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 卷一 (4)
卷一 (4)
1. 六經餘證
太陽痙,汗多熱利,誤下變證。
陽明煩躁。火入於肺,煩也。火入於腎,躁也,梔子豆豉湯。宿食加大黃。狂譫實熱發斑,胃火嘔吐噦。
少陽潮熱。有平旦、日晡之分。(詳見前。)
太陰腹痛,有部分同雜證治。
痞有虛實。實,便秘,厚朴、枳實。虛,便利,白芍。
少陰心驚悸是雜證。吐瀉同霍亂證。治咽喉熱,甘草、桔梗。寒熱合二方。下利色青,下;色不青,溫。渴逆,乃陰消陽逆,或兼以舌攣,語言不正,昏冒咽痛,大承氣。
白話文:
如果原本是太陽病,卻因為流汗太多、小便頻繁,誤用瀉下藥,就會產生新的病症。
陽明病表現為煩躁不安,這是因為熱邪進入肺部造成的;如果熱邪進入腎臟,就會表現為躁動不安,可以用梔子豆豉湯治療。如果有宿食積滯,可以加用大黃。
如果出現狂躁譫語、實熱發斑、胃火旺盛導致嘔吐反胃,可以用大承氣湯治療。
少陽病表現為潮熱,而且有平旦(早晨)和日晡(下午)的差別。
太陰病表現為腹痛,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與其他證狀結合治療。
痞病分為虛實兩種。實痞表現為便秘,可以用厚朴和枳實治療;虛痞表現為腹瀉,可以用白芍治療。
少陰病的心驚悸屬於雜症。如果出現吐瀉,則屬於霍亂證。治療咽喉熱可以用甘草和桔梗。寒熱交雜則需要根據情況使用寒涼或溫熱的藥物。如果腹瀉時大便呈青色,就需要用瀉下藥;如果大便不呈青色,就需要用溫熱藥物。如果出現口渴反胃,屬於陰虛陽亢,可以考慮用大承氣湯治療,同時也要注意舌頭攣縮、言語不清、昏沉冒汗、咽喉疼痛等情況。
厥陰,羌活湯。
厥利傷寒,不問何經,辨兩感、傷寒之例。
羌活,防風,川芎,甘草(炙),芩(各一錢),地黃,細辛(二錢半),白朮(二錢)
如身熱,加石膏四錢;腹痛,加芍藥三錢半;往來寒熱,加柴胡一錢、半夏五錢;心下痞,加枳實一錢;里證,加大黃三錢,邪去止之。
白話文:
厥陰症,可用羌活湯治療。
厥陰症導致的腹瀉,不論屬於何經,都需辨別兩感和傷寒的症狀,再依照其規律進行治療。
羌活湯的組成如下:
- 羌活、防風、川芎、甘草(炙)、黃芩(各一錢)
- 地黃、細辛(二錢半)
- 白朮(二錢)
如果出現發熱,可以加石膏四錢;腹痛,可以加芍藥三錢半;往來寒熱,可以加柴胡一錢、半夏五錢;心下痞塊,可以加枳實一錢;裏證,可以加大黃三錢。待邪氣去除後,即可停止用藥。
治疫,麻黃(一兩),甘草(一兩半),石膏,滑石,黃芩,白朮(各四兩),煎服表汗。
解利,大羌活湯,治兩感傷寒。出李。
防風,羌活,獨活,防己,白朮,甘草(炙),黃芩,黃連,蒼朮,川芎,細辛(各三錢)知母,生地黃(各一兩),白芷(陽明加之)
白話文:
治療瘟疫,可以用麻黃一兩、甘草一兩半、石膏、滑石、黃芩、白朮各四兩煎服,引發汗液排出。
治療解利,可以用大羌活湯,治療風寒感冒。此方出自李氏醫書。
防風、羌活、獨活、防己、白朮、甘草(炙)、黃芩、黃連、蒼朮、川芎、細辛各三錢,知母、生地黃各一兩,白芷(陽明證加之)。
雙解散,混解,不問風、寒。出張,李、劉皆用。
梔子豉湯,出李。
消毒飲,治疫癘時毒。
黃芩,黃連(各半兩),連翹(一錢),陳皮,玄參(各三錢),甘草,黍黏子,板藍根,馬勃(各一錢),人參,殭蠶(各一錢),桔梗(三錢),升麻(七錢),柴胡(五錢),薄荷,川芎(各五錢),大黃(便硬加之)
白話文:
【雙解散】,由李、劉二人所創制,不論是風邪還是寒邪,都能適用。出張,指的是李、劉二人所使用的藥方。
【梔子豉湯】,出自李氏的著作。
【消毒飲】,用於治療瘟疫期間的毒症。
藥方內容如下:
- 黃芩:3錢
- 黃連:3錢
- 連翹:1錢
- 陳皮:1錢
- 玄參:9錢
- 甘草:1錢
- 黍黏子:1錢
- 板藍根:1錢
- 馬勃:1錢
- 人參:1錢
- 僑蠶:1錢
- 桔梗:3錢
- 升麻:7錢
- 柴胡:5錢
- 薄荷:5錢
- 川芎:5錢
- 大黃:如便硬則增加用量
以水煎服。
傷寒中寒說,傷寒為外寒鬱內熱。傷寒面慘而不舒,惡寒不惡風。中寒謂寒乘其膚腠,不分經絡,疏豁一身,無熱可發,溫補自安。此胃氣之大虛也。
風濕不可下論,春夏之交,病如傷寒,自汗,肢體重痛轉側難,小便不利,此名風濕,非傷寒也。因陰雨卑濕,或引飲多有此證,宜多與五苓散,切忌汗、下。
四證類傷寒,傷寒,右寸脈緊盛,痞滿。腳氣如傷寒證,但病起於腳胯。痰證,嘔逆頭痛,脈浮而滑;痞滿,虛煩不惡寒,不頭痛身疼。陽毒,身重,腰脊痛,狂言,或吐血下利,脈浮大數,咽喉痛唾血,面赤如錦紋,五六日可治。陰毒,身重背強,腹中絞痛,咽喉不利;毒氣攻心,心下堅,嘔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脈沉細緊數,身如打,五六日可治。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服用。
傷寒屬於外寒入侵,內熱鬱結的病症。傷寒病人面色慘白,表情不舒展,怕冷卻不怕風。中寒指的是寒邪侵入肌膚腠理,不分經絡,遍布全身,沒有熱症可以發出來,用溫補的方法就能自愈。這是胃氣虛弱的表現。
風濕不可與傷寒混淆,春季與夏季交替之際,病症類似傷寒,自汗,肢體沉重疼痛,翻身困難,小便不利,稱為風濕,並非傷寒。由於陰雨潮濕,或者飲水過多,會導致此症,宜多服用五苓散,忌汗、瀉。
四證類傷寒是指以下四種病症,類似傷寒:傷寒,右寸脈緊而有力,腹部脹滿。腳氣症狀類似傷寒,但病症起源於腳胯。痰證,嘔吐反胃,頭痛,脈浮而滑;腹部脹滿,虛煩不畏寒,不頭痛,也不全身疼痛。陽毒,身體沉重,腰脊疼痛,胡言亂語,或吐血腹瀉,脈浮大而數,咽喉疼痛,唾血,面部發紅,像錦紋一樣,五六日可治愈。陰毒,身體沉重,背部僵硬,腹中絞痛,咽喉不適;毒氣侵犯心臟,心下堅硬,嘔吐反胃,嘴唇發青,面色發黑,四肢冰冷,脈沉細緊而數,身體像被打了一樣,五六日可治愈。
陰盛格陽,目赤,煩躁不渴,或渴不欲水,脈七八至,按之不鼓,姜附主之。
陽盛拒陰,身表涼痛,四腳冷,諸陰證,脈沉數而有力,承氣主之。
陽厥極深,或時鄭聲,指甲、面色青黑,勢困,脈附骨,按之有舉之無。因陽氣怫鬱,不得榮運於四肢,以至身冷。先涼膈養陰退陽,以待心胸微曖,可承氣下之。
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口鼻中氣冷,水漿不入口,二便不禁,面上惡寒,如有刀刺。
陽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能來,口鼻氣熱。傷風,氣出粗,合口不開,面光而不慘,惡風不惡寒。傷食,口無味,液不納,息肩。
白話文:
陰氣過盛壓抑陽氣,表現為眼紅、煩躁不安、不渴或渴而不願喝水,脈象浮弱,按之無力,可用生薑、附子治療。
陽氣過盛抵抗陰氣,表現為身體表面發涼疼痛、四肢冰冷、出現各種陰虛症狀,脈象沉而數且有力,可用承氣湯治療。
