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題元·朱震亨著,清·湯望久校輯

《脈因證治》~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六、傷寒

【脈】,陽浮而陰弱,謂之傷風。邪在六經俱強,加之風傷陽,故浮虛。陽浮,衛中風也;陰弱,營氣弱也。浮緊而無汗,謂之傷寒。寒傷營,營實則衛虛。寒傷陰,故堅牢。陽緊,邪在上焦,主欲嘔;陰緊,邪在下焦,必欲利。

脈浮,頭項痛,腰脊強,病在太陽。脈長,身熱目痛鼻乾,病在陽明。脈弦,胸脅痛而耳聾,病在少陽。脈俱沉,口燥舌乾,邪在少陰。脈俱微緩,煩滿囊縮,邪在厥陰。脈俱沉細,嗌乾腹滿,邪在太陰。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而緊澀,變為溫瘧。陰陽俱盛,傷寒之脈,前病熱未已,後寒復盛也。

白話文:

脈象陽氣浮現而陰氣虛弱,稱為傷風。邪氣侵犯六經,力量強盛,加上風邪傷害陽氣,所以脈象浮而虛弱。陽氣浮現,是衛氣受風邪侵襲;陰氣虛弱,是營氣不足。脈象浮而緊,沒有汗出,稱為傷寒。寒邪侵犯營氣,導致營氣實而衛氣虛弱。寒邪傷損陰氣,所以脈象堅實。陽氣緊縮,邪氣在上焦,主要症狀是想要嘔吐;陰氣緊縮,邪氣在下焦,必定想拉肚子。

脈象浮,頭頸疼痛,腰背僵硬,病在太陽經。脈象長,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病在陽明經。脈象弦,胸脅疼痛,耳朵失聰,病在少陽經。脈象皆沉,口乾舌燥,邪氣在少陰經。脈象皆微弱緩慢,心煩意亂,腹部縮緊,邪氣在厥陰經。脈象皆沉細,咽喉乾燥,腹部脹滿,邪氣在太陰經。脈象陰陽氣都旺盛,再次受到寒邪侵襲,導致脈象緊而澀,轉化為溫瘧。陰陽氣都旺盛,是傷寒的脈象,之前熱症未退,之後寒邪又盛。

脈陽浮滑,陰濡弱,更遇於風乘,變為風溫。陽浮而滑,陰濡而弱,皆風脈也,前熱未歇,風來乘熱。脈陽洪數,陰實大,遇濕熱兩合,變為溫毒。洪數、實大,皆兩熱相合。脈陽濡陰弱而陰弦緊,更遇溫氣,變為溫疫。

病發熱,脈沉而細,表得太陽,名曰痙。病太陽身熱疼,脈微弱、弦芤,名曰中暍。病若發汗已,身灼然熱,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鼾,語難。以小便不利,更被其下。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者則驚癇,時瘛瘲。若火熏則死。病太陽,關節疼痛而煩,脈沉細,名曰濕痹。

脈沉細而疾,身冷則四肢冷,煩躁不欲飲水,狂悶,名是陽厥。脈當有神,不問數極、遲敗,當中有力即有神焉。神者,血氣之先。傷寒熱甚,脈浮大者生,沉小者死;已汗,沉小者生,浮大者死。溫病二三日,體熱腹滿頭痛,飲食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溫病八九日,頭身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利,脈來牒牒,按之不彈手,時大,心下堅,十七日死。溫病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強,十二日死。

白話文:

脈搏浮而滑,陰氣濡弱,如果遇到風寒入侵,就會變成風溫病。浮滑和濡弱的脈象都是風寒的徵兆,之前熱症未消,風寒趁機而入。脈搏洪大而數,陰氣實而大,如果遇到濕熱交感,就會變成溫毒病。洪大、實大都是熱氣相合的表現。脈搏浮而濡,陰氣弱而弦緊,如果遇到溫熱之氣,就會變成溫疫病。

如果發熱,脈搏沉細,表證屬太陽病,稱為痙病。如果太陽病發熱疼痛,脈搏微弱而弦細,稱為中暑。如果已經發汗,但身體灼熱,稱為風溫病。風溫病的脈象是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體沉重,嗜睡,打鼾,說話困難。如果小便不利,病情會加重。如果被火氣所傷,小便略帶黃色,嚴重者會驚厥,反覆發作。如果被火氣熏灼,就會死亡。太陽病如果關節疼痛而煩躁,脈搏沉細,稱為濕痹病。

