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心下滿

附結胸,痞氣,臟結

心下滿者,謂正當心下高起滿硬者是也。若不經下後而滿,則有吐下之殊。若下後而滿,則有結胸痞氣之別。一云:實邪留結,則為硬為痛,名結胸也。虛邪留滯,則為痞滿,滿而不痛,名虛痞也。經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於裡,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氣。

白話文:

心下部滿盈,指的是胸腔中央部位凸起、堅硬。如果在沒有服瀉藥的情況下出現滿盈,那麼就有嘔吐和瀉下的區別。如果服瀉藥後出現滿盈,那麼就有胸中結聚物和脹氣之分的區別。

有一種說法是:實證的邪氣留滯結聚,就會出現堅硬疼痛,稱為結胸。虛證的邪氣留滯不暢,就會出現痞滿,雖然滿但是不疼痛,稱為虛痞。

《傷寒論》說:原本發病在陽證時,卻錯誤地使用了瀉法,就會導致熱邪深入裡層,形成結胸。原本發病在陰證時,卻錯誤地使用了瀉法,就會形成痞氣。

病發於陽者,謂身熱惡寒也,應宜發汗。若早下之,則表邪乘虛而入,結於心下,而為結胸也。病發於陰者,謂無熱惡寒也,先宜解表。若早下之,則邪氣入於中焦,而為痞氣。是以結胸、痞氣等症,皆因下早而成,當分大、小、寒、熱、水五者以治之。若不按而痛,或腹臍堅硬,手不可近者,大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當病情在外陽發作時,會出現身體發熱、怕冷的症狀,應當發汗治療。如果倉促攻下,會使外邪趁機進入,聚集在心口之下,形成結胸。

當病情在內陰發作時,沒有發熱、怕冷的症狀,應當先驅散外邪。如果倉促攻下,邪氣就會進入中焦,形成痞氣。

因此,結胸、痞氣等疾病都是因為過早攻下而引起的。治療時應根據大小、寒熱、水五種不同的情況來辨證施治。

如果是按壓不痛,或腹部肚臍堅硬,用手按觸不到的,就是大結胸,用大陷胸湯治療。

心下滿,按之方痛者,小結胸也,小陷胸湯主之。懊憹滿悶,身無熱者,寒結胸也,三物白散,或枳實理中湯主之。懊憹煩躁,舌上燥渴者,熱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心下怔忡,頭微汗出,身無大熱,揉之汩汩有聲者,水結胸也,小半夏茯苓湯主之。大抵結胸與痞,皆應下之。

白話文:

如果胸部以下滿脹,按壓才會有疼痛,這是「小結胸」,可以用小陷胸湯治療。

如果悶脹憂鬱,身體沒有發熱,這是「寒結胸」,可用三物白散或枳實理中湯治療。

如果悶脹煩躁,舌頭乾燥口渴,這是「熱結胸」,可用大陷胸湯治療。

如果心部以下心慌氣短,頭部微微出汗,身體沒有發高燒,按壓時咕嚕作響,這是「水結胸」,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治療。

總的來說,結胸和痞痞的感覺都應該用瀉藥治療。

若表未解,不可攻之。仲景曰:當先解表,待表解乃可攻之,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一說:治痞服瀉心不愈,然後可用陷胸下之。節庵曰:結胸因下早而成,若未經下,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症雖滿悶,尚在於表,只須小柴胡湯加枳桔可也。世醫但見心下滿,便呼為結胸,輒用瀉利之藥,反成真結胸有之也。

白話文:

如果表證沒有解除,不可進行攻下的治療。仲景說:應該先解除表證,等待表證解除後再進行攻下,解除表證應該用桂枝湯,攻下痞氣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另外一種說法:用瀉心湯治療痞氣無效後,纔可以使用陷胸下法治療。節庵說:結胸是因為下法使用過早而形成的,如果沒有使用過下法,就不是結胸,而是表邪傳到胸中,還沒有進入臟腑,症狀雖然有胸部滿悶,但仍然屬於表證,只需要使用小柴胡湯加上枳殼和橘皮就可以了。現在的醫生只要看到心下滿悶,就稱之為結胸,隨意使用瀉下之藥,反而會形成真正的結胸。

