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短氣

短氣者,似喘非喘,呼吸短促不相接續者是也。然有為之實者,有為之虛者,有在表者,有在裡者之不同。經曰:趺陽脈微而緊,緊為寒,微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金匱要略》云:短氣不足以息者,為實。大抵心腹脹滿而短氣,邪在裡而為之實。心腹濡滿而短氣,邪在表而為之虛。又有水停心下,亦令短氣。

白話文:

短氣,指的是呼吸好像喘,但又不是真的喘,而是呼吸短促,氣息無法順暢接續的狀況。然而,短氣的原因有實證和虛證的區別,也有病邪在體表和在內部的不同。

《黃帝內經》說:「趺陽脈(腳背上的脈搏)微弱且繃緊,繃緊代表寒邪,微弱代表虛弱。微弱又繃緊的脈象同時出現,就表示有短氣。」

《金匱要略》說:「短氣到無法順暢呼吸,屬於實證。」 一般來說,如果感覺胸腹脹滿而短氣,多半是病邪在體內,屬於實證。如果感覺胸腹虛軟飽脹而短氣,多半是病邪在體表,屬於虛證。此外,體內有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也可能導致短氣。

2. 渴(附舌乾口燥)

渴者,裡熱也。津液為熱所耗,故令渴也。傷寒傳至厥陰,則為消渴,謂飲水多而小便少也。經曰:脈浮而渴,屬太陽,小青龍湯去半夏加花粉。有汗而渴,屬陽明,白虎湯加人參。便實者,宜下之。自利而渴,屬少陰,承氣湯主之。至於厥陰,則熱之極矣,俱宜下之。大抵胃實熱甚而渴,當損其有餘。

胃虛陰火上浮而渴,當補其不足。太陽症,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陽明症,汗多而渴者,不可與五苓。至若六七日,渴欲得水,此為欲愈,宜少與之。若汗下過多,耗奪津液,亦令口渴。又有所謂舌乾口燥者,蓋因邪熱聚胃,消耗津液,胃汁干也,宜調胃承氣湯。少陰舌乾口燥,此內外枯極,熱消腎汁,宜急下之。

若汗下過多,津液衰少,或病方瘥,血氣尚虛,以致心火下降,腎水不升,而口燥咽乾者,宜滋陰養氣之劑。

白話文:

口渴,是因為身體內部有熱。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被熱消耗掉了,所以才會感到口渴。如果傷寒傳到厥陰經,就會變成消渴症,也就是喝很多水卻小便很少。經書上說:脈象浮且口渴,屬於太陽經的問題,可以用小青龍湯去掉半夏再加花粉。有流汗且口渴,屬於陽明經的問題,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如果大便乾燥,就應該用瀉下的藥物。如果是腹瀉卻口渴,屬於少陰經的問題,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到了厥陰經,表示熱已經很嚴重了,都應該用瀉下的藥物。總的來說,如果胃裡實熱很嚴重導致口渴,就應該減少胃中的熱。

如果是胃虛導致陰火上浮而口渴,就應該補足胃的虛弱。如果是太陽經的症狀,沒有流汗卻口渴,不可以服用白虎湯。如果是陽明經的症狀,流很多汗又口渴,不可以服用五苓散。如果生病六七天後,口渴想喝水,這是快要痊癒的徵兆,可以少量喝水。如果因為發汗或瀉下藥物用太多,消耗太多津液,也會導致口渴。還有所謂的舌頭乾燥、嘴巴乾,是因為邪熱聚集在胃裡,消耗了津液,使得胃液乾枯,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是少陰經的舌頭乾燥、嘴巴乾,表示體內外都非常枯竭,熱消耗了腎的精液,應該趕快用瀉下藥物。

如果發汗或瀉下藥物用太多,導致津液衰少,或是剛病好,氣血還很虛弱,以致於心火下降,腎水不能上行,而出現嘴巴乾燥、喉嚨乾的狀況,應該服用滋陰養氣的藥物。

3. 發黃

經曰:濕熱相交,民多病癉。癉者,單陽而無陰也。蓋因當汗不汗,當下不下,當利小便不利小便所致也。太陰脾土,濕熱相蒸,色見於外,必發身黃。若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一身盡痛,乃濕病也。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一身不痛,乃黃病也。傷寒至此,熱勢已極,且與蓄血症大抵相類。

