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二 (11)
卷二 (11)
1. 吐蚘
吐蚘者,蓋因傷寒胃虛之人,素有積冷,妄發其汗,以致胃中虛冷,飢不欲食,食即吐蚘也。先用理中湯,次用烏梅丸。待蚘已定而熱不退,或嘔惡脈數者,方用小柴胡湯。此症身雖躁熱,口雖燥渴,忌用寒涼。
白話文:
吐出蛔蟲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傷寒病後體質虛弱的人,原本就有體內積寒,又胡亂發汗,導致胃部更加虛寒,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出蛔蟲。這種情況,先用理中湯來調理,接著用烏梅丸來治療。等到蛔蟲的狀況穩定後,如果發熱沒有退去,或者出現噁心嘔吐、脈搏跳動快速的情形,才可以使用小柴胡湯。這種病症雖然身體可能感覺煩躁發熱,口渴乾燥,但要切記不能使用寒涼藥物。
2. 狐惑
狐惑者,猶豫不決,進退之義也。蓋傷寒失汗,邪熱入腹,以致飲食少而腸胃空虛,三蟲舉而求食。其候四肢沉重,精神困倦,惡聞食氣,默默欲臥,目閉,舌白,齒晦,面眉間赤白黑色變易無常。然蟲蝕下部為狐,下唇有瘡,其咽乾。蟲蝕其藏為惑,上唇有瘡,其聲啞。通用治䘌桃仁湯。
白話文:
所謂「狐惑」,指的是人猶豫不決、進退兩難的狀態。這通常是因為傷寒病沒有好好發汗,導致邪熱進入腹部,使得食慾不振、腸胃空虛,體內的三種蟲(寄生蟲)便會蠢蠢欲動、出來覓食。
這種情況的症狀包括:四肢沉重無力、精神疲倦困頓、厭惡聞到食物的味道、只想默默地躺著、眼睛閉合、舌苔發白、牙齒黯淡無光、臉色眉宇之間紅、白、黑等顏色變化不定。
如果蟲蝕在下身,稱為「狐」,下嘴唇會長瘡,咽喉會乾燥。如果蟲蝕在體內臟腑,稱為「惑」,上嘴唇會長瘡,聲音會沙啞。
治療上,通常會使用䘌桃仁湯。
3. 漱水不下咽
漱水不下咽有三。若見表症而不下咽者,必作衄,以邪熱在經,迫血妄行也。若無表症,加之腹滿如狂,此為瘀血停留也。若陰極發躁,渴欲飲水,水入即吐,此無根之火遊於咽嗌之間,假作渴也。若能盡飲不解渴而睡臥不寧者,此實火作渴也。
白話文:
漱口水含在口中不吞下去,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如果同時有感冒發燒等表症,卻無法吞嚥漱口水,那很可能會流鼻血,這是因為邪熱入侵經絡,迫使血液不正常流動。
第二種,如果沒有感冒發燒等表症,再加上腹脹到快發狂的程度,這是體內有瘀血積滯的現象。
第三種,如果是身體陰虛到極點而出現煩躁不安,口渴想喝水,但水一喝進去就吐出來,這是沒有根基的虛火在喉嚨附近遊走,假裝口渴的樣子。如果可以一直喝水,但還是口渴,而且睡臥不安穩,這就是實火導致的口渴。
4. 飢不欲食
飢不欲食者,由胃氣虛,客熱在胸中所致也,宜吐之。仲景曰:手足冷,脈乍緊,心煩,飢不欲食,病在胸,宜瓜蒂散吐之。
白話文:
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是因為胃氣虛弱,加上有虛熱停留在胸中所導致的,應該要催吐。張仲景說過:手腳冰冷,脈象時而緊縮,心中煩躁,肚子餓卻不想吃東西,這是病在胸部的表現,應該用瓜蒂散來催吐。
5. 過經不解
傷寒六日傳六經,為一候,七日當解。若不解,再傳,至十三日,謂之過經。然去傷寒之邪,不過汗吐下三法。三法得當,則隨手而愈矣。若當汗失汗,則邪熱內陷。當下失下,則邪熱留滯。傳變不已,過經而不解也。亦有汗吐下後,藥力欠至,邪氣未盡,宿垢凝結於腸胃,餘毒壅窒於經絡,亦致過經而不解也。大法:虛者視輕重而調養之,實者量怯弱而再下之。
白話文:
傷寒病在六天內會傳遍六經,這算是一個階段,通常第七天應該就會痊癒。如果沒有痊癒,就會繼續傳變,到第十三天,就稱為過經。要去除傷寒的病邪,不外乎發汗、催吐、瀉下這三種方法。如果這三種方法使用得當,病就會很快好起來。如果該發汗的時候沒有發汗,病邪就會進入體內;該瀉下的時候沒有瀉下,病邪就會停留在體內。這樣就會不斷傳變,導致過經而無法痊癒。也有可能是在發汗、催吐、瀉下之後,藥力不足,病邪沒有完全清除,殘留的污垢凝結在腸胃,剩餘的毒素阻塞在經絡,也會導致過經而無法痊癒。治療的原則是:體虛的人要根據虛弱的程度來調養,體實的人要根據身體的承受能力來再次瀉下。
6. 百合病
