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八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1)

1. 帶下論治

帶下系濕熱濁氣流注於帶脈,連綿而下,故名帶下,婦女多有之。赤帶屬熱,因血虛而多火。白帶屬濕,因氣虛而多痰。亦有五色兼下者,多六淫七情所傷,滑泄不止,則腰膝酸。宜調脾腎,或用升提,或用攝固。又當分白帶、白濁、白淫三項。白帶者,流出稠黏清冷,此出於胞宮,精之餘也。

白濁者,胃中濁氣,滲自膀胱,水之濁也。白淫者,溺後滑精,流出無多,此房後男精不能攝也。按景岳云:帶症之因有六。一心旌搖,心火不靜而帶下者,當先清火。硃砂安神丸、清心蓮子飲。如無邪火,但心虛帶下者,秘元煎、人參丸。一欲事過度,滑泄不固者,秘元煎、固精丸、鎖精丸。

一人事不暢,精道逆而為帶濁者,初宜威喜丸,久宜固陰煎。一濕熱下流而為帶濁,脈必滑數,煩渴多熱。保陰煎、加味逍遙散,若熱甚兼淋而赤者,龍膽瀉肝湯。一元氣虛而帶下者,壽脾煎、七福飲、十全大補湯。若陽氣虛寒,脈見微澀,腹痛清冷帶白者,家韭子丸。如脾腎氣虛下陷者,補中湯,或歸脾湯。

其淫濁初起而見熱澀者,大分清飲,初起無火,但見淋澀者,小分清飲或五苓散。如肝經怒火下流者,加味逍遙散,甚者龍膽瀉肝湯。如服寒涼太過,致下焦不固者,萆薢分清飲。如元氣虛寒下陷者,補中湯。如脾濕下流者,六君子湯、歸脾湯。如久而不愈,虛滑下陷者,秘元煎、苓朮菟絲煎。

凡帶下肥人多濕痰,越鞠丸加滑石、海石、蛤粉、茯苓、半夏、椿皮為丸。瘦人多熱痰,大補丸加滑石、敗龜板、椿皮。又產後去血多,白帶淋瀝者,衛生湯。其久而不止,脈弱無力者,固真丸、玉關丸、參耆湯、克應丸,或秘真丹。皆可選用。

白話文:

帶下病是因為濕熱穢濁之氣流注於帶脈,接連不斷地向下流出,所以稱為帶下,婦女常常會有這種情況。赤帶屬於熱證,多是因為血虛而產生火氣。白帶屬於濕證,多是因為氣虛而產生痰。也有五種顏色混合流出的情況,大多是受到外感六淫邪氣或內傷七情所致,如果滑泄不止,就會腰膝痠軟。應該調理脾腎,或使用升提的方法,或使用收斂固澀的方法。還應將白帶、白濁、白淫三種情況區分開來。白帶,流出的分泌物稠黏清冷,這是從子宮流出的,是精液的剩餘部分。

白濁,是胃中的濁氣滲入膀胱,是水的濁液。白淫,是小便後滑精,流出不多,這是因為性交後男性精液無法固攝。據張景岳說,帶下病的原因有六種:一是心神搖動,心火不寧而導致帶下,應先清除火氣,可使用硃砂安神丸或清心蓮子飲。如果沒有邪火,只是心虛導致帶下,可用秘元煎或人參丸。二是性慾過度,導致滑泄不固,可用秘元煎、固精丸或鎖精丸。

三是情緒不暢,導致精道逆行而形成帶濁,初期可用威喜丸,久病則用固陰煎。四是濕熱下注而形成帶濁,脈象必定滑數,且感到煩渴多熱,可用保陰煎或加味逍遙散;如果熱盛兼有小便淋漓而呈紅色,可用龍膽瀉肝湯。五是元氣虛弱導致帶下,可用壽脾煎、七福飲或十全大補湯;如果陽氣虛寒,脈象微澀,腹痛且分泌物清冷呈白色,可用家韭子丸。如果脾腎氣虛下陷,可用補中湯或歸脾湯。

