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一 (13)
卷一 (13)
1. 類傷寒四症
2. 痰症
痰者,津液所化。蓋由風傷肺,肺氣不清而生痰。濕傷脾,脾氣凝濁而生痰。其人亦憎寒壯熱,惡風自汗,但胸膈病滿,氣上衝咽,不得息,皆因肺氣不舒。故雖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或寸脈浮滑,或沉伏為異爾。宜瓜蒂散或稀涎散吐之。
白話文:
痰這種東西,是身體的津液所變化而成的。大概是因為風邪侵襲肺部,導致肺氣不清澈而產生痰。或是因為濕邪傷害脾胃,造成脾氣凝滯混濁而產生痰。病人也會出現怕冷發熱、討厭吹風、容易出汗的症狀,同時會有胸悶、胸膈脹滿、氣體上衝到喉嚨、呼吸不順暢等狀況,這些都是因為肺氣不舒暢所導致的。所以,雖然這些症狀看起來像傷寒,但其實會有頭不痛、脖子不僵硬的區別,或者把脈時會出現寸脈浮滑,或是脈象沉伏等不同的情況。這時應該用瓜蒂散或是稀涎散來催吐。
3. 傷食
傷食類傷寒者,以其亦有發熱,惡寒,頭疼等症,但非若傷寒之甚者也。其症或兼惡食,或噫氣作酸,或飽悶作痛,氣口脈緊者是也。當於消食門中求之。
白話文:
因為吃東西不消化而引起的類似傷寒的病症,也會有發燒、怕冷、頭痛等症狀,但不像真正的傷寒那麼嚴重。這種情況可能還會出現厭食、打嗝帶酸味、吃飽後感到悶脹疼痛,以及把脈時發現氣口脈象較緊等現象。這類情況應該在處理消化不良的相關方法中尋找解決之道。
4. 虛煩
煩者,熱也,心中鬱郁不安,故謂之煩也。蓋緣其人素弱,有勞損,因而損氣,氣衰則精虛,精虛則火旺,即《內經》所謂陰虛生內熱也。以內有熱,則應於外。然雖發熱,而無惡寒頭疼身痛等症。治宜補中益氣湯加黃柏。
白話文:
所謂的「煩」,就是指體內有熱。心中悶悶不樂、焦躁不安,所以稱為「煩」。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這個人原本就體質虛弱,加上過度勞累或有損傷,因而導致氣虛。氣虛就會使精血不足,精血不足則會導致火氣旺盛,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陰虛生內熱」的道理。因為體內有熱,所以會反應在體外。雖然會發熱,但不會有怕冷、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治療上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黃柏這味藥。
5. 腳氣
腳氣類傷寒者,以其有發熱,頭疼,身痛等症。但初起足脛腫痛,或足膝屈強不能移動為異爾。其病始於受濕,復感挾風寒暑熱而成。故陳無擇曰:腳氣不專主一氣,亦不專在一經。若自汗走注為風勝,無汗攣急為寒勝,腫滿重著為濕勝,煩渴熱蒸為暑勝,若四氣兼中,但推其多者為勝。又曰:足脛焮赤而腫者,濕熱也。
黃白而腫者,寒濕也。大法用二術以燥濕,芩柏以清熱,歸芍以調血,木香檳榔以行氣,烏附行經絡以除濕散寒,羌獨利關節以散風勝濕,防己牛膝行之下引以去濕消腫。更看所挾風寒暑熱之有無微甚,及在表在裡,總當於腳氣門中求之。切不可用補劑及湯藥淋洗,並冷藥攤盦,使毒氣上入心腹,胸痹氣喘,死矣。
白話文:
腳氣這種病症,如果表現得像傷寒,也會有發燒、頭痛、身體痠痛等症狀。但它最特別的地方是,初期會出現腳踝或小腿腫痛,或者腳和膝蓋僵硬難以活動。這種病通常是因為先受了潮濕,又感染了風寒暑熱而引起的。所以陳無擇說:腳氣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也不只影響單一經絡。如果容易流汗,汗像水流一樣到處跑,那是因為風邪太強;如果不出汗,而且肌肉抽筋,那是因為寒邪太強;如果腫脹、感覺沉重,那是因為濕邪太強;如果煩躁口渴、發熱,那是因為暑邪太強。如果同時感染多種邪氣,就看哪種邪氣最強來判斷。另外,腳和小腿紅腫發熱,是濕熱引起的;如果腳和小腿黃腫,是寒濕引起的。治療原則是用蒼朮、白朮來去除濕氣,用黃芩、黃柏來清熱,用當歸、芍藥來調和氣血,用木香、檳榔來疏通氣機,用烏頭、附子來疏通經絡,去除濕寒,用羌活、獨活來疏通關節,散風除濕。用防己、牛膝來往下引導,去除濕氣、消除腫脹。還要觀察患者是否有感染風寒暑熱,以及病邪是在體表還是在體內,總之要在腳氣這個病症的範圍內去尋找治療方法。絕對不能使用補藥,也不能用藥湯沖洗,更不能用寒涼的藥膏來敷,這樣會讓毒氣向上侵入心腹,導致胸悶、氣喘,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