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小便不利

膀胱乃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焉。若熱蓄於下,濕蘊於中,氣因熱傷,結而不散,甚則小腹硬滿而痛,小便閉而不通也。若飲水過多,或中濕發黃,皆以利小便為先。如汗後亡津液,陽明汗多,則以利小便為戒。

白話文:

膀胱是儲存身體津液的地方,依靠氣化作用才能將尿液排出。如果體內有熱積聚在下焦,或濕氣困在中焦,導致氣的運行因熱而受損,結滯不散,嚴重時就會出現小腹脹滿疼痛,小便阻塞不通的情況。如果是因為飲水過多,或是因濕氣而導致黃疸,都應先以利尿為優先處理。但如果是流汗後津液不足,或是陽明經(指胃腸等)出汗過多,就應該避免利尿。

2. 小便難

經曰:陰虛則小便難。陰虛者,陽必湊之。蓋因膀胱受熱,故小便澀而不能流利。

白話文:

醫書上說:陰液不足就會小便困難。陰液不足的人,陽氣一定會來湊合。這是因為膀胱受到熱邪影響,所以小便會變得阻塞不順暢,難以順利排出。

3. 小便數

小便數者,腎與膀胱俱虛,而有客熱乘之也。二經既虛,致受客熱,虛則不能制水,故令數。小便數則水行澀,澀則小便不快,故令數。

白話文:

小便次數頻繁,是因為腎臟和膀胱都虛弱,同時又受到外來的熱邪侵擾。這兩個器官既然虛弱,就會容易受到外來熱邪的影響,虛弱就無法控制水分的排泄,所以導致小便次數增加。小便次數頻繁,會使得水液的運行變得不順暢,不順暢就會感到小便不痛快,所以才會頻繁上廁所。

4. 四逆(附厥)

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厥者,手足寒冷,甚於四逆也。節庵曰:邪在表,則手足熱。邪在半表半裡,則手足溫。邪在陰經,則手足逆冷。然自熱至溫,至溫至冷,此傳經之邪也。輕則四逆散,重則承氣湯。若乃直中陰經之邪,初得病便手足厥冷,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

陽厥初有頭痛,身疼,發熱,惡寒,喜冷,便秘,譫語,露手揚衣,發渴,脈沉數者,承氣湯。陰厥初無頭疼,身熱,惟怕寒,戰慄,倦臥欲眠,下利清穀,引衣自蓋,脈沉遲者,四逆湯。按四逆散,方用柴胡、枳實、芍藥、甘草,皆寒冷之物,而治四逆之疾,是知傳經之邪,非虛寒症也,故忌用溫熱之劑。今將傳經、直中兩症,分作陰厥、陽厥,則四逆與厥,判然分明矣。

白話文:

所謂的「四逆」,指的是四肢冰冷不溫。而「厥」是指手腳寒冷,情況比四逆更嚴重。節庵先生說:邪氣在體表,手腳會發熱;邪氣在半表半裡,手腳會溫熱;邪氣深入陰經,手腳就會冰冷。從發熱到溫熱,再從溫熱到冰冷,這是邪氣在經絡中傳遞的過程。病情輕微的可以用四逆散,病情嚴重的可以用承氣湯。如果邪氣直接侵入陰經,剛發病手腳就冰冷,病情輕微的可以用理中湯,病情嚴重的可以用四逆湯。

陽厥初期會有頭痛、身體疼痛、發熱、怕冷、喜歡涼爽、便秘、胡言亂語、掀開衣物、口渴、脈象沉而數等症狀,可以使用承氣湯。陰厥初期不會有頭痛、發熱,只會怕冷、發抖、疲倦想睡、腹瀉排出未消化食物、會自行蓋被子、脈象沉而遲緩,可以使用四逆湯。

四逆散的組成是柴胡、枳實、芍藥、甘草,這些藥材都是寒涼的,卻能治療四逆的疾病,由此可知,經絡傳遞的邪氣並非虛寒症,所以要避免使用溫熱的藥物。現在將經絡傳遞的病症和直接侵入陰經的病症,分為陽厥和陰厥兩種,這樣四逆和厥就能清楚分辨了。

5. 蓄血

蓄血者,瘀血蓄結於內也。蓋因邪熱相攻,血留不行,故成此症也。經曰:太陽隨經,瘀血在裡,血為熱搏結而不行,蓄於下焦所致也。然血蓄於上,則善忘。血蓄於下,則為如狂。若少腹急滿,小便當不利,今反利而大便黑者,血症諦也,宜用鹹寒苦泄勝血之劑,或抵當湯之類。若小便不利,津液留結,可利其小便。

