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噦(附噫氣)

噦與乾嘔相似。噦者其聲濁而長,嘔則聲短而小,皆有聲而無物出,是嘔為輕,噦為重也。經曰:木衰者,枝葉枯落。病深者,其聲噦。蓋因胃氣本虛,汗下太過,胃氣虛冷則噦,或恣飲冷水,水寒相搏則噦。是則胃中虛寒故也,理中湯主之。又有熱氣鬱遏,上塞下不通則噦,輕則和解之、疏利之,甚則溫散之。

至若噦而不屎者,則病篤矣。又有所謂噫氣者,胸喉間氣不得下通,然而無聲也。蓋因寒氣客胃,厥逆上行,復出於胃,故為噫也,理中湯加橘皮半夏丁香之類。

白話文:

噦的狀況和乾嘔有些類似。噦的聲音聽起來比較低沉且長,嘔的聲音則比較短促且小聲,兩者都是有聲音卻沒有東西吐出來,這樣看來嘔比較輕微,噦比較嚴重。《黃帝內經》說:「樹木衰弱,枝葉就會枯黃掉落。病入膏肓,發出的聲音就會像噦。」這大多是因為胃氣原本就虛弱,加上發汗或瀉下藥用得太過,導致胃氣虛寒,或是過度飲用冷水,讓水寒之氣互相衝擊,就會產生噦。這些都是因為胃裡虛寒所導致的,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另外,也有因為熱氣鬱積,往上堵塞,導致氣機不通暢而發生噦的情況,輕微的話就用調和、疏通的方法,嚴重的話則用溫散的方法來處理。

如果發生噦,又排不出大便,病情就相當危急了。還有一種情況叫做噫氣,是指胸腔和喉嚨之間的氣無法順利向下流通,但沒有發出聲音。這大多是因為寒氣侵入胃部,導致氣機逆行向上,又從胃部跑出來,所以產生噫氣,這時候可以用理中湯,再加上橘皮、半夏、丁香之類的藥材來治療。

2. 呃逆

呃逆,氣自腹中時逆上衝,才發聲於咽喉則遽止,軋軋然連續數聲,其聲短促不長,俗謂之呃忒。古謂之噦,非也。且其氣皆從胃中起,至胸嗌之間,而為呃忒也。若將呃逆紊為噦與咳逆,誤人多矣。然呃逆之病,或胃中實熱失下而作,或服寒涼太過胃中虛冷而作,或胃中痰火沖逆而作,或水氣停蓄而作,或食積壅塞而作。寒者,溫中以散寒。

熱者,涼膈以逐熱。水停者,分利之。食積者,消導之。痰逆者,開豁之。俱用引而伸之,達而降之,推而逐之,由而順之,無不愈也。

白話文:

呃逆,是指氣從腹部裡面往上衝,剛在咽喉發出聲音就立刻停止,會發出連續幾聲「軋軋」的聲音,聲音短促不長,俗稱打嗝。古代稱為「噦」,這是錯的。而且打嗝的氣都是從胃裡發出來的,到了胸口與咽喉之間,就形成了打嗝。如果把打嗝和「噦」或「咳逆」混淆,就會造成很多誤解。

打嗝的病因,有的是因為胃裡有實熱,不能向下排洩而引起;有的是因為吃了太多寒涼的東西,導致胃裡虛寒而引起;有的是因為胃裡有痰火向上衝逆而引起;有的是因為體內有水氣停滯而引起;有的是因為食物積聚堵塞而引起。

如果是寒症引起的,就用溫中散寒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熱症引起的,就用涼膈逐熱的方法治療;如果是水停引起的,就用利水的方法治療;如果是食積引起的,就用消食導滯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痰逆引起的,就用開豁氣機的方法治療。總之,要用引導、伸展、疏通、下降、推動、驅逐等方法,讓氣機順暢,沒有治不好的。

3. 咳嗽

肺主氣。肺為邪所幹,氣逆而不下,故令人咳嗽。有肺寒而咳,有停飲而咳,有邪在半表半裡而咳,治各不同。其水咳三症,不可不辨。小青龍湯,太陽之表水也。十棗湯,太陽之裡水也。真武湯,少陰之水氣也。

白話文:

肺主管呼吸之氣。當肺受到外邪侵擾時,氣機就會上逆而無法下降,因此會引發咳嗽。咳嗽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肺受寒而咳,有的是因為體內停積痰飲而咳,有的則是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所引起的,治療方式各有不同。其中水咳(指因水液代謝失調引起的咳嗽)又可分為三種,必須仔細辨別。小青龍湯是治療太陽表證的痰水;十棗湯是治療太陽裡證的痰水;真武湯則是治療少陰證的水氣。

4.