傷寒病後,失於調理,餘邪未盡,陰陽錯攻,當汗反下,當下反汗,以致為逆,邪不能解,故為百脈一宗,舉皆受病,無復經絡傳次。所以欲食不食,欲臥不臥,欲行不行,似寒無寒,似熱無熱,默默不知,口苦便赤,藥入口即吐利愈劇,如有邪崇,其脈微數,此為百合病,故用百合等湯。若溺時頭痛,六十日愈。
溺時頭不痛,淅然寒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而頭眩者,二十日愈。
白話文:
傷寒病之後,沒有好好調理,殘留的邪氣還沒完全消除,導致身體的陰陽之氣互相攻擊,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反而用了瀉下的方法,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反而用了發汗的方法,這樣就造成了治療上的錯誤,邪氣無法解除,因此變成全身的經脈都受到影響,所有地方都生病了,不再按照經絡的次序傳導。所以會出現想吃卻吃不下,想睡卻睡不著,想走卻走不動的狀況,感覺像發冷又不像發冷,感覺像發熱又不像發熱,整天默默地什麼都不知道,嘴巴覺得苦,大便顏色是紅色的,藥一吃下去就吐或拉肚子,而且情況更嚴重,好像被邪祟附身一樣,脈象是微弱又帶點快的現象,這就是百合病,所以要用百合等藥材組成的湯藥來治療。如果小便的時候頭痛,大約六十天會好。
如果小便的時候頭不痛,只是感覺冷,大約四十天會好。如果小便後覺得身體舒暢,但頭暈目眩,大約二十天就會好。
7. 壞病
傷寒邪未盡,又感風寒暑濕燥火,而成壞病,或汗吐下溫針仍不解,或小柴胡證罷而熱尚在,亦為壞病。蓋病已過經,熱留臟腑,陰陽壞亂,日久不痊,氣血漸衰,變為此症。視其何逆,以法治之。
白話文:
傷寒的病邪沒有完全清除,又感染了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就會形成壞病。或者使用發汗、催吐、瀉下、溫針等方法治療仍然沒有效果,或者小柴胡湯的症狀消失了但發熱還在,這些也屬於壞病。這種病通常是因為病邪已經傳入更深的經絡,熱邪滯留在內臟,導致陰陽失調,時間久了無法痊癒,氣血也逐漸衰弱,就變成這種情況。治療時要根據它出現的逆反症狀,再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
8. 勞復
勞為勞動之勞,復為再病之復也。蓋因傷寒新瘥,血氣未平,餘熱未淨,勞動其熱,熱氣還經,遂復熱也。非止強力搖體,持重遠行,至於梳頭洗面,憂悲思慮,皆能復也。況其過用者乎?其飲食復者,乃曰多食。過食內滯則復,餘邪因食滯而復聚也。又曰:食谷則危,飲酒則劇。
經曰:傷寒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和之。脈浮數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然傷寒之邪,自外入也。勞復之邪,自內發也。鳴呼,食復也,勞復也,諸復可治,而御內則死矣。
昔顧子獻不以華敷之診為信,臨死致有舌出數寸之驗。由此觀之,可不駭哉?
白話文:
所謂「勞復」,是指勞動的「勞」,和再次生病的「復」。這是因為傷寒剛痊癒,身體的氣血還沒平穩,殘留的熱氣還沒完全清除,如果這時候勞動,就會使熱氣重新回到體內,於是又發病了。不只是用力搖晃身體、搬重物、走遠路才會這樣,就連梳頭洗臉、憂愁悲傷、思慮過度,都可能導致「勞復」,更何況是過度勞累呢?
另外,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食復」,是因為吃太多東西。吃過量食物會使腸胃積滯,導致殘留的邪氣因為食物的積滯而再次聚集。還有說「吃米飯就會危險,喝酒就會加重病情」。
醫書說:傷寒病癒後,如果再次發燒,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如果脈搏浮數,就用發汗的方式來解決;如果脈搏沉實,就用瀉下的方式來解決。但是,傷寒的邪氣是從外侵入的,而勞復的邪氣是從體內發出的。唉,食復、勞復,各種復發的病症都還可以治療,但是如果是內在病變就沒救了。
以前顧子獻不相信華佗的診斷,結果臨死時竟然出現舌頭伸出好幾寸的現象。從這件事來看,能不令人感到震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