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2)

1. 附:溫疫

溫疫者,因傷寒之熱未已,更感時行之氣而為溫疫也。其症身熱,頭痛,煩渴,嘔逆,或有汗或無汗。皆由溫熱相合而成,治宜寒涼解熱為主。經曰:更遇溫氣,變為溫疫。則知是再感溫氣而成溫疫,更感溫熱而成溫毒者也。何《活人書》混注冬溫症下,而《百病歌》強以冬溫、溫疫為一病。

不知冬溫是感非節之氣,長幼之病相似,時行之氣為病也。溫疫乃傷寒再感溫氣而成,實相似而非也。敢錄之。

白話文:

溫疫這種病,是因為傷寒的熱還沒好,又感染了當季流行的氣所造成的。它的症狀是身體發熱、頭痛、煩躁口渴、想吐,有時會出汗,有時不出汗。這些都是因為身體的溫熱與外來的熱邪相結合而形成的,治療上應該以清涼解熱為主。《黃帝內經》說:「再次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變成溫疫。」由此可知,溫疫是再次感染溫熱之氣造成的,更嚴重的情況,再次感染溫熱之氣,就會變成溫毒。為什麼《活人書》把它和冬溫症混在一起解釋呢?而《百病歌》又硬說冬溫和溫疫是同一種病呢?

其實冬溫是感染了非時節的氣所致,不論大人小孩,得病的症狀都相似,都是因為感染了時行的氣而生病。而溫疫是傷寒還沒好又再次感染溫熱之氣所造成的,兩者雖然看起來相似,但實際上是不一樣的。我特地把這些記錄下來,以示區別。

2. 附:瘟疫

瘟疫者,渾身壯熱,惛惛不爽,沿門闔境,遞相傳染,盛於春夏之間者是也。雖因時氣而得,然所感者,皆由惡毒異氣而成,非若春寒夏涼秋熱冬溫之類也。夫天地間之氣,升於春,浮於夏,不無有惡毒者在焉?人在其中莫知也,若正氣虛者,遂致傳染。或病者身熱,其氣蒸蒸浮越於外,若正氣虛者,亦致傳染。

然感天地之邪者,在春夏間。感病人之邪者,無分春夏者也。是以獄中,此病四時無間,最易傳染。其不染者,由正氣內實,邪不能感也。然感是邪者,從口鼻而入也。由是正被邪侵,怫鬱煩擾,而病作矣。雖因天地之邪,實自內出者也。故感受之因,異傷寒,異溫暑,異非時感冒之寒疫。

其治法亦異也,故丹溪用人中丸,補、散、降三法並施,《明醫雜著》用清熱解毒湯,內、外兼施。斯二者,乃治瘟疫之大法也。大率當辟邪散氣,扶助正氣為主。若與長幼相似之時行混論,則非矣。今人多以溫病熱病名時行,又以溫毒為瘟疫,謬之甚矣。噫,非造道之元,烏能識此?

《西山記》曰:近穢氣,傷真氣。孫真人曰:乘馬夜行,當沐浴更衣,方可近小兒,使不聞馬毒氣。不然,則多天吊急驚也。錢仲陽曰:步糞穢之履,毋近嬰兒。亦此意也。

雍正癸丑,疫氣流行,撫吳使者屬先生制此方,全活甚眾。時人比之普濟消毒飲云。

先生云:時毒癘氣,必應司天。癸丑,太陰濕土氣化運行,後天太陽寒水,濕寒合德,挾中運之火,流行氣交,陽光不治,疫氣乃行。故凡人之脾胃虛者,乃應其厲氣,邪從口鼻皮毛而入。病從濕化者,發熱,目黃,胸滿,丹疹,泄瀉,當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乾焦者,濕邪猶在氣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若壯熱,旬日不解,神昏,譫語,斑疹,當察其舌,絳干光圓硬,津涸液枯,寒從火化,邪已入營矣,用神犀丹。

甘露消毒丹

飛滑石(十五兩),淡芩(十兩),茵陳(十一兩),藿香(四兩),連翹(四兩),石菖蒲(六兩),白蔻(四兩),薄荷(四兩),木通(五兩),射干(四兩),川貝母(五兩)

神麯糊為末。

神犀丹

犀尖(六兩),生地(一斤,熬膏),香豉(八兩,熬膏),連翹(十兩),黃芩(六兩),板藍根(九兩),銀花(一斤),金汁(十兩),玄參(七兩),花粉(四兩),石菖蒲(六兩),紫草(四兩)