陽氣衰竭極度虛弱,可能出現神志不清、指甲和面色發青發黑、身體無力、脈象微弱貼骨、按之有力但抬不起來等症狀。這是因為陽氣鬱結,無法正常運送到四肢,導致身體發冷。應先用涼膈散養陰退陽,待心胸略微溫暖後,再用承氣湯瀉下。
陰虛症狀表現為身體靜止、說話聲音低沉或無聲、呼吸困難、眼球無神、鼻子無法呼吸、口鼻氣息冰冷、水無法入口、大小便失禁、面部發寒,感覺像被刀刺一樣。
陽虛症狀表現為身體活動、說話聲音輕微但有聲、眼球有神、鼻子可以正常呼吸、口鼻氣息溫熱。傷風則表現為氣息粗重、口難張開、臉色光亮不蒼白、怕風不怕冷。傷食則表現為口無味、食慾不振、肩膀酸痛。
兩感,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頭疼口乾,煩滿而渴者是。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腹滿身熱,不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煩滿囊縮,水漿不入口,不知人,六日死。
痙,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剛痙。無汗為表實,惡寒為重感,故名剛痙。太陽病,發熱有汗,不惡寒者,為柔痙。表虛傷濕。其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頭搖,卒口噤,背反張。
中濕,見前脈。其病一身盡黃,頭痛汗出,欲水而不能飲,反欲近火。
頭汗,乃邪搏諸陽,熱不得越,津液上湊。又見自汗條下。
白話文:
【兩感】,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頭疼口乾,煩滿而渴者是。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腹滿身熱,不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煩滿囊縮,水漿不入口,不知人,六日死。
「兩感」,第一日,如果太陽經受到疾病影響,則同時影響到少陰經,會出現頭疼、口乾、煩躁、口渴的症狀。第二日,如果陽明經受到疾病影響,則同時影響到太陰經,會出現腹滿、身熱、不願飲食、神智迷糊的症狀。第三日,如果少陽經受到疾病影響,則同時影響到厥陰經,會出現煩躁、陰囊收縮、不喝水、失去意識的症狀,第六天就會死亡。
【痙】,太陽病,發熱但沒有出汗,反而畏寒的,稱為剛痙。沒有出汗表示表皮有實證,畏寒表示重感,所以稱為剛痙。太陽病,發熱且有出汗,不畏寒的,稱為柔痙。表示表皮有虛證,傷害了濕氣。其症狀包括身熱、腳冷、頸項僵硬、畏寒、時常頭熱、臉紅、眼睛充血、頭顛簸、突然口緊、背部反向弓起。
【中濕】,請參考前面的脈象。其症狀包括全身黃疸、頭痛、出汗、想要喝水卻不能喝,反而想靠近火源。
【頭汗】,是邪氣攻擊各陽經,熱氣無法散出,身體的水分向上湧出。也見於自汗的症狀。
手足汗,有邪聚於胃則便硬。有寒則便溏,不能食,小便不利。
煩躁,有熱傳於內,胸中有熱,關前洪數,宜解熱。有虛,因汗、吐、下,虛協餘熱,身不疼,脈不緊數,宜補之。又初解,胃弱強食,胃脈浮洪。
苔,皆心經之熱淺深也。白而滑,乃邪在半表半裡也;白而澀,熱在裡也;黃而干,熱在胃也;黑者宜下。
噦皆胃疾,或寒,或妄下之虛。
厥,手足冷。有寒,有熱。先熱而後厥者,熱伏於內;先厥而後熱者,陰退陽氣復;始得之便厥,皆陽不足而陰勝也,所主為寒。
