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10)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10)

1. 梔子豉湯之注釋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在發汗、吐下之後,出現虛煩不得入睡的情況,如果病情嚴重的話,必然反覆輾轉反側,心中煩躁懊悔,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如果出現氣少的情況,可以用梔子甘草豉湯來治療;如果出現嘔吐的情況,可以用梔子生薑豉湯來治療。(《傷寒論》)

本條「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者,梔子豉湯主之」。「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可分作如是解,則前者為輕證,後者為劇證也。而虛煩不得眠者,因發汗吐下,諸毒悉被驅逐,但欲示僅有殘餘熱毒遺留,刺激大腦皮質。若已經汗吐下,則腹內空虛,無病毒之阻滯,因有不眠煩悶之虛狀,故加「虛煩」二字也。

又反覆顛倒者,輾轉反側也,因不眠之甚,而遂致此。

白話文:

這條古文的意思是:「發汗吐下後,出現煩躁不安、睡不著覺的情況,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這條古文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來理解:

第一種情況是輕症,表現為發汗吐下後,出現煩躁不安、睡不著覺,但沒有劇烈的身體反應,只是心中感到煩躁不安,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第二種情況是劇症,表現為發汗吐下後,出現煩躁不安、睡不著覺,並且伴有劇烈的翻來覆去、心中懊悔不安等症狀,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發汗吐下後之所以會出現煩躁不安、睡不着覺的症狀,是因為發汗吐下會將體內的毒素全部驅逐出去,但僅剩的一點殘餘熱毒卻不去,會刺激大腦皮質,導致煩躁不安、睡不着覺。而且,發汗吐下後,腹內空虛,沒有毒素的阻滯,所以會出現不眠煩悶的虛弱狀態,所以才加上了「虛煩」兩個字。

心中懊憹者,《類聚方廣義》云:「成無己曰:『懊憹者,俗謂骨突是也。』蓋心中憒悶不可名狀之義。劉完素曰:『懊憹者,煩心熱躁,悶亂不寧也。』若以現代的解說換言之,則懊憹者,即因炎性充血,腦刺激症狀中之劇烈者,而不眠與反覆顛倒,亦皆由於此也。」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心中懊惱煩悶的人,《類聚方廣義》說:「成無己說:『懊憹,俗稱骨突。』大概是指心中悶悶不樂、難以形容的狀態。劉完素說:『懊憹是煩躁、心煩意亂、坐立不安的狀態。』如果用現代的說法來解釋,懊憹是指由於炎症充血,導致腦部刺激症狀劇烈,而失眠和反覆翻滾,也都由於這個原因造成的。」

窒者,《腹證奇覽》云:「窒者,如空房滿塞,不受物也。」雖能吞咽食物,胸中亦覺阻塞,此亦因熱鬱結於心胸所致,即有食管狹窄之自覺,而因熱毒之故致食道黏膜乾燥,食物不滑利也。故酒客之咽下困難等,可知以本方及類方為主治矣。

白話文:

窒者,根據《腹證奇覽》的說法:「窒者,如同空房子塞滿了東西,無法再容納其他東西。」即使能夠吞嚥食物,胸中也會覺得堵塞,這也是因為熱鬱結在心胸所導致的,也就是有食道狹窄的感覺,而因為熱毒的緣故,導致食道黏膜乾燥,食物無法順利滑過。因此,對於酒客出現的吞嚥困難等症狀,可以知道以本方以及類似的方劑為主治是有效的。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註】

心中結痛者,謂心臟部之一處疼痛也。詳解於桂枝生薑枳實湯條下。

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傷寒論》)

【註】

舊,即久微溏(微下痢)者。因陰虛證當處以溫熱藥,故不可用冷藥如本方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得了傷寒,病程五到六天,拉肚子後,身體還是發熱,胸口疼痛,而且不想解大便,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但如果病人以前就常拉肚子,就不要服用梔子豉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陽明病症狀:脈象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脹喘氣、發熱盜汗、不畏寒反畏熱、身體沉重,若發汗則煩躁不安,心神恍惚發胡言亂語。若用燒針刺血,患者會感到恐懼不安、煩躁不得安睡。若用瀉下法治療,則胃中空虛,外邪侵犯膈肌,心中煩悶;若舌苔有黃苔,可用梔子豉湯治療。若感到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若脈象浮數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可用豬苓湯治療。(《傷寒論》)

尾臺氏曰:「此章凡四段。若擬其治法,自『陽明』至『身重』,白虎湯證也;『若發汗』以下,當與大承氣湯;『若加燒針』以下,直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若下之』以下,梔子豉湯證也;『若渴欲飲水』以下,不屬上文,恐有誤乎?」

白話文:

尾臺氏說:「這一章總共有四段。如果擬定治療方法的話,從『陽明』到『身重』,就是白虎湯證;『若發汗』以下,就應該用大承氣湯;『若加燒針』以下,就直接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若下之』以下,就是梔子豉湯證;『若渴欲飲水』以下,不屬於上文,恐怕有誤吧?」

山田氏曰:「自『陽明』至『身重』二十七字,乃熱結在裡,為無燥屎之證,與前三陽合病條(求真按:『此條揭於陽明病篇白虎湯條』)同,宜與白虎湯以挫其熱。若認其脈浮以為表未解而發其汗,則津液越出,大便為硬,使人反煩躁心亂而譫語,此承氣證也。云反者,謂徒發其汗,不惟無益,而反使增劇也。

