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瘧脈案

甲申予館新洲,長夏感暑兼濕,瘧間日發,寒熱俱重,涎沫甚多。用平胃散加柴胡、製半夏、神麯、赤苓,二服愈。又乙酉感風成瘧。經曰:風淫於內。治以辛涼,用芎蘇飲去乾葛、木香,加薄荷、姜皮。一服愈。

胡,伏暑發寒熱如瘧,頭暈脘痞,此暑邪挾濕,阻遏氣分,故汗止在胸前,宜辛涼解散。用梔豉湯加杏仁、枳殼、黃芩、半夏、栝蔞、滑石。數服而平。

族婦,暑症轉瘧,寒微熱甚,汗多頭眩便硬。用竹葉石膏湯去參加知母,服愈。

毛,熱症未愈,復因邪滯,惡寒怯風,胸滿腹脹,午前寒熱如瘧,至夜乃汗,右關尺浮滑,症兼表裡,治宜經腑疏解。用柴胡、半夏、薄荷、蘇梗、陳皮、厚朴、赤苓、神麯、生薑。二服諸症退。去薄荷,加黃芩、砂仁殼、雞內金(炙)。數服全愈。

侄,寒瘧吐瀉,脈遲虛。用理中湯加半夏、茯苓、砂仁、神麯、薑汁。一服吐瀉止,瘧輕,診脈虛而少力,此中氣不足也。令與稀糜,用補中益氣湯,神爽思食瘧止。又服四君子湯加黃耆(炙)、砂仁,愈。

李,秋瘧背寒肢厥,從卯時冷至酉方熱,夜半無汗自退,不飢不食倦臥。仿陳遠公解寒湯,潞參、於朮、川附(炙)、川芎、柴胡、桂枝、草果(煨研)、薑、棗。煎服得汗而寒減,去川附,加半夏、穀芽、陳皮、當歸。思食瘧止。(此症與丹溪所治少年足冷瘧相似,但彼由接內,此係陽虛。)

王,咳嗽痰多,右膊痛,瘧間日發,脈浮緩,此為肺瘧。得之浴後當風,經所謂夏傷於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也。肺主皮毛,故為肺瘧。用柴胡湯合二陳,去黃芩,加防風、蘇葉、桑皮、杏仁、薑、棗煎,數服愈。

侄,間日瘧寒熱俱重,頭痛背寒,肢麻肋悶,嘔惡痰多,由濕熱阻遏氣分。白蔻仁、厚朴(各五分)、廣皮、枳殼(各一錢)、半夏、茯苓(各二錢)、青蒿(八分)、杏仁(錢半)、栝蔞、竹茹(各錢二分)、煨姜(二錢),一服脘悶已展,嘔惡亦除,痰降便通,濕熱去,瘧自止。

杏仁、半夏(各錢半)、赤苓(二錢)、栝蔞、枳殼、橘紅、甘菊(各八分)、蔻仁(三分)、竹茹(一錢)、嫩桑葉(三錢),一劑瘧止。前用溫膽湯愈瘧,尚不嗜食,大便難,脘中欠爽,病在左關不和。因之腸腑失降,用兩和厥陰陽明。白芍、旋覆花、陳皮、半夏、栝蔞仁、牡蠣粉、杏仁、竹茹、枳實汁,再服悉平。

族孫,胎瘧停滯。用寸金丹三錢,薑湯服,二次愈。

本,間日瘧偏頭痛連齒,夜煩不寐,症由膽火升越,震動心主,致神憒語錯,必熄膽絡風火,瘧邪自已。鉤藤、鱉甲(各二錢)、山梔、丹皮、麥冬(各一錢)、黃芩、連翹(各七分)、半夏(青鹽炒,一錢半)、夜交藤(五錢),日二服,兼下牛黃清心丸,瘧輕,改用烏梅(二枚)、赤苓、生首烏(各三錢)、鱉甲(二錢)、牛膝、當歸、丹皮(各八分),一啜而止。

白話文:

瘧脈案

甲申年,我住在新洲,盛夏時節感受到暑氣和濕氣,得了瘧疾,每隔一天發作一次,發冷發熱都很嚴重,口水很多。我用了平胃散加上柴胡、製半夏、神麯、赤茯苓,吃了兩劑就好了。

乙酉年,又因為感受風邪而得了瘧疾。《黃帝內經》說:「風邪侵入體內。」所以用辛涼的藥物治療,我用了芎蘇飲,去掉乾葛、木香,加上薄荷、薑皮,吃了一劑就好了。

胡姓患者,伏暑發作時,出現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的症狀,頭暈、胸脘部脹滿,這是暑邪夾帶濕氣,阻礙了氣的運行,所以汗只停留在胸前,應該用辛涼的藥物解散。我用了梔子豉湯,加上杏仁、枳殼、黃芩、半夏、栝蔞、滑石,吃了幾劑就好了。

族裡的婦女,暑症轉為瘧疾,發冷輕微,發熱很嚴重,出很多汗,頭暈,大便乾燥。我用了竹葉石膏湯,去掉參加知母,吃了就好了。

毛姓患者,熱症還沒好,又因為邪氣滯留,出現怕冷、怕風,胸悶腹脹,中午發冷發熱像瘧疾,到晚上才出汗。右關脈和尺脈浮而滑,這是有表證也有裡證,應該用藥疏通經絡和臟腑。我用了柴胡、半夏、薄荷、蘇梗、陳皮、厚朴、赤茯苓、神麯、生薑,吃了兩劑,所有症狀都消退了。之後去掉薄荷,加上黃芩、砂仁殼、雞內金(炙),吃了幾劑就完全好了。

