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八 (2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5)

1. 前陰症脈候

少陰脈滑而數者,陰中生瘡。少陰脈弦者,白腸必挺核。(《脈經》)

白話文:

少陰脈跳動流利而快速,體內陰氣中會產生瘡。少陰脈跳動緊張而堅硬,大腸必定會挺直且堅硬。(出自《脈經》)

2. 附方

〔泄熱〕,龍膽瀉肝湯,見三卷諸氣。

〔除蒸〕,加味逍遙散,見一卷火。

〔泄濕〕,大分清飲,見四卷泄瀉。

〔升補〕,補中益氣湯,見一卷中風。

〔涼血〕,加味四物湯,見本卷調經。

〔補虛〕,十全大補湯,見一卷中風。

〔調補〕,歸脾湯,見二卷勞瘵。

白話文:

止熱 龍膽瀉肝湯,詳見卷三「諸氣」。

去濕 加味逍遙散,詳見卷一「火證」。

利濕 大分清飲,詳見卷四「泄瀉」。

提振陽氣 補中益氣湯,詳見卷一「中風」。

涼血 加味四物湯,詳見本卷「調經」。

補虛 十全大補湯,詳見卷一「中風」。

調理身體 歸脾湯,詳見卷二「勞瘵」。

〔和血〕,芎歸湯,芎,歸,芷,草,龍膽草,煎湯熏洗。

白話文:

【和血】,芎歸湯,川芎、當歸、白芷、連翹、龍膽草,煎湯燻洗。

〔敷藥〕,海螵蛸散,海螵蛸,人中白,等分為末,先以百草湯煎洗,再以此藥摻之,如干以麻油調,或加冰片敷之,治陰腫癢及下疳皆效。

白話文:

敷藥:海螵蛸散。藥方:海螵蛸、人中白,等分為末。使用方法:先用百草湯煎洗患處,然後將此藥摻在患處。如果藥物乾燥,可以用麻油調和,或者加入冰片敷在患處。此藥可治療陰腫瘙癢以及下疳等疾病,效果顯著。

〔和解〕,加味小柴胡湯,見本卷產後。

〔滋陰〕,加味歸脾湯,見本卷胎前。

〔滋陰〕,六味丸,見一卷中風。

〔降火〕,滋腎丸,見一卷火。

白話文:

〔和解〕,[加味小柴胡湯](詳見本卷產後)

〔滋陰〕,[加味歸脾湯](詳見本卷胎前)

〔滋陰〕,六味丸(詳見一卷中風)

〔降火〕,[滋腎丸](詳見一卷火)

〔散寒〕,五加皮酒,五加皮,乾薑,丹參,蛇床子,熟地,杜仲(各三兩),杞子(一兩),鍾乳粉(四兩),以酒十五斤浸,溫服。

〔燥痰〕,二術二陳湯,見二卷痰飲。

白話文:

【散寒】方劑:

五加皮酒:

材料:五加皮、乾薑、丹參、蛇牀子、熟地、杜仲各三兩、枸杞一兩、鍾乳粉四兩。

做法:以上藥材加入十五斤酒中浸泡,溫熱後服用。

燥痰,二術湯(二陳湯),見第二卷痰飲。

〔補脾〕,加味四君子湯,參,苓,朮,草,耆,扁豆(各一錢),加薑、棗、煎。

白話文:

【補脾】,加重劑量四君子湯,黨參、茯苓、白朮、甘草、熟地黃、扁豆(各一錢),加入薑、紅棗,煎服。

〔溫補〕,八味丸,見一卷中風。

〔止脫〕,固陰煎,見二卷脫。

〔攝陰〕,秘元煎,見四卷三消。

〔暖肝〕,一捏金,見七卷疝氣。

〔補元〕,大補元煎,見一卷中風。

〔清火〕,保陰煎,見五卷痙。

白話文:

溫補

八味丸,見於第一卷「中風」章節。

止脫

固陰煎,見於第二卷「脫」章節。

攝陰

祕元煎,見於第四卷「三消」章節。

暖肝

一捏金,見於第七卷「疝氣」章節。

補元

大補元煎,見於第一卷「中風」章節。

清火

保陰煎,見於第五卷「痙」章節。

〔通利〕,來復丹,一名養正丹,見三卷嘔吐。

白話文:

〔通利〕,又稱還陽丹、養正丹,見三卷關於嘔吐。

3. 前陰脈案

夏氏,暑月孕後,小水赤澀,子戶癢甚,日晡寒熱。此由胞宮虛,感受濕熱也。內用龍膽瀉肝湯,加赤苓、燈心煎服。外用蛇床子、川椒、白礬、煎湯熏洗。再用杏仁、雄黃、朝腦研末,摻入戶內愈。

白話文:

夏姓女子,在炎熱的夏季懷孕後,小便赤黃並且疼痛,生殖器十分搔癢,白天傍晚時會出現寒熱的症狀。這是因為子宮虛弱,遭受濕熱之氣侵襲所致。內服龍膽瀉肝湯,再加入赤苓、燈心煎服。外用蛇牀子、川椒、白礬煎湯燻洗。再用杏仁、雄黃、朝腦研末,摻入生殖器內即可治癒。

薑氏,孕六月,濕襲子戶,小水淋瀝作癢,用茅朮(生)、五加皮、苦參、當歸、蛇床子、川椒,煎湯熏洗,內服導赤散加滑石,愈。

白話文:

一位姓薑的婦女,懷孕六個月時,因濕氣侵襲下體,導致小便淋漓不盡又發癢,便用茅朮(生)、五加皮、苦參、當歸、蛇牀子、川椒等中藥煎湯燻洗外陰,並且服用導赤散加上滑石的藥方,最後順利治癒了這種病症。

王氏,產後氣虛陰脫,兩尺空。用補中湯去柴胡,加菟絲子、杜仲、芡實,外用龍骨、牡蠣(俱研細),托之。

白話文:

王氏,在生產之後氣血虛弱,陰液不足,兩足發冷。使用補中湯去除了柴胡,添加了菟絲子、杜仲、芡實,另外用研磨成細末的龍骨、牡蠣敷於外,用以救治。

孔氏,陰挺時流膿水,脈虛澀。內服補陰益氣煎加白芍,外用川芎、當歸、白芷、熟礬、銀花、甘草,煎湯熏洗,拭乾,用五倍子研末摻之。

白話文:

孔姓病人,陰挺部位患有膿瘡,脈搏虛弱而澀滯。內服補陰益氣煎藥方,加上白芍;外用川芎、當歸、白芷、熟礬、銀花、甘草一起煎煮出藥湯,先燻洗患部,再把患部擦乾,最後用五倍子研磨成粉末狀,直接灑在患部。

唐氏,數年經閉,陰瘡內潰,晡熱食減,頭眩口乾,肢痛便燥,身面俱發丹毒紅暈。據述為伊夫疳毒所染,內服加味四物湯,添金銀花、甘草、嫩桑枝。外用忍冬藤、魚腥草、甘草、苦參,煎湯熏洗,拭乾,用海螵蛸、人中白、冰片,名螵蛸散摻之。數次熱痛減,紅暈消,改加味逍遙散去朮,加生熟地黃、麥冬等服,又用青黛、黃柏(研面)、山梔、薄荷(俱研)、麻油調搽。

白話文:

唐氏婦女,經閉數年,陰部有瘡口內潰,晚上發熱,飲食減少,頭暈口乾,肢體疼痛,大便乾燥,身體和麪部都出現紅斑和紅暈。據她說,這是因為她丈夫的疳毒感染所致。內服加味四物湯,加入金銀花、甘草、嫩桑枝。外用忍冬藤、魚腥草、甘草、苦參,煎湯燻洗,拭乾,用海螵蛸、人中白、冰片,稱之為螵蛸散,敷於患處。幾次後,熱痛減輕,紅暈消失。改為加味逍遙散,去掉白朮,加上生地黃、熟地黃、麥冬等服用,另外用青黛、黃柏(研成粉末)、山梔、薄荷(研成粉末),用麻油調和塗抹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