譫語四證,傷寒譫語,屬陽明經。乃胃有熱,脈洪大者是。宜調胃承氣湯。身不熱,身困者,謂之鄭聲。病退人虛,脈和平,宜滋補。婦人經來,適邪氣乘虛入於血海,左關脈數者,小柴胡湯主之。有邪祟者,言語涉邪,頗有意思,狀多變,與病相違者是。
白話文:
手脚出汗,如果是因为邪气聚集在胃部,就会导致大便干硬。如果是因为寒气,就会导致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小便不利。
烦躁,如果是因为热气侵入体内,胸部会有热感,脉搏有力而快,需要清热。如果是因为虚弱,可能是因为出汗、呕吐、腹泻导致的,虚弱导致余热未清,身体不痛,脉搏不紧也不快,需要补益。另外,刚开始好转时,如果胃弱而强食,胃脉会浮而有力。
舌苔反映了心经的热气轻重。白色而滑,说明邪气停留在半表半里;白色而涩,说明热气在里;黄色而干,说明热气在胃;黑色则需要泻下。
呃逆都是胃病,可能是寒气导致,也可能是妄下导致的虚弱。
厥,是指手脚冰冷。有寒气,也有热气。先热后厥,说明热气潜伏在体内;先厥后热,说明阴气退却阳气恢复;刚开始就出现厥,都是阳气不足而阴气盛的表现,主要是因为寒气。
谵语有四种情况:伤寒谵语,属于阳明经,是因为胃里有热气,脉搏有力而大,需要用调胃承气汤。身体不热,感觉疲乏,称为郑声,疾病退却后身体虚弱,脉搏平和,需要滋补。妇女月经来潮,正好邪气乘虚而入血海,左关脉搏快速,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是因为邪祟,语言会说些邪门的话,比较有意思,状态多变,与疾病表现不符,就属于这种。
氣喘七證,傷寒太陽證,下之微喘者,內虛外熱故也,宜解其表。飲水過多,水停心下,胸膈滿而喘者,宜利其小便。病本無喘,因藥下之,瀉止而喘,其色已脫,不治。喘而四逆者,不治。喘而噫者,不治。喘而魚口者,不治。喘而目閉、面黑者,不治。
目瞪四證,傷寒至目瞪不省人事,此中風痙證。以藥開關吐痰,痙退眼開,隨證治之。傷寒,病已過經,痙退無熱,人困不語,脈和目瞪,謂之戴陽,下虛故也。陽毒不解,熱毒之氣伏於太陽之經,故使目瞪。六脈弦勁,漸作魚口,氣粗者死。太陰痰潮,上灌七竅,兩目瞪。與小兒驚風之類同,下痰則愈。舌卷唇焦,乃心肝熱極,三焦精液不生,可治;舌卷卵縮,厥陰絕也,必也。
白話文:
氣喘有七種情況:傷寒太陽證,服用藥物後輕微喘息,是因為體內虛弱,外有熱邪,應當解表;飲水過多,水停留在心下,胸膈滿悶導致喘息,應當利尿;原本沒有喘息,因服用藥物後瀉止而喘息,且面色蒼白,無藥可治;喘息且四肢厥逆,無藥可治;喘息且打嗝,無藥可治;喘息且口唇乾燥如魚嘴,無藥可治;喘息且眼閉、面黑,無藥可治。
目瞪有四種情況:傷寒發展到目瞪神志不清,這是中風痙證,需要用藥開關吐痰,痙攣退去眼睛睜開,再根據具體情況治療;傷寒已經過了經期,痙攣退去無熱,人昏昏沉沉不說話,脈象平和,眼睛瞪大,稱為戴陽,這是下虛所致;陽毒未解,熱毒之氣停留於太陽經脈,因此導致目瞪;六脈弦勁,逐漸出現魚口,呼吸粗重,則會死亡;太陰痰潮,向上灌注七竅,雙眼瞪大,與小兒驚風相似,服用化痰藥物可治癒;舌頭捲縮嘴唇焦乾,這是心肝熱極,三焦精液無法生成,可以治療;舌頭捲縮如卵,厥陰經脈衰竭,必然死亡。
厥陰幽悶三證,陰毒陽冷,四肢逆冷,心膈幽悶,默默思睡,脈沉伏者是。傷寒起,汗下後,又戰汗過多,人困身冷不動者,乏陽也。傷寒未三日,身冷,額上汗出,面赤心煩者,非陰毒證,謂之陰勝格陽。陰氣並於外,陽氣伏於內,其脈沉數也。
