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陰虛論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則變,陰動則合,而生五行,各稟其性。惟人得備形氣之正,所受天地氣生。陽氣為氣,陰氣為血,身中之神,元氣之根。根於內者,名曰神機。根於外者,名曰氣立。與天地參而在氣交之中,隨天地之氣以升降浮沉。陽實陰虛,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所與天地日月、四時盈虛並同。

白話文:

太極運動而產生陽氣,靜止而產生陰氣。陽氣運動就會發生變化,陰氣運動就會聚合,而生出五行,每種五行都稟承各自的性質。只有人具備了完善的形體和正氣,才能接受天地所生的氣。陽氣化為氣,陰氣化為血,體內的精氣是元氣的根本。根植於內部的,稱為神機。根植於外部的稱為氣立。天地交合於氣交之中,順應天地之氣的運轉而升降浮沉。陽盛陰衰,氣通常有餘,血通常不足,與天地日月、四時的盈虧變化相同。

陰平陽秘,形志以寧。陽本在外,為陰之衛。陰本在內,為陽之守。性惑物感,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至病作。惡寒非寒,惡熱非熱,證類實邪,此實陰虛發熱。熱乃火動,有君相之別。相火,所謂龍雷天火。君火,所謂人火。暑熱故火乃有二,備於六氣。

白話文:

陰氣平和,陽氣潛藏,身體和精神得以安寧。陽氣原本在人體外部,是陰氣的保護罩。陰氣原本在人體內部,是陽氣的守護者。如果精神受到誘惑、受到外界的刺激,精神外放,慾望無節制,就會導致陰氣耗散,陽氣失去依附,從而產生疾病。

感到寒冷但不是真的寒冷,感到發熱但不是真的發熱,這些症狀實際上是邪氣入侵,這是由於陰虛而發熱。發熱是由於火氣活動所致,火氣有君火和相火之分。相火,就是所謂的「龍雷天火」。君火,就是所謂的「人火」。因為暑熱,所以火氣有兩種,這兩種火氣都包含在六氣之中。

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名曰君火。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目動而見,謂之相火。天以此火而為陽氣,以生萬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氣衝和,助我元氣。元氣不足,相火獨盛。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一負,乃致陰虛火動,五亂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橫,迭相為制,母子背違。

白話文:

從名稱來說,形體和氣息互相產生,對應著五行,稱為君火。從位置來說,產生於虛無,守住位置接受命令,眼睛一動就能看到,稱為相火。天用這種火生成陽氣,用來催生萬物。人用這種火來生成自身。正氣平和,協助自身的元氣。元氣不足,相火就會獨盛。火和元氣,不能同時存在。一方勝過一方,就會導致陰虛火旺,五臟失調,金衰木盛,土虛水氾濫,互相牽制,母子關係失和。

陽強不密,陰氣乃離。府藏經絡,偏實偏虛,遂失其正,邪悉由矣。虛邪外入,實邪內起,取經治正,補瀉所宜。肝主疏泄,腎司閉藏。肝為相火,有瀉無補。腎為真水,有補無瀉。水火變病虛實。所以夏月陽極,其本陽虛,水多火少,陰實陽虛。甚至傷寒,病未傳變,初治責虛。

白話文:

陽氣強盛而疏散,陰氣就會離散。臟腑經絡出現偏盛偏衰的情況,便失去了平衡,邪氣就會因此而產生。虛弱的邪氣從體外入侵,實熱的邪氣在體內產生,需要根據經絡上的病理位置進行辨證治療,採用補瀉的方法來調整。

肝臟主導疏通泄降,腎臟主導封藏斂藏。肝臟屬於相火,只能瀉不能補。腎臟屬於真水,只能補不能瀉。水火失調會導致虛實病變。

所以夏季陽氣達到極盛,但本質上陽氣虛弱,水多火少,造成陰實陽虛。甚至會出現傷寒,疾病未曾傳變,初期治療時應重視虛證。

傷寒祛寒助陽,暑病清暑益氣。虛者十補,勿一泄之。卻邪養正,平則守常。陽動陰靜,五行之機。根本化源,由乎水土。水為物元,土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遞相濟養,是為和平,生化不已。若交互克伐,變亂失常,鬱而無伸,甚而無制,造化息矣。