若小便自利,則是蓄血之症,可下其瘀血也。

白話文:

所謂的「蓄血」,就是體內有瘀血積聚的意思。大多是因為外來的邪氣和熱邪互相侵擾,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而停留在體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個病症。如同醫書所說:太陽經脈受到侵擾,瘀血就會停留在體內,血液因為熱邪的衝擊而凝結不流動,積聚在下焦部位,就形成了蓄血。然而,瘀血積在上焦,就會容易健忘;瘀血積在下焦,就會像發狂一樣。如果出現小腹脹痛,小便應該會不順暢,但現在反而小便通暢卻排出黑便,這就是確鑿的蓄血症狀,應該用性味鹹寒苦泄的藥物來攻破瘀血,或是使用像抵當湯這類的方劑。如果小便不順暢,體內津液就會停滯積聚,這時應該先利小便。

如果小便自行通暢,那才是蓄血的症狀,可以使用藥物來排除體內的瘀血。

6. 遺溺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若腎虛,則膀胱之氣不約,故小便出而不自知也。其治法有陰陽虛實之別。若陽邪,譫妄神昏,熱甚而遺尿者,當清心解熱。若陰邪,厥逆脈微,寒極而遺尿者,當溫腎散寒。設或狂言直視而遺尿者,又為腎絕而不可治也。

白話文:

膀胱功能失常,導致小便不通暢稱為癃閉;若膀胱無法約束小便,就會發生遺尿。如果腎氣虛弱,膀胱的固攝功能就會失常,導致小便無法控制,自己就流出來了。治療遺尿的方法,要區分陰虛、陽虛、實證、虛證的不同情況。如果是屬於陽邪引起的,患者會出現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等症狀,而且身體發熱嚴重,導致遺尿,應該要清熱瀉火。如果是屬於陰邪引起的,患者會出現手腳冰冷、脈象微弱等症狀,而且身體寒冷至極,導致遺尿,應該要溫補腎陽、散寒。如果患者出現狂言亂語、眼神直視,又發生遺尿,那就是腎氣衰竭的危險徵兆,無法治癒了。

7. 搖頭

頭者,諸陽之會,諸陽脈皆上於頭。陽脈不治,則頭為之搖矣。然搖有三:一曰搖頭言者,里痛也。以里有痛,語言則劇,欲言而頭搖矣。二曰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以風盛於上,風主動搖,故頭搖也。然里病非邪病也,痛使之然。痙病非厥逆也,風使之然。至於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燻,直視而搖頭者,又為心絕也。

白話文:

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所有陽脈都向上通達頭部。如果陽脈不順暢,頭部就會搖晃。但搖頭有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說話時搖頭,這是因為身體內部疼痛。因為體內有疼痛,說話就會加劇疼痛,所以想說話時頭就會搖晃。

第二種是只有頭搖,突然嘴巴緊閉,背部向後僵直,這是痙病。因為風邪在上部盛行,風的特性是動搖,所以頭部會搖晃。但體內疼痛不是邪氣導致的疾病,而是疼痛使然。痙病也不是氣血逆亂,而是風邪使然。

至於陽氣反常地獨自停留在頭部,身體看起來像被煙燻過,眼睛直視且搖頭,這是心氣耗竭的表現。

8. 怫鬱

怫鬱者,蓋因表邪發熱汗出,覆蓋不周,汗出不徹,或早遏風邪,是以陽氣鬱於肌膚,蒸於頭面,聚而不散也。若陰盛而面赤者,其色黯而不光。陽盛而面赤者,其色明而且潤。治須察其虛實,不可見面紅便作陽火治之。

白話文:

所謂的「怫鬱」,大概是因為外感邪氣發熱出汗時,沒有好好覆蓋保暖,導致汗沒有完全發出來,或是太早抑制了風邪,使得陽氣鬱積在皮膚肌肉之間,往頭面部蒸騰,聚在一起散不開。如果是因為陰氣旺盛而臉色發紅,那種紅是暗沉沒有光澤的。如果是陽氣旺盛而臉色發紅,那種紅是明亮而且潤澤的。治療時必須仔細分辨是虛證還是實證,不可以看見臉紅就當作是陽火旺盛來治療。

9. 藏厥

傷寒七八日,脈微膚冷,煩躁無時暫安者,此名藏厥。多難治,始當用四逆湯。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七八天後,如果出現脈搏微弱、皮膚冰冷,而且煩躁不安,時常無法安靜下來的狀況,這就稱為「藏厥」。這種情況通常很難治療,一開始應該使用四逆湯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