設或結胸症,煩躁者,不治。臟結者,其症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仲景無治法,故曰臟結者,死。

一切結胸等症,先用枳桔以寬其氣,外用姜渣揉熨法甚良。

2. 腹滿

腹滿者,腹中脹滿也。脾為中央土,所以腹滿者,多屬太陰症也,當分虛實而治。經曰:腹滿不減者,為裡實,當下之。腹滿時減者,為裡虛,當溫之。然腹滿雖為里症,亦有淺深之別。經曰: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未可下。是未全入腑也。若大滿,大實,堅硬,燥屎,日數雖少,當下之。

白話文:

腹滿:腹部脹滿。脾臟屬於中央的土元素,所以腹滿多為太陰證,應區分虛實證型來治療。

經典記載:腹滿不減輕的,是裡實證,應瀉下治療。腹滿時有時減輕的,是裡虛證,應溫補治療。

腹滿雖然是內臟疾病,但也有淺深之分。經典記載:外感已解除而內邪未消,並非腹脹明顯,不可瀉下。這是邪氣未完全進入臟腑。若腹脹明顯,實證明顯,大便堅硬且乾燥,儘管病程短,也應瀉下治療。

是邪氣已入腑也。若陽邪陷內而為腹脹,則口燥咽乾。陰寒入里而為腹脹。則吐利厥逆。一說:腹脹滿者,正虛邪勝,陰陽不和,清濁相混,用桔梗半夏湯最良。

白話文:

這是邪氣已經侵入體內的徵兆。如果陽氣的邪氣陷入了內部而導致腹脹,那麼口乾舌燥。陰寒之氣進入體內而導致腹脹,則會出現嘔吐、腹瀉、手腳抽搐的現象。另一種說法是:腹脹的那個人是正氣虛弱、邪氣盛行,導致陰陽不調和,清濁之氣混雜,使用桔梗半夏湯效果最佳。

3. 少腹滿

少腹滿,即臍下滿也。若胸中滿,皆為邪氣,而非物。今少腹滿,則為有物,而非邪氣。茲若腹中滿者,則有為之燥屎矣。經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當出不出,積而為滿。是知在上而滿者,氣也。在下而滿者,物也。所謂物者,溺與血也。如小便利者,則為蓄血也。小便不利者,乃為溺澀之症,此攻血、滲利,宜分兩途。

白話文:

下腹脹滿,指的就是肚臍以下的部位脹滿。如果胸部脹滿,都是邪氣引起的,而不是實物堵塞。現在下腹脹滿,就是有實物堵塞,而不是邪氣。現在如果腹中脹滿,就是因為有燥屎堵塞了。經書上說:清陽之氣從上面排出體外,濁陰之氣從下面排出體外。應該排出的東西沒有排出,堆積起來就會脹滿。所以知道在上面脹滿的是氣,在下面脹滿的是實物。所謂的實物,就是小便和血。像小便通暢的人,就是血瘀積滯。小便不通暢的人,就是小便不暢通的症狀,這時候治療就要分開進行,活血化瘀和利尿通便。

4. 腹痛

腹痛,皆因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故也。經曰:諸痛為實。又曰:病隨利減。此則言其實也。若虛而作痛者,豈可一例視之乎?大凡不可按,不可揉者,實也。可按,可揉者,虛也。時痛時止者,虛也。痛無休息者,實也。陽邪傳裡,裡氣作實,腹痛,大便硬者,實也。陰邪入里,裡氣停寒,腹痛瀉利者,虛也。

白話文:

腹部疼痛,都是因為外來邪氣侵入體內,與人體的正氣相互對抗所致。經典上說:各種疼痛都是有形的實證。又說:疾病隨著瀉下而減輕。這是說實證疼痛的現象。如果是虛證造成的疼痛,怎麼能一概而論呢?通常來說,不能按壓、揉捏的疼痛是實證;可以按壓、揉捏的疼痛是虛證。時而疼痛時而停止的是虛證;疼痛持續不休息的是實證。陽邪傳到體內,體內之氣變得很充實,腹痛,大便祕結的,是實證。陰邪侵入體內,體內之氣滯寒,腹痛腹瀉的,是虛證。