白話文:

治療寒症時要祛寒助陽,治療暑病時要清暑益氣。身體虛弱的人要以補為主,不要瀉。驅除邪氣,養護正氣,身體平衡就能保持健康。陽氣活動,陰氣靜止,這是五行相生的原理。身體的根本在於水土。水是萬物的源頭,土是萬物的母親。人能自己養護身體,滋養根本,互相幫助,就能維持健康,生生不息。如果互相剋伐,失去平衡,鬱結得不到舒展,甚至失去了控制,那麼身體的造化就會停止。

2. 腸澼下血

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則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為䐜滿,為飧泄,久為腸澼。腸澼者,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泄桶湧出。又有藏毒,乃風暑熱蘊毒臟腑,而下瘀血。腸風,乃風邪入臟,而下清血。糞前為近血,糞後為遠血。宜升補陽明,不可純用寒涼,須知寒因熱用之法,酒浸炒芩連槐花升麻秦艽白朮、四物、歸脾之類。果是風邪,加荊芥、防風。

邪減收澀,用烏梅地榆。溫散,加炒乾姜。

白話文:

如果飲食不注意規律,生活作息不正常,就會暗中受到影響。這種暗中的影響侵入五臟,導致腹脹、腹瀉,長期下來就會形成腸澼。腸澼是指水穀和血液混雜,像從漏桶湧出一樣。還有藏毒,是風暑熱的毒邪蘊積在臟腑,導致血瘀。

腸風是指風邪進入臟腑,導致清血(大便)排出。糞便前部分的血色較深,後部分血色較淺。治療時應該升補陽明經,不能只用寒涼的藥物。要了解用寒藥治療熱病的方法。可以用酒浸炒過的黃芩、連翹、槐花、升麻、秦艽、白朮、四物湯、歸脾湯等藥物。如果是風邪引起的,可以加荊芥、防風。

3. 治脾腎要知燥潤得宜

大抵人之虛,多是陰虛火動,脾胃衰弱。真陰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雖喜燥,然太燥則草木枯槁。水雖喜潤,然太潤則草木濕爛。是以補脾胃及補腎之劑,務在燥潤得宜,隨病加減為妙。

白話文:

一般來說,人的身體虛弱,大多是因為陰虛火旺、脾胃功能虛弱。真正的「陰」指的就是水,而「脾胃」指的就是土。土雖然喜歡乾燥,但過於乾燥,草木就會枯萎。水雖然喜歡濕潤,但過於濕潤,草木就會腐爛。因此,補脾胃和補腎的藥方,要做到既能乾燥,又能濕潤,靈活加減,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4. 經論要旨

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相為用也。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白話文:

氣的升降就像天地之間的相互作用。天氣降下來,氣流在地表。地氣升上去,氣騰到天上。所以,高低互相召喚,升降互相依賴。氣體出入停止,神識就會消散。升降停止,氣就會孤立而危險。

出入,謂喘息也。升降,謂化氣也。夫毛羽倮鱗介及飛走蚑行,皆生氣根於身中,以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然金玉土石溶延草木,皆生氣根於外,假氣以成立主持,故曰氣立。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至壯老,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白話文:

呼吸吐納稱為出入,氣化運轉則稱為升降。毛髮、羽毛、皮毛、鱗片、介殼,以及飛翔、奔跑、爬行等動物,它們的生機都源於自身,是它們活動的根本,所以叫做神機。然而金、玉、土、石、溶液、延年草木,它們的生機則來自外部,藉由氣來維持自身,所以叫做氣立。因此,沒有呼吸吐納,就無法生長壯大、衰老死亡;沒有氣化運轉,就無法生長、化生、收藏。所以升降出入,萬物皆不可或缺。