咽乾兩證,少陽證,口苦咽乾,乃膽熱也,小柴胡湯。少陰證,口燥咽乾,主腎熱津液不生,宜下。
惡寒三證,發熱惡寒,發於陽。脈浮數,宜麻黃、桂枝汗之。無熱惡寒,發於陰。脈沉細。宜四逆溫里。發汗後,反惡寒,氣虛也。脈微弱,補虛,芍藥附子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厥陰幽悶三證
厥陰幽悶有三種表現:
- 陰毒陽冷: 表現為四肢冰冷,心胸幽悶,沉默寡言,昏昏欲睡,脈象沉細微弱。
- 乏陽: 傷寒發作後,出汗後又反覆發汗,並且汗出過多,人感到疲憊,身體冰冷,無法活動。
- 陰勝格陽: 傷寒發病不到三天,身體冰冷,額頭出汗,臉色發紅,心煩意亂。這是因為陰氣過盛,壓制了陽氣所致。陰氣外散,陽氣內伏,脈象沉細而數。
咽乾兩證
咽喉乾燥有兩種情況:
- 少陽證: 咽喉乾燥,口苦,這是膽火旺盛導致的,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 少陰證: 咽喉乾燥,口乾,主要原因是腎陰不足,無法生津液,需要用瀉下方法治療。
惡寒三證
惡寒也有三種情況:
- 陽氣不足: 發熱惡寒,是陽氣不足所致。脈象浮而數,可以用麻黃、桂枝等藥物發汗治療。
- 陰寒內盛: 沒有發熱卻感到惡寒,是陰寒內盛所致。脈象沉細,可以用四逆湯溫補陽氣。
- 氣虛: 發汗後又出現惡寒,是氣虛所致。脈象微弱,可以用芍藥、附子、甘草湯補氣治療。
惡風三證,汗出而脈緩,宜桂枝加葛根湯,便遍身潤。太陽病,發汗過多,亡陽。衛虛惡風,當溫其經,宜桂枝加附子湯。風濕相搏,骨節煩痛,不得屈伸,汗出惡風,不欲去衣,宜甘草附子湯。
汗後發熱並再傷八證,發汗不入格,其病不解,宜再汗之。發汗後,再傷風邪而熱,宜發汗;再傷風寒而熱,隨證治之。汗後溫之熱,脈弦小而數者,有餘熱也,宜和解之。汗後溫之熱,脈靜,身無痛處。虛熱也,宜平補之。汗後溫之熱,或渴,或煩,或胸滿,或腹急,有里證,脈沉數,宜下之。勞力而再熱,平解勞倦,宜柴胡鱉甲散。食過而熱者,宜消化其食。
白話文:
【惡風三證】,出汗且脈象緩和,適合使用桂枝加葛根湯,使全身舒潤。如果是太陽病導致過度出汗而失去陽氣,出現衛氣虛弱伴隨著惡風,應當溫暖經絡,適合使用桂枝加附子湯。風邪與濕氣相合,造成骨節疼痛,活動受限,出汗且畏風,不想脫掉衣物,適合使用甘草附子湯。
【汗後發熱並再傷八證】,如果發汗治療後病症未改善,應該再次進行發汗治療。發汗後又被風邪所傷引起發熱,應該再次發汗;若是發汗後又受風寒所傷引起發熱,則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發汗後若需溫熱但脈象為弦小且數,表示有餘熱,適合調和解熱。發汗後若需溫熱但脈象平靜,全身無痛感,這是虛熱,適合平補之法。發汗後若需溫熱且伴有口渴、煩躁、胸滿、腹急等內證,脈象沈數,適合使用下法。勞累後再次發熱,應該調和勞累之症,使用柴胡鱉甲散。因過量飲食而引起發熱,應該消化其食物。
中暍,夏月發熱惡寒,小便己灑然毛聳,脈弦細而芤遲,宜白虎人參湯。忌汗、下。
中暑,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煩躁引飲,四肢不痛,脈浮,宜五苓、白虎。
中溫,,冬月冒寒,至春再感乖常之氣。
風溫,先傷風,後傷溫。頭疼自汗,體重息如喘,但默默欲眠,尺寸脈俱浮。風溫脈浮,證同前條下。
