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二 (1)
卷二 (1)
1. 煩躁
煩為擾亂而煩,躁為憤怒而躁。合而言之,煩躁皆熱也。析而言之,煩也,躁也,有陰陽之別焉。煩者陽,躁者陰也。經曰:心熱則煩,陽盛陰虛。又曰:腎熱則躁,陰盛陽虛。煩為熱之輕,躁為熱之甚也。若煩疼、煩滿、煩渴、虛煩者,皆以煩為熱也。若不煩而躁者,為怫怫然便作躁悶,此陰盛格陽也,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但水不得入口者是也。所謂煩躁者,先發煩而漸至躁也。
所謂躁煩者,先發躁而迤邐復煩也。煩躁之由,又各不同。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有火劫而煩躁者,有陽虛而煩躁者,有陰盛而煩躁者。經云:當汗不汗,其人煩躁。又曰:脈浮而數,不汗出而煩躁,俱用大青龍湯主之。是邪氣在表而煩躁者也。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下硬痛,煩躁發作有時,此有燥屎也,承氣湯主之。
是邪氣在裡而煩躁者也。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太陽病,火熨其背,令大汗出,大熱入胃,亦令煩躁。是火劫而煩躁者也。若已下,復發汗,晝日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裡症,脈沉微,身無大熱而煩躁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此陽虛而煩躁者也。
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此陰盛而煩躁者也。諸如此者,乃症之常,非熱也。設或結胸證具而煩躁,吐利四逆而煩躁,惡寒踡臥而煩躁,皆為死證而不治也。
白話文:
「煩」是指心中擾亂而感到煩悶,「躁」是指因為憤怒而焦躁不安。總括來說,煩和躁都與熱有關。但若仔細分析,煩和躁又有陰陽之分。煩屬於陽,躁屬於陰。《黃帝內經》說:「心有熱就會煩,這是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的表現。」又說:「腎有熱就會躁,這是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的表現。」煩是熱比較輕微的表現,躁則是熱比較嚴重的表現。像煩疼、煩滿、煩渴、虛煩這些情況,都歸屬於熱引起的煩。如果不煩卻直接出現躁,那種躁悶不安、想要躺在泥水裡卻又喝不下水的情況,則是陰氣過盛而把陽氣逼在外的表現。所謂的「煩躁」,是先出現煩悶,然後逐漸加重到焦躁。「躁煩」則是先出現焦躁,然後慢慢出現煩悶。
引起煩躁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是邪氣在表引起的煩躁,有些是邪氣在裡引起的煩躁,有些是因為火邪侵襲引起的煩躁,有些是因為陽氣虛弱引起的煩躁,有些是因為陰氣過盛引起的煩躁。《黃帝內經》說:「該出汗的時候沒有出汗,就會出現煩躁。」又說:「脈象浮而數,沒有出汗卻出現煩躁,都用大青龍湯來治療。」這就是邪氣在表引起的煩躁。病人好幾天沒有大便,肚臍周圍下面又硬又痛,煩躁發作的時間不固定,這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堵塞腸道,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這是邪氣在裡引起的煩躁。得了太陽病,卻用火熏烤,導致不能發汗,這樣的人一定會出現焦躁。得了太陽病,用熱的東西熨背,導致大量出汗,熱邪入侵胃部,也會導致煩躁。這是火邪侵襲引起的煩躁。如果已經使用過瀉下的藥,又再發汗,導致白天睡不著,晚上反而安靜,沒有嘔吐、口渴的症狀,也沒有表證或裡證的表現,脈象沉微,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卻出現煩躁,應該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這是陽氣虛弱引起的煩躁。
少陰病出現吐瀉,手腳冰冷,煩躁到快要死掉一樣,應該用吳茱萸湯來治療。這是陰氣過盛引起的煩躁。諸如此類的狀況,都是疾病中常見的情況,不一定是熱引起的。如果出現結胸證狀,又出現煩躁,或者出現吐瀉、四肢冰冷而煩躁,或者出現怕冷蜷縮而煩躁,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屬於無法治癒的死證。
2. 不得眠
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若陰虛為陽所勝,則終夜煩擾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後則陽氣虛,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後則陰氣弱,故不眠。熱病,邪熱盛,神不清,故不眠。新瘥後,陰氣未復,故不眠。若汗出,鼻乾,而不得眠者,又為邪入表也。
白話文:
夜晚屬陰,陰氣旺盛時,人就會閉上眼睛安穩睡覺。如果陰氣虛弱而被陽氣壓制,就會整夜心煩意亂而睡不著。心臟主管精神,大汗之後陽氣會虛弱,所以導致失眠。心臟主管血液,過度瀉下後陰氣會虛弱,所以也會失眠。發熱的疾病,邪熱旺盛,神智不清,因此也會失眠。剛從病中恢復,陰氣還沒恢復,所以也會失眠。如果出汗、鼻子乾燥,又睡不著覺,這又是邪氣侵入表層的現象。
