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述,吳金壽校

《醫效秘傳》~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卷三

2. 陰虛論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則變,陰動則合,而生五行,各稟其性。惟人得備形氣之正,所受天地氣生。陽氣為氣,陰氣為血,身中之神,元氣之根。根於內者,名曰神機。根於外者,名曰氣立。與天地參而在氣交之中,隨天地之氣以升降浮沉。陽實陰虛,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所與天地日月、四時盈虛並同。

陰平陽秘,形志以寧。陽本在外,為陰之衛。陰本在內,為陽之守。性惑物感,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至病作。惡寒非寒,惡熱非熱,證類實邪,此實陰虛發熱。熱乃火動,有君相之別。相火,所謂龍雷天火。君火,所謂人火。暑熱故火乃有二,備於六氣。

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名曰君火。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目動而見,謂之相火。天以此火而為陽氣,以生萬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氣衝和,助我元氣。元氣不足,相火獨盛。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一負,乃致陰虛火動,五亂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橫,迭相為制,母子背違。

陽強不密,陰氣乃離。府藏經絡,偏實偏虛,遂失其正,邪悉由矣。虛邪外入,實邪內起,取經治正,補瀉所宜。肝主疏泄,腎司閉藏。肝為相火,有瀉無補。腎為真水,有補無瀉。水火變病虛實。所以夏月陽極,其本陽虛,水多火少,陰實陽虛。甚至傷寒,病未傳變,初治責虛。

傷寒祛寒助陽,暑病清暑益氣。虛者十補,勿一泄之。卻邪養正,平則守常。陽動陰靜,五行之機。根本化源,由乎水土。水為物元,土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遞相濟養,是為和平,生化不已。若交互克伐,變亂失常,鬱而無伸,甚而無制,造化息矣。

白話文:

太極的運動產生陽氣,靜止產生陰氣。陽氣的運動會變化,陰氣的運動會結合,進而產生五行,各自帶有不同的屬性。只有人同時具備形體和氣的正常狀態,才會接受天地之氣而生存。陽氣是氣,陰氣是血,是身體中精神的根源,也是元氣的根本。元氣在內部的作用,稱作神機;元氣在外部的作用,稱作氣立。人與天地同在,處於氣的交匯之中,隨著天地之氣而升降浮沉。陽氣旺盛而陰氣虛弱,氣常常有餘,血常常不足,這與天地日月、四季的盈虧變化相同。

陰氣平和,陽氣固密,形體和精神才會安寧。陽氣本來在體表,作為陰氣的屏障。陰氣本來在體內,作為陽氣的守護。如果受到外界事物的迷惑,精神向外馳散,嗜好欲望沒有節制,就會導致陰氣耗散,陽氣失去依附,於是就生病了。怕冷不是真的冷,怕熱不是真的熱,症狀像是實邪,這實際上是陰虛發熱。發熱是火動所致,火有君火和相火之分。相火就像龍雷一樣的天火,君火就像人體的火。暑熱天氣的火有兩種,與六氣的變化相符。

從名稱上來說,形體和氣相互生成,與五行相配,稱為君火。從位置上來說,相火生於虛無,遵守其位置和使命,眼睛動就能看到,這就是相火。天依靠這種火而產生陽氣,進而生成萬物。人依靠這種火來維持自身。如果道氣平和,就能夠幫助元氣。如果元氣不足,相火就會獨自旺盛。火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如果一方勝過另一方,就會導致陰虛火動,五臟功能紊亂,金氣衰弱,木氣旺盛,土氣困乏,水氣橫逆,互相制約,母子關係背離。

陽氣強盛而不能固密,陰氣就會離開。臟腑經絡,有的偏於實,有的偏於虛,就會失去平衡,邪氣就會由此產生。虛邪從外入侵,實邪從內產生,治療要針對經絡的失衡進行,採取補虛瀉實的措施。肝主疏泄,腎主閉藏。肝屬相火,有瀉無補。腎屬真水,有補無瀉。水火失調就會產生虛實病變。所以夏季陽氣旺盛到極點,實際上是陽氣虛弱,水多火少,陰氣偏實,陽氣虛弱。甚至傷寒病,在疾病還沒轉變的時候,初期治療要從虛證著手。

傷寒病要驅散寒邪、幫助陽氣,暑病要清解暑熱、益氣。虛證要十倍補益,不要輕易洩瀉。要祛除邪氣,扶養正氣,陰陽平和才能保持健康。陽氣運動,陰氣靜止,這是五行運行的規律。陰陽的根本源頭,來自於水和土。水是萬物之源,土是萬物之母。人如果能保護自身,增強根本,互相滋養,就能達到平和狀態,生化功能就能夠不斷進行。如果互相克制、互相攻伐,就會導致陰陽失調,氣機鬱結而無法伸展,甚至無法控制,造化之機就會停止。