溫毒,汗、吐、下,表未罷,毒邪入臟,身有斑,脈陽洪數、陰實大。濕溫,先傷濕,後中暑。
瘟疫,眾人一般,脈陽虛弱、陰弦緊。
潮熱,陽明,申酉時分也。胃實宜下,寒熱相繼在他時。太陽病,熱在寅卯;少陽,在巳午。
白話文:
中暑,夏天發燒、怕冷,小便清澈,毛髮豎立,脈搏細微而虛弱,適合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忌諱出汗和瀉下。
中暑,背部發涼、臉色發黑,手腳微涼,煩躁口渴,四肢不痛,脈搏浮,適合用五苓散和白虎湯治療。
中溫,冬天受寒,到春天再次感受不正常的氣候。
風溫,先受風寒,後受溫熱。頭痛、自汗、身體沉重、呼吸像喘氣,但昏昏欲睡,寸脈和尺脈都浮。風溫脈浮,症狀與前面相同。
溫毒,汗、吐、瀉,表證未解,毒邪入臟,身上有斑點,陽脈洪大而數,陰脈實大。濕溫,先受濕邪,後中暑。
瘟疫,多人同時發病,陽脈虛弱,陰脈弦緊。
潮熱,屬於陽明病,申酉時分出現。胃實宜瀉下,寒熱交替出現在其他時段。太陽病,熱在寅卯時分;少陽病,熱在巳午時分。
汗自出,太陽經自汗,營弱衛強也。中風,太陽脈緩;風溫,身重多睡,脈浮緩;風濕,脈沉而細,證同前條下。少陰,咽痛,拘急,四肢疼,厥逆自汗,亡陽也。太陽,亡陽自汗。柔痙,同前痙下。
除中者,死。傷寒六七日,脈遲下利而熱,反與黃芩湯撤其熱,腹中惡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脾經受邪,則下利而熱,反與黃芩,邪熱未去而胃氣先去。
禁忌,厥陰心痛發斑,不欲食,食則吐蛔,下則利不止。諸四肢厥逆,不可下。五六日,不結胸,腹痛滿,脈虛復厥者,不可下。當下反汗之,必口爛。
白話文:
汗液自然流出,太阳经脉自汗,说明气血虚弱,阳气偏盛。中风时,太阳经脉脉象缓慢;风温时,身体沉重嗜睡,脉象浮缓;风湿时,脉象沉细,症状与前述相同。少阴经脉受邪,则咽喉疼痛、身体拘紧、四肢酸痛、四肢厥逆并伴有自汗,是阳气衰竭的表现。太阳经脉阳气衰竭也会自汗。柔痉的症状与前述痉挛相同。
如果出现除中症状,则预示着生命垂危。伤寒病程六七天,脉象迟缓并伴有下利,但仍然发热,错误地使用黄芩汤来退热,反而导致腹中寒凉,食欲不振,却出现食欲恢复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除中。脾经受邪气入侵,则会引起下利并伴有发热,错误地使用黄芩汤,邪热尚未清除,胃气却先虚弱了。
禁忌:厥阴经脉出现心痛并伴有发斑,患者不想进食,进食则呕吐蛔虫,下利不止。四肢厥逆时,不可使用泻下药物。病程五到六天,未出现胸部胀满,腹痛且伴有腹胀,脉象虚弱并出现厥逆症状时,不可使用泻下药物。若错误地使用泻下药,反而会出现出汗,并最终导致口腔溃烂。
少陰脈沉細數,病在裡,忌汗;微者,忌汗。尺脈弱澀者,不可下之。
太陰腹滿,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忌下,下之胸下結硬。脈弱,自便利,雖用下,宜減之。
少陽不可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犯之,各隨上下前後,本變及中變諸變例。
太陽小便不利,不可利之。利之邪氣入里不能解。咽乾淋衄,小便不利,當汗不可汗。在表不可下,下之動血。誤犯之成結胸、痞氣。汗之成血蓄於胸中;當汗而下之,成協熱利。