3. 欲寐
衛氣者,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今欲寐者,蓋因陽氣虛,陰氣盛,故目瞑而多眠也。乃邪傳陰而不在陽也。然傷寒之多眠,雖屬於少陰居多,而亦有不同。如太陽十餘日,脈沉細,惡寒踡臥而欲寐者,此神氣昏也。汗出,身重,鼻乾,語澀,目不了了而多眠者,此風溫病也。
唇黑有瘡,咽乾,聲啞,默默而多眠者,此狐惑也。若汗下後,邪氣已退,正氣已復,身涼脈微,鼾息酣睡,此吉兆也。
白話文:
所謂想睡覺,是因為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夜晚則在陰分運行。衛氣在陽分運行時人就會清醒,在陰分運行時就會想睡覺。現在會想睡覺,大概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所以眼睛會閉上而容易想睡。這就是邪氣傳入陰分而不在陽分的表現。然而,傷寒引起的嗜睡,雖然大多屬於少陰病,但也有些不同。例如,太陽病十幾天後,脈象變得沉細,怕冷而蜷縮著身體想睡覺,這是因為神氣昏沉了。還有,出汗、身體沉重、鼻子乾燥、說話困難、眼睛看不清楚卻容易想睡覺,這是風溫病的症狀。
嘴唇發黑有瘡、喉嚨乾燥、聲音沙啞、默默不語且容易想睡覺,這是狐惑病。如果發汗或瀉下後,邪氣已經退去,正氣也恢復了,身體涼爽、脈象微弱、打鼾睡得很熟,這是好轉的徵兆。
4. 懊憹
懊憹者,心中懊憹,鬱悶不舒之貌,比之煩悶尤甚者也。蓋也表邪未解而遽下之,陽氣內陷於心胸之間,鬱而不發,心中惱亂不安,甚則為結胸也。若邪在心胸,宜吐。在胃府,宜下。已吐下後,邪氣壅塞而未盡,心中鬱悶而不舒,又當隨其虛實以治之。
白話文:
所謂的「懊憹」,指的是心中感到煩躁鬱悶、很不舒服的樣子,比單純的煩悶還要更加嚴重。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表證的病邪還沒解除,就急著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導致陽氣反而內陷到心胸之間,鬱積而無法發散,使得心中煩亂不安,嚴重的話甚至會變成結胸的病症。如果病邪是在心胸部位,應該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如果在胃部,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但如果已經使用過催吐或瀉下的方法後,病邪仍然壅塞沒有完全清除,導致心中鬱悶不舒,就應該根據身體的虛實情況來治療。
5. 拘急
拘急者,手足屈伸不便,如踡臥惡風之貌。以四肢乃諸陽之本,因發汗亡陽,陽虛而有此症也。
白話文:
「拘急」指的是手腳彎曲伸展不順暢,看起來像身體蜷縮著、怕冷的樣子。這是因為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如果發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陽氣虛弱就會出現這種症狀。
6. 舌苔
舌者,心之官,應南方火,本紅而澤。若傷寒邪熱煎爍,則津液枯涸,是以心苗乾槁而舌生苔矣。若邪熱在表,則生白苔。邪熱在裡,則生苔刺,其或黃或黑,或澀或滑,或生芒刺,或生裂紋者,為熱氣之淺深者也。故曰:苔白而滑,邪熱漸深。苔黑而裂,邪熱尤極,病則危篤矣。
大抵鮮紅濕潤者吉,燥澀乾裂者凶。又有一種陰寒症,水極反來剋火,亦現黑苔等症。其苔必濕冷而滑,不燥不澀,不渴不熱,脈必沉細,症必足冷,又當以四逆湯溫之。夏月人病黑苔者,因時火與邪火內外炎爍,尚有可生,未可斷其死症。若冬月黑苔者,必死。此心傳之妙也。
一切白苔之症,用生薑片蘸蜜擦之。黃苔之症,用青布裹指蘸薄荷湯或冷水頻擦之。至若苔黑而裂,乃水刑于心火也。經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
白話文:
舌頭是心臟的器官,對應五行中的南方火,正常的舌頭顏色應該是紅潤有光澤的。如果因為外感風寒,邪熱過盛,導致體內津液枯竭,就會使心臟的苗頭乾枯,舌頭上就會長出舌苔。
如果邪熱還在身體表面,舌苔會呈現白色。如果邪熱進入體內,舌苔會長出像刺一樣的東西,顏色可能呈現黃色或黑色,表面可能粗糙乾燥或濕滑,甚至長出芒刺或裂紋,這些都是邪熱在體內深淺不同的表現。所以說,舌苔白色且濕滑,代表邪熱正在加深;舌苔黑色且有裂紋,代表邪熱已經極其嚴重,病情也十分危險。
一般來說,舌頭顏色鮮紅且濕潤代表身體狀況良好,舌頭乾燥粗糙且有裂紋代表身體狀況不好。另外,還有一種陰寒症,是因為體內寒氣過盛,反而會反過來壓制心火,也會出現黑色舌苔等症狀。但這種情況的舌苔一定是濕冷而滑,不乾燥也不粗糙,不會感到口渴或發熱,脈搏一定會呈現沉細的狀態,症狀也一定會出現手腳冰冷,這時應該用四逆湯來溫補身體。夏天的時候,如果有人出現黑色舌苔,是因為時令的火氣和體內的邪火共同燃燒,這種情況還有可能存活,不能直接判斷為死亡的症狀。如果冬天出現黑色舌苔,那幾乎必死無疑。這些都是診斷上的精髓。
所有出現白色舌苔的情況,可以用生薑片沾上蜂蜜來擦拭舌頭。出現黃色舌苔的情況,可以用青布包住手指沾上薄荷湯或冷水來頻繁擦拭舌頭。至於舌苔黑色且有裂紋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的水氣壓制心火的結果。《黃帝內經》說:「熱病,口乾,舌黑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