如果淫濁初起且見到熱澀症狀,可用大分清飲;初起沒有火熱症狀,只是小便淋澀,可用小分清飲或五苓散。如果因肝經怒火下流,可用加味逍遙散,嚴重者用龍膽瀉肝湯。如果服用寒涼藥物太過,導致下焦不固,可用萆薢分清飲。如果因元氣虛寒下陷,可用補中湯。如果因脾濕下注,可用六君子湯或歸脾湯。如果久病不癒,虛滑下陷,可用秘元煎或苓朮菟絲煎。

凡是帶下病,肥胖的人多為濕痰,可用越鞠丸加滑石、海石、蛤粉、茯苓、半夏、椿皮製成藥丸服用。瘦的人多為熱痰,可用大補丸加滑石、敗龜板、椿皮。另外,產後失血過多,白帶淋漓不斷,可用衛生湯。如果久治不癒,脈弱無力,可用固真丸、玉關丸、參耆湯、克應丸,或秘真丹。這些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

2. 帶下脈候

凡帶下崩中,脈多浮動。脈虛而遲者輕,數而實者重。

白話文:

凡是婦女有白帶、漏下或崩漏的症狀,脈象大多是浮動不定的。如果脈象虛弱而遲緩的,病情較輕;脈象快速而有力的,病情就比較嚴重。

3. 附方

〔安神〕,硃砂安神丸,見二卷汗。

〔清火〕,清心蓮子飲,見一卷火。

〔固精〕,秘元煎,見四卷三消。

〔安心〕,人參丸,人參,茯苓,茯神,遠志,棗仁,益智,牡蠣粉(各五錢),硃砂(二錢半),研末,以黑棗肉丸。

〔收攝〕,固精丸,見七卷潰泄。

〔固腎〕,鎖精丸,故紙,青鹽,茯苓,五味,研末,酒糊丸,鹽湯下。

〔淡滲〕,威喜丸,見七卷淋濁。

〔攝腎〕,固陰煎,見二卷脫。

〔滋陰〕,保陰煎,見五卷痙。

〔和肝〕,加味逍遙散,見一卷火。

〔瀉火〕,龍膽瀉肝湯,見三卷諸氣。

〔溫脾〕,壽脾煎,參,術,歸,草,山藥,棗仁,炮姜,遠志,蓮子

〔扶元〕,七福飲,見三卷郁。

〔大補〕,十全大補湯,見一卷中風。

〔補陽〕,家韭子丸,見七卷閉癃。

〔補中〕,補中益氣湯,見一卷中風。

〔益脾〕,歸脾湯,見二卷勞瘵。

〔利濕〕,大分清飲,見四卷泄瀉。

〔滲濕〕,小分清飲,見一卷濕。

〔通腑〕,五苓散,見一卷溫。

〔溫理〕,萆薢分清飲,見七卷淋濁。

〔理脾〕,六君子湯,見一卷中風。

〔脾腎〕,苓朮菟絲煎,苓,術,蓮子(各四兩),五味,山藥,杜仲(各三兩),菟絲餅(十兩),炙草(五錢),山藥粉糊丸。

〔舒郁〕,越鞠丸,見三卷諸氣。

〔瀉熱〕,大補丸,見一卷火。

〔產淋〕,衛生湯,耆,歸,芍(各三錢),甘草(一錢),

〔溫澀〕,固真丸,白石脂,柴胡,黃柏,白芍,當歸,龍骨,炮姜,研末糊丸。

〔止脫〕,玉關丸,白麵(四兩,炒),枯礬,文蛤(醋炒),訶子(半生半炒各二兩),五味(一兩),研末為丸。

〔調補〕,參耆湯,熟地(錢半),參,苓,歸,芍,鹿角膠(各一錢),地骨,車前子,術,草,芎(各五分),加棗煎。

〔補澀〕,克應丸,地,芍(各二兩),歸,芎,丹,苓,赤石脂,龍骨,牡蠣,艾葉(各一兩),醋糊丸。

〔溫澀〕,秘真丹,菟絲子,韭子,破故紙,杜仲(俱炒),炮姜(各一兩),龍骨,牡蠣(俱煅),山萸,赤石脂(各五錢),遠志,覆盆子,巴戟,杞子,山藥(各七錢),柏子仁(一兩),鹿角膠(一兩半),黃柏(鹽酒炒,七錢半),金櫻子(焙,二兩),研末。蜜丸桐子大,淡鹽湯下。