包藏生氣,皆謂生化之氣觸物然。夫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竅豎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往復於中,何以明之?則壁窗戶間,兩面同之,皆承來氣衝擊於人,是出入氣也。夫陽升則井寒,陰升則水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氣所礙也。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

白話文:

蘊藏著生氣的地方,都被認為是生化之氣接觸到物體而產生的現象。橫著的孔竅,都有出入往來的氣息;豎著的孔竅,都有陰陽升降的氣息,它們在中脈裡往返迴流。怎麼證明呢?比如說牆壁、窗戶之間的縫隙,兩面都一樣,都是承接外來的氣息衝擊到人身上,這就是出入的氣息。

陽氣上升,井水就會變冷;陰氣上升,水就會變暖。把東西扔到井裡,或者樹葉從空中落下,飄飄悠悠不著急,都是因為受到上升氣息的阻礙。把一根空管子裝滿水,用手指捏住管口並懸掛起來,水就不會漏出來,因為沒有上升的氣息,水就無法下降。

空瓶小口,頓溉不入,為氣不入而不能入。由是觀之,升無不降,降無不升。無出則不入,無入則不出。有識無識,有情無情,去出入升降而云存者,未之有也。故曰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白話文:

空瓶的開口很小,一下子倒水進不去,是氣體不進去所以水也進不去。由此可見,升不論先後必定伴隨降,降不論先後必定伴隨升。沒有排出就不會進來,沒有進來就不會排出。有意識或無意識,有情感或無情感,脫離了進出升降而談論存在,是不存在的。所以說升降出入,任何器物都具備。

元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黃氣際空,土始生也。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已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藏六府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白話文:

當先天元氣凝聚在空中時,水氣便開始產生。赤色氣體散佈空中時,火氣便開始產生。青色氣體飄浮在空中時,木氣便開始產生。白色氣體橫穿空中時,金氣便開始產生。黃色氣體升騰在空中時,土氣便開始產生。

人生十歲時,五臟開始確定位置,氣血已經貫通,氣息在下部,所以喜歡走動。二十歲時,氣血旺盛,肌肉正在生長,所以喜歡奔跑。三十歲時,五臟位置確定,肌肉堅實,氣血充盈,所以喜歡散步。四十歲時,五臟六腑都達到鼎盛並保持平衡,皮膚開始鬆弛,容顏衰老,頭髮開始變白,身體狀況平穩不衰落,所以喜歡坐著。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衰,苦憂思,血氣懈惰,故好臥也。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白話文:

五十歲時,肝氣開始衰弱,肝臟組織變薄,膽汁分泌減少,視力開始模糊。

六十歲時,心氣衰退,容易憂慮悲傷,血氣運行遲緩,所以喜歡睡覺。

七十歲時,脾氣虛弱,皮膚變得乾燥。

八十歲時,肺氣衰退,魂魄分離,所以語言容易出錯。

九十歲時,腎氣枯竭,臟腑經絡虛空。

一百歲時,五臟都虛弱,神氣都散去,只剩下身體軀殼而身故。

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夫人之生,惟精與氣。為毛骨血肉者,精也。為呼吸冷熱者,氣也。然人為萬物之靈,非木石比,故其精其氣,莫不各有神焉。

白話文:

生命的來源稱為精,兩個精子結合稱為神,隨著神而來去的是魂,與精一起出入的是魄,能夠適應萬物的是心,心裡有所記憶的是意,意的停留就是志,由於志而有所變化的是思,由於思而產生遠大的嚮往的是慮,由於慮而處理事物的是智。人的構成,本質上只有精和氣。毛骨血肉是由精組成的,呼吸和冷熱是由氣組成的。但是人為萬物之靈,不同於木石,因此人體的精和氣都各有所屬的神。

