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除中

傷寒厥深,下利,脈遲,當不能食而反能食者,名曰除中。除中者,中氣已絕,病不可治也。

白話文:

傷寒病到手腳冰冷,腹瀉不止,脈搏微弱,通常應該吃不下東西,反而能吃,這就叫做「除中」。所謂的「除中」,指的是身體的中央之氣已經耗盡,病況已經無法治療了。

2. 不仁

不仁者,肌膚頑麻而不知痛癢寒熱也。蓋因發汗過多,亡其營血,不能周流,經絡乃為寒邪輳襲,血脈凝泣而不仁也。設或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入,形體不仁,又為絕候也。

白話文:

所謂「不仁」,指的是皮膚感覺麻木,對痛、癢、寒、熱等刺激沒有知覺。這通常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體內營養血液耗損,無法正常循環,使得經絡受到寒邪侵襲,血脈凝滯不通暢,進而產生麻木的感覺。如果身體出汗像油一樣,呼吸急促不停,水和食物都無法下嚥,加上身體麻木,這就是生命將要終結的徵兆了。

3. 直視

直視者,視物而目睛不轉動者是也。傷寒至於直視,為邪氣已極,證候已逆,多難治也。設或目中不了了者,又為可治之症也。二者形症相近,為工者宜熟思之。

白話文:

所謂「直視」,指的是眼睛看東西時,眼珠無法轉動的狀況。傷寒病如果發展到出現直視,代表病邪已經侵入到非常嚴重的地步,病情已經轉為逆向發展,大多難以治療。但如果眼睛看東西時只是有點模糊不清,那還是屬於可以治療的病症。這兩種情況外觀症狀看起來很相似,身為醫者應該仔細思考分辨清楚。

4. 筋惕肉瞤

《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大虛,筋肉失養,故惕然而跳,瞤然而動也,治宜溫經養營之劑。故張氏特設真武湯以救之。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陽氣充足時,能滋養精神;陽氣柔和時,能滋養筋骨。如果發汗過多,導致體液枯竭減少,陽氣會過度虛弱,肌肉和筋脈就會失去滋養,因此會出現肌肉不自主地跳動(惕然而跳)和肌肉顫動(瞤然而動)的現象。治療上應該使用溫通經絡、滋養氣血的藥物。所以張仲景特別創立了真武湯來治療這種情況。

5. 熱入血室

王冰曰:沖為血室。言諸經之血,朝會於此。其脈起於腎下,並足陽明之經。若衝脈得熱,血必妄行,故在男子則為下血、譫語,以邪熱傳入正陽明府病也。在婦人則為寒熱似瘧,以邪熱乃隨經而入也。故曰:婦人則隨經而入,男子由陽明而傳。一說:傷寒中風,偶遇經水適來,邪隨而入,或經水適斷,血熱而結,或胸滿譫語,或往來寒熱,或如瘧狀,皆為熱入血室也。皆不可汗下,無犯胃氣及中上二焦。

並用小柴胡湯加歸、芍、生地、丹皮以治之。

白話文:

王冰說:「衝脈是血的居所。」意思是說全身各經脈的血液,都會在此匯集。衝脈的脈絡起於腎臟下方,並與足陽明胃經相連。如果衝脈受到熱邪侵擾,血液就會不循常軌亂走,所以在男性身上會表現為下血(出血)和胡言亂語,這是因為邪熱從衝脈傳入陽明胃腑而導致的疾病。在女性身上則會出現像瘧疾一樣的忽冷忽熱症狀,這是因為邪熱是隨著經脈進入體內的。所以說,女性是邪熱隨著經脈進入,男性則是從陽明經傳入。另一種說法認為,傷寒或中風時,剛好遇到女性月經來潮,邪氣便隨著經血侵入;或是剛好月經結束,血熱凝結;或是出現胸悶、胡言亂語、忽冷忽熱、像瘧疾一樣的症狀,這些都屬於熱邪侵入血室所導致的。這些情況都不能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切記不要傷害胃氣以及中焦和上焦的氣機。

治療上可以用小柴胡湯,再加上當歸、白芍、生地黃、牡丹皮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