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4)

1. 新增類傷寒四症

2. 瘡毒

瘡毒初生,必有寒熱交作,不可作傷寒治之。蓋癰毒浮於肌表,脈亦浮數,經絡為邪壅遏,身亦以熱,熱毒居表,陽氣不能衛外,故亦惡寒,其人飲食起居如常,或偏著一處痛者,此即癰毒病也。當驗其頭、面、身體、手足,若有痛處,或紅腫,或堅塊,或疔毒者,須瘍科治之。

白話文:

瘡毒剛開始發作時,一定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不可以當成傷寒來治療。因為癰毒是浮在皮膚表面的,脈象也會呈現浮數的狀態,這是由於經絡被邪氣堵塞,身體也會發熱。熱毒停留在體表,陽氣無法保護體外,所以也會感到怕冷。患者的飲食起居和平常一樣,或者身體某個部位特別疼痛,這就是癰毒的症狀。應該仔細檢查頭部、臉部、身體、手和腳,如果有疼痛的地方,或者出現紅腫、硬塊、或是疔瘡等,就必須找外科醫師治療。

3. 瘀血

瘀血類傷寒者,以其有寒熱故也。蓋因素有痰火,或胯縫或腋下,略有動作,必腫硬疼痛,脈來弦數無力者,為異也。宜調氣養血活血,有熱者,或滋陰降火清痰。

白話文:

瘀血導致的傷寒症狀,是因為它會出現寒熱往來的現象。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患者本身體內就有痰火,或是胯部、腋下等處,稍微活動就會腫脹、僵硬、疼痛,而且脈象呈現弦數無力,這是它與一般傷寒不同的地方。治療上應該要調氣、補養氣血、活血化瘀,如果身體有發熱的狀況,則要滋陰降火、清除痰濁。

4. 勞發

勞發有類傷寒,以其虛寒虛熱故也。其人或因於勞倦,或傷於七情酒色,以致精神疲憊,營衛失司,惡寒發熱,骨節疼痛,其脈或浮芤虛數,或弦澀沉緊,或搏堅,皆其候也。治當察其陰虛陽虛,上損下損,以分藏性之陰陽喜惡而調理之,總當於虛勞門中求之。

白話文:

「勞發」這種病症,有點像傷寒,但實際上是因為身體虛寒或虛熱所造成的。病人可能因為過度勞累,或是受到情緒、酒色等影響,導致精神疲憊,身體的防禦機能失調,出現怕冷發熱、關節疼痛等症狀。把脈時,可能會摸到脈象浮而中空虛軟且快,或是脈象像琴弦般繃緊且澀滯、沉而緊,甚至可能感覺脈搏強硬有力。這些都是勞發的表現。治療時,應該仔細分辨是陰虛還是陽虛,是上損還是下損,並根據不同臟腑的陰陽特性來調理。總之,治療原則應該參考虛勞門的相關內容。

5. 痘疹

凡幼稚之兒,並長成之輩,忽然發熱憎寒,頭疼身痛,唇紅臉赤,嚏欠嘔吐,狀類傷寒,不可遽施汗下,須問其曾否出痘。如未出,當驗其尻骨耳尖並足心皆冷者,再觀耳後有紅脈赤縷,即令專門調治之。

白話文:

不論是年幼的孩童,或是已經長大成人的,如果忽然發燒怕冷,頭痛全身痠痛,嘴唇紅潤、臉色赤紅,還會打噴嚏、打呵欠、嘔吐,症狀看起來很像傷寒,不可以馬上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式,必須先問他之前有沒有出過痘疹。如果沒有出過,就要檢查他的尾椎骨、耳尖和腳底是否都冰冷,再觀察他的耳朵後面是否有紅色的血絲或細紋。如果有的話,就要請專門的醫師來治療。

6.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凡治傷寒,須識陰陽二症。如初起之時,頭疼身痛,發熱,惡寒,脈來浮大,即是陽經之表症也。自此以後,煩躁作渴,或不大便,即是陽經傳入陰經之熱症也。脈雖沉伏,不可誤作陰症治之。如初起之時,臍腹絞痛,手足厥逆,唇青指冷,脈來沉伏,即是直中陰經之寒症也。

一、或曾是陽症,其人素弱,不任轉下,醫者下之太過,忽然臍腹絞痛,洞泄不止,手足厥逆,此陽症而轉為陰症也,當溫之。

一、或曾是陰症,其人素有內熱,醫者補之太過,忽然煩躁作渴,大小便不通,此陰症而轉為陽症也,當解之。

凡治傷寒,須識表裡,汗下無誤。如病在表而反下之,則乘虛入里,微為痞氣,結胸,甚為腸滑洞泄,此皆誤下之壞症也。如病在裡而反汗之,則表益虛而里益實矣,或為衄血、斑黃,甚則亡陽,此皆誤汗之壞症也。

凡治傷寒,不論日數,但有頭疼身痛,惡風惡寒,脈來浮大,即是表症。雖有便難、小便不利,亦當先解其表,後攻其里也。

凡治傷寒,不論日數,但有腹痛吐利,脈來沉弱,即是里症也。雖有惡風惡寒,亦當先救其里,後解其表也。

凡治傷寒,先視兩目。若黑白分明,內無熱也。目不明者,里有熱也。

凡治傷寒,須看唇舌。若唇紅而鮮濕者,內無熱也。唇乾而燥者,熱入里也。若舌白滑者,表未解也。舌黃者,熱漸深也。舌黑者,熱已劇也。

凡欲發汗,須審其頭真痛,項真強,風寒真惡,即當用湯藥汗之,不可妄用水攻火劫之法。

凡欲攻下,須審其頭不痛,風寒不惡,其便果硬,其腹果滿,即當以湯藥下之,亦不可妄用丸藥。

凡傷寒,在霜降以後,春分之前,名為正傷寒,宜用辛熱之藥以發之。若至春而發,名為溫病,至夏而發,名為熱病,宜用辛涼之藥以解之。若入里者,宜用苦寒之藥以下之。若直中者,宜用辛熱之藥以溫之。其在四時,有卒然感冒,當視其寒暄,或用辛熱或用辛涼,要在適中。