精之神為之魄,氣之神為之魂。耳目所以視聽者,魄之為也。此心之所以思者,魂之為也。合魂與魄,乃陰陽之神,而理實貫具乎其中。惟其魂魄之中,有理具焉。是以靜則為仁義禮智之性,動則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情,胥此出也。夫虛靈不昧,曰人只有個魂與魄。人之記事,自然記得底是魄。

白話文:

精的靈魂稱為魄,氣的靈魂稱為魂。耳和眼睛可以視聽,這是魄的作用。心可以思考,這是魂的作用。魂和魄結合,就成為陰陽之神,其中包含著實際的道理。由於魂魄之中有道理。因此,靜靜地時會產生仁義禮智的本性,運動時會產生惻隱、羞惡、恭敬、是非的情感,這些都出自於此。人有靈性而不會昏昧,這就是說人只有魂和魄。人記住事情,自然記得的是魄的作用。

如會任地搜索思量底是魂,日長一日。魄是稟得來合下任的。如月之光彩是魂,無光彩處是魄,魄亦有光,但是藏在裡面。又曰:氣之呼吸為魂,耳目,精明是藏在裡面。如今人聽得事,何嘗是去聽他,乃是他自入耳邊來,因透諸心,便記得,此是魄。魄主受納,魂主經營。

白話文:

如果在任脈和地脈中尋找、思考的是魂,那天的時間會一天天地變長。而地脈中的物質是按照任脈中的物質來的。就像月亮的光彩是魂,沒有光彩的地方是地脈中的物質。地脈中的物質也有光彩,但被藏在裡面。

此外,還有另外一說:呼吸之氣是魂,而聽覺、視覺、思維的敏捷性則是藏在裡面。現在人聽事情,並不是自己主動去聽,而是因為聲音自己跑進耳朵,然後通過大腦,就記住了。這是地脈中的物質在發揮作用。地脈中的物質負責接受信息,而魂負責運作和思考。

故魄屬陰,魂屬陽。陰凝靜,陽散發。人之面,備耳目口鼻舌,猶天之五行也。腹備肝肺脾腎心,猶地之五行也。耳鼻縱而孔竅凹,靜而陰也。目口橫而睛舌凸,動而陽也。腎屬耳,肺屬鼻,反動而為陽。肝屬目,脾屬口,反靜而為陰。心舌居動靜之間,而心聲形於舌,舌音發於心,是心舌者,又為一身之主也。

白話文:

因此,魄屬於陰,魂屬於陽。陰性寧靜,陽性散發。人的面部,具備耳目口鼻舌,就像天上的五行一樣。腹部具備肝肺脾腎心,就像地上的五行一樣。耳鼻縱向排列,孔竅凹陷,是靜而陰性的。眼睛和嘴巴橫向排列,眼睛凸出,嘴巴凸起,是動而陽性的。腎臟對應耳,肺臟對應鼻,它們的運動反而是陽性的。肝臟對應眼睛,脾臟對應嘴巴,它們的靜止反而是陰性的。心和舌處於動靜之間,而心的聲音表現在舌頭上,舌頭的發音來自於心,所以心和舌又是人體的主宰。

然頂圓而額方,天地定位也。鼻岳聳而口淵深,山澤通氣也。眼外耀而舌下津,水火不相射也。喉出響而耳收聲,雷風相薄也。此皆與天地造化相肖也。

白話文:

頭頂圓潤,前額方正,這象徵著天地之位已確定。鼻樑高聳,嘴巴深邃,這代表著山川與湖澤之間的氣息相通。眼睛明亮,舌頭下方有津液分泌,這是水火不相剋的徵兆。喉嚨能夠發出聲音,耳朵能夠聽見聲音,這是雷電與風暴彼此激蕩的現象。這些特徵都與天地之間的運作法則相呼應。

夫天即氣,地即血。天包地,氣載血。今人骨肉藏府,皆血也,魄也。神機靈運,皆氣也,魂也。人死乃魂去魄存,氣散血尚聚也。是以貴養氣,氣降氣轉耗也。

白話文:

