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效秘傳》~ 卷二 (7)
卷二 (7)
1. 霍亂
經曰:有發熱頭疼,身痛惡寒,而吐利兼作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是也。然有乾霍亂、濕霍亂之異。濕霍亂者,上吐下利,所傷之物得以盡出而自愈矣。乾霍亂者,上不得吐,下不得利,物不能泄出,擁閉邪氣,關隔陰陽,煩擾悶亂,絞腸腹痛而死矣。大抵傷寒吐利,邪氣所傷。
雜病吐利,飲食所傷。鳴呼,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豈能霍亂耶?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喪身之由,實自致耳。
白話文:
經書上說:如果出現發燒頭痛、身體疼痛怕冷,又同時有嘔吐和腹瀉的症狀,這屬於什麼病呢?回答說:這叫做霍亂。但是霍亂又分為乾霍亂和濕霍亂兩種。濕霍亂是指上吐下瀉,這樣能讓導致疾病的東西都排出體外,病自然就好了。乾霍亂是指想吐卻吐不出來,想拉肚子也拉不出來,導致病邪無法排出,堵塞在體內,阻礙了陰陽之氣的流通,令人煩躁悶亂,腹部絞痛而死。大體來說,傷寒引起的嘔吐腹瀉,是邪氣侵犯身體所造成的;而其他疾病引起的嘔吐腹瀉,則是飲食不當所造成的。唉,如果飲食有節制,作息規律正常,怎麼會得霍亂呢?如果飲食過量,就會傷害腸胃。這喪失生命的結果,實在是自己造成的啊。
2. 鄭聲
鄭聲者,聲如鄭衛之音,不能正也。孔子曰:惡鄭聲之亂雅樂也。經曰:虛則鄭聲。蓋因汗下過多,表裡虛竭,以致陽脫陰勝。其人正氣衰而本音失,精神奪而語句重,手足並冷,神昏,舌短,音響糊塗,與譫語迥不相同。此症十無一治,不得已,姑用獨參湯或白通湯。
白話文:
「鄭聲」這種病症,指的是說話聲音像鄭國和衛國的音樂一樣,不正經、不純正。孔子說過,討厭鄭國的音樂擾亂了雅正的音樂。醫書上說:「虛弱就會出現鄭聲。」大概是因為發汗或瀉下的藥用得太多,導致身體內外都虛弱耗竭,造成陽氣脫失、陰氣過盛。這樣的人正氣衰弱而失去原本的聲音,精神渙散而說話重疊不清,手腳冰冷,神志不清,舌頭縮短,說話聲音模糊不清,和胡言亂語的情況完全不同。這種病症十個有九個都難以治好,不得已時,姑且可以用獨參湯或白通湯來試著治療。
3. 讝語
讝語者,謂呢喃而語,又作譫語,謂妄有所見而言也。皆由真氣昏亂,神識不清之所致也。又曰:表邪不散,陷入於胃,胃中熱盛,上乘於心,心為熱冒,則神氣昏亂,妄有所見而言也。輕則睡中呢喃,重則不睡亦語。有錯語,有獨語,有狂語,有語言不休,有語言舛亂者之不同,各以見熱之輕重也。
大抵熱入於胃,水涸糞燥,必發譫語。經曰:邪氣盛則實。實則譫語。
白話文:
「讝語」指的是喃喃自語,又稱「譫語」,是指胡言亂語,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而說出來。這些都是由於身體的精氣混亂,神智不清所導致的。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外來的邪氣沒有散去,反而侵入到胃部,導致胃中熱氣過盛,熱氣向上侵擾心臟,心臟被熱氣蒙蔽,就會使神智昏亂,胡言亂語,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而說出來。輕微的症狀是在睡夢中喃喃自語,嚴重的則是不睡覺也在說話。說話的內容有錯亂的,有自言自語的,有發狂語的,有說個不停的,也有語無倫次的,這些不同的表現都顯示出體內熱的輕重程度。