若小便不利,大便實,為發黃。小便自利,大便黑,為蓄血也。發黃,宜通利小便,分導其氣,流行其濕可也。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茲若形體煙薰,環口黧黑,柔汗發黃,又為脾絕而不可治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濕氣和熱氣互相糾結,人民多患黃疸病。所謂黃疸,就是指單純的陽熱而沒有陰液來制衡的狀態。這種情況的產生,大多是因為應該發汗的時候沒有發汗,應該用瀉下的藥物時沒有瀉下,應該利小便的時候卻沒有利小便所導致的。脾臟在五行中屬土,濕熱之氣蒸騰於脾,就會在身體外表顯現出黃色,必然會引發黃疸。如果濕氣較強,黃疸的顏色就會像被煙燻過一樣晦暗,全身都會疼痛,這是屬於濕氣引起的疾病。如果熱氣較強,黃疸的顏色就會像橘子一樣鮮明,全身不會疼痛,這是屬於單純的黃疸病。傷寒發展到這種程度,熱勢已經達到極點,而且症狀與體內有瘀血的情況非常相似。

如果小便不順暢,大便堅硬,就是黃疸。如果小便順暢,大便呈現黑色,就是體內有瘀血。治療黃疸,應該用藥物疏通小便,分導體內氣機,使濕氣順利排出就可以了。所以說:治療濕氣而不利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身體呈現煙燻的顏色,口唇周圍發黑,汗液發黃而且柔軟,這就是脾氣衰竭的表現,屬於無法治療的危重情況。

4. 發狂

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又曰: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癲。又曰:陽邪並於陽則狂,陰邪並於陰則癲。又曰:熱毒在胃,併入於心,使神不寧,而志不定,遂發狂也。蓋因陽症失汗,使陽熱入深,又失下,使陽氣重盛,陰氣暴絕,獨陽而無陰者也。始則少臥頻起,妄語妄笑,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熱莫可遏,治宜寒涼之劑勝之。傷寒至於發狂,邪熱至極,非大吐不能已也。

若手足和暖,神氣清爽,脈息洪大,目睛光彩,此為可治。若反目直視,四肢厥冷,六脈沉微,狂言不食,此為必死。

凡發狂奔走,勢不可遏,須置火盆於病人處,用醋一碗傾於火炭上,令其氣衝入病人鼻內,仍將薑汁噴其頭、面、身體,手足即安,方可察其陽狂、陰躁,而施治療。

凡熱病發狂,切不可掩閉床帳,須要揭開,候爽氣良久,遂用銅鏡按在心胸間,俟熱勢稍退即除。若熱太盛,燥渴不止,將硝一斤研細,以水一盆,用青布三五塊浸於硝水中,微攪半乾,搭在病人胸膛並心上,頻頻易之,如得睡汗乃愈。

白話文:

狂症

古書說:「陽氣過盛就會發狂,陰氣過盛就會發癲。」又說:「邪氣侵入陽經就會發狂,邪氣侵入陰經就會發癲。」還說:「陽性的邪氣與陽氣合在一起就會發狂,陰性的邪氣與陰氣合在一起就會發癲。」又說:「熱毒積聚在胃,向上侵入心臟,使得心神不安,意志不定,於是就發狂了。這多半是因為陽性的病症沒有發汗,使得陽熱深入體內,又沒有用瀉下的方法,導致陽氣過於旺盛,陰氣突然衰竭,變成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的狀態。剛開始時會少睡且頻繁起身,胡言亂語、無緣無故地笑,嚴重時會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亂跑,翻牆上屋,熱勢難以遏止,治療應該用寒涼的藥物來克制它。傷寒病到了發狂的地步,是邪熱到了極點,不用大吐的方法是無法治好的。」

如果病人手腳溫暖,精神清醒,脈搏洪大有力,眼睛有光彩,這是可以治好的。如果病人眼睛上翻直視,四肢冰冷,六脈沉細微弱,狂言亂語不肯進食,這就是必死的徵兆。

凡是發狂奔跑、勢不可擋的病人,必須在病人旁邊放置火盆,將一碗醋倒在燒紅的炭上,讓醋的氣味衝入病人的鼻中,然後用薑汁噴灑病人的頭、臉、身體,這樣手腳就會安穩下來,才能觀察病人的發狂是屬於陽性還是陰性,進而進行治療。

凡是熱病發狂,切記不要關上床帳,必須打開,讓病人呼吸新鮮空氣一段時間,然後將銅鏡按在病人的胸口,等到熱勢稍退就拿開。如果熱勢太盛,口渴不止,將一斤硝石磨成粉末,用一盆水,將三五塊青布浸泡在硝石水中,稍微攪拌一下讓布半乾,搭在病人的胸膛和心口上,頻繁更換,如果病人能睡著且出汗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