脈搏沉細而快,身體發冷,四肢冰冷,煩躁不想喝水,神志不清,稱為陽厥病。脈象要有所謂的「神」,不論脈搏快慢,只要有力就是有神。神是血氣的先兆。傷寒病熱症嚴重,脈搏浮大者活,沉小者死;如果已經發汗,沉小者活,浮大者死。溫病發病二三日,體熱腹脹頭痛,食慾正常,脈象直而快者,八日內會死亡。溫病發病八九日,頭身不痛,眼睛不紅,臉色無變化反而腹瀉,脈象細弱,按壓無彈性,時而快時而慢,心下堅硬,十七日內會死亡。溫病發病四五日,頭痛腹脹嘔吐,脈象細而有力,十二日內會死亡。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汗出,腎脈強急者生;虛緩者死。溫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熱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暴燥焦黑,脈反細或代者死。八日以上反大熱,死。邪勝故也。熱病七八日,當汗反下,脈絕者死。熱病得汗,脈躁者死,脈轉大者死。厥逆呼之不應,脈絕者死。

陽厥,有力者生;陰厥,按之大者生。熱病七八日,脈不躁,喘不數,後三日中有汗。不汗者,四日死。熱病脈澀小疾,腹滿䐜脹,身熱,不得大小便,死。熱病脈浮大絕,喘而短氣,大衄不止,腹中疼,死。熱病脈浮洪,腸鳴腹滿,四肢清,注泄,死。熱病脈絕動疾,便血,奪形肉,身熱甚,死。

白話文:

溫病發熱,汗液無法排出或排汗不到足部,就會死亡。如果出現厥汗,腎脈強勁急促則可存活;脈象虛弱緩慢則會死亡。溫病引起腹瀉,腹痛劇烈者也難逃一死。熱病發作七、八天,仍然沒有出汗,出現躁狂、口舌乾燥焦黑、脈象細微或代脈,就會死亡。如果八天以上反而出現高熱,也會死亡,這是因為邪氣過盛的緣故。熱病發作七、八天,應該出汗卻反而腹瀉,脈象消失,也會死亡。熱病雖然出了汗,但脈象躁動或轉為強大,都會導致死亡。出現厥逆,呼喚無應,脈象消失,同樣會死亡。

陽厥,如果病人還有力氣,就會活下來;陰厥,如果按壓腹部發現腹部膨脹,也會活下來。熱病發作七、八天,脈象不躁動,呼吸不急促,在三天內能出汗,就能活下來;如果四天內仍不出汗,就會死亡。熱病脈象澀小而微弱,腹部脹滿,身體發熱,無法大小便,也會死亡。熱病脈象浮大而消失,呼吸急促而短暫,鼻出血不止,腹痛,也會死亡。熱病脈象浮大而洪亮,腸鳴腹脹,四肢冰冷,尿失禁,也會死亡。熱病脈象消失而跳動急促,出現便血,體力虛弱,身體發熱嚴重,也會死亡。

熱病脈小疾,咳喘眩悸,奪形肉,身熱,死。熱病腹脹便血,脈大,時時小絕,汗出而喘,口乾,視不見者,死。熱病脈轉小,身熱甚,死。熱病脈轉小,身熱甚,咳而便血,目陷,妄言,循衣縫,躁擾不臥,死。熱病嘔血,咳而煩滿,身黃,腹鼓脹,泄不止,脈絕,死。熱病瘛瘲狂走,不能食,腹滿,胸痛引腰脊,嘔血,死。

脈浮而洪,邪氣勝也。身體如油,正氣脫也。喘而不休,水漿不下,胃氣盡也。體麻不仁,營衛不行,乍靜乍亂,正邪爭也。故為命絕也。

熱病喘咳唾血,手足腹腫面黃,振慄不言,名肺絕,死。丁日死,後仿此。熱病頭痛嘔宿汁,嘔逆吐血,水漿不入口,狂妄,腹大滿,名脾絕,死。熱病煩滿骨痛,嗌腫不可咽,欲咳不能咳,歌笑而哭,名心絕,死。熱病僵臥,足不安地,嘔血,血妄行,遺屎溺,名肝絕,死。熱病喘悸吐逆,骨痛短氣,目視不明,汗如珠,腎絕,死。

