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煩躁

煩為擾亂而煩,躁為憤怒而躁。合而言之,煩躁皆熱也。析而言之,煩也,躁也,有陰陽之別焉。煩者陽,躁者陰也。經曰:心熱則煩,陽盛陰虛。又曰:腎熱則躁,陰盛陽虛。煩為熱之輕,躁為熱之甚也。若煩疼、煩滿、煩渴、虛煩者,皆以煩為熱也。若不煩而躁者,為怫怫然便作躁悶,此陰盛格陽也,雖大躁欲於泥水中臥,但水不得入口者是也。所謂煩躁者,先發煩而漸至躁也。

白話文:

煩惱是因擾亂而煩,躁動是因憤怒而躁。合起來說,煩躁都是熱症。分解來說,煩和躁,陰陽有別。煩屬陽,躁屬陰。經典記載:心熱則煩,陽盛陰虛。又說:腎熱則躁,陰盛陽虛。煩是熱症較輕的,躁是熱症較嚴重的。如果出現煩疼、煩滿、煩渴、虛煩的症狀,都是以煩為熱症。如果沒有煩惱的感覺而躁動,表現為突然感到胸悶煩躁,這是陰盛阻礙陽氣所致,雖然極度煩躁,卻想躺在泥水中,但水不能入口。所謂煩躁,是指先出現煩惱,逐漸發展到躁動。

所謂躁煩者,先發躁而迤邐復煩也。煩躁之由,又各不同。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有邪氣在裡而煩躁者,有火劫而煩躁者,有陽虛而煩躁者,有陰盛而煩躁者。經云:當汗不汗,其人煩躁。又曰:脈浮而數,不汗出而煩躁,俱用大青龍湯主之。是邪氣在表而煩躁者也。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下硬痛,煩躁發作有時,此有燥屎也,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所謂煩躁,指一開始煩躁,接著又發作。而煩躁的原因,又各有不同。

  • 有邪氣在皮毛表面而煩躁的。
  • 有邪氣在體內而煩躁的。
  • 有火熱傷津而煩躁的。
  • 有陽氣虛弱而煩躁的。
  • 有陰氣過盛而煩躁的。

經典記載:該出汗時卻無法出汗,這種情況會引起煩躁。又記載:脈象浮動而且跳動得較快,沒有出汗而煩躁,都用大青龍湯來治療。這是邪氣在皮毛表面導致的煩躁。

病人好幾天沒有大便,肚臍周圍又硬又痛,煩躁時好時發作,這是腸子內有乾燥的糞便,可以使用承氣湯來治療。

是邪氣在裡而煩躁者也。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太陽病,火熨其背,令大汗出,大熱入胃,亦令煩躁。是火劫而煩躁者也。若已下,復發汗,晝日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裡症,脈沉微,身無大熱而煩躁者,乾薑附子湯主之。此陽虛而煩躁者也。

白話文:

煩躁是由於邪氣內侵所致。太陽病,用火燻蒸身體,不出汗,患者一定會煩躁。太陽病,用火熨燙背部,使其大汗淋漓,大熱進入胃中,也會導致煩躁。這是因為火力過度而引起的煩躁。如果已經下過汗,再次發汗,白天不能入睡,晚上卻能安靜,不嘔吐,不口渴,沒有表裡證,脈搏沉細,身體沒有高熱而煩躁,可以用乾薑附子湯治療。這是因為陽氣虛弱而引起的煩躁。

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此陰盛而煩躁者也。諸如此者,乃症之常,非熱也。設或結胸證具而煩躁,吐利四逆而煩躁,惡寒踡臥而煩躁,皆為死證而不治也。

白話文:

虛寒體質的人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有瀕死的徵兆,可以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這是陰氣過盛而導致的煩躁。像這樣的症狀,是疾病的常見表現,而不是發熱。如果出現胸悶、嘔吐、腹瀉、四肢逆冷、畏寒蜷縮等症狀同時伴有煩躁,都是危重症狀,無法救治。

2. 不得眠

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若陰虛為陽所勝,則終夜煩擾而不眠也。心藏神,大汗後則陽氣虛,故不眠。心主血,大下後則陰氣弱,故不眠。熱病,邪熱盛,神不清,故不眠。新瘥後,陰氣未復,故不眠。若汗出,鼻乾,而不得眠者,又為邪入表也。

白話文:

夜晚以陰氣為主,陰氣足了雙眼才會閉合安心入睡。如果陰虛被陽氣勝過,就會整夜煩躁而無法入眠。心臟藏著神志,大汗後陽氣虛弱,所以睡不著。心主血,大便後陰氣虛弱,所以睡不著。熱病發作,邪熱旺盛,神志不清,所以睡不著。剛病癒後,陰氣尚未恢復,所以睡不著。如果出汗,鼻腔乾燥,還睡不著,那麼是邪氣已經侵入體內了。

