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 卷一 (4)
卷一 (4)
1. 五、厥
【脈】,沉微而不數,謂之寒厥;沉伏而數,謂之熱厥。
【因】,因虛,因痰,因熱,因寒。
【證】,厥當分兩種,次分五臟。寒厥,為手足寒也。陰氣勝則寒。其由乃恃壯縱欲於秋冬之間,則陽奪於內,精氣下溢,邪氣上行,陽衰精竭,陰獨行,故為寒厥。熱厥,為手足熱也。陽氣勝則熱。其由乃醉飽入房,氣聚於脾胃,陰虛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竭,精氣竭則四肢不榮,酒氣與穀氣相搏,則內熱而溺赤,腎氣衰,陽獨勝,故為熱厥。
五心煩熱,有小腸熱者,有心虛而熱者。
厥,亦有腹暴滿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或卒然衰亂者。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陰腎脈不至也。腎氣衰少,精氣奔逸,使風促迫,上入胃膈,宗氣反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股腹,與陰相助,令人不仁。又五絡皆會於身,五絡俱絕,則令人身脈俱動,而形體皆無所知,其狀如屍,故曰屍厥。
正由臟器相亂,或與外邪相忤,則氣鬱不行,閉於經絡,諸脈伏匿,昏不知人。
厥有痰如曳鋸聲在咽中,為痰厥;骨枯爪痛為骨厥;身直如椽為骭厥;因醉而得為酒厥;暴怒而得為氣厥;手足搐搦為風厥;喘而狂走為陽明厥。此皆氣逆之所為也。
【治】,李法:痰用白朮、竹瀝;熱用承氣下之;氣虛補氣,四君子;血虛補血,四物。
張法:降心火,益腎水。通血和氣,必先湧之。
白話文:
【脈象】,如果脈象深沉且微弱但不急促,這稱為寒厥;如果脈象深沉隱伏且急促,這稱為熱厥。
【原因】,可能因為虛弱、痰濕、熱症、或寒症。
【病徵】,厥症可分為兩大類,再進一步細分為五臟相關。寒厥,特徵為手腳冰冷。陰氣過盛則導致寒涼。其病因可能是自恃身體強壯,在秋冬之際過度縱欲,導致體內的陽氣被消耗,精氣向下流失,邪氣向上侵犯,陽氣衰弱、精氣耗盡,只剩下陰氣獨行,因而形成寒厥。熱厥,特徵為手腳發熱。陽氣過盛則導致熱症。其病因可能是醉酒飽食後進行性行為,氣聚集在脾胃部位,陰氣虛弱時,陽氣進入會造成胃部不適,胃部不和則精氣耗盡,精氣耗盡則四肢無法得到滋養,酒氣和食物氣息互相交纏,則內部產生熱度且尿色泛紅,腎氣衰弱,陽氣單獨佔優勢,因而形成熱厥。
五心煩熱,可能是小腸有熱,或是心臟虛弱導致熱症。
厥症也可能出現腹部突然脹滿、失去意識的情況,有的在一兩天後意識逐漸恢復,有的突然陷入衰弱混亂的狀態。這些都是因為邪氣幹擾,陽氣逆流,是少陰腎脈不流通的現象。腎氣衰弱,精氣流失,使得風邪逼迫,向上侵入胃和膈肌,原本應當運行全身的宗氣反而在心下凝結,陽氣退縮下降,熱度集中於大腿和腹部,與陰氣相互作用,使人失去知覺。此外,五臟的絡脈都匯聚於身體,如果五絡全部斷絕,則會讓人全身脈搏跳動,但形體完全失去知覺,看起來就像一具屍體,因此稱為屍厥。
這些都是由於臟腑功能混亂,或是與外界邪氣衝突,導致氣血鬱積無法順利流通,阻塞在經絡之中,所有脈絡都被隱藏,使人昏迷不醒。
厥症可能伴有咽喉中像鋸齒般的痰音,這是痰厥;骨骼乾枯、指甲疼痛,這是骨厥;身體僵硬如木條,這是骭厥;醉酒後發生,這是酒厥;因暴怒而發作,這是氣厥;手腳抽搐,這是風厥;喘息並狂奔,這是陽明厥。這些都是因為氣血逆流所致。
【治療方法】,根據李法:痰厥使用白朮和竹瀝;熱厥使用承氣湯來下瀉;氣虛則補氣,可用四君子湯;血虛則補血,可用四物湯。
根據張法:降低心火,滋補腎水。調節血氣,必須先引導氣血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