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盜汗

盜汗者,謂睡去則出,醒來則止。然雜病盜汗,責其陽虛。傷寒盜汗,由邪氣在半表半裡使然也。何則?以邪氣在表,干於衛中,則自然汗出。此則邪氣侵行於里,外連於表,睡則衛氣行里,表中陽氣不致,津液得泄,故睡則汗出。覺則氣散於表,而汗止矣。且自汗有虛有實,而盜汗悉皆和表而已。

白話文:

所謂盜汗,指的是睡著時出汗,醒來後汗就停止的現象。但若是因為其他疾病引起的盜汗,多半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所導致。若是傷寒引起的盜汗,則是因為邪氣停留在半表半裡的部位所造成的。為什麼呢?因為邪氣在表,干擾到衛氣運行,自然就會出汗。而盜汗則是邪氣侵入體內,卻又與體表相連,睡著時衛氣運行於體內,體表的陽氣無法到達,體內的津液因此外洩,所以睡著時會出汗。醒來後,氣散發到體表,汗也就停止了。而且,自汗有虛證也有實證,但盜汗則都是由於體表無法固攝所導致的。

2. 頭汗

頭者,諸陽之會,邪搏諸陽,津液上湊,則汗見於頭也。若邪熱內蓄,蒸發腠理,遍身汗出,謂之熱越。今瘀熱在裡,不能發越,熱蒸於陽,故令頭汗出也。何者?以三陰之經,至頸而還,不循於頭,獨諸陽脈上循於頭耳。夫頭汗出者,五內乾枯,津液衰少,慎不可再汗也。

一云:將欲發黃,先出頭汗。則頭汗之症,發黃症也,治宜清理濕熱。又有水結而頭汗出者,宜溫散水氣。若半表半裡而頭汗出者,當和營衛。其或瘀熱在裡,或熱入血室,並虛煩之症,皆令頭汗。或吐或下,以去其邪。設或小便不利,濕家下後,又為陽脫,而不可治也。

白話文:

頭部是所有陽氣匯聚的地方,當外邪侵犯陽氣,導致津液向上聚集,就會在頭部出現汗水。如果邪熱積聚在體內,蒸發體表的皮膚紋理,使得全身出汗,這就稱為「熱越」。現在是體內有瘀熱,無法向外發散,熱氣蒸騰到頭部,所以導致頭部出汗。為什麼呢?因為三陰經脈走到頸部就返回,不會再往頭部走,只有陽經脈會向上運行到頭部。如果頭部出汗,表示五臟精液已經耗盡、津液衰少,絕對不可以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

另一種說法是,將要發黃疸病時,會先出現頭部出汗。所以頭部出汗這種症狀,也可能是黃疸病的徵兆,治療應該以清除濕熱為主。另外,也有因為水液停留在體內,導致頭部出汗的,這時應該用溫散的方式來去除水氣。如果頭部出汗的狀況是屬於半表半裡的病症,就應該調理營衛。還有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瘀熱,或是熱邪進入血室,加上虛煩的症狀,這些都會導致頭部出汗。可以用催吐或通下的方式,來去除體內的邪氣。如果小便不順暢,體內有濕氣的人在用通下法後,又會造成陽氣脫失,那就無法治療了。

3. 手足汗

手足,即四肢也。四肢,乃諸陽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是陽明之症也。然有自汗出,有頭汗出,有手足汗出者,悉屬陽明也。何者?若一身汗出,謂之熱越,是熱外達者也。若頭汗出,是熱不得越,而熱氣上達者也。今手足汗出,為熱聚於胃,逼其津液,而旁達於四肢者也。

或謂熱聚於胃,故手足汗出矣,而寒聚於胃,獨無汗出者何故?經曰:蘊熱,則燥屎,譫語,手足汗出者,承氣湯主之。挾寒則水穀不分,手足冷,汗自出者,理中湯主之。是以有承氣、理中之不同。

白話文:

手和腳,也就是四肢。四肢是所有陽氣的根本,而胃主導四肢的機能。手腳容易出汗,屬於陽明經的病症。然而,有全身都出汗的,有頭部出汗的,也有手腳出汗的,這些都屬於陽明經的病症。為什麼呢?如果全身都出汗,叫做熱外散,是熱往外排出的現象。如果是頭部出汗,是熱無法往外散,而熱氣往上衝的現象。現在手腳出汗,是因為熱聚集在胃部,逼迫體內的津液,而向四肢外散發出來的緣故。

有人說,熱聚集在胃部,所以手腳出汗;但寒氣聚集在胃部,為什麼就沒有出汗的現象呢?醫書上說:「體內蘊積熱氣,就會造成大便乾燥、胡言亂語、手腳出汗等症狀,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而「體內夾雜寒氣,就會導致水穀不分、手腳冰冷、汗水自己流出來等症狀,可以用理中湯來治療。」這就是使用承氣湯和理中湯的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