3. 欲寐

衛氣者,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今欲寐者,蓋因陽氣虛,陰氣盛,故目瞑而多眠也。乃邪傳陰而不在陽也。然傷寒之多眠,雖屬於少陰居多,而亦有不同。如太陽十餘日,脈沉細,惡寒踡臥而欲寐者,此神氣昏也。汗出,身重,鼻乾,語澀,目不了了而多眠者,此風溫病也。

白話文:

衛氣白天循行陽經,晚上循行陰經。循行陽經時就會清醒,循行陰經時就會睡覺。現在想要睡覺,可能是因為陽氣虛弱,陰氣旺盛,所以眼睛閉著、睡得很沉。這是邪氣傳到陰經,而不是陽經。

然而,傷寒導致的嗜睡,雖然多數屬於少陰證,但也有所不同。比如太陽病十餘天,脈象沉細,怕冷、蜷縮著身體,想要睡覺的,這是神氣昏迷。出汗、身體沉重、鼻腔乾燥、說話含糊不清、眼睛昏沉、愛睡覺的,這是風溫病。

唇黑有瘡,咽乾,聲啞,默默而多眠者,此狐惑也。若汗下後,邪氣已退,正氣已復,身涼脈微,鼾息酣睡,此吉兆也。

白話文:

嘴脣黑色且有瘡口,喉嚨乾澀,聲音沙啞,時常低語或昏睡,這是「狐惑」的症狀。如果經過汗流後,邪氣已經消退,正氣已經復原,身體涼爽,脈搏微弱,鼾聲大作且熟睡,這是吉兆。

4. 懊憹

懊憹者,心中懊憹,鬱悶不舒之貌,比之煩悶尤甚者也。蓋也表邪未解而遽下之,陽氣內陷於心胸之間,鬱而不發,心中惱亂不安,甚則為結胸也。若邪在心胸,宜吐。在胃府,宜下。已吐下後,邪氣壅塞而未盡,心中鬱悶而不舒,又當隨其虛實以治之。

白話文:

懊憹是指心中鬱悶不順暢的狀態,比煩悶更加嚴重。這是因為身體表層的邪氣尚未祛除,就急著用瀉下之法,導致陽氣被困在心胸之間,無法發散,使得心中煩躁不安,嚴重時還會導致胸悶結痛。

如果邪氣在心胸,應該採取催吐的方法。如果邪氣在胃裡,應該採取瀉下的方法。經過催吐或瀉下之後,邪氣雖然有所減輕,但仍有殘留,導致心中鬱悶不適,這時應根據身體虛實情況進行調理。

5. 拘急

拘急者,手足屈伸不便,如踡臥惡風之貌。以四肢乃諸陽之本,因發汗亡陽,陽虛而有此症也。

白話文:

身體僵硬緊張的人,手腳彎曲伸展不自如,呈現蜷縮著身子怕風的樣子。因為四肢是陽氣的根本,由於發汗過多導致陽氣損失,陽氣虛弱因而出現這種症狀。

6. 舌苔

舌者,心之官,應南方火,本紅而澤。若傷寒邪熱煎爍,則津液枯涸,是以心苗乾槁而舌生苔矣。若邪熱在表,則生白苔。邪熱在裡,則生苔刺,其或黃或黑,或澀或滑,或生芒刺,或生裂紋者,為熱氣之淺深者也。故曰:苔白而滑,邪熱漸深。苔黑而裂,邪熱尤極,病則危篤矣。

白話文:

舌頭是心的外在表現,屬於南方火屬性,原本是紅潤有光澤的。如果受到風邪熱邪的煎熬,津液就會枯竭,導致心火失養,舌頭就會產生苔垢。

如果風邪熱邪停留在身體表面,則會形成白苔。如果風邪熱邪侵入身體內部,則會形成刺苔,苔的顏色和質地可能為黃色、黑色、澀滑、刺芒或裂紋,這些差異反映了風邪熱邪的深淺程度。

因此,民間俗話說:「苔白而滑,風邪熱邪漸漸深入;苔黑而裂,風邪熱邪非常嚴重,病情危重。」

大抵鮮紅濕潤者吉,燥澀乾裂者凶。又有一種陰寒症,水極反來剋火,亦現黑苔等症。其苔必濕冷而滑,不燥不澀,不渴不熱,脈必沉細,症必足冷,又當以四逆湯溫之。夏月人病黑苔者,因時火與邪火內外炎爍,尚有可生,未可斷其死症。若冬月黑苔者,必死。此心傳之妙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舌苔鮮紅濕潤是吉兆,而乾燥裂紋則是兇兆。還有一種陰寒體質,體內的水分極多反而會剋制體火,也會出現黑苔等症狀。這種舌苔必定是濕冷而滑膩,既不乾燥也不粗糙,患者無口渴、無發熱的症狀,脈象必定細弱,症狀必有下肢冰冷。此時應當用四逆湯溫煦治療。夏季患有黑苔的人,由於時令的緣故,體內既有正常之火也有邪火同時灼燒,還有生還的希望,不能斷定為絕症。如果冬季患有黑苔,必定會死亡。這是一個醫學經驗傳承中的祕訣。