太陽證誤下有八變,脈浮者,必結胸。緊者,必咽痛。弦者,必兩脅拘急。細數者,頭痛不止,沉緊者,必欲嘔。沉滑者,必熱利。浮滑者,必下血。
白話文:
少陰脈搏沉細而數,病症在內,忌諱出汗;症狀輕微的,也忌諱出汗。尺脈搏微弱且澀,不可服用瀉下藥。
太陰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嘔吐,食慾不振,腹瀉,偶爾腹痛。忌諱服用瀉下藥,服用後會導致胸下結塊變硬。脈搏微弱,腹瀉,即使服用瀉下藥,也應減量。
少陽症忌諱出汗,忌諱利小便,忌諱利大便。若犯之,則會出現各種變化,包括本變、中變等,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太陽症小便不利,不可服用利尿藥。服用利尿藥會導致邪氣入侵內部,無法解除。咽乾、流鼻血、小便不利,應出汗,但不可出汗。表證尚未消除,不可服用瀉下藥,否則會導致出血。誤服瀉下藥會導致胸悶、氣痞。出汗會導致血液淤積於胸中;出汗後又服用瀉下藥,會導致發熱利尿。
太陽證誤服瀉下藥有八種變化,脈搏浮的,必會出現胸悶;脈搏緊的,必會出現咽痛;脈搏弦的,必會出現兩脅拘急;脈搏細數的,必會出現頭痛不止;脈搏沉緊的,必會出現想嘔吐;脈搏沉滑的,必會出現發熱利尿;脈搏浮滑的,必會出現下血。
陽明不當發汗,發汗成蓄血,上焦為衄。不當下而下之,血蓄下焦發狂。有年老患時熱狂妄,服附者愈,服寒涼者死。
足太陽未渴,小便清者,禁利。咽乾禁汗,成蓄血禁下太早。已渴者,五苓散。譫語、潮熱、大渴,宜下。
足少陽三禁,胃實可下。足太陰禁下。足少陰脈沉,口燥咽乾而渴,禁汗;脈澀而弱,禁下。三陰非胃實,不可下。
治三焦便有膽少陽經,作風治不宜汗、下、利小便。治心便有腎少陰,故本熱標寒,故脈沉細,按之洪大,用承氣湯酒製熱飲是也。
治膀胱便有小腸太陽,故本寒標陽,故脈緊數,按之不鼓而空虛,用姜附寒飲頓服。
白話文:
陽明經若不適當發汗,反而會讓汗液停滯,造成血液瘀積,上焦則會出現鼻出血。如果本不該瀉下卻強行瀉下,則血液會積在下焦,導致發狂。有些老年人患有熱症,表現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服用附子後病情好轉,但服用寒涼藥物後反而死亡。
足太陽經患者如果還沒有口渴,小便也清澈,就應該禁止利尿。咽喉乾燥時應禁止發汗,因為會導致血液瘀積,禁下太早也是同樣道理。如果已經口渴,則可以服用五苓散。患者如果出現譫語、潮熱、口渴,則應該瀉下。
足少陽經有三種禁忌,胃實則可以瀉下。足太陰經禁止瀉下。足少陰經脈沉細,口乾舌燥卻口渴,應禁止發汗;脈搏澀弱,應禁止瀉下。三陰經如果沒有胃實證,則不可瀉下。
治療三焦病症時要注意膽少陽經,因為它是三焦的輔助經脈,因此治療時應避免發汗、瀉下、利尿。治療心臟病症時要注意腎少陰經,因為心臟火熱會導致腎臟寒涼,所以脈搏沉細,按之洪大,應該使用承氣湯酒製熱飲。
治療膀胱病症時要注意小腸太陽經,因為膀胱寒涼會導致小腸火熱,所以脈搏緊數,按之不鼓而空虛,應該服用姜附寒飲,一次服完。
治肺便有脾太陰,故寒因寒用,大黃枳實下之。
治陽明純陽,大腸喜熱惡清,當以熱治寒也。絡宜清,當以寒治熱。
許學士解利外感
傷風者,惡風。用防風二錢、甘草、麻黃各一錢。頭痛加川芎,項背腰痛加羌活,身重加蒼朮,肢節痛加羌活,目痛鼻乾及痛加升麻;或乾嘔,或寒熱,或脅下痛,加柴胡。傷寒者,惡寒。用麻黃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頭沉悶加羌活一錢。