天就是氣,地就是血。天包圍著地,氣承載著血。人的骨頭、肌肉和內臟,都是血,也是魄。神明機敏的運作,都是氣,也是魂。人死後魂離魄存,氣散了但血還留著。因此要重視養氣,因為氣會下降,氣轉就會耗盡。

人身之天為首,而一身之氣自流行貫通,脈絡相連。如耳目口鼻,為氣之出入,皆在於首,而其為氣,必自下而上,故目如日月,而五藏皆屬之,豈非自地而起乎?天包地,地之上下有天,天之氣循環轉旋,無一息之停止。如人身自腹以上為天,腹之下為地,人身之氣,自足之湧泉而起,至於頭頂,又降而下,循環不窮。然謂之陰陽,亦以其上下言之爾。

天氣在地下者,為陰;在地上者,為陽。其為形,雖有陰陽之殊,其為氣則一也。

白話文:

人體的頭部像天空,而身體的氣息自然地流通貫通,血管經脈相互連接。比如耳、目、口、鼻,是氣出入的地方,都位於頭部,而氣必然從下往上運行,所以眼睛像日月,五臟也都屬於頭部,難道不是從大地升起的嗎?天空包住大地,大地上下都有天空,天空中的氣息旋轉循環,沒有片刻停止。如同人體,從腹部以上是天,腹部以下為地,人體的氣息,從腳底的湧泉穴升起,到達頭頂,又下降,循環不息。然而稱為陰陽,也是因為其上下運行的緣故。

營者,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乃能入於脈,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衛者,水穀之悍氣。其氣慓疾滑利,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育膜,散於胸腹,不能入於脈也。

白話文:

營氣:來自食物和穀物中的精氣,在五臟中調和,分佈在六腑中,然後才能進入經脈。因此,營氣會沿著經脈上下運行,貫通五臟,聯絡六腑。

衛氣:來自食物和穀物中的粗糙氣。這種氣體性情剛烈、流動快速,所以沿著皮膚的內側,分佈在肌肉之間,薰蒸於胸腹,不能進入經脈。

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以為一氣,乃辨為六名。其所以然者,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為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為氣。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為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曲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為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

白話文:

人體具有精、氣、津、液、血、脈,這些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整體,並分別有不同的稱呼。

其形成的過程如下:

  1. 精:由「兩神」相互作用,在身體誕生前就存在,是人體構成的根基。

  2. 氣:上焦負責將食物分解吸收,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滋養皮膚和毛髮,就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

  3. 津:細小的血管將汗水排出體外,滋潤周身。

  4. 液:食物被消化後,營養物質滲入骨骼,使骨骼強健,並補益腦髓,使皮膚紅潤。

  5. 血:中焦接收氣血,將養分轉化為血液,並輸送到全身。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為脈。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舌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而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人面獨耐寒也。

白話文:

阻塞體內的氣血運行,讓氣血無處可避,這就是脈絡。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和三百六十五條支絡,所有的氣血都上行到面部,然後通過空腔運行。精氣上行到眼睛,形成視力;別氣上行到耳朵,形成聽力;宗氣上行到鼻子,形成嗅覺;濁氣由胃氣產生,上行到脣舌,形成味覺。氣血留下的津液,全部上蒸到面部。所有陰經的脈絡都到達頸部和胸部後折返,只有所有陽經的脈絡都上達頭部和耳朵,所以人臉部特別耐寒。

婦人無須者,衝任二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腹裡,為經絡之海。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衝任之脈不營於唇口,故須不生。有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其衝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營,故須不生。

白話文:

對於沒有生鬍鬚的女性,衝脈和任脈這兩條經絡都起於子宮,向上循行於腹部,是經絡的匯海。如果女性氣血不足,出現月經量少的情況,衝任之脈就無法滋養脣部和口部,因此不會長鬍鬚。有些女性天生無法長鬍鬚,這是先天不足所致。她們的衝任之脈不充盈,筋骨不強健,只有氣而沒有血,脣部和口部得不到滋養,所以不會長鬍鬚。