白話文:

[安神] 硃砂安神丸,在第二卷的「汗」篇中有提到。

[清火] 清心蓮子飲,在第一卷的「火」篇中有提到。

[固精] 秘元煎,在第四卷的「三消」篇中有提到。

[安心] 人參丸:人參、茯苓、茯神、遠志、酸棗仁、益智、牡蠣粉(各五錢),硃砂(二錢半),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黑棗肉做成藥丸。

[收攝] 固精丸,在第七卷的「潰泄」篇中有提到。

[固腎] 鎖精丸:補骨脂、青鹽、茯苓、五味子,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狀做成藥丸,用鹽水送服。

[淡滲] 威喜丸,在第七卷的「淋濁」篇中有提到。

[攝腎] 固陰煎,在第二卷的「脫」篇中有提到。

[滋陰] 保陰煎,在第五卷的「痙」篇中有提到。

[和肝] 加味逍遙散,在第一卷的「火」篇中有提到。

[瀉火] 龍膽瀉肝湯,在第三卷的「諸氣」篇中有提到。

[溫脾] 壽脾煎:人參、白朮、當歸、甘草、山藥、酸棗仁、炮薑、遠志、蓮子。

[扶元] 七福飲,在第三卷的「郁」篇中有提到。

[大補] 十全大補湯,在第一卷的「中風」篇中有提到。

[補陽] 家韭子丸,在第七卷的「閉癃」篇中有提到。

[補中] 補中益氣湯,在第一卷的「中風」篇中有提到。

[益脾] 歸脾湯,在第二卷的「勞瘵」篇中有提到。

[利濕] 大分清飲,在第四卷的「泄瀉」篇中有提到。

[滲濕] 小分清飲,在第一卷的「濕」篇中有提到。

[通腑] 五苓散,在第一卷的「溫」篇中有提到。

[溫理] 萆薢分清飲,在第七卷的「淋濁」篇中有提到。

[理脾] 六君子湯,在第一卷的「中風」篇中有提到。

[脾腎] 苓朮菟絲煎:茯苓、白朮、蓮子(各四兩),五味子、山藥、杜仲(各三兩),菟絲餅(十兩),炙甘草(五錢),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山藥粉糊做成藥丸。

[舒郁] 越鞠丸,在第三卷的「諸氣」篇中有提到。

[瀉熱] 大補丸,在第一卷的「火」篇中有提到。

[產淋] 衛生湯:黃耆、當歸、白芍(各三錢),甘草(一錢)。

[溫澀] 固真丸:白石脂、柴胡、黃柏、白芍、當歸、龍骨、炮薑,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糊狀物做成藥丸。

[止脫] 玉關丸:炒白麵(四兩)、枯礬、醋炒文蛤、半生半炒訶子(各二兩)、五味子(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做成藥丸。

[調補] 參耆湯:熟地(一錢半)、人參、茯苓、當歸、白芍、鹿角膠(各一錢)、地骨皮、車前子、白朮、甘草、川芎(各五分),加紅棗一起煎煮。

[補澀] 克應丸:熟地、白芍(各二兩),當歸、川芎、丹皮、茯苓、赤石脂、龍骨、牡蠣、艾葉(各一兩),用醋調成糊狀做成藥丸。

[溫澀] 秘真丹:炒菟絲子、韭菜子、炒補骨脂、炒杜仲、炮薑(各一兩),煅龍骨、煅牡蠣、山茱萸、赤石脂(各五錢),遠志、覆盆子、巴戟天、枸杞子、山藥(各七錢),柏子仁(一兩),鹿角膠(一兩半),鹽酒炒黃柏(七錢半),焙金櫻子(二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淡鹽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