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心下滿

附結胸,痞氣,臟結

心下滿者,謂正當心下高起滿硬者是也。若不經下後而滿,則有吐下之殊。若下後而滿,則有結胸痞氣之別。一云:實邪留結,則為硬為痛,名結胸也。虛邪留滯,則為痞滿,滿而不痛,名虛痞也。經云: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於裡,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氣。

病發於陽者,謂身熱惡寒也,應宜發汗。若早下之,則表邪乘虛而入,結於心下,而為結胸也。病發於陰者,謂無熱惡寒也,先宜解表。若早下之,則邪氣入於中焦,而為痞氣。是以結胸、痞氣等症,皆因下早而成,當分大、小、寒、熱、水五者以治之。若不按而痛,或腹臍堅硬,手不可近者,大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心下滿,按之方痛者,小結胸也,小陷胸湯主之。懊憹滿悶,身無熱者,寒結胸也,三物白散,或枳實理中湯主之。懊憹煩躁,舌上燥渴者,熱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心下怔忡,頭微汗出,身無大熱,揉之汩汩有聲者,水結胸也,小半夏茯苓湯主之。大抵結胸與痞,皆應下之。

若表未解,不可攻之。仲景曰:當先解表,待表解乃可攻之,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一說:治痞服瀉心不愈,然後可用陷胸下之。節庵曰:結胸因下早而成,若未經下,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症雖滿悶,尚在於表,只須小柴胡湯加枳桔可也。世醫但見心下滿,便呼為結胸,輒用瀉利之藥,反成真結胸有之也。

設或結胸症,煩躁者,不治。臟結者,其症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仲景無治法,故曰臟結者,死。

一切結胸等症,先用枳桔以寬其氣,外用姜渣揉熨法甚良。

白話文:

心下滿,指的是在心口下方(胃脘部)出現隆起、飽滿且堅硬的感覺。如果沒有經過瀉下的治療就出現這種滿脹感,可能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導致。如果是瀉下治療後出現滿脹感,則需要區分是結胸還是痞氣。

一種說法認為,實邪(外邪入侵體內,屬實證)滯留在體內,就會產生堅硬和疼痛的感覺,這叫做結胸。虛邪(因虛弱而產生的邪氣,屬虛證)滯留在體內,則會產生痞滿,感覺脹滿但不痛,這叫做虛痞。

醫書上說:病發於陽(指發熱、怕冷等表證),反而用瀉下藥治療,熱邪就會進入體內,導致結胸。病發於陰(指無發熱、怕冷等陰證),反而用瀉下藥治療,就會導致痞氣。

所謂病發於陽,指的是身體發熱、怕冷,這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表邪就會趁機進入體內,結聚在心口下方,形成結胸。所謂病發於陰,指的是沒有發熱、怕冷,應該先用解表的方法治療。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邪氣就會進入中焦(脾胃),形成痞氣。因此,結胸、痞氣等症狀,都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藥造成的。治療時要區分是大、小、寒、熱、水這五種情況。

如果按壓心口下方會痛,或腹部、肚臍周圍堅硬,手不能靠近,這是大結胸,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心下滿,按壓時才感到疼痛,這是小結胸,可以用小陷胸湯治療。如果感到煩悶、脹滿,身體沒有發熱,這是寒結胸,可以用三物白散或枳實理中湯治療。如果感到煩躁、口渴、舌頭乾燥,這是熱結胸,可以用大陷胸湯治療。如果心悸、頭部微微出汗,身體沒有明顯發熱,按揉時有水聲,這是水結胸,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治療。

總的來說,結胸和痞氣都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但是,如果表證還沒解除,就不能使用瀉下藥。醫聖張仲景說:應該先解除表證,等到表證解除後才能使用瀉下藥。解表應該用桂枝湯,治療痞滿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另一種說法是,治療痞滿用瀉心湯沒有效果,才可以考慮用陷胸湯瀉下。

節庵說:結胸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藥造成的。如果沒有經過瀉下治療就出現的,就不是結胸,而是表邪傳入胸中,還沒深入腑臟,症狀雖然是滿悶,但仍然屬於表證,只需要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就可以了。現在的醫生,只要看到心口下方滿脹,就說是結胸,隨意使用瀉下藥,反而會造成真正的結胸。

如果結胸症狀,同時出現煩躁,就無法治癒。臟結,症狀和結胸相似,但飲食正常,並且時常腹瀉,醫聖張仲景沒有相關的治療方法,所以說臟結是絕症。

對於一切結胸等症,可以先用枳殼、桔梗來寬胸理氣,外用薑渣熱敷的方法效果很好。

2. 腹滿

腹滿者,腹中脹滿也。脾為中央土,所以腹滿者,多屬太陰症也,當分虛實而治。經曰:腹滿不減者,為裡實,當下之。腹滿時減者,為裡虛,當溫之。然腹滿雖為里症,亦有淺深之別。經曰: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未可下。是未全入腑也。若大滿,大實,堅硬,燥屎,日數雖少,當下之。

是邪氣已入腑也。若陽邪陷內而為腹脹,則口燥咽乾。陰寒入里而為腹脹。則吐利厥逆。一說:腹脹滿者,正虛邪勝,陰陽不和,清濁相混,用桔梗半夏湯最良。

白話文:

腹脹滿,指的是肚子裡面脹脹的感覺。脾臟在中醫理論中屬於中央的土,所以腹脹滿多半屬於太陰病症,需要區分虛實來治療。醫書上說:「腹脹滿的情況沒有減輕,屬於裡實證,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腹脹滿的情況時好時壞,屬於裡虛證,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然而,腹脹滿雖然屬於裡證,也有深淺的區別。醫書上說:「外表的病症已經解除了,但肚子裡面的不適還沒消除,如果不是脹滿得很厲害,就不可以隨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這表示病邪還沒有完全進入腑。如果腹脹滿得很厲害、很實在、肚子摸起來很硬、有便秘、即使排便次數不多,也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這表示病邪已經進入腑了。如果是陽性的邪氣侵入體內,導致腹脹,就會有口乾舌燥、喉嚨乾痛的症狀。如果是陰寒的邪氣侵入體內,導致腹脹,就會有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的症狀。另外一種說法是:腹脹滿的人,通常是身體的正氣虛弱、邪氣旺盛,導致陰陽失調、清濁混亂,這時候用桔梗半夏湯效果最好。

3. 少腹滿

少腹滿,即臍下滿也。若胸中滿,皆為邪氣,而非物。今少腹滿,則為有物,而非邪氣。茲若腹中滿者,則有為之燥屎矣。經曰: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當出不出,積而為滿。是知在上而滿者,氣也。在下而滿者,物也。所謂物者,溺與血也。如小便利者,則為蓄血也。小便不利者,乃為溺澀之症,此攻血、滲利,宜分兩途。

白話文:

小腹脹滿,就是肚臍下方的部位脹滿。如果胸口脹滿,通常是邪氣導致,而不是有實質的東西積聚。但現在小腹脹滿,則代表有實質的東西積聚,而不是邪氣作祟。如果腹部脹滿,則可能是因為有乾燥的糞便積存。經典醫書說:「清陽之氣會從上竅(如眼睛、耳朵等)排出,濁陰之氣會從下竅(如大小便處)排出。」如果該排出的沒有順利排出,積聚久了就會造成脹滿。由此可知,在上方(胸部)感到脹滿通常是氣機不暢導致,在下方(小腹)感到脹滿則通常是有東西積聚。所謂的「東西」,指的就是小便和瘀血。如果小便順暢,就可能是因為有瘀血積聚。如果小便不順暢,那就是小便不通暢的症狀。對於這兩種情況,治療方法應該有所區別,前者應該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後者應該用滲濕利尿的方法。

4. 腹痛

腹痛,皆因邪氣入里,與正氣相搏故也。經曰:諸痛為實。又曰:病隨利減。此則言其實也。若虛而作痛者,豈可一例視之乎?大凡不可按,不可揉者,實也。可按,可揉者,虛也。時痛時止者,虛也。痛無休息者,實也。陽邪傳裡,裡氣作實,腹痛,大便硬者,實也。陰邪入里,裡氣停寒,腹痛瀉利者,虛也。

脈來滑大有力者,實也。弦細無力者,虛也。又當分其大、小、少三腹而治之。大腹痛者,即心腹痛也,為有寒邪食積,屬太陰。小腹痛者,即臍腹痛也,為有熱邪燥屎,屬少陰。少腹痛者,即臍以下丹田穴痛,為有瘀血結溺,屬厥陰。若陽邪傳裡而腹痛不常,當以辛溫之劑和之,小建中湯之類。

若陰寒入里而腹痛,則痛無休時,常欲作利,當以熱劑溫之,如附子理中湯之類。若燥屎,譫語,不大便,腹滿而痛者,宜以藥下之,如承氣湯之類。

白話文:

腹痛,都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入體內,與身體的正氣互相搏鬥所引起的。醫書上說:「各種疼痛都屬於實證。」又說:「病症隨著排泄通暢而減輕。」這就是在說實證。如果是虛弱引起的疼痛,怎麼能用同樣的方式看待呢?一般來說,不能按壓、不能揉捏的疼痛,屬於實證。可以按壓、可以揉捏的疼痛,屬於虛證。時痛時止的,屬於虛證。疼痛沒有停歇的,屬於實證。陽性邪氣進入體內,使體內氣機變得壅實,導致腹痛、大便乾硬的,屬於實證。陰性邪氣進入體內,使體內氣機停滯寒冷,導致腹痛、腹瀉的,屬於虛證。

脈象來得滑大有力的,屬於實證。脈象細弱無力的,屬於虛證。還要區分上腹部、中腹部、下腹部這三個部位來治療。上腹部疼痛,也就是心口到胃脘的疼痛,是因為有寒邪或食物積滯,屬於太陰病。中腹部疼痛,也就是肚臍附近的疼痛,是因為有熱邪導致大便乾結,屬於少陰病。下腹部疼痛,也就是肚臍以下丹田穴附近的疼痛,是因為有瘀血阻滯、小便不暢,屬於厥陰病。如果是陽邪侵入體內導致腹痛不頻繁的,應當用辛溫的藥方來調和,比如小建中湯之類的方子。

如果是陰寒侵入體內導致腹痛,疼痛持續不停,經常想腹瀉,應當用溫熱的藥方來溫養,比如附子理中湯之類的方子。如果是由於大便乾燥、胡言亂語、大便不通、腹部脹滿疼痛,應當用藥瀉下,比如承氣湯之類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