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因證治》~ 繆序
繆序
1. 繆序
余自歸里後,杜門不與世事接。先太宜人病痰飲,延葉眉壽治,歷四年弗痊,而眉壽謂為痼疾難效。因遍覽方書,頗會其旨,揀方以治,不一年而瘳。後遂旁收博採,窮幽極渺,而於長沙、河間、東垣、子和、丹溪諸書尤三致意焉。竊嘗謂醫之有長沙,時中之聖也;而四家並峙,猶清任和之各成其聖,偏焉而至者也。
學不從此參究,猶航斷港絕潢以望至於海也,其能之乎?但四家自河間、東垣而外,子和文多缺略,未為全書;丹溪著作,類出門人記載。惟聞《脈因證治》一書簡而賅,約而盡。學者循是而窺長沙,如得其船與楫,沿而不止,固自不可量也。而流傳絕少,歷三十年未獲一嗒,心常怏怏。
歲乙未,客有持來示余,欲廣諸同好,亟請付梓。不禁欣感交集,以為一線靈光,忽然湧現,真為桑榆之幸。因不辭而為之序,以弁其首。
乾隆乙未仲夏吳趨繆遵義書於芝田山房
白話文:
自從我回到鄉下後,我關起門來,不再過問世事。我的母親罹患痰飲之症,我們請葉眉壽先生治療,經過四年病情卻未見好轉,葉先生認為這是慢性疾病,難以根治。因此我開始廣泛閱讀醫書,漸漸理解其中的要旨,選擇合適的藥方進行治療,不到一年母親的病就痊癒了。後來,我繼續深入研究,收集各種醫學知識,尤其對張仲景、劉完素、李杲、張從正、朱震亨等人的著作有更深入的研究。
我認為,醫學界有張仲景,就像是在黃金時代的聖賢;而劉完素、李杲、張從正、朱震亨四大家,就像清末民初的四位聖賢,各自在不同的領域達到頂峯。
如果不從這些前輩的理論中學習,就像想在斷流的河道上航行到大海一樣,是不可能的。然而,除了劉完素和李杲之外,張從正的著作多有缺失,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朱震亨的著作,大多出自他的弟子們的記錄。只有聽說《脈因證治》這本書內容簡潔而全面,深入淺出。學者若能遵循此書進入張仲景的世界,就如同有了船和槳,只要不斷地前行,未來的成就必定無法估量。但是,這本書的流傳非常稀少,我找了三十年都未曾找到,心裡總是感到遺憾。
到了乙未年,有位朋友帶來這本書給我看,他希望與更多人分享,於是請求我將它出版。我心中充滿喜悅和感激,認為這是一道突然出現的靈光,真是晚年的大幸。因此,我毫不猶豫地為它寫了序言,放在書的開頭。
乾隆乙未仲夏,在芝田山房,吳趨繆遵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