九竅者,肝開竅於目,心開竅於耳,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腎開竅於二陰。胃者,水穀之海。衝脈者,十二經脈之海。膻中者,為氣之海。腦為髓之海。

白話文:

九個竅穴:

  • 肝臟通向眼睛。
  • 心臟通向耳朵。
  • 肺臟通向鼻子。
  • 脾臟通向嘴巴。
  • 腎臟通向兩個陰穴。

胃部:五穀的儲藏地。

衝脈:十二條經脈的匯集地。

膻中穴:氣的匯集地。

腦髓:骨髓的匯集地。

形與氣任則壽,不相任則夭。皮與肉裹則壽,不相裹則夭。血氣筋絡勝形則壽,不勝形則夭。形充而皮膚緩者則壽,形充而脈小以弱者氣衰,氣衰則危矣。形充而顴不起者骨小,骨小則夭矣。形充而大肉䐃堅分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

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血多氣,太陰常多氣少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

白話文:

身體健康和氣血順暢才能長壽,如果身體和氣血不協調就會早夭。皮膚和肌肉協調才能長壽,如果不協調就會早夭。氣血筋絡強盛於形體才能長壽,不能強盛於形體就會早夭。形體充實而皮膚鬆弛的人會長壽,形體充實而脈絡細小且虛弱的人氣血衰弱,氣血衰弱就會有危險。形體充實而顴骨不突出的人骨骼小,骨骼小就會早夭。形體充實而肌肉結實、分理清晰的人肌肉堅固,肌肉堅固就能長壽。形體充實而肌肉肥大、沒有分理、不堅固的人肌肉鬆軟,肌肉鬆軟就會早夭。普通人氣血強於形體的人會長壽,如果生病後形體和肌肉萎縮而氣血仍然強於形體的人會死亡,形體強於氣血的人則有危險。

五運生病者,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白話文:

疼痛、暈眩、瘙癢、溼疹、脾炎、絨毛炎、腎炎

六氣為病者,謂諸暴強直,支痛軟戾,裡急筋縮,皆屬於風,厥陰風木,乃肝膽之氣也。諸病喘嘔吐酸,暴注急迫,轉筋,小便渾濁,腹滿䐜脹,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郁腫脹,鼻塞鼻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癇,悲笑,譫妄,衄衊血汙,皆屬於熱,少陰君火之熱,乃心小腸之氣也。

白話文:

六氣致病

所謂六氣致病,是指諸多急症,包括:

  • 風:頭痛劇烈、四肢疼痛軟弱無力、腹痛裡急、筋攣縮緊。這是厥陰風木之邪,屬於肝膽之氣。
  • 熱:喘息、嘔吐酸水、急迫發作、抽筋、小便混濁、腹脹鼓脹如鼓、癰疽瘡疹、腫瘤結塊、嘔吐腹瀉、頭暈腫脹、鼻塞流鼻血、出血泄瀉、淋病發熱、惡寒戰慄、驚厥、悲傷大笑、胡言亂語、血污鼻涕。這是少陰君火之熱,屬於心和小腸之氣。

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太陰濕土,乃脾胃之氣也。諸熱瞀瘛,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跗腫痠疼,氣熱上衝,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耳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皆屬於火,少陽相火之熱,乃心包三焦之氣也。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陽明燥金,乃肺大腸之氣也。

白話文:

濕證

各種抽搐僵直、積食不化、胸膈痞滿、霍亂嘔吐腹瀉、身體沉重浮腫、肌肉軟如泥、按壓不起,這些都屬於濕證。濕證是由於脾胃之氣虛弱,太陰的脾土被濕氣困住造成的。

火證

各種眼睛昏花、失聲、性情暴躁、癲狂、辱罵、驚恐、浮腫疼痛、氣熱上沖、發抖、昏厥、打噴嚏嘔吐、瘡瘍腫痛、喉嚨腫痛、耳鳴耳聾、嘔吐溢食、視力模糊、突發眼花、暴病而死,這些都屬於火證。火證是由於心包三焦之氣鬱積化熱,少陽相火過旺造成的。