即用生地、香豉、金汁搗丸,每丸重三錢,開水送下。

白話文:

瘟疫指的是,全身發熱、昏昏沉沉不舒服,在同一區域內,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的疾病,這種情況在春夏兩季特別常見。雖然瘟疫是受到時令氣候的影響,但會導致生病的,都是因為感染了惡性的特殊病氣,和春天寒冷、夏天涼爽、秋天炎熱、冬天溫暖這種自然氣候變化不太一樣。天地之間的氣,在春天會上升,在夏天會漂浮,其中難免會有惡性的病氣存在,但人們身處其中卻無法察覺。如果本身正氣虛弱,就會被傳染。或是生病的人身上發熱,熱氣會蒸騰散發到體外,如果正氣虛的人接觸到,也會因此被傳染。

會感受到天地間的邪氣,通常在春夏兩季。但若感染的是病人的邪氣,則不分春夏。所以,在監獄這種地方,這種病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而且非常容易傳染。那些不會被傳染的人,是因為他們體內的正氣充足,邪氣無法入侵。而會被邪氣感染的人,邪氣通常是從口鼻進入的。因此,正氣受到邪氣的侵擾,就會產生鬱悶煩躁,導致生病。所以,雖然表面上是受到天地間的邪氣影響,實際上病因是由自身內在引起的。因此,感受瘟疫的原因,和一般傷寒、溫暑、或是非時節的感冒寒疫都不一樣。

治療方法也不同。所以朱丹溪會使用人中丸,同時採用補益、疏散、降泄三種方法。《明醫雜著》則使用清熱解毒湯,內外兼顧治療。這兩種方法,都是治療瘟疫的大方向。總體來說,應該以避開邪氣、疏散病氣、扶助正氣為主。如果把瘟疫和一般兒童或成人常見的時行病混為一談,那就錯了。現在很多人把溫病、熱病稱作時行病,又把溫毒當成瘟疫,真是大錯特錯。唉,如果不是深諳醫道的人,怎麼能了解這些道理呢?

《西山記》說:「靠近污穢之氣,會損傷人體真氣。」孫思邈也說:「騎馬在晚上行走後,應該沐浴更衣,才能靠近小孩,以免讓他們聞到馬身上帶有的毒氣。不然,他們很容易會出現癲癇或急驚風等症狀。」錢乙也說:「穿過不乾淨的鞋子,不要靠近嬰兒。」意思也是一樣。

雍正癸丑年,瘟疫流行,當時的撫吳使者請先生制定藥方,救活了很多人。當時人們將這個藥方比作普濟消毒飲。

先生說:「時疫的病氣,一定會與當年的司天之氣相應。癸丑年,太陰濕土的氣化運行,到了後天則是太陽寒水,濕寒兩種氣交合,又夾帶了中運之火,在天地之間流行,導致陽光無法調和,疫病就開始流行了。所以,凡是脾胃虛弱的人,就容易被厲氣侵襲,邪氣會從口鼻和皮膚毛孔進入。如果生病是從濕邪轉化而來的,就會出現發熱、眼睛發黃、胸悶、皮膚出現丹疹、腹瀉等症狀,這時要仔細觀察舌頭的顏色,如果舌頭顏色淡白,或是舌頭中心乾燥焦黃,表示濕邪還在氣分,可以用甘露消毒丹來治療。

如果持續高燒,十幾天都無法退燒,並且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皮膚出現斑疹等症狀,這時要仔細觀察舌頭,如果舌頭顏色紅絳且乾燥光亮堅硬,而且體內津液枯竭,代表寒邪已經轉化為火邪,邪氣已經深入營分,應該用神犀丹來治療。

甘露消毒丹

飛滑石(十五兩)、淡黃芩(十兩)、茵陳(十一兩)、藿香(四兩)、連翹(四兩)、石菖蒲(六兩)、白豆蔻(四兩)、薄荷(四兩)、木通(五兩)、射干(四兩)、川貝母(五兩)

將藥材磨成粉,用神麯糊調製成丸。

神犀丹

犀牛角尖(六兩)、生地(一斤,熬成膏)、香豉(八兩,熬成膏)、連翹(十兩)、黃芩(六兩)、板藍根(九兩)、銀花(一斤)、金汁(十兩)、玄參(七兩)、花粉(四兩)、石菖蒲(六兩)、紫草(四兩)

用生地、香豉、金汁搗成藥丸,每丸重三錢,用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