3. 腸澼下血

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則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為䐜滿,為飧泄,久為腸澼。腸澼者,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泄桶湧出。又有藏毒,乃風暑熱蘊毒臟腑,而下瘀血。腸風,乃風邪入臟,而下清血。糞前為近血,糞後為遠血。宜升補陽明,不可純用寒涼,須知寒因熱用之法,酒浸炒芩連槐花升麻秦艽白朮、四物、歸脾之類。果是風邪,加荊芥、防風。

邪減收澀,用烏梅地榆。溫散,加炒乾姜。

白話文:

飲食沒有節制,作息不正常,就會使身體內部受到損傷。身體內部受損,就會影響到五臟,導致腹脹滿悶,或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時間久了就會變成腸澼。所謂腸澼,就是水穀和血分開,像從破桶中湧出一般。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有積毒,因為風、暑、熱等邪氣在臟腑內蘊積成毒,導致排出瘀血。還有一種是腸風,是風邪侵入臟腑,導致排出清血。排便前出血,稱為「近血」,排便後出血,稱為「遠血」。治療上應該補益陽明,不宜單純使用寒涼藥,必須了解「寒性病用熱藥治療」的原則,可以使用酒浸泡後炒過的黃芩、黃連、槐花、升麻、秦艽、白朮,以及四物湯、歸脾湯之類的藥方。如果確實是風邪引起的,可以加上荊芥、防風。

當邪氣減退時,就要使用收澀的藥物,像是烏梅、地榆。若是需要溫散邪氣,可以加上炒乾薑。

4. 治脾腎要知燥潤得宜

大抵人之虛,多是陰虛火動,脾胃衰弱。真陰者,水也。脾胃者,土也。土雖喜燥,然太燥則草木枯槁。水雖喜潤,然太潤則草木濕爛。是以補脾胃及補腎之劑,務在燥潤得宜,隨病加減為妙。

白話文:

一般來說,人的虛弱,大多是陰液不足導致虛火旺盛,連帶脾胃功能也衰退。所謂的真陰,指的是水。而脾胃,指的是土。土雖然喜歡乾燥,但太過乾燥就會使草木枯萎。水雖然喜歡滋潤,但太過滋潤就會使草木濕爛。因此,補養脾胃和補腎的藥方,務必要在乾燥與滋潤之間取得平衡,並且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藥物,才是最好的方法。

5. 經論要旨

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相為用也。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出入,謂喘息也。升降,謂化氣也。夫毛羽倮鱗介及飛走蚑行,皆生氣根於身中,以為動靜之主,故曰神機。然金玉土石溶延草木,皆生氣根於外,假氣以成立主持,故曰氣立。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至壯老,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包藏生氣,皆謂生化之氣觸物然。夫竅橫者,皆有出入去來之氣;竅豎者,皆有陰陽升降之氣,往復於中,何以明之?則壁窗戶間,兩面同之,皆承來氣衝擊於人,是出入氣也。夫陽升則井寒,陰升則水暖。以物投井,及葉墜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氣所礙也。虛管溉滿,捻上懸之,水固不泄,為無升氣而不能降也。

空瓶小口,頓溉不入,為氣不入而不能入。由是觀之,升無不降,降無不升。無出則不入,無入則不出。有識無識,有情無情,去出入升降而云存者,未之有也。故曰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元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黃氣際空,土始生也。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已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藏六府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衰,苦憂思,血氣懈惰,故好臥也。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夫人之生,惟精與氣。為毛骨血肉者,精也。為呼吸冷熱者,氣也。然人為萬物之靈,非木石比,故其精其氣,莫不各有神焉。

精之神為之魄,氣之神為之魂。耳目所以視聽者,魄之為也。此心之所以思者,魂之為也。合魂與魄,乃陰陽之神,而理實貫具乎其中。惟其魂魄之中,有理具焉。是以靜則為仁義禮智之性,動則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情,胥此出也。夫虛靈不昧,曰人只有個魂與魄。人之記事,自然記得底是魄。

如會任地搜索思量底是魂,日長一日。魄是稟得來合下任的。如月之光彩是魂,無光彩處是魄,魄亦有光,但是藏在裡面。又曰:氣之呼吸為魂,耳目,精明是藏在裡面。如今人聽得事,何嘗是去聽他,乃是他自入耳邊來,因透諸心,便記得,此是魄。魄主受納,魂主經營。

