗不可服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小便已經通暢,就不要再利尿,否則會引發熱邪進入體內,導致熱結膀胱,出現類似發狂的症狀。此外,也不能瀉下,因為瀉下會導致表邪乘虛進入體內,引起痞滿、結胸、協熱下痢等疾病。所以說,太陽經症候絕對不能瀉下。一旦瀉下,表邪就會趁虛內陷而傳變,後果不堪設想。同時,也不宜利尿,因為利尿會引邪入裏,危害不小。另外,如果有汗,就不能服用麻黃湯;沒有汗,就不能服用桂枝湯。

又曰:有汗不可再汗,汗多不可利小便也。

3. 足陽明胃經 手大腸

足陽明胃經,乃兩陽合明於前也。胃府者,府居中上,萬物所歸也。其脈起於鼻上額,絡於目,循於面,行身之前終於左足內踝。經曰:尺寸俱長,陽明受病也。若頭額痛,目疼,鼻乾,不得眠,此陽明經標病也。不拘日數多少,即宜解肌,葛根湯。若身熱煩渴,汗出惡熱,此陽明經本病也,宜清邪熱。

白話文:

胃經是兩條陽經相交於頭的前部,而顯得明亮。胃是人體的穀物倉庫,位於身體中間的上方,是所有食物歸宿的地方。胃經的經脈從鼻樑上端開始,連接著眼睛,沿著臉部走行,在身體的前側運行,最後止於左腳內踝。經書上記載:如果胃經的寸脈和尺脈都比平時長,說明陽明經出了問題。如果出現頭額疼痛、眼睛疼痛、鼻子乾澀、失眠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明經的標誌性病症。不論發病的時間長短,都應該及時祛除病邪,可用葛根湯治療。如果出現身體發熱、口渴、出汗畏寒等症狀,這些是陽明經的實證,應該清熱解毒。

若潮熱自汗,譫語發渴,不惡寒反惡熱,揚手擲足,斑黃便硬等症,此陽明胃府本實也,急宜下之。故曰:在經當解肌,在府當平熱,府實則宜下。

白話文:

如果你出現以下症狀:潮熱自汗、胡言亂語、口渴、不畏寒、反怕熱、手舞足蹈、斑疹變硬等,說明你的陽明胃部本質上是實熱的,需要立即瀉下。所以說:在經絡上應當疏解肌表,在臟腑上應當清熱降火,臟腑實熱則應瀉下。

4. 足少陽膽經 手三焦

足少陽膽經,乃前有陽明,後有太陽,居二陽之中,所以主半表半裡。以膽為清淨之府,無出入之路,不論在經在府,治法俱同。其脈起於目銳眥,上頭角,絡耳中,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右足外踝。經曰:尺寸俱弦,少陽受病也。其症頭角痛而目眩,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皆少陽症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位於前有陽明胃經,後有太陽膀胱經之間,因此具有半表半里的特性。膽經被認為是清淨之府,沒有病邪的通道。無論膽經還是膽府出現問題,治療方法都是相似的。

膽經的經脈起於眉棱骨內側,向上經過頭角,聯絡耳中,沿著胸部,經過身體兩側,最後止於右足外側。

經書記載,如果脈象尺寸部都緊弦,說明少陽膽經出現了問題。少陽膽經疾病的症狀包括頭角痛、眉棱痛、胸脅痛、耳鳴、寒熱交替、口苦。

此經有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也,只宜小柴胡湯加減和之。

凡頭角痛,耳烘烘而鳴,耳之上下腫痛,皆少陽所主部分,邪火為之也。

5. 足太陰脾經 手肺

足太陰脾經,為三陰之首,其脈始於左足內踝大指,行至腹,絡於嗌,連舌本,行身之前。若寒邪卒中直犯本經者,一時便發腹痛,或吐或利,俱宜溫之。若四五日而發,腹滿嗌乾,此傳經之邪也,又宜和之。如不渴而利者,寒也,理中湯溫之。渴而利者,熱也,豬苓湯清之。寒熱二症,皆有腹滿,以熱陷於內,邪氣盛而充塞也。寒勝於內,胃氣虛而壅滯也。