凡風寒始傷太陽,必用辛溫散之,如麻黃桂枝之類。若傳入陽明、少陽,必用辛涼解之,如葛根柴胡之類。至邪傳入胃府,必用苦寒下之,如承氣之類。夫邪自表而入里,用藥由溫而漸寒。若誤治而致熱入,攻之必宜苦寒。

凡服汗藥,不可太過,過則反致陽虛。如服一劑無汗,再作湯與之,又復無汗,此營衛乏絕,法當養陰輔正而再汗之,三治無汗者死。

凡服下藥,燥屎已來,又得溏泄,此已解也。如服下藥,但利清水一二次,又無燥屎,痞滿如故,此未解也,當再下之。如服下藥二三次而不通者,此腸胃枯澀也,當下取之。取之而不通者死。

凡治傷寒,須審胸腹若何。胸滿而痛,名為結胸。胸滿不痛,名為痞氣。如未經下而有之,此傳經之邪也。已經下而有之,此誤下之壞症也。未經下,飲水多而得者,此水氣也。

白話文:

傷寒治例(三十七條)

治療傷寒,必須辨別陰陽兩種症狀。初期若頭痛、身痛、發熱、惡寒,脈象浮大,這是陽經表證。此後若煩躁口渴,或大便秘結,這是陽經之熱邪傳入陰經的證候,雖然脈象沉伏,也不能誤認為陰證來治療。初期若臍腹絞痛、手足厥逆、唇青指冷、脈象沉伏,這是直接侵犯陰經的寒證。

有些病人原本是陽證,體質虛弱,不能承受瀉下,醫生瀉下過度,突然出現臍腹絞痛、腹瀉不止、手足厥逆,這是陽證轉為陰證,應當溫補治療。

有些病人原本是陰證,體內本有內熱,醫生補益過度,突然出現煩躁口渴、大小便不通,這是陰證轉為陽證,應當瀉熱治療。

治療傷寒,必須區分表裡,汗法、下法使用不可錯誤。表證卻用瀉下法,會乘虛而入裡,輕則出現痞氣、結胸,重則腸滑腹瀉不止,這些都是瀉下錯誤造成的惡劣後果。裡證卻用發汗法,則表證更加虛弱,裡證更加實證,可能出現鼻出血、斑疹黃疸,嚴重則陽氣衰竭,這些都是發汗錯誤造成的惡劣後果。

治療傷寒,不論病程多久,只要頭痛、身痛、惡風惡寒、脈象浮大,就是表證。即使大便秘結、小便不利,也應先解表,後攻裡。

治療傷寒,不論病程多久,只要腹痛、吐瀉、脈象沉弱,就是裡證。即使惡風惡寒,也應先治裡證,後解表證。

治療傷寒,首先觀察雙眼。黑白分明,表示沒有內熱;眼睛不清亮,表示裡有熱邪。

治療傷寒,觀察唇舌。嘴唇紅潤而濕潤,表示沒有內熱;嘴唇乾燥,表示熱邪入裡。舌苔白滑,表示表證未解;舌苔黃,表示熱邪漸深;舌苔黑,表示熱邪已很嚴重。

想要發汗,必須審視頭痛、項強、惡風寒是否確切存在,才能用湯藥發汗,不可妄用用水沖洗或火灸等方法。

想要攻下,必須審視頭痛、惡風寒等表證是否消失,大便是否堅硬,腹部是否脹滿,才能用湯藥攻下,也不可妄用丸藥。

傷寒發生在霜降以後、春分以前,稱為正傷寒,宜用辛熱藥物發汗。若春天發病,稱為溫病;夏天發病,稱為熱病,宜用辛涼藥物治療。若邪氣入裡,宜用苦寒藥物瀉下;若邪氣直中於陰經,宜用辛熱藥物溫通。一年四季中,如果突然感冒,應根據寒暖情況,選擇辛熱或辛涼藥物,重要的是要恰到好處。

風寒之邪初犯太陽經,必須用辛溫藥物散寒,如麻黃、桂枝等。若傳入陽明、少陽經,必須用辛涼藥物解表,如葛根、柴胡等。若邪氣傳入胃府,必須用苦寒藥物瀉下,如大承氣湯等。邪氣由表入裡,用藥也應由溫轉寒。若誤治導致裡熱,攻邪必須用苦寒藥物。

服用發汗藥,不可過度,過度則反致陽氣虛弱。服用一劑無汗,再煎服一劑,仍然無汗,說明營衛已絕,應當滋陰扶正,再考慮發汗,三次發汗無效者,將會死亡。

服用瀉下藥後,大便乾燥後又出現稀便,表示藥物已經起效。如果服用瀉下藥,只瀉出清水一兩次,大便仍然乾燥,痞滿如故,表示藥物未起效,應當再用瀉下藥。如果服用瀉下藥二三次而不通,表示腸胃乾燥,應當採取通便措施。採取通便措施仍不通者,將會死亡。

治療傷寒,必須審察胸腹部情況。胸部脹滿而疼痛,稱為結胸;胸部脹滿而不痛,稱為痞氣。如果沒有瀉下而出現這些症狀,是經絡傳經的邪氣;如果已經瀉下而出現這些症狀,是瀉下錯誤造成的惡劣後果。未經瀉下,飲水過多而出現這些症狀,是水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