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濕痹」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濕痹是中醫古代疾病,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或因脾虛、腎虛等內因導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導致關節疼痛、肌肉酸脹、四肢麻木等症狀。
濕痹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關節疼痛: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可伴有肌肉酸脹、四肢麻木等症狀。
- 肌肉酸脹:主要表現為肌肉酸脹、疼痛,可伴有關節疼痛、四肢麻木等症狀。
- 四肢麻木: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疼痛,可伴有關節疼痛、肌肉酸脹等症狀。
濕痹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中醫中藥治療:中醫中藥治療濕痹,主要以祛風、除濕、通絡為主,常用藥物有蒼朮、白朮、防風、羌活、獨活、威靈仙、牛膝、木瓜、桑枝、秦艽等。
- 針灸治療:針灸治療濕痹,主要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為主,常用穴位有風池、合谷、太溪、三陰交、陽陵泉等。
- 推拿按摩治療:推拿按摩治療濕痹,主要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為主,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艾灸等。
濕痹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注意飲食,避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濕痹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腎著湯
- 1.《類證治裁》:「〔濕痹〕,腎著湯,見一卷濕。」
麻黃加朮湯
- 1.《皇漢醫學》:「《雜病辨要》曰:「所謂濕者,乃雨濕氣、霧露氣、卑濕氣及山嵐瘴氣之鬱蒸而為淫邪者也。蓋六淫之氣中於人軀,惟此氣濡滯,故漸侵入關節,為痛,為痹,於是有風濕、濕痹之別。關節疼痛而煩者,名曰濕痹。其病在表,宜發汗,此麻黃加朮湯之所宜也。」由此說可解本條。」
防己黃耆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亦治風水脈浮,其人頭汗出,表無他病,但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又治濕痹麻木。」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亦治風水脈浮,其人頭汗出,表無他病,但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又治濕痹麻木。」
五苓散
- 1.《醫學入門》:「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乃無根虛火,可以化痰降火藥治之。陰證苔白,腹痛自利者,理中湯。中濕濕痹,舌上如苔,非真苔也,丹田有熱,胃中有寒,五苓散。」
- 2.《醫學綱目》:「〔成〕濕家之黃也,身黃似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也。熱家之黃也,身黃似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黃如黃柏,是其正黃色也。色如熏黃,一身盡痛,發熱者為濕痹,若脈沉緩,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若脈大頭痛鼻塞者,納藥鼻中則愈矣。(論見體痛。)」
- 3.《醫學綱目》:「小便不利,關節疼痛,若痛不得屈伸,汗出惡風,身腫者,屬風濕,宜甘草附子湯;若脈沉緩,大便反快者,屬濕痹,《活人》用五苓散也。(方論見身痛。)」
麻黃湯
- 1.《王旭高臨證醫案》:「淵按:帆隨湘轉,妙於轉環。脾腎陽氣素虛,陽邪一化,陰濕即來。在脈神委頓時早防之,庶免此日波變。然不料其變之如是速耳。古方大豆卷治筋攣濕痹,蘇地用麻黃湯浸,藉以發汗,與此症總不相宜。」
- 2.《環溪草堂醫案》:「淵按:帆隨湘轉,妙於轉環。脾腎陽氣素虛,陽邪一化,陰濕即來。在脈神委頓時早防之,庶免此日波變,然不料其變之如是速耳。古方大豆卷治筋攣濕痹,蘇地用麻黃湯浸,藉以發汗,與此證總不相宜。」
四物湯
四逆湯
- 1.《傷寒經解》:「(頭痛發熱,表症也。脈應浮而反沉,沉屬陰,則表症應差。若病不差而身疼痛,則屬寒濕,濕在少陰,流及膀胱,所以頭痛身熱也。濕痹之脈本沉,宜四逆湯,里溫而濕行也。)」
桂枝附子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偏右病即在右,血氣乃受約而併於左。血氣不行之手足,乃廢而不用,故曰:「當半身不遂」。但臂不遂者,此為寒濕痹於筋絡,當用威靈仙、獨活等合桂枝附子湯以治之,不當與中風同治矣。脈為血分盈虛之大驗,血虛故脈微(與《傷寒.太陽篇》脈微脈濇同)。風為陽邪,其氣善於鼓動,故脈數。」
附子湯
- 1.《張氏醫通》:「千金附子湯,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
- 2.《脈因證治》:「_【治】附子湯_,治風、寒、濕痹。」
- 3.《證治摘要》:「附子湯(千金),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附(九分),芍,桂,甘,茯,參(各三分),術(四分),上七味。」
- 4.《備急千金要方》:「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方。」
十神湯
- 1.《身經通考》:「_十神湯_,治時行不正之氣,冬寒春溫,不問陰陽二證及內外兩感風寒,腰膝痛,濕痹,頭痛,咳嗽。」
甘草附子湯
- 1.《醫學綱目》:「〔成〕濕家之黃也,身黃似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也。熱家之黃也,身黃似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黃如黃柏,是其正黃色也。色如熏黃,一身盡痛,發熱者為濕痹,若脈沉緩,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若脈大頭痛鼻塞者,納藥鼻中則愈矣。(論見體痛。)」
獨活寄生湯
烏頭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本方條曰:「此湯之證,較麻黃加朮湯則濕邪膩滯稍深,故用薏苡等品歟。夫薏苡,《本經》云治濕痹,《別錄》云除筋骨中之邪氣,余曾運用於梅毒及痛痹等。」」
- 2.《金匱方歌括》:「寒亦在其中。觀原文云。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意可知矣。蓋痙病非風不成。濕痹無寒不作。方中麻黃散寒。意苡除濕。杏仁利氣。助麻黃驅寒之力。甘草補中。予薏苡勝濕之權。制方之精密如此。」
異功散
- 1.《方劑辭典》:「異功散,能除風寒熱濕痹。調和陰陽。滋養氣血。使痘瘡易出。易靨。不至癢塌。善救表虛。文中代代為醫。不敢妄處藥餌。思人身難得。因果非輕。(陳氏方)」
蠲痹湯
- 1.《類證治裁》:「因寒濕者,五積散加減。濕痹經絡者,蠲痹湯。肢節痛,臂不能舉者,舒筋湯加油松節、威靈仙。骨痛筋攣,血脈凝澀者,透經解攣湯。痰飲流入四肢,肩背手臂痠痛軟痹者,導痰湯加薑、炒白朮、薑黃、木香。中脘停痰伏飲,脾不能運,臂戰不舉,脈來沉細者,指迷茯苓丸。」
- 2.《類證治裁》:「〔濕痹〕,蠲痹湯,見五卷痹。」
虎潛丸
- 1.《醫述》:「燥本火之餘,故以滋燥養營湯治外,大補地黃湯治內,潤燥養陰為第一義。火熱亢盛,津液耗竭,不能榮養百骸,手足痿弱,不能收持,反似濕痹之證,養陰藥中必加黃柏以苦堅之,如虎潛丸之類。若誤作風治則殆矣。(張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