白話文:

脾經是三條陰經的第一條,它的經脈從左腳內踝的大腳趾開始,通過腹部,連接到喉嚨,連接舌根,行於身體前面。如果寒邪突然侵犯本經,會立即引起腹痛,可能會嘔吐或腹瀉,都應該溫暖治療。如果經過四五天後發作,腹部脹滿,喉嚨發乾,這是寒邪傳經所致,又應該調和治療。如果不渴,而腹瀉,是寒證,可以用理中湯溫暖治療。如果口渴,又腹瀉,是熱證,可以用豬苓湯清熱治療。寒熱兩種症狀都有腹滿的表現,熱證是熱邪陷於內部,邪氣旺盛而充塞。寒證是寒邪勝於內部,胃氣虛弱而停滯。

6. 足少陰腎經 手心

足少陰腎經,為人身之根蒂,其脈始於左足內踝足心,上行貫脊,循喉嚨,絡舌本,散舌下,注心中,行身之前。若一二日,無熱惡寒,足冷踡臥,或厥逆,脈沉無力者,宜溫經散寒。若五六日而發,口燥舌乾,脈沉有力者,此傳經之熱邪也,急宜下之。大抵少陰傷寒,多因勞欲損傷腎經而致,切不可妄投涼藥。

白話文:

腎經是人體的基礎,它的經脈從左腳內側腳踝的湧泉穴開始,向上通過脊椎,沿著喉嚨,連接舌根,散佈到舌頭下方,注入心臟,從人體前側運行。

如果一兩天內,沒有發燒但怕冷,腳冷蜷縮,或手腳厥逆,脈搏沉細無力,應溫經散寒。

如果五六天後發病,口乾舌燥,脈搏沉細有力,這是熱邪傳經所致,需要趕快下法治療。

一般來說,少陰傷寒大多是由過度勞累或縱慾損傷腎經引起的,切不可隨意服用寒涼藥物。

若脈沉足冷,雖發熱,急宜溫腎以扶元氣。經曰:少陰病,始得之,其脈沉,其症反熱,此少陰自受風寒以起病,當汗之。若一日,則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二日,則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切要記其日子用藥。若三日後,不可妄汗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沉細手腳冰冷,即使發燒,也急需溫暖腎臟以支持元氣。古經記載:少陰證開始的時候,脈搏沉細,病情卻發燒,這是少陰受到風寒引起的疾病,應該發汗治療。如果發病第一天,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第二天,使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切記要根據病程時間用藥。如果發病三天後,就不能隨意發汗治療了。

經曰:誤發少陰汗者,必動陰血,死不治。少陰病,不問利不利,當分寒熱而治。若脈沉實有力,此熱也,當下之。若脈沉弱無力,此寒也,宜溫之。然寒熱二症,皆令有厥,以陽熱內附,致手足冷也。陰寒獨勝,亦手足冷也。然寒症亦有渴者,以少陰主水,腎虛水燥而渴,欲引水自救,故少陰虛寒,亦有渴症也。

白話文:

古籍說:誤發少量陽汗會導致陰血變動,最終導致死亡。遇到陰寒症狀,無論是否能瀉,都要分辨寒或熱來治療。如果脈搏沉實有力,是熱證,應該瀉下去;如果脈搏沉弱無力,是寒證,應該溫補。

然而,無論是寒證還是熱證,都會引起手腳冰冷,因為陽熱會內聚,導致手腳冰冷。陰寒獨盛也會手腳冰冷。但是,寒證也會有口渴的情況,因為少陰主水,腎虛時水液會乾枯,於是產生口渴,想引水來救自己,所以少陰虛寒也會有口渴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