白話文:

熱病脈搏微弱,伴隨咳嗽、喘息、頭暈、心悸,消耗身體,發燒,最終死亡。熱病腹部脹痛,便血,脈搏有力,時常昏厥,出汗喘不過氣,口渴,視力模糊,最終死亡。熱病脈搏轉弱,發燒嚴重,最終死亡。熱病脈搏轉弱,發燒嚴重,咳嗽伴隨便血,眼窩凹陷,胡言亂語,沿著衣縫走動,躁動不安,無法入睡,最終死亡。熱病嘔血,咳嗽伴隨胸悶,身體發黃,腹部鼓脹,腹瀉不止,脈搏消失,最終死亡。熱病抽搐狂躁,無法進食,腹部脹滿,胸痛蔓延至腰脊,嘔血,最終死亡。

脈搏浮而有力,說明邪氣旺盛。身體像浸在油裡一樣,說明正氣衰竭。喘息不止,無法進食水液,說明胃氣耗竭。身體麻木無知覺,氣血運行不暢,時而安靜時而慌亂,說明正邪交戰。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

熱病喘咳吐血,手腳腹部腫脹,面容發黃,顫抖不能說話,稱為肺絕,最終死亡。在丁日死亡,其他日子死亡也以此類推。熱病頭疼嘔吐宿食,嘔吐逆流,吐血,無法進食水液,神志不清,腹部膨脹,稱為脾絕,最終死亡。熱病胸悶骨痛,咽喉腫痛無法吞咽,想咳嗽卻咳不出來,哭笑交加,稱為心絕,最終死亡。熱病僵硬臥床,雙腳不安,嘔血,血氣運行失常,大小便失禁,稱為肝絕,最終死亡。熱病喘息心悸,嘔吐逆流,骨痛氣短,視力模糊,汗如雨下,稱為腎絕,最終死亡。

太陽病,脈反躁盛,是陰陽交,死;得汗,脈靜者生。少陰病,惡寒而蜷,下利,手足逆者死。又吐利躁逆者,死。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蜷。其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少陰病,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又七八日息高者死。少陰病,脈微沉細,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五六日自利煩躁,不得臥寐者死。

若利止,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活。少陰病,下利止,厥逆無脈不煩、服湯藥,其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傷寒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下利至厥不止者死。傷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者生。汗出利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白話文:

太陽病,脈搏反常地躁盛,表示陰陽交錯,將會死亡;若能發汗,脈搏平靜則可活。少陰病,畏寒且蜷縮,腹瀉,手腳冰冷者會死亡。另外,嘔吐腹瀉、煩躁不安、四肢逆冷者,也會死亡。少陰病,四肢逆冷,畏寒且蜷縮,脈搏微弱甚至消失,沒有發熱卻躁動不安者會死亡。少陰病,腹瀉停止,頭昏眼花,經常自己冒汗者會死亡;七到八天呼吸急促者也會死亡。少陰病,脈搏微弱沉細,只想躺下,出汗卻不發熱,想吐,五到六天自發腹瀉、煩躁不安,無法安睡者會死亡。

如果腹瀉停止,畏寒且蜷縮,手腳溫暖,則可存活。少陰病,腹瀉停止,厥逆無脈,不發熱,服下湯藥後,脈搏突然跳動者會死亡;脈搏微弱但持續跳動者則可活。傷寒腹瀉、厥逆、煩躁不安,無法安睡者會死亡;腹瀉不止、厥逆持續者也會死亡。傷寒厥逆,六到七天沒有腹瀉,突然發熱且腹瀉者可活;出汗腹瀉不止者會死亡,因為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傷寒五到六天,沒有結胸,腹部濡濕,脈搏虛弱,再次出現厥逆,不可使用瀉藥,使用瀉藥會導致失血而死。

熱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死。熱病在腎,渴,口乾,舌燥黃赤,日夜飲水不知,腹大脹尚飲,目無精光者死。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病者脅下素有痞,而下至於臍旁,痛引小腹入陰挾筋,為臟結者死。結胸證具,而煩躁者死。直視譫語,喘滿者死。