凡治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是寒宜甘發也,看他證加減。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是風宜辛散也。其傷寒表證,以石膏、滑石、甘草、知母、蔥、豉之類,汗出即解。如熱半表半裡,與小柴胡,汗出而愈;熱甚,大柴胡與之;更甚,小承氣。裡熱甚,大承氣,發黃者,茵陳蒿湯下之。結胸,陷胸湯下之。
白話文:
治療肺病要考慮脾的運化功能,所以對於寒症要使用寒藥來對治。例如,使用大黃和枳實等藥物進行通便。
治療陽明經的疾病,由於大腸喜歡溫熱而不喜冷涼,因此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寒症。如果脈絡出現熱症,則需要用冷藥來治療熱症。
許學士對於外感疾病的解釋如下:
風寒感冒,主要表現為畏風。治療可用防風二錢、甘草、麻黃各一錢。如果頭痛可以加用川芎,項背腰痛可以加用羌活,身重可以加用蒼朮,肢節痛可以加用羌活,如果眼睛痛、鼻子乾燥或疼痛可以加用升麻;如果乾嘔、寒熱、脅下疼痛,可以加用柴胡。風熱感冒,主要表現為畏寒。治療可用麻黃二錢、防風、甘草各一錢。如果頭部沈重可以加用羌活一錢。
一般來說,治療風寒感冒,以甘草為主藥,防風、白朮為輔助藥物。這是因為風寒之症適合使用甘味藥物來發散。在治療時,需要根據具體症狀來調整藥物和劑量。治療風寒時,以防風為主藥,甘草、白朮為輔助藥物。這是因為風症適合使用辛味藥物來疏散。對於風寒表證,可以使用石膏、滑石、甘草、知母、蔥、豉等藥物來發汗,如果病情為熱在表裡,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熱勢過重,可以使用大柴胡湯;如果病情進一步加重,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如果裡部熱勢嚴重,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出現黃疸症狀,則可以使用茵陳蒿湯來治療。如果出現結胸症狀,則需要使用陷胸湯來治療。
內傷,見於右手。內傷躁作寒已,寒作躁已,不相併,但有間,且晡時必減,乃胃氣得令。潮作之時,精神困倦,乃其氣不足。外傷,見於左手。外傷但無間,且晡時必作劇,乃邪氣盛。潮作之時,精神有餘,乃邪氣勝。寒邪不能食,風邪能食。
表虛,不作表虛治。或勞役於涼處解衣,或陰虛新浴,表虛為風寒所遏,切不可妄解表。
白話文:
內傷,指的是傷害在體內,位於右邊。內傷會導致情緒焦躁或冷靜,情緒焦躁後會轉為冷靜,兩者不會同時出現,而是有一段間隔時間,尤其在下午(晡時)時節,內傷的情況會有所減輕,這表明胃氣已經得到調理。當內傷發作時,會感到精神疲憊,表示體內的元氣不足。外傷,指的是傷害在外表,位於左邊。外傷不會有間歇,尤其在下午時節,傷勢會加重,這表示邪氣正在強盛。當外傷發作時,會感到精神飽滿,表示邪氣正在佔據上風。受到寒冷影響時無法進食,受到風邪影響時則可以進食。
表虛,指的是表面的虛弱狀態,這種情況不適合進行治療上的「表虛」處理。可能是因為在涼爽的地方勞累過度而脫去衣物,或是剛從冷水澡中出來,身體表面虛弱,被風寒所阻塞,切記不可胡亂進行表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