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題元·朱震亨著,清·湯望久校輯

《脈因證治》~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三、痓

(即痙也)

【脈】,太陽發熱,脈反沉細,難愈。太陽證備,脈沉遲,此為痙。寸口脈直上下行,伏堅緊如弦。沉弦,沉緊。少陰脈緊,暴微者,欲解。

【因】,血氣內虛,四氣外襲。因濕,諸痙項強,皆屬於濕。寒、濕同性,故濕可傷太陽。

《三因》論狀,身熱足寒,頭強項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脈,獨頭搖動,卒噤,角弓反張。皆因血虛筋無所養,邪因入之。故寒則緊縮,熱則弛張,風則弦急,濕則脹緩。又有因瘡口未合,風入之,為破傷風;濕入之,為破傷濕。與痙同,但少頭強項急,余並相如。又有因汗、下過多,又有產後怒氣致此病者,項強亦有痰者。

白話文:

就是抽筋。太陽經發熱,脈象反倒沉細,很難治癒。太陽經病症已備,脈象沉遲,這就是抽筋。寸口脈直上直下,伏而堅緊像弦一樣。脈象沉而弦,沉而緊。少陰脈緊,忽然細微,快要痊癒了。

原因是血氣內虛,受到外界的四種氣候影響。因為濕氣,各種抽筋伴隨項強,都屬於濕邪。寒邪和濕邪性質相同,所以濕邪可以傷及太陽經。

《三因》中描述,身體發熱腳冷,頭強項急,怕冷,間歇性頭熱,面紅,眼睛血絲,單獨頭部搖動,突然嘴巴緊閉,角弓反張。這些都是因為血虛筋脈無所依靠,邪氣入侵導致的。所以寒邪則緊縮,熱邪則弛張,風邪則弦急,濕邪則脹緩。還有一些是因為瘡口未合,風邪入侵,稱為破傷風;濕邪入侵,稱為破傷濕。跟抽筋很相似,只是少了頭強項急,其他都一樣。還有一些是因為出汗、腹瀉過多,或產後怒氣導致的,項強還伴有痰。

【證】,有汗而不惡寒,名柔痙;無汗,口噤腳攣,名剛痙。

【治】,宜流濕祛風緩表而安。詳有無汗而藥之。柔痙,葛根加桂湯;剛痙,大承氣湯。葛根湯汗之,有表證可用。大承氣下之,有里證可用。

白話文:

【證】:有出汗但不畏寒的情況,稱為柔痙;沒有出汗,出現口緊、腳抽搐的情況,稱為剛痙。

【治】:應當流暢除濕,祛風,緩解表層病徵,達到安穩的效果。需詳細判斷是否有出汗的情況來選擇藥物。柔痙可以使用葛根加桂湯;剛痙則使用大承氣湯。葛根湯適用於有表層病徵的情況,能發汗;大承氣湯則適用於有內部病徵的情況,能通便。

2. 四、痿

【脈】,浮而大,浮虛大熱;滑而大,滑痰大虛;洪而緩,洪熱緩虛。

【因】,腎水不能勝心火,火上爍肺金,六葉皆焦,皮毛虛弱,急而薄著者,則生痿躄。皆因貪欲好色之故。濕痰亦能為之。

經論,有由悲哀太甚,陽氣內動,數溲血,大經空虛,熱起於心。病則樞紐如折,不相提挈,名曰脈痿。有思想無窮,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熱入於肝。病則筋急而爪枯,名曰筋痿。有由濕地,以水為事,熱生於脾。病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名曰肉痿。有因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陽氣內乏,熱舍於腎。病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名曰骨痿。然此皆熱熏於肺之為也。火上炎,肺治節不行而痿躄矣。

白話文:

脈象:浮而且大,表示身體發熱且虛弱;滑而且大,則是體內溼氣重並且虛熱;洪緩則是體內的熱度高、氣血不足。

病因:腎臟中的水分無法抑制心臟的熱量,導致火焰燒傷了肺部和六個葉狀器官(可能是指肝臟、膽囊等),使皮膚變得脆弱,並可能導致肢體無力或癱瘓。這都是由於貪圖慾望和喜好美色所造成的。溼氣過重也可能引起這種病症。