總的來說,熱邪侵入胃部,導致身體水分耗盡,糞便乾燥,必定會出現譫語。經典上說:「邪氣過盛就會導致實證」,實證就會出現譫語。
4. 動氣
動氣者,築築然跳動者是也。蓋因其人素有積氣,偶感傷寒,醫者妄施汗吐下法,致動其氣,隨臟所主,而見於臍之左右上下,是皆真氣不足。動及當臍者,以脾為中州,發汗吐下,先動脾氣,故不待言之也。故真氣內虛,臟氣不治,慎不可汗下也。又有腎臟之氣內虛,水結不散,氣與水搏,即發奔豚,通宜理中去朮加桂。
以術能燥腎水而閉氣,桂能泄奔豚故也。
白話文:
所謂「動氣」,是指身體內部出現像脈搏一樣跳動的感覺。這通常是因為這個人本來就體內有氣滯的問題,又剛好感染了風寒,醫生又胡亂使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導致氣機擾動。這些擾動的氣會隨著它所屬的臟腑,表現在肚臍的上下左右。這些情況都表示身體的真氣不足。如果跳動的感覺出現在肚臍附近,那是因為脾臟位居身體中央,發汗、催吐、瀉下等方法會先影響到脾氣,這是不用多說的。所以,當身體真氣不足,臟腑氣機失調時,絕對不可以再使用發汗、瀉下的方法。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腎臟的氣虛弱,導致體內的水液無法正常代謝而積聚,氣與水搏鬥就會產生奔豚(一種自下腹部上衝的氣逆感覺)。治療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理中湯,去掉白朮並加入桂枝。白朮會使腎水乾燥,反而使氣鬱結;桂枝則可以疏通奔豚的氣逆,所以要用桂枝來代替白朮。
5. 瘛瘲
瘛者,筋脈急也。瘲者,筋脈緩也。急則引而縮,緩則縱而伸,或伸動而不止,名曰瘛瘲,俗謂之搐是也。然瘛瘲者,風痰也。故癲癇則瘛瘲焉。傷寒瘛瘲者,皆由汗下之後,脾土受傷,肝木時旺,肺金不能制之。是以木生火,火生熱,熱生風,風火交煽,則手足動搖而搐搦也。
傷寒至此,可謂危矣。治須平木降火,佐以和血脈、祛風痰之劑。倘勢稍減,症可治也。
白話文:
瘛指的是筋脈肌肉的拉緊僵硬。瘲指的是筋脈肌肉的鬆弛無力。拉緊的時候會牽引收縮,鬆弛的時候會舒展伸長,有時候伸展抖動不停,這種情況就叫做瘛瘲,民間俗稱抽搐。會發生瘛瘲,通常是因為風邪和痰液阻滯。所以癲癇發作的時候就會出現瘛瘲的症狀。而傷寒引起的瘛瘲,多半是因為發汗或使用瀉藥之後,脾胃的功能受損,導致肝氣過於旺盛,肺的功能無法制約肝木。這樣一來,肝木生火,火生熱,熱產生風,風火相互助長,就會使得手腳抖動抽搐。
傷寒發展到這種程度,情況就很危險了。治療上要平息肝木、降瀉火熱,再輔助調和氣血、祛除風痰的藥物。如果病情稍微減輕,這個病還是可以醫治的。
6. 鬱冒
郁者,為鬱結而氣不舒。冒者,為昏冒而神不清。世謂之昏迷者是也。經曰:諸虛乘寒,則為鬱冒不仁。又曰:冒家汗出自愈。由此觀之,鬱冒為虛寒可知矣。若少陰病,下利而頭眩,時時自冒者,又為死證,謂其虛極而脫也。觀其若是,幸毋忽焉。
白話文:
所謂的「鬱」,是指氣機鬱滯、無法舒暢;「冒」,是指頭腦昏沉、神志不清,世俗所說的昏迷就是指這種狀況。《黃帝內經》說:「各種虛弱體質的人,一旦又受到寒邪侵襲,就會發生氣機鬱滯、昏迷不仁的狀況。」又說:「出現昏冒症狀的人,如果能發汗,就會自然痊癒。」從這些說法來看,「鬱冒」這種情況,可以得知是屬於虛寒的表現。若是少陰病患者,出現腹瀉又頭暈,而且時常有昏冒的現象,這就屬於危險的死症,表示身體虛弱到了極點而將要脫陽。看到這種情況,務必不要輕忽啊!