若下利亦死。

【因】,房勞、辛苦之過,腠理開泄,少陰不藏,觸冒冬時殺厲之氣,嚴寒之毒。中而即病,曰傷寒,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之間,至春變為溫,至夏變為熱病。皆腎水涸,春無以發生故也。皆熱不得發泄,鬱於內,遇感而發,雖曰傷寒,實為熱病。春病溫疫,夏為熱病及飧泄,秋髮痎瘧,冬生咳嗽,皆因感四時不正之氣,總名之曰傷寒。

白話文:

發燒卻沒有明顯疼痛,無法自行退燒,口乾舌燥,陽氣過盛,陰氣卻偏寒,這種情況很危險。如果熱病累及腎臟,患者會感到口渴、舌頭乾燥發黃,即使不停地喝水也解不了渴,肚子脹大卻仍然想喝水,眼睛無神,這種情況也容易致命。傷寒導致腹瀉,每天拉十幾次,脈象反而強勁有力,也预示着危險。如果病患原本肋骨下方就存在肿块,并且肿块向下延伸到肚脐旁,疼痛沿着小腹延伸至阴部并牵连筋脉,这是脏器结块的征兆,也会导致死亡。如果出現胸悶,並且烦躁不安,也很危险。直視、胡言乱語、呼吸急促、胸悶,也會導致死亡。

如果腹瀉不止,同樣凶險。

這些都是因為房事过度、勞累过度,导致毛孔开泄,腎陰不足,再加上冬天寒冷之氣入侵,嚴寒的毒氣入侵身體。如果立即發病,就叫做傷寒;如果沒有立即發病,寒毒就會藏在皮膚之間,等到春天轉為溫病,到了夏天就會变成热病。都是因為腎水虧虚,春天无法生发导致的。這些都是因為熱氣無法發散,鬱積在體內,遇到風寒就發病,雖然叫做傷寒,實際上都是熱病。春天患溫疫,夏天患熱病和食物中毒,秋天患瘧疾,冬天患咳嗽,都是因為感染了四時不正之氣,統稱為傷寒。

【證治】,自外而入,內傳經絡。

太陽證,頭疼,發熱惡寒,腰脊強。脈浮而緊,無汗,謂之傷寒,可汗,宜麻黃。脈緩自汗,謂之傷風,宜桂枝。忌利小便、重汗、下大便。

陽明證,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不惡風寒而自汗。尺寸脈俱長,宜白虎湯。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氣湯。胃,血也,不主汗、利。忌汗,利小便。

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痛而嘔,耳聾,脈弦,宜和解之,小柴胡湯。膽無出入水火之間,下犯太陽,汗、下、利皆不可。忌利小便,忌汗,忌利大便。

白話文:

疾病的表現,通常是由外而內,侵入經絡。

太陽症狀,會出現頭痛、發熱畏寒、腰背痠痛,脈象浮緊,沒有汗,叫做傷寒,可以發汗,可以用麻黃治療。如果脈象緩慢,自汗,叫做傷風,可以用桂枝治療。忌諱利小便、大量出汗、瀉下。

陽明症狀,會出現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乾難以入睡,不畏風寒卻自汗。寸脈和尺脈都強勁有力,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如果脈象浮沉,按壓有力,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胃主血,不主汗、利,忌諱出汗、利小便。

少陽症狀,會出現寒熱往來、胸脅疼痛、嘔吐、耳聾,脈象弦緊,可以用和小解之藥,例如小柴胡湯治療。膽氣不順,下犯太陽,汗、瀉、利都不可。忌諱利小便、出汗、利大便。

太陰證,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時腹痛,脈沉細,其臟寒,宜四逆湯。脈浮可汗,宜桂枝湯。又大實痛,可下,用詳。忌三法,宜三法,用詳。

少陰證,口噤,舌乾而渴,脈沉實,宜大承氣湯。脈沉細遲者,宜用溫之,四逆湯。身涼,脈沉細而虛,宜瀉心湯。身熱,煩躁不寧,大小便自利,脈浮洪無力,按之全無,宜附子瀉心湯。其吐瀉不渴,脈浮弱,理中湯主之。渴而脈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少陰證,脈沉發熱,當汗,麻黃細辛附子湯。

白話文:

太陰證

太陰證的症狀是肚子脹滿、口乾咽燥、手腳自覺溫暖、大便溏瀉卻不渴,偶爾腹痛,脈象沉細。這說明臟腑虛寒,應該服用四逆湯。

如果脈象浮而有汗,則應該服用桂枝湯。

如果腹痛劇烈,可以考慮下瀉的方法,具体用药需详细辨证。

禁忌三法和宜三法,需详细辨证后才可应用。

少陰證

少陰證的症狀是口不能言、舌頭乾燥而口渴、脈象沉實,應該服用大承氣湯。

如果脈象沉細遲缓,則應該用溫陽的方法,服用四逆湯。

如果身體發涼,脈象沉細而虛弱,則應該服用瀉心湯。

如果身體發熱,煩躁不安,大小便自利,脈象浮洪无力,按之全无,则应该服用附子瀉心湯。

如果吐泻不渴,脉象浮弱,则应该服用理中湯。

如果口渴,脉象沉实,有力而疾,则应该服用五苓散。

少阴证如果脉象沉细,发热且应该出汗,则应该服用麻黄細辛附子湯。

少陰證,下利色不青,當溫;色青口燥,當下。脈弱忌下;乾燥忌汗。

厥陰證,煩滿而囊縮,大小便不通,發熱引飲腹滿,脈俱微沉實,按之有力,當下;無力,當溫。厥陰乃二陰交盡,曰厥陰,為生化之源,喜溫而惡清。

大抵三陰非胃實不可下,此三陰無傳經,止胃實可下也。

太陽,標本不同。標熱,太陽發熱;本寒,膀胱惡寒。故宜汗。陽明,從中氣。標陽,肌熱;本實,妄語。標陽,故宜解肌;本實,故宜下。少陽,標陽,發熱;本火,惡寒。前有陽明,後有太陰,故宜和解。太陰,標陰;本濕,腹脹滿,或嗌乾,身目黃。從標治則溫;從本治宜泄滿下濕。

白話文:

少陰證患者,如果拉肚子但糞便顏色不青,應該溫補;如果糞便呈青色且口乾,就應該瀉下。脈象虛弱的患者忌諱瀉下,乾燥的患者忌諱出汗。

厥陰證患者,感到胸悶腹脹且肚子縮緊,大小便不通暢,發熱口渴肚子脹滿,脈象皆微弱沉實,按壓時有力,應該瀉下;如果按壓時無力,就應該溫補。厥陰是陰氣交匯的部位,稱為厥陰,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喜溫惡寒。

總的來說,三陰證患者,如果不是胃實證,就不可瀉下。三陰證患者沒有傳經,只有胃實證才能瀉下。

太陽證,標本不同。標證是熱,表現為發熱;本證是寒,表現為膀胱怕冷。因此應該發汗。陽明證,屬於中氣。標證是陽,表現為肌肉發熱;本證是實,表現為胡言亂語。標證是陽,因此應該解表;本證是實,因此應該瀉下。少陽證,標證是陽,表現為發熱;本證是火,表現為怕冷。前面有陽明證,後面有太陰證,因此應該和解。太陰證,標證是陰;本證是濕,表現為腹部脹滿,或咽喉乾燥,身體和眼睛發黃。從標證治療應該溫補;從本證治療應該瀉下濕氣。

少陰,標陰,爪甲清冷;本熱,脈沉實,口乾渴。標宜溫,本宜下。厥陰,中氣宜溫;煩滿囊縮,故為熱,宜苦辛下之。

麻黃、桂枝之輩,汗而發之。葛根、升麻之屬,因其輕而揚之。三承氣、陷胸之輩,引而竭之。瀉心、十棗之類,中滿泄之。在表宜汗,在裡宜下,在半表半裡宜和。表多里少,和而少汗之。里多表少,和而微下之。在上者,吐之。中氣與脈氣微者,溫之。脈亦同法,又當求本。

假令腹痛,用桂枝芍藥湯。何不只用芍藥?卻於桂內加之。要知從太陽中來,故太陽為本。又如結胸,麻黃亦然。

白話文:

少陰寒邪在上,表現為爪甲冰冷,但內裡卻是熱,脈搏沉實有力,口乾舌燥。治療上,表症宜溫,本症宜瀉。厥陰屬於中焦,氣虛宜溫,症狀表現為腹脹滿、小便不利,屬於熱證,宜用苦辛寒涼之藥物來瀉下。

