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易病

易病者,乃陰陽交易之謂也。蓋大病方瘥,餘邪未淨,輒動淫欲,毒氣返遏,互相為病也。若男病新瘥,婦人與之交而反得病者,謂之陽易。婦病新瘥,男子與之交而得病者,謂之陰易。若不因易而自病重舉者,名曰女勞復。通用逍遙散加減。在男子則陰腫,少腹絞痛。在婦人則裡急,腰胯重,連腹內掣痛。

其症熱上衝胸,氣乏身重,頭重不舉,足不能移,眼中生花,四肢拘急,百節解散。男子卵縮入腹,婦人痛引陰中。俱用燒裩散,或豭鼠糞、竹皮等散,待小便利,陰頭腫退為愈。若手足拳攣,舌吐,而脈離經者,又為不治之症也。

白話文:

容易生病的原因,是體內陰陽互相轉換的緣故。通常大病剛痊癒,體內殘餘的邪氣還沒完全清除,這時如果又進行性行為,毒氣就會反過來阻滯體內,互相造成疾病。如果男性剛病好,與女性交合反而生病,這叫做「陽易」;如果女性剛病好,與男性交合反而生病,這叫做「陰易」。如果不是因為「易」而自己舊病復發,這叫做「女勞復」,一般使用逍遙散加減藥方來治療。在男性身上,會出現陰部腫脹,小腹絞痛;在女性身上,則會出現腹內緊迫、腰胯沉重,甚至牽連到腹內抽痛。

這些症狀會出現熱氣向上衝到胸口、氣虛乏力、身體沉重、頭重抬不起來、腳步難以移動、眼前出現幻影、四肢抽筋拘急、全身關節鬆散無力。男性會出現睪丸縮入腹內,女性會出現疼痛牽引到陰道深處。這時可以使用燒裩散,或者用公鼠糞、竹皮等藥散來治療,等小便順暢,陰部腫脹消退就表示好轉。如果出現手腳彎曲痙攣、吐舌頭,而且脈象混亂,就屬於無法醫治的重症了。

2. 發頤

傷寒汗下不徹,邪結在耳後一寸二分,或兩耳下俱腫硬者,名曰發頤。此皆餘邪熱毒不清,速宜消散,緩則腫潰矣,宜連翹敗毒散。

白話文:

傷寒病發汗或使用瀉藥後,病邪沒有完全清除,積聚在耳朵後方約一寸二分的地方,或是兩邊耳朵下方都腫脹堅硬,這種情況就叫做發頤。這都是因為殘餘的邪氣和熱毒沒有清除乾淨,應該趕快讓它消散,如果拖延,腫脹就會潰爛。應該使用連翹敗毒散來治療。

3.

夫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經云: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陽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陰脈集於膝下而聚於足心,故陰氣勝則從足五指至膝上寒。其他傷寒時疫,熱極入深,手足厥冷者,所謂熱深厥亦深,陽極似陰也。

若誤認為寒而用熱藥,則殺人於俄頃矣。宜承氣湯、白虎湯、大柴胡湯。若真是陰寒而厥者,則宜附子理中湯。陰衰熱厥,宜滋陰以制火。又有火鬱脾土之中,手足熱甚者,東垣升陽散火湯所由設也。

白話文:

陽氣在下衰弱,就會形成寒厥。陰氣在下衰弱,就會形成熱厥。《黃帝內經》說:陽氣從腳趾外側生發,陽脈匯集在腳底並聚集在腳心,所以陽氣旺盛腳底就會發熱。陰氣從腳趾內側生發,陰脈匯集在膝蓋下方並聚集在腳心,所以陰氣旺盛就會從腳趾到膝蓋以上都感到寒冷。其他像是外感風寒或流行疾病,如果熱邪深入體內,導致手腳冰冷,這就是所謂的「熱邪深重,厥逆也深」,是陽氣旺盛到極點,反而表現出類似陰虛的現象。

如果誤以為是寒證而使用溫熱藥物,會很快導致病人死亡。這時應該使用承氣湯、白虎湯、大柴胡湯等藥方。如果確實是陰寒引起的厥逆,則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陰虛導致的熱厥,則應該使用滋陰藥物來抑制火氣。另外,還有火氣鬱積在脾胃之中,導致手腳發熱的狀況,這是李東垣創立升陽散火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