7. 自利
自利者,不經攻下而自然泄瀉者是也。然有協熱、協寒之別,須當明辨之。夫協熱者,即表邪傳裡,裡虛協熱,而自下利者是也。又有不應下而誤攻之,內虛協熱,亦為下利者是也。協寒者,即三陰經病。協熱利者,臍下必熱,渴欲飲水,泄下黃赤,發熱後重,脈數者是也。
協寒利者,臍下必寒,自利不渴,泄下清穀,脈微,惡寒者是也。蓋傷寒自利多種,須識陰陽二字。如三陽下利,則身熱。太陰下利,則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則身涼無熱。此確論也。大抵傷寒下利,挾太陽脈證,便不得用溫藥。俗醫但見下利,便作陰症,而用溫熱之藥,其不發黃生斑也,幾希。
至若下利而有頭疼,腰痛,肌熱,目疼,鼻乾,脈長者是也,此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主之。若下利而有頭疼,胸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脈弦而嘔者,此太陽少陽合病也,柴苓湯主之。若下利而有身熱,脅痛,往來寒熱,或乾嘔,脈弦而長者,此陽明少陽合病,承氣湯主之。
若脈不弦者順,脈弦者逆也。若風邪入胃,木來侮土,故令暴下。其治法,或溫或攻,或清下焦,或利小便,切不可發汗耳。設或下利而發熱,下利而厥逆,下利而肺實,下利而煩躁不得眠,皆不可治也。
傷寒下利,十有六七,俗人不識,呼為漏底,遽用溫燥止澀之劑以助邪,變為危症,深可哀憫。
白話文:
所謂的「自利」,指的是沒有經過藥物攻下,就自然發生腹瀉的狀況。但這種腹瀉又分為「協熱」和「協寒」兩種不同的情況,必須要仔細分辨。
所謂「協熱」,指的是表面的邪氣傳入體內,導致體內虛弱,虛火內生,因而產生腹瀉。另外,也有不應該使用攻下藥,卻誤用了,造成體內更加虛弱,虛火內生,也可能引發腹瀉。而「協寒」,指的是三陰經發生病變所導致的腹瀉。
協熱的腹瀉,通常會感到肚臍以下發熱,口渴想喝水,排出的糞便呈現黃色或紅色,發熱後會感到肛門有下墜感,脈搏也會比較快。
協寒的腹瀉,通常會感到肚臍以下寒冷,腹瀉但不口渴,排出的糞便中帶有未消化的食物,脈搏微弱,且會感到怕冷。
總的來說,傷寒引起的腹瀉有很多種,必須要辨別陰陽這兩種屬性。像是三陽經的腹瀉,身體會發熱;太陰經的腹瀉,手腳會溫熱;少陰經和厥陰經的腹瀉,身體則會感到涼而沒有發熱。這是很明確的判斷依據。
大體上,傷寒引起的腹瀉,如果同時出現太陽經的脈象和症狀,就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一般庸醫看到腹瀉,就認為是陰虛的症狀,而使用溫熱的藥物,這樣很容易導致病情惡化,出現黃疸或斑疹。
如果腹瀉同時伴隨頭痛、腰痛、肌肉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脈搏長等症狀,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的表現,可以用葛根湯來治療。如果腹瀉同時伴隨頭痛、胸悶、口苦、咽喉乾燥、或時冷時熱、脈象呈現弦且有嘔吐的症狀,這是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的表現,可以用柴苓湯來治療。如果腹瀉同時伴隨身體發熱、脅肋疼痛、時冷時熱、或乾嘔、脈象呈現弦而長的症狀,這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的表現,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
如果脈象不呈現弦的樣子,病情就比較順利,如果脈象呈現弦的樣子,病情就比較危險。另外,如果風邪侵入胃部,導致木氣過盛而克制土氣,就會造成突然的腹瀉。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溫補、攻下、清除下焦的熱邪、或利尿的方法,但絕對不能使用發汗的方式。
如果腹瀉同時伴隨發熱、手腳冰冷、肺實、煩躁失眠等情況,這些都是無法醫治的危險症狀。
傷寒引起的腹瀉,十之八九都會出現,一般人不懂得分辨,就把它稱為「漏底」,急著使用溫燥收斂止瀉的藥物,反而會助長邪氣,使病情更加危險,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