燥證

各種皮膚乾燥、脫屑、皴裂,這些都屬於燥證。燥證是由於肺大腸之氣虛弱,陽明燥金當令造成的。

諸病泄利,所出水液,澄沏清冷,癥瘕㿗疝,堅痞,腹滿急滿,下利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白話文:

各種腹瀉,所排出的水液澄澈清冷,如果有癥塊、疝氣、腫塊、腹脹急腹滿、清白色下痢、吃飽了也不覺得餓、嘔吐腹瀉帶有腥臭味、屈伸不利、手足厥冷、禁閉不通,這都屬於寒證,是腎臟和膀胱的氣出了問題。

六極者,盡力謀慮,勞傷乎肝,應乎筋極。曲運神機,勞傷乎心,應乎脈極。意外過思,勞傷乎脾,應乎肉極。預事而憂,勞傷乎肺,應乎氣極。矜持志節,勞傷乎腎,應乎骨極。此因五勞,應乎五極者也。然精極者,五藏六府之氣皆衰,形體皆極,眼視無明,齒焦發落,體重耳聾,行履不正,邪氣通於六府,厥於五藏,故成精極。

白話文:

過度思考和籌謀,會損傷肝臟,導致筋脈疲憊。

操心過度,會損傷心臟,導致脈搏虛弱。

思慮過多,會損傷脾臟,導致肌肉萎縮。

預先憂慮,會損傷肺臟,導致氣息短促。

剋制自己的慾望,會損傷腎臟,導致骨骼脆弱。

這五種過度操勞,就會對應五種極度衰竭的狀態。但是,如果是過度衰竭,就會導致五臟六腑的氣血皆虛,全身機能衰竭。眼睛看不清東西,牙齒鬆動脫落,身體沉重,耳朵聽不見聲音,走路不穩,邪氣會貫通到六腑,堵塞五臟,導致過度衰竭。

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胃中熱則消穀,令人善飢。臍以上皮熱,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熱。胃中寒則腹脹。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少腹痛脹。氣海有餘者,胸中悗息,面赤;氣海不足者,少氣不足以言。

白話文:

中焦有熱時,大便會偏寒涼;中焦偏寒的人,大便則偏熱。胃中熱,食物會被迅速消化,導致容易飢餓。臍以上的皮膚發熱,表示腸胃有熱,大便會呈黃色像糜粥狀;臍以下皮膚發熱,表示胃中偏寒。胃中寒,會導致腹脹;腸中寒,會出現腸鳴、腹瀉。胃中寒、腸中熱,會導致既脹又瀉;胃中熱、腸中寒,會出現很快飢餓、小腹疼痛脹痛。氣海充足的人,會出現胸中氣悶、臉色發紅;氣海虛弱的人,會出現氣短、說話無力。

血海有餘,則嘗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則嘗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能食。水穀之海不足,則飢而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身輕有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空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惰嗜臥。

白話文:

血海充足時,人會覺得身體壯大,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哪裡病了。血海不足時,人會覺得身體虛弱,明明病了卻不知道原因在哪裡。

水穀之海(胃)充足時,肚子飽脹,能吃很多東西。水穀之海不足時,會感到飢餓,吃不進東西。

髓海(骨髓)充足時,身體輕盈有力,會超過自己的體力負荷。髓海不足時,會出現腦袋空虛、耳鳴、小腿痠痛、頭暈目眩、眼睛看不清東西,容易疲倦想睡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脾藏營,營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

白話文:

肝臟儲藏血液,血液中寄宿著魂魄。肝氣不足就會恐懼,氣血旺盛就會發怒。

脾臟儲藏營養物質,營養物質中寄宿著意念。脾氣不足就會四肢無力,五臟不安。太旺盛就會腹脹,小便不通暢。

心臟儲藏脈搏,脈搏中寄宿著神智。心氣不足就會悲傷,太旺盛就會笑個不停。

肺臟儲藏氣息,氣息中寄宿著魄。肺氣不足就會鼻子不通暢,氣短。太旺盛就會喘鳴咳嗽,胸口脹滿無法呼吸。

腎臟儲藏精華,精華中寄宿著意志。腎氣不足就會昏厥,太旺盛就會脹氣。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狀,逆則頭痛,耳聾。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人之自齧其舌者,此厥逆走上,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白話文:

患有肝病的人,兩側脅骨下方疼痛並延伸到小腹部,容易發怒。如果肝氣虛弱,眼睛就會昏花看不清楚,耳朵聽不到聲音,容易恐懼,就像有人要捉捕他一樣。如果肝氣逆行,則會頭痛,耳聾。這時經脈中的氣血虛弱,氣血流動不暢,經脈中氣血不足,所以會耳鳴。人自咬舌頭,是因為陰厥之氣逆行上升,少陰之氣到達時會咬舌頭,少陽之氣到達時會咬臉頰,陽明之氣到達時會咬嘴脣。所以邪氣停留的地方,都是氣血不足的地方。如果上焦之氣不足,大腦就會不充盈,耳朵就會劇烈耳鳴,頭部會劇烈暈眩,眼睛會眩暈。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悗。人之善忘者,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衛留於下,久不以時上,故善忘也。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精氣並於脾,熱氣留於胃,胃熱則消穀,谷消則善飢;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病而不得臥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

白話文:

脾胃功能虛弱,則小便和大便異常,腸鳴不止。腎氣不足,則四肢痿弱,心神不安。記憶力減退的人,是因為肺氣不足,腎氣過剩,腸胃積滯而心肺虛弱,虛弱導致衛氣滯留於下焦,長時間不能按時上升,所以容易健忘。總是飢餓卻不想吃東西的人,是因為精氣都集中在脾臟,熱氣滯留在胃裡,胃熱會消耗食物,食物消耗後就會感到飢餓;胃氣逆流到胸部,則胃脘部冰冷,所以不想吃東西。生病不能入睡的人,是因為衛氣無法進入陰部,常留在陽部,導致陰氣虛弱,所以眼睛不能閉合。

病而不得視者,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病有標本,故有在標而求之於標,有在本而求之於本,有在本而求之標,有在標而求之本。故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先病而後熱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病者,治其標。先寒而後生病者,治其標。

白話文:

如果眼睛得了病看不見東西,那是因爲人體的防禦氣滯留在陰部,不能運行到陽部,導致陽氣虛弱,因此眼睛就閉上了。

疾病有表證和本證,所以治療時有的疾病要針對表證,有的要針對本證,還有的表證要針對本證,有的本證要針對表證。因此,懂得表證和本證,就能對症下藥,百發百中。不瞭解表證和本證,就叫做亂治。

如果先是生病,然後才發熱,這時要治療本證。如果先發熱,然後才生病,這時要治療表證。如果先受寒,然後才生病,這時要治療表證。

先病而後生寒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病者,治其本。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病而後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煩心者,治其本。大小便不利,治其標。大小便利,治其本。病發而有餘,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後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白話文:

  • **先發病後感到寒冷:**治療病的根本。
  • **先發熱後生病:**治療病的根本。
  • **先發熱後腹脹:**治療表症。
  • **先發病後腹瀉:**治療病的根本。
  • **先腹瀉後腹脹:**治療表症。
  • **先腹脹後煩躁:**治療病的根本。
  • **大小便不通:**治療表症。
  • **大小便通暢:**治療病的根本。
  • **疾病發作時症狀過多:**先治本再治標。
  • **疾病發作時症狀不足:**先治標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