經論記載:有些疾病是由過度悲傷引起的陽氣內動,頻繁尿出血,主要血管變爲空洞,使得血液流動受阻,稱爲“脈痿”。有些人因爲性生活過於頻繁而導致生殖器鬆弛,這是由於熱力進入肝臟所致,表現爲筋膜緊張並伴有指甲乾燥的現象,被稱爲“筋痿”。還有些人是因爲在潮溼的地方工作或者經常接觸水源,從而引發脾胃問題,出現口渴以及肌肉麻木的症狀,被稱作“肉痿”。另外一些情況則可能是由於長時間行走勞累後遇到高溫天氣感到口渴,造成腎功能下降,腰部及背部力量減弱,骨骼萎縮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骨痿”。

總之,這些症狀都與肺臟有關聯,當肺部受到熱邪侵襲時就會發生各種類型的痿症。如果火勢向上蔓延到肺部的話,那麼就會影響到呼吸系統的正常運作進而產生四肢乏力甚至全身麻痹的情況。

【證】,面黃,身熱,肌瘦,往來寒熱,涎嗽喘滿,面浮弱而不用者,為痿。外有痿即軟風也。柔風腳弱,病同而證各異。

【治】,治獨取陽明。陽明者,胃脈也。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利機關也。故陽明虛而然。

張,以黃連解毒湯加歸等劑治之。

李,以甘寒瀉火,苦寒瀉濕熱。四君子補陽明虛,清暑益氣治之。濕痿之為病,宜悲哀加朮、苓、柏治之。

清暑益氣湯,治熱傷肺,氣虛成痿。

黃耆(一錢,汗少減半。暑邪干衛,身熱自汗,甘溫補之),人參(救火傷氣),白朮(各半錢),白蒼朮(一錢,除濕),甘草(炙,三錢,益氣),當歸(三錢),升麻(一錢,酒潤,甘平,潤肌熱,風勝濕),葛根(二錢),陳皮(半錢),澤瀉(半錢滲濕),神麯(半錢,消食去痞),五味(九分,酸寒,收暑傷金),麥門冬(三錢),青皮(二錢半),黃柏(三錢,補水瀉熱)或加知母、黃芩。

白話文:

【診斷】,面色黃,身體發熱,體形消瘦,時冷時熱,咳嗽喘息,面部浮腫無力,這被稱為「痿症」。外在表現的痿症通常與風邪有關。風邪導致腿部力量減弱。

【治療】,主要治療方法是專注於陽明經。陽明經是胃脈,是五臟六腑的聚集地,主要負責滋潤筋肉,筋肉負責固定骨骼和關節。所以,如果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這種情況。

張氏的治療方案是使用黃連解毒湯加上歸等藥物進行治療。

李氏則選擇甘寒清熱,苦寒清熱濕熱的方法。他使用四君子來補充陽明經的虛弱,並用清暑益氣來治療。對於濕性痿症,他建議加上薑、茯苓、柏樹進行治療。

【清暑益氣湯】,用於治療因熱傷肺部所導致的氣虛引起之痿症。

黃耆(每錢份量減半,若出汗少可再減半,用於補充甘溫之氣以抵擋暑邪所引發的熱與自汗)、人參(用於救護因熱傷損的氣)、白朮(各半錢份量,用於補充氣血)、白蒼朮(一錢份量,用於去除濕氣)、甘草(炙,三錢份量,用於補充氣)、當歸(三錢份量,用於調理血液)、升麻(一錢份量,需先用水潤透,甘平,用於滋潤肌熱,風邪可致濕熱)、葛根(二錢份量,用於降溫)、陳皮(半錢份量,用於理氣)、澤瀉(半錢份量,用於滲出濕氣)、神麯(半錢份量,用於消化食物,去除痞塊)、五味(九分份量,酸寒,用於收斂因暑傷損的金屬氣質)、麥門冬(三錢份量,用於滋潤肺部)、青皮(二錢半份量,用於理氣)、黃柏(三錢份量,用於補充水分,清熱)。有時會加入知母、黃芩作為輔助治療。

健步丸,治濕熱成痿。

羌活,防風,柴胡,滑石,炙甘草,生薑(酒洗,各半兩),澤瀉(五錢),防己(酒製一兩),川烏,苦參(酒洗),肉桂(一錢)

愈風湯下。

秘方,氣虛,四君子加蒼、白朮、苓、柏。痰,加竹瀝。血虛,四物湯。濕痰,二陳湯加蒼白朮、苓、柏、竹瀝。下補陰丸。

經論,喑痱,乃腎虛也。舌不語,腎脈挾舌本,腎氣厥不至;足不行,腎氣不順。

白話文:

健步丸 方劑解讀

健步丸,用於治療濕熱導致的痿症。

藥物組成:

  • 羌活、防風、柴胡、滑石、炙甘草、生薑(酒洗,各半兩)
  • 澤瀉(五錢)
  • 防己(酒製一兩)
  • 川烏、苦參(酒洗)
  • 肉桂(一錢)

服用方法:

以上藥材,用愈風湯煎服。

秘方:

  • 氣虛:四君子湯加蒼朮、白朮、茯苓、柏子仁。
  • 痰多:加竹瀝。
  • 血虛:四物湯。
  • 濕痰:二陳湯加蒼朮、白朮、茯苓、柏子仁、竹瀝。
  • 補陰:服用補陰丸。

注:

  • 上述藥物名稱皆為中藥材,括號內為其對應的藥材代號,方便查詢相關信息。
  • 方劑中的劑量單位:兩、錢,為古代中藥計量單位,需換算成現代的克或毫升。
  • 愈風湯為中藥湯劑,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配方。
  • 四君子湯、四物湯、二陳湯均為常見的中藥方劑,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
  • 補陰丸為中成藥,需根據藥物說明書服用。

提醒: 中藥材性味功效複雜,需由專業醫師辨證論治,自行服用存在風險。

3. 五、厥

【脈】,沉微而不數,謂之寒厥;沉伏而數,謂之熱厥。

【因】,因虛,因痰,因熱,因寒。

【證】,厥當分兩種,次分五臟。寒厥,為手足寒也。陰氣勝則寒。其由乃恃壯縱欲於秋冬之間,則陽奪於內,精氣下溢,邪氣上行,陽衰精竭,陰獨行,故為寒厥。熱厥,為手足熱也。陽氣勝則熱。其由乃醉飽入房,氣聚於脾胃,陰虛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竭,精氣竭則四肢不榮,酒氣與穀氣相搏,則內熱而溺赤,腎氣衰,陽獨勝,故為熱厥。

五心煩熱,有小腸熱者,有心虛而熱者。

厥,亦有腹暴滿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人者,或卒然衰亂者。皆因邪氣亂,陽氣逆,是少陰腎脈不至也。腎氣衰少,精氣奔逸,使風促迫,上入胃膈,宗氣反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股腹,與陰相助,令人不仁。又五絡皆會於身,五絡俱絕,則令人身脈俱動,而形體皆無所知,其狀如屍,故曰屍厥。

白話文:

脈象:沈微且不快爲寒厥;沈伏且快速爲熱厥。病因:可能由於虛、痰、熱、寒等引起。症狀:厥分爲兩種類型,並進一步區分五個臟器。寒厥表現爲手腳寒冷,可能是由於在秋冬季節過度放縱慾望導致陽氣受損,陰氣過盛所致。熱厥則表現爲手腳發熱,可能是由於飲食不當導致陰陽失衡,腎氣衰退,陽氣獨勝所致。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厥症,例如腹部突然脹滿失去意識等症狀,這些都與邪氣亂、陽氣逆有關,可能導致腎臟功能下降,精神狀態混亂,甚至出現類似屍厥的症狀。

正由臟器相亂,或與外邪相忤,則氣鬱不行,閉於經絡,諸脈伏匿,昏不知人。

厥有痰如曳鋸聲在咽中,為痰厥;骨枯爪痛為骨厥;身直如椽為骭厥;因醉而得為酒厥;暴怒而得為氣厥;手足搐搦為風厥;喘而狂走為陽明厥。此皆氣逆之所為也。

【治】,李法:痰用白朮、竹瀝;熱用承氣下之;氣虛補氣,四君子;血虛補血,四物。

張法:降心火,益腎水。通血和氣,必先湧之。

白話文:

當內臟機能失調或受到外邪侵犯時,就會導致氣機鬱滯不通,阻塞經絡,脈象隱伏,昏迷不省人事。

昏厥的類型很多,例如痰阻氣道,發出像鋸子摩擦的聲音,稱為痰厥;骨骼枯竭,指甲疼痛,稱為骨厥;身體僵硬如木棍,稱為骭厥;因飲酒過度而昏迷,稱為酒厥;因暴怒而昏迷,稱為氣厥;手足抽搐,稱為風厥;呼吸急促,狂躁不安,稱為陽明厥。這些都是氣機逆亂造成的。

治療方法:李氏醫法主張針對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措施,痰厥用白朮、竹瀝;熱厥用承氣湯瀉火;氣虛則補氣,用四君子湯;血虛則補血,用四物湯。

張氏醫法則主張降心火、益腎水,通血和氣,需要先用湧泉穴等方法激發氣血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