脈來滑大有力者,實也。弦細無力者,虛也。又當分其大、小、少三腹而治之。大腹痛者,即心腹痛也,為有寒邪食積,屬太陰。小腹痛者,即臍腹痛也,為有熱邪燥屎,屬少陰。少腹痛者,即臍以下丹田穴痛,為有瘀血結溺,屬厥陰。若陽邪傳裡而腹痛不常,當以辛溫之劑和之,小建中湯之類。

白話文:

脈象滑溜、有力,表示身體實熱。脈象細小、無力,表示身體虛寒。此外,還要根據腹部疼痛的位置,分為大腹、小腹、少腹三種情況進行治療。

大腹疼痛,指心腹疼痛,是寒邪或者食物積滯引起的,屬於太陰證。小腹疼痛,指臍部腹痛,是熱邪或者燥屎引起的,屬於少陰證。少腹疼痛,指臍以下丹田穴疼痛,是由瘀血和水液積聚引起的,屬於厥陰證。

如果外來的陽邪侵入體內,導致腹痛不定時發作,應使用辛溫的藥物溫和調養,例如小建中湯等。

若陰寒入里而腹痛,則痛無休時,常欲作利,當以熱劑溫之,如附子理中湯之類。若燥屎,譫語,不大便,腹滿而痛者,宜以藥下之,如承氣湯之類。

白話文:

如果寒氣進入體內導致腹痛,疼痛會持續不斷,常常想拉肚子,應該使用熱性的藥物溫暖身體,例如附子理中湯等。如果糞便乾燥堅硬,意識不清醒,沒有大便,腹部脹滿而疼痛,應該使用瀉藥讓其排出,例如承氣湯等。

5.

煩者,熱也,與發熱若同而異。發熱者,怫怫然發於肌表,有時而已者是也。煩者,其熱無時而歇者是也。二者均是表熱,而煩熱為熱所煩,非若發熱而時發時止,故為煩熱。經曰: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曰:發汗熱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再與桂枝湯。即此觀之,煩為表熱,明矣。

白話文:

「煩」指內熱,跟發燒很像但又不同。發燒是突然發作,表現在皮膚肌肉上,過一陣子就會退。而「煩」是內熱長時間持續不退。兩者都是表熱,但「煩熱」是受到熱的困擾,不像發燒時有時無,所以稱為「煩熱」。《經典》中說:病人煩熱,出汗就能緩解。又說:發汗退燒後,大概半天又開始煩熱,並且脈浮而數,這個時候再給病人服用桂枝湯。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煩」是表熱,這是很清楚的。

又有煩疼即是熱疼,煩渴即是熱渴也。以煩為熱,又何疑乎?至於胸中煩、心中煩、內煩、虛煩,皆為熱也。

6. 虛煩

虛煩者,心中欲吐不吐,擾亂轉側不安,鬱悶不舒之貌。蓋因邪熱傳裡,故有胸中煩、心中煩、虛煩之別,非若煩熱而為表熱也。如不經汗吐下而煩,則是傳經之熱,不作膈實,但多和解而已。若因汗吐下後而煩,則是內陷之煩,但多湧吐而已。一云: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學者觀其熱所從來,審其虛實而治,則無誤矣。

白話文:

虛煩:

心中有想吐又吐不出來的感覺,煩躁不安,鬱悶不暢。這是因為邪熱深入體內所致,因此有胸中煩、心中煩、虛煩之分,並不是像煩熱一樣是表面的熱邪。

如果沒有發汗、嘔吐、瀉下的情況而煩躁不安,說明是傳經的熱邪,不是實熱,只要調和氣血即可。

如果在發汗、嘔吐、瀉下之後感到煩躁不安,說明是內陷的虛煩,需要多用催吐的方法治療。

還有一種說法:先感到煩躁繼而心悸,是實熱;先心悸繼而煩躁,是虛熱。學習中醫的人要根據熱邪來源,辨別虛實,才能正確治療,從而避免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