一切白苔之症,用生薑片蘸蜜擦之。黃苔之症,用青布裹指蘸薄荷湯或冷水頻擦之。至若苔黑而裂,乃水刑于心火也。經曰:熱病,口乾,舌黑者,死。

白話文:

如果舌苔呈現白色,可以沾取蜂蜜的生薑片擦拭舌苔。如果舌苔呈現黃色,可以將薄荷湯或冷水沾在青布上,包裹手指後頻頻擦拭舌苔。如果舌苔呈現黑色並有裂痕,表示心火旺盛導致水液不足。古籍記載:發高燒、口乾、舌頭發黑的人,將會死亡。

7. 衄血(附少陰衄)

衄血,鼻中出血者是也。蓋因經絡熱甚,陽氣擁重,迫血妄行,出於鼻者,為衄也。然雖熱甚,邪尤在經,慎不可發汗。雖云桂枝湯治衄,非治衄也,正欲發散其經中之邪氣耳。故雜病衄者,積熱在裡。傷寒衄者,積熱在表。然衄血雖為欲解,若衄不止而頭汗,身無汗,及發熱不止,又為不治之症也。

白話文:

流鼻血,就是從鼻子裡出血。這是因為經絡熱氣過盛,陽氣過於旺盛,迫使血液亂流,從鼻子流出,這就是鼻衄。雖然熱氣過盛,但邪氣主要在經絡中,所以要謹慎不能發汗。雖然說桂枝湯可以治療鼻衄,但這不是直接治療鼻衄,而是為了發散經絡中的邪氣。因此,雜病引起的鼻衄是體內積熱所致;傷寒引起的鼻衄是體表積熱所致。但是,雖然流鼻血是想要發散熱氣的表現,但如果鼻血不止,而頭上出汗,身上不出汗,並且發熱不止,這也是屬於無法治癒的症狀。

凡衄血點滴成流,此邪欲解,少頃自愈。若點滴不成流,邪尚在經,未得解散,卻須調治。又云:衄血下一二升不止,不必驚惶,以紙摺疊數層,冷水浸濕,卻與病人項後及鼻梁、兩太陽穴上,頻頻搭之即愈。陰症有衄血者何?然陰症無熱,何緣有衄?經云:少陰病,但厥無汗。

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口鼻,或從耳目,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也。

白話文:

如果流鼻血一點一點成股地流,這是邪氣想要散發出來的徵兆,過一會兒就會自癒。如果流鼻血一點一點不成股地流,說明邪氣還停留在經絡中,沒有散發出來,需要進行調治。

還有記載說:流鼻血流到一升到兩升都不止,無需驚慌,用紙摺疊起來好幾層,沾上冷水,敷在病人的後頸、鼻樑和兩邊太陽穴上,反覆敷用就能痊癒。

陰證也會流鼻血嗎?陰證沒有熱邪,為什麼會流鼻血呢?經典上說:少陰病,只有虛冷沒有盜汗。

8. 吐血

吐血,口中血出是也。蓋因當汗失汗,邪熱入臟,積瘀於內所致也。若見眼閉目紅,神昏語短,眩冒迷妄,煩躁漱水,驚狂譫語,背冷足寒,四肢厥冷,胸腹急滿,小便自利,大便黑者,皆瘀血症也。不必悉具,但見一二,便作血症主張。宜清解熱毒,使血順下則安。凡治血症,上焦,犀角地黃湯;中焦,承氣湯;下焦,抵當湯。

白話文:

吐血

指的是從口中吐出血液。通常是因為出汗太多,邪熱進入臟腑,瘀血積聚在體內所導致。

症狀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是瘀血癥狀:

  • 眼睛閉不上,眼球發紅
  • 神志不清,言語短促
  • 頭暈眼花,胡言亂語
  • 心煩意亂,漱口不止
  • 神情激動,胡言亂語
  • 背部發冷,腳冰冷
  • 四肢冰涼
  • 胸腹脹滿
  • 尿液清長
  • 大便發黑

不需要全部症狀都出現,只要出現一兩個,就可以診斷為血癥。

治療

應清除熱毒,使氣血通暢下行,症狀即可緩解。

治療血癥的不同部位

  • 上焦(肺):犀角地黃湯
  • 中焦(脾胃):承氣湯
  • 下焦(膀胱):抵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