喘者,氣逆而上行,沖沖而氣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掀肚者是也。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裡而喘,有水氣之喘。在表者,因太陽表邪未解所致,必心腹滿而不堅,治宜發散。在裡者,因陽明內實失下而致,必心腹脹滿,治宜攻下。《指掌賦》云:微喘緣表之未解。

喘滿而不惡寒者,當下而痊。若飲水過多,水氣泛溢而喘,必心下怔忡,治宜行水。若身汗如油,喘而不休,又為絕候。

白話文:

喘,指的是氣息逆向上衝,呼吸急促,呼哧呼哧地喘氣,而且呼吸次數很快,還會張開嘴巴、抬起肩膀,甚至身體搖晃、腹部起伏。喘的發生,有的是因為外感邪氣侵襲,有的是因為內在問題,也有的是因為水氣停滯。外感邪氣引起的喘,是因為太陽經的表邪還沒解除,通常會伴隨胸腹脹滿但不堅硬的狀況,治療上應該用發散的方式。內在問題引起的喘,是因為陽明經內裡阻塞,導致無法正常排泄,通常會伴隨胸腹脹滿的症狀,治療上應該用攻下的方式。《指掌賦》說:「輕微的喘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除。」

喘滿而且不感到寒冷,應該用通下的方式治療就會痊癒。如果是因為喝水過多,水氣氾濫而導致的喘,通常會伴隨心下悸動不安的狀況,治療上應該用利水的方式。如果身體汗如油出,喘氣不止,那就是危險的徵兆了。

5. 嘔吐(附乾嘔)

嘔者,聲物俱有而漸出。吐者,無聲有物而頓出。較其輕重,嘔甚於吐也。若有聲無物,為乾嘔也。蓋因表邪傳裡,裡氣上逆,則為嘔也。大抵傷寒嘔吐,多屬半表半裡,間有胃熱而嘔吐者。經曰:嘔多雖有陽明症,不可攻之,為氣逆未收斂為實也。若胃熱而嘔吐者,脈弦數,口燥渴是也。

胃寒而嘔吐者,脈弦遲逆冷是也。水氣而嘔吐者,先渴後嘔,膈間怔忡是也。膿血而嘔吐者,喉中腥腥,血逆上衝是也。又有所謂乾嘔者,蓋因邪熱在胃脘,熱氣與穀氣相併,逆上衝胸,故有此症。大率與嘔吐治法不遠。若太陽汗出而乾嘔,桂枝湯,主自汗也。少陰下利而乾嘔,姜附湯,主下利也。

厥陰吐涎沫而乾嘔,吳茱萸湯,主涎沫也。邪去則嘔自止矣。又有水氣之症,當以表裡別之。

白話文:

嘔吐是指有聲音和內容物一起慢慢地吐出來;而吐是沒有聲音,只有內容物突然地吐出來。比較起來,嘔比吐的程度更嚴重。如果只有聲音沒有內容物,就叫做乾嘔。

嘔吐通常是因為體表的邪氣傳到體內,導致體內氣機向上逆行所造成的。一般來說,傷寒引起的嘔吐,大多是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偶爾也有胃裡有熱而引起的嘔吐。《黃帝內經》說:嘔吐很多,即使有陽明經的症狀,也不能用攻下的藥,因為這是氣機逆亂還沒有收斂,屬於虛症。如果是胃裡有熱而引起的嘔吐,脈象會是弦而數,口乾舌燥想喝水。

如果是胃裡有寒而引起的嘔吐,脈象會是弦而遲,而且身體會發冷。如果是因為水氣引起的嘔吐,會先感到口渴,然後才嘔吐,而且胸膈之間會覺得心悸。如果是因為膿血引起的嘔吐,喉嚨會有腥味,血會往上衝。還有一種乾嘔,是因為邪熱在胃脘,熱氣和食物的氣一起向上衝到胸口,所以會出現這種症狀。乾嘔的治療方法跟嘔吐大致相同。如果是太陽病出汗後出現乾嘔,可以用桂枝湯,主要處理自汗。如果是少陰病腹瀉時出現乾嘔,可以用姜附湯,主要處理腹瀉。

如果是厥陰病吐口水和乾嘔,可以用吳茱萸湯,主要處理吐口水。當病邪去除後,嘔吐自然就會停止。另外,還有因為水氣引起的嘔吐,要從表裡的不同情況來區分治療。

6.

悸者,心中築築然動,而不能自安,即名怔忡,此屬心,心虛故築然而動,若人捕焉。然悸症有九,其治法惟三。一曰氣虛,因發表太過,氣衰神弱,心虛不能自持。二曰水停心下,水氣乘心,心火畏水不能安。三曰汗為心液,汗之過多,液去心空,無所倚依。各從症治,或養神,或補氣,或溫經分水可也。

白話文:

心悸這種情況,指的是心中感覺到怦怦地跳動,令人無法安定,這種狀況也稱為怔忡。這主要是因為心臟的問題,心氣虛弱才會這樣怦怦跳,感覺好像有人在抓它一樣。心悸的症狀有九種,但治療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氣虛,是因為發汗太過,導致氣衰弱、精神不佳,心氣虛弱無法自主控制。第二種是水液停留在心臟下方,水氣侵擾心臟,心火懼怕水而無法安定。第三種是汗液是心臟的津液,汗流太多會使心液耗損,心臟空虛無所依靠。針對以上三種情況,分別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可以養神、補氣,或是用溫熱的藥物來疏通經絡、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