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二 (4)
卷二 (4)
1. 振
振者,聳然動搖者是也。蓋汗吐下太過,使氣血虛而作。傷寒振者,責其虛寒,至於欲汗之時,其人素虛,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振,近戰者也,而輕者為振矣。戰則正與邪爭,爭則鼓慄而戰。振則虛而不至爭,故止聳動而振也。下後復發汗者振寒,謂其表裡俱虛也。
血家發汗,寒慄而振者,謂其氣血俱虛也。諸如此者,都是振聳耳。茲若振振欲擗地有聲為振搖,二者皆發汗過多之陽經虛,不能主持,身為振搖也,非振慄之比,皆用溫經助陽滋血益氣之劑。一說:氣血俱虛,不能營養筋骨,身不能主持,故為振搖也。須大補氣血,曾用人參養營湯數服甚效。
有一人身搖不得眠,以十味溫膽湯倍用人參得效。
白話文:
所謂的「振」,指的是身體像被聳動、搖晃的樣子。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發汗、嘔吐或瀉下等方式用藥過度,導致身體的氣血虛弱而產生。
如果是傷寒引起的「振」,多半是因為虛寒所致。在想發汗的時候,如果病人本身體質虛弱,就會出現身體發熱、像蒸氣一樣發散,然後身體顫動,發汗後才能緩解。這種「振」的情況,就像是快要發生「戰慄」的前兆,比較輕微的狀況就是「振」。
「戰」代表身體正氣和邪氣在激烈對抗,對抗時會感到發抖戰慄。「振」則是因為身體虛弱,還沒到對抗的程度,所以只是聳動搖晃。用瀉下藥後又發汗,導致身體表裡都虛弱而出現「振寒」的狀況。
如果是因為失血導致發汗,出現寒冷顫抖而「振」的現象,代表氣和血都虛弱。諸如此類的狀況,都是身體聳動搖晃。如果出現身體搖動到快要跌倒、發出聲音的狀況,稱為「振搖」,這兩者都是因為發汗過多,導致陽經虛弱,無法控制身體,所以身體才會搖晃,和「戰慄」不一樣,治療上要用溫經、扶助陽氣、滋養血液、補益氣的藥物。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氣血虛弱,無法滋養筋骨,身體無法自主控制,所以才會搖晃,這種情況必須要大補氣血。曾經用人參養營湯治療,服用幾次效果很好。
另外,有人身體搖晃導致無法入睡,用加倍人參的十味溫膽湯治療後,也得到改善。
2. 戰慄
戰慄者,陰陽相爭,肢體振動是也。經曰:戰者身為之戰搖,慄則心戰是也。形雖相似,實非一也。既分為二,更有內外之別焉。戰者,外也,屬陽。慄者,內也,屬陰。邪氣外與正氣爭,則為戰,戰其愈者也。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慄為甚者也。戰者,正氣盛。慄者,邪氣勝也。
一云:戰之與振,振輕而戰重也。戰之與慄,戰外而慄內也。昧者通以為戰慄,非也。傷寒六七日,欲解時,必發戰而汗解也。戰則正氣勝,故得汗而解。粟則不戰,而但心戰,搖頭鼓頷,遂成寒逆,此陰氣內勝,正氣虛極,不能勝邪,宜姜附四逆湯以救之。故經曰:陰中於邪,內必慄也。
正氣內實,邪不能爭,則便汗出而不發戰。若邪氣欲出,其人本虛,邪與正爭則為振,甚則為戰。戰已發熱汗出而解矣。若正不勝邪,雖戰無汗,為難治。若至半日或至夜有汗,亦解也。七日,或十四日,或五日,或十一日,忽然身寒鼓頷戰慄,急與姜米湯熱飲,以助陽氣,須臾戰止汗出而解矣。
白話文:
戰慄,指的是體內陰陽之氣互相抗爭,導致身體顫抖。古籍說:「戰」是身體的顫動搖晃,「慄」是內心恐懼發抖。兩者外觀雖相似,但實際上並非同一種情況。既然分為「戰」和「慄」,那麼它們還有內外之分。「戰」是外在表現,屬於陽;「慄」是內在表現,屬於陰。邪氣在體表與正氣抗爭,就會出現「戰」,而且通常「戰」的情況會好轉。「慄」則是邪氣在體內與正氣抗爭,情況通常比較嚴重。「戰」表示正氣還很旺盛,「慄」則表示邪氣已經佔上風。
有一種說法認為,「戰」和「振」的區別在於,「振」的程度較輕,「戰」的程度較重。「戰」和「慄」的區別在於,「戰」是外在表現,「慄」是內在表現。不明就理的人常常把「戰」和「慄」混為一談,這是錯誤的。罹患傷寒六七天,快要痊癒時,一定會出現「戰」的現象,接著就會流汗而病癒。「戰」是因為正氣戰勝了邪氣,所以才會流汗而痊癒。「慄」則不會有「戰」的現象,而只是內心恐懼發抖,會搖頭、下巴抖動,最後演變成寒邪入侵的嚴重情況,這是因為陰氣在體內佔上風,正氣虛弱到極點,無法抵擋邪氣,應該服用薑附四逆湯來挽救。「所以古籍說:陰邪侵入體內,必定會出現寒慄。」
如果體內正氣充足,邪氣無法侵犯,就會直接流汗而不會出現「戰」的現象。如果邪氣想要排出體外,但病人本身體質虛弱,邪氣與正氣抗爭就會出現「振」的現象,嚴重時就會演變成「戰」。一旦出現「戰」,接著發熱流汗就會痊癒。如果正氣無法戰勝邪氣,即使出現「戰」的現象,也不會流汗,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癒。如果過半天或到晚上才流汗,也是痊癒的徵兆。生病七天、十四天、五天、或十一天,突然出現身體寒冷、下巴抖動、顫抖的現象,要趕快喝熱的薑米湯,來幫助陽氣,很快地顫抖就會停止,接著流汗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