麻黃、桂枝等藥物可以發汗解表。葛根、升麻等藥物輕浮,可以揚散表邪。大承氣湯、陷胸湯等藥物可以引導藥力直達病所,以瀉內熱。瀉心湯、十棗湯等藥物可以瀉除中焦積熱。總之,治療表證宜汗,治療裡證宜瀉,半表半裡證宜調和。若表證較重,宜調和以少汗為主;若裡證較重,宜調和以微瀉為主。上焦病證宜吐,中氣虛弱、脈氣微弱者宜溫補。脈象的治療也要遵循同樣的原則,並要深入探究病因。

比如腹痛,可用桂枝芍藥湯治療。為何不單用芍藥,而要在桂枝中加入芍藥呢?因為腹痛是從太陽經的病邪傳入,所以太陽經是病根,因此要用桂枝。同樣道理,治療結胸也需要用到麻黃。

劉法:分病及脈。以五臟言之,諸在皮者,汗之,麻黃湯內加表之。在內者,下之。麻黃細辛附子湯內加下之。此言藏者,五臟也。可通經入臟。物之藏者,腑也,方可下。麻黃湯,治外證之外,麻黃細辛附子湯,治內證之外。肝脈外證,善潔,面青,善怒,脈弦,前方加羌活、防風三錢。

內證,滿秘便難,淋溲,轉筋,沉而弦,後方加同前。心脈外證,面赤,口乾,善笑,脈沉而洪,前方加黃芩、石膏各三錢。內證,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噦,脈沉,後方加同前。肺脈外證,面白,善嚏,悲愁欲哭,脈浮而澀,前方加薑、桂各三錢。內證,喘咳,灑淅寒熱,脈沉,後方加生薑、桂枝。

白話文:

治療疾病要分清病症和脈象。以五臟來說,病症在皮膚上的,用麻黃湯加表散藥;病症在內臟的,用麻黃附子湯加瀉下藥。這裏的「藏」指的是五臟,藥物可以通經絡進入臟腑;「物」指的是六腑,藥物可以瀉下。麻黃湯治療外證,麻黃附子湯治療內證。肝脈外證表現為皮膚潔淨,面色青白,容易發怒,脈象弦細,方劑中加羌活、防風三錢。內證表現為腹脹便秘,排尿困難,抽筋,脈象沉弦,方劑中加羌活、防風三錢。心脈外證表現為面色紅潤,口乾,容易發笑,脈象沉洪,方劑中加黃芩、石膏各三錢。內證表現為心煩,心痛,手掌發熱且呃逆,脈象沉細,方劑中加黃芩、石膏各三錢。肺脈外證表現為面色蒼白,容易打噴嚏,悲傷欲哭,脈象浮澀,方劑中加薑、桂各三錢。內證表現為喘咳,發冷發熱,脈象沉細,方劑中加生薑、桂枝。

脾脈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味,脈浮而緩,前方加白朮、漢防己。內證,腹脹滿,食不消,怠惰,脈沉。後方加同前。腎脈外證,面黑,善恐,脈浮,前方加附子、生薑。內證,泄如注,下重脛寒,脈沉,後方加同前。

以前外證,皆表之表,汗而發之;內證者,里之表也,漬形以汗,如脈沉,復有里證。里證為發熱引飲,便利赤澀,泄下赤水,或秘,按之內痛,此為里證。宜速下之,依方加大黃三錢。如邪又未盡,復加大黃二錢。

劉、張又相繼論:人多勞役飢飽者,得之火化、火擾。治之宜以辛涼。比及年少性急勞役,豈非火乎?遲脈年老之人,可以辛溫解之。故制雙解散,治諸傷寒、時氣在表裡,皆可服之。表裡證有相似,藥不可差。傷寒表證,發熱惡寒而渴,獨頭痛,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乃陽明經病也,白虎湯主之。雜證,里證亦同。

白話文:

脾經外在表現為面色發黃,容易打嗝,經常想著食物的味道,脈象浮緩,可加白朮、防己。脾經內在表現為腹部脹滿,吃不下東西,身體疲乏,脈象沉,可加白朮、防己。腎經外在表現為面色發黑,容易恐懼,脈象浮,可加附子、生薑。腎經內在表現為腹瀉如注,下肢沉重冰冷,脈象沉,可加附子、生薑。