白話文:

經論要旨

氣的升降,如同天地之間相互運作一樣。天上的氣下降,流注於地;地上的氣上升,騰達於天。所以高處和低處互相感召,升和降互相依存。出入的呼吸停止,則神機活動就會消失;升降的變化停止,則氣就處於孤立危險的狀態。

出入,指的是呼吸;升降,指的是氣的化生變化。人的毛髮、羽毛、鱗甲、介殼,以及飛翔、奔跑、爬行的動物,它們的生命活力都根植於體內,作為活動靜止的主宰,所以稱為神機。然而金、玉、土、石、熔化的金屬、草木,它們的生命活力都根植於外界,依靠外界的氣來維持存在和運作,所以稱為氣立。所以,沒有出入的呼吸,就不能生長壯大到衰老;沒有升降的變化,就不能生長、化育、收藏。因此,升降出入,沒有任何器物沒有。

包藏生機,都指生化的氣觸碰到事物。那些橫向的竅穴,都有出入往來的氣;那些豎向的竅穴,都有陰陽升降的氣,在其中往復流動。怎麼證明呢?比如牆壁、窗戶之間,兩面都一樣,都承受著外界氣的衝擊,這就是出入的氣。陽氣上升則井水變冷,陰氣上升則水變暖。把東西扔進井裡,或者樹葉從空中落下,緩緩飄落,都不疾不徐,都是因為升起的氣的阻礙。空的管子灌滿水,捏住上端懸掛起來,水就不會流出來,這是因為沒有上升的氣,所以水不能下降。

空的瓶子,口徑很小,傾倒水進去卻倒不進去,是因為氣體進不去而水也不能進去。由此看來,上升的氣必然會下降,下降的氣必然會上升;沒有外出的氣就不會有進入的氣,沒有進入的氣就不會有外出的氣。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有情物的還是無情物的,沒有出入升降的變化而能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說,升降出入,沒有任何器物沒有。

元氣凝聚在虛空中,水就開始產生;赤色的氣體顯現在虛空中,火就開始產生;青色的氣體漂浮在虛空中,木就開始產生;白色的氣體橫佈在虛空中,金就開始產生;黃色的氣體瀰漫在虛空中,土就開始產生。人到十歲,五臟開始確定,血液氣血已經暢通,氣在下面,所以喜歡跑。二十歲,血氣旺盛,肌肉開始生長,所以喜歡跑。三十歲,五臟完全確定,肌肉堅固,血脈充盈,所以喜歡步行。四十歲,五臟六腑都非常強盛而平穩,肌膚開始鬆弛,容貌開始衰老,頭髮開始斑白,身心平和,所以喜歡坐。

五十歲,肝氣開始衰弱,肝葉開始變薄,膽汁開始減少,眼睛開始看不清楚。六十歲,心氣衰弱,容易憂慮煩惱,血氣衰退,所以喜歡臥床休息。七十歲,脾氣虛弱,皮膚乾燥。八十歲,肺氣衰弱,精魂分離,所以說話容易出錯。九十歲,腎氣衰竭,四臟和經脈空虛。一百歲,五臟都虛弱,精氣神都消失了,只剩下軀殼而終。

生命開始叫做精,精子和卵子結合叫做神,隨著神來回活動的叫做魂,隨著精出入的叫做魄,負責支配身體活動的叫做心,心有所記憶叫做意,意之所關注叫做志,根據志而變化叫做思,根據思而嚮往叫做慮,根據慮而處理事物叫做智。人的生命,只有精和氣。構成毛髮、骨骼、血液、肌肉的是精;負責呼吸、冷熱的是氣。但是人作為萬物之靈,和木石不同,所以他們的精和氣,都有神在裡面。

精的神就是魄,氣的神就是魂。耳目所以能看能聽,是魄的作用;心所以能思考,是魂的作用。魂和魄結合,就是陰陽之神,而其中的道理是真正貫通並具備的。因為魂魄之中,具備著道理。所以平靜的時候,就是仁義禮智的本性;活動的時候,就是惻隱、羞惡、恭敬、是非的感情,都是由此而來的。虛靈不昧,人只有魂和魄。人所記住的事,自然是魄記住的。

像籌劃、搜尋、思考、衡量這些是魂。一天天過去,魄是先天稟賦的,像月亮的光彩是魂,沒有光彩的地方是魄,魄也有光,但是藏在裡面。又說:氣的呼吸是魂,耳目、精明是藏在裡面的。現在人聽到的話,何嘗是自己去聽的,而是它自己進入耳朵,然後通達於心,就記住了,這是魄。魄主管接受,魂主管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