姪子,得了瘧疾,出現嘔吐和腹瀉,脈象遲緩虛弱。我用了理中湯,加上半夏、茯苓、砂仁、神麯、薑汁,吃了一劑,嘔吐腹瀉就止住了,瘧疾也減輕了。診脈發現脈象虛弱而無力,這是中氣不足。我讓他吃稀粥,然後用了補中益氣湯,精神就恢復了,食慾也好了,瘧疾也止住了。之後又吃了四君子湯,加上炙黃耆、砂仁,就痊癒了。

李姓患者,得了秋瘧,背部發冷,四肢冰涼,從早上五點到下午五點一直發冷,到半夜才發熱,沒有出汗就自己退熱了,不覺得餓,不想吃飯,很疲倦想睡覺。我仿照陳遠公的解寒湯,用了潞黨參、白朮、炙川附子、川芎、柴胡、桂枝、草果(煨後研末)、生薑、大棗,煎服後出了汗,發冷減輕了。之後去掉川附子,加上半夏、穀芽、陳皮、當歸,就開始想吃飯了,瘧疾也止住了。(這個症狀和朱丹溪所治療的少年足冷瘧很相似,但丹溪認為那是體內陰氣過盛所致,而這個患者是陽氣虛弱。)

王姓患者,咳嗽痰多,右邊肩膀痛,瘧疾每隔一天發作一次,脈象浮緩,這是肺瘧。他是在洗澡後吹風著涼而得的,就像《黃帝內經》所說的,夏天受到暑氣的傷害,出汗很多,毛孔張開,因此遇上夏季寒冷的水氣,藏在皮膚的毛孔裡,到了秋天又受到風邪的侵襲,就得了病。肺主皮毛,所以這屬於肺瘧。我用了柴胡湯合二陳湯,去掉黃芩,加上防風、蘇葉、桑皮、杏仁、生薑、大棗,煎服了幾劑就好了。

姪子,得了間日瘧,發冷發熱都很嚴重,頭痛、背部發冷、四肢麻木、胸肋悶脹、想吐、痰多,這是濕熱阻礙了氣的運行。我用了白豆蔻仁、厚朴(各兩克)、廣陳皮、枳殼(各四克)、半夏、茯苓(各八克)、青蒿(三克)、杏仁(六克)、栝蔞、竹茹(各四克半)、煨薑(八克),吃了一劑,胸脘部的悶脹就消散了,嘔吐也止住了,痰也減少了,大便也通暢了,濕熱去除,瘧疾自然就止住了。

杏仁、半夏(各六克)、赤茯苓(八克)、栝蔞、枳殼、橘紅、甘菊(各三克)、豆蔻仁(一克)、竹茹(四克)、嫩桑葉(十二克),吃了一劑瘧疾就止住了。之前用溫膽湯治好了瘧疾,但仍然食慾不好,大便困難,胸脘部不舒服,病在左關脈不調和。因為腸胃功能失調,我用了能調和厥陰和陽明的藥物:白芍、旋覆花、陳皮、半夏、栝蔞仁、牡蠣粉、杏仁、竹茹、枳實汁,再服一次就完全好了。

族裡的孫子,得了胎瘧,病情停滯不前。我用了寸金丹十二克,用薑湯送服,吃了兩次就好了。

本姓患者,得了間日瘧,偏頭痛,連帶牙齒也痛,晚上煩躁睡不著,這是膽火上炎,擾動心神,導致精神錯亂,胡言亂語,必須要平息膽經的風火,瘧邪自然會消退。我用了鉤藤、鱉甲(各八克)、山梔、丹皮、麥冬(各四克)、黃芩、連翹(各三克)、半夏(用青鹽炒,六克)、夜交藤(二十克),每天吃兩次,同時服用牛黃清心丸,瘧疾減輕了。後來改用烏梅(兩枚)、赤茯苓、生首烏(各十二克)、鱉甲(八克)、牛膝、當歸、丹皮(各三克),吃一次就好了。

梁氏,是廣東人,當地氣候溫暖,客居在黃河以北,風土人情差異很大。今年夏天和秋天,暑熱和雨水交織,感受濕邪而得了瘧疾,出現發冷發熱、煩躁、胸悶,稍微有點出汗,用治療濕瘧的方法來治療。我仿照古代的柴平湯,用了柴胡、黃芩、半夏、茯苓、枳殼、山梔、生白朮、厚朴、陳皮、生薑、大棗,吃了兩劑,出了汗,發冷發熱就減輕了,改用清暑退邪的藥物,去掉白朮、厚朴、枳殼,加上青蒿、香薷、薄荷,再吃一劑就好了。

某姓患者,得了間日瘧,發冷嚴重,發熱輕微,出汗很多,精神疲倦,發病時頭不痛,口不渴,只是覺得很冷,肌肉抽搐,四肢冰涼,大腿根部痠痛。他年紀大了,氣虛有痰,這不是暑邪也不是風邪,而是虛邪侵入經絡,叫做勞瘧。先不要吃飯,出汗後服用保元湯,扶助正氣來驅逐經絡中的邪氣。我用了黨參、黃耆、白朮、甘草、當歸、陳皮、炙鱉甲、柴胡、半夏、威靈仙,加生薑煎煮,吃一次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