以前外在表現的病症,都是表層的病症,可以用汗法治療;內在表現的病症,則是內在表面的病症,需要通過汗法來去除積聚在身體裡的病邪,例如脈象沉而伴有內在的病症。內在的病症表現為發熱口渴,排便次數頻繁且帶有血絲,或者排出紅色水樣便,或者便秘,按壓腹部有疼痛感,這些都是內在病症。需要快速用藥物瀉下,可以在方劑中加三錢大黃。如果病邪還沒有完全去除,可以再加兩錢大黃。

劉、張兩位醫生認為,人們因為過度勞累、飢飽,導致身體內火旺盛,可以用辛涼藥物治療。年輕人性格急躁、勞累過度,也容易導致內火旺盛。年老體弱的人,可以用辛溫藥物治療。因此,制定了雙解散方,可以治療各種傷寒、時氣引起的表裡病症,無論是表症還是裡症,都可以服用。表裡病症的表現相似,用藥不能混淆。傷寒表症表現為發熱怕冷、口渴,單獨頭疼,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平躺,這是陽明經的病症,可以用白虎湯治療。其他病症和內在病症的治療方法也是一樣。

但目赤者,臟病也。脈亦洪大,甚則吐血,先有形也。乃手太陰肺不足,不能管領陽氣,亦以枸杞、地黃等物治之。補瀉當察虛實。假如洪弦相雜,洪,客也,弦,主也。子能令母實。又脈弦無表證,是東方實,西方虛也。又前來者,為實邪。依此補瀉,余仿此行之。

表汗,通聖散、雙解散。半表半裡,涼膈散、柴胡湯。里下,右手脈實,承氣湯;左手脈實,抵當湯。不分浮沉,但實可用。

白話文:

眼睛發紅是內臟病變引起的,脈象也洪大,嚴重時還會吐血,這是因為肺氣不足,無法控制陽氣,可以用枸杞、地黃等藥物治療。補瀉要根據虛實情況,比如脈象既洪又弦,洪是客邪,弦是本氣,客邪可以使本氣虛弱,如果脈象弦而無表證,就說明東方虛,西方實,而前來者是實邪,依照這些判斷來補瀉,其他的也以此類推。

表證有汗的,可以用通聖散、雙解散。半表半裡的,用涼膈散、柴胡湯。裡證的,右手脈實用承氣湯,左手脈實用抵當湯,不論浮沉,只要脈象實就可以用藥。

血氣俱實,主三承氣湯;溫,四逆湯、真武湯;解利,五苓散、解毒散、白虎湯、甘露飲、梔子湯;發黃,茵陳湯。

傷寒得傷風脈,傷風得傷寒脈。假如太陽證,頭疼,身熱,自汗,惡風,脈當緩而反緊,是傷風得傷寒脈也。余以例推之。桂枝麻黃各半湯、羌活湯尤妙。

,瓜蒂散:瓜蒂,赤小豆

白話文:

血氣俱實,主三承氣湯;溫,四逆湯、真武湯;解利,五苓散、解毒散、白虎湯、甘露飲、梔子湯;發黃,茵陳湯。

中醫認為,如果一個人的血氣都過於充實,應該使用三承氣湯來調節;若需要溫暖身體,則可以選擇四逆湯或真武湯;如果需要通暢利導,可以使用五苓散、解毒散、白虎湯、甘露飲、梔子湯等方劑;對於黃疸的症狀,則推薦使用茵陳湯。

如果一個人的脈象出現了傷寒和傷風的特徵,即脈象從緩變緊,或者相反,脈象從緊變緩,這可能代表了傷風轉為傷寒或傷寒轉為傷風的變化。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或是羌活湯來進行治療,效果特別好。

對於「吐」的症狀,可以使用瓜蒂散。其主要成分包括瓜蒂和赤小豆。

假令下一錢。

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之,下之必死。

小陷胸湯,半夏,連(薑汁炒),栝蔞實

大陷胸湯,炒大黃(五錢),苦葶藶(炒,三錢),芒硝(一錢),杏仁(十二個)

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入甘遂末三字,蜜半匙,水煎,至半溫服。

白話文:

假設藥量是一錢。

如果病人患有結胸症,脈象浮大,就不可服用瀉下藥,服用後必死無疑。

小陷胸湯:半夏(用薑汁炒過),栝蔞實

大陷胸湯:炒大黃(五錢),苦葶藶(炒過,三錢),芒硝(一錢),杏仁(十二個)

將藥丸製成彈子大小。每次服用一丸,加入甘遂末三字,蜜半匙,用水煎煮,待藥湯溫熱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