白話文:

山田氏說:「從『陽明』到『身重』這二十七個字,是指熱邪積聚在體內,屬於沒有燥屎的證候,與前面三陽合病條(求真按:『此條揭於陽明病篇白虎湯條』)相同,應該用白虎湯來清熱解毒。如果誤認為他的脈搏浮,以為表證沒有解除而發汗,就會導致津液越發耗損,大便變硬,使人更加煩躁不安,神志錯亂,說胡話,這就是承氣證。說反者,是指徒然發汗,不僅無益,反而會使病情加劇。

若加燒針則致大逆,怵惕煩躁不得眠,即所謂太陽傷寒。若加溫針,則必驚是也,乃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也(求真按:『以上雖為良說,以下卻有謬論,不可不取舍之』)。若以其腹滿汗出而惡熱,以為有燥屎而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使人心下痞硬。

白話文:

如果再加燒針,則會導致大逆,煩躁不安無法睡眠,這就是所謂的太陽傷寒。如果再加溫針,則必定會驚厥,這屬於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求真按:『以上雖然是良說,但以下卻有謬論,不可不取捨』)。如果以其腹滿汗出而惡熱,以為有燥屎而下泄,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使人心下痞硬。

所以然者,以本無燥屎也,乃甘草瀉心湯證(求真按:『妄加心下痞硬,以為甘草瀉心湯證,非也』)。…又按梔子、豬苓二證,並非陽明病而冒以陽明病者,以舌苔、口渴皆為陽明部位之證也。此二說雖不無瑕瑾,但足以窺本條之大意。胃中空虛者,為白虎湯證而誤以大承氣湯下之之結果。

白話文:

所說的情況是因為本來就沒有燥屎的存在,而是屬於甘草瀉心湯的症狀(求真的註解:錯誤地將心下感覺痞硬歸為甘草瀉心湯的適用情況,這是不對的)。再進一步來說,梔子和豬苓所對應的兩種情況,其實並不是真正的陽明病,但是由於舌苔與口渴這些症狀都出現在陽明病的範疇內,所以會被誤認為是陽明病。雖然這樣的說法有些許不足之處,但已足以看出這段描述的主要意思。當胃裡空虛時,原本應該是適用於白虎湯的情況,卻錯誤地使用了大承氣湯進行攻下,導致了不良後果。

這裡提到的「甘草瀉心湯」、「白虎湯」和「大承氣湯」都是中醫方劑的名字,而「梔子」和「豬苓」則是中藥材名稱。

客氣者,反於正氣之邪氣也。膈者,胸膈也。客氣動膈者,邪氣攪亂胸膈也。若由心中懊憹,舌上有苔觀之,則此邪氣為熱氣也明矣,故以本方為主治也。」

白話文:

客氣:與正氣相對的邪氣。膈:指胸膈。客氣動膈:邪氣擾亂胸膈,導致胸膈不適。若由心中懊憹,舌上有苔觀之,則此邪氣為熱氣也明矣:如果因為心中煩悶鬱結,導致舌苔增厚,那麼很明顯這種邪氣就是熱氣。因此,以本方作為主要治療方法。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如果是陽明病下痢,身體外表熱,手腳溫暖,胸部沒有脹硬或疼痛,心中煩悶,飢餓卻吃不下東西,只有頭部出汗的情況,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出自《傷寒論》)

結胸,則當心下硬滿,本方證以胃中空虛為常,故云不結胸,暗示與大陷胸湯證各別(宜與同湯條對照)。饑而不能食者,由於胸中窒,但頭汗出者,頭腔內外之熱氣比他部為劇也。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

【註】

白話文:

胸部結硬塊,則心下必定硬滿,本方證以胃中空虛為常,因此說不出現結胸的症狀,暗示與大陷胸湯證不同(應該與同湯條對照)。因為胸中阻塞,所以饑餓卻不能吃東西;但頭部流汗的人,頭部內外的熱氣比其他部位都猛烈。

以前諸條,主就舌及外證而論,惟本條則專述其腹證。下痢後煩悶,一旦已去,而更再發,觸診病者之心下部到腹底皆軟弱者,此非實證之煩悶,而為虛證也,故當以本方治之。以是可知胃中空虛及虛煩之義。又可推之,以為一般虛實之鑒別。

白話文:

前面所述,主要是針對舌頭和外在症狀來論述,但這一條則專門描述腹證。拉肚子後煩悶,一旦消除,卻又再次出現,觸診病人的心下部到腹底都軟弱無力,這不屬於實證的煩悶,而是虛證,所以應該使用這個方子來治療。由此可知胃裡空虛以及虛煩的道理。還可以推論,用來作為一般虛證和實證的鑒別依據。

梔子豉湯方

梔子3.2克,香豉8克。

上各別細銼,以水200克煎梔子成150克。去滓,入香豉,再煎為100克,去滓,頓服。

《千金方》本方條曰:「治少年房多短氣。」

白話文:

梔子豉湯的配方為:

梔子3.2克,香豉8克。

將上述藥材分別細切,使用200克的水煎煮梔子至剩餘150克。過濾掉藥渣後,加入香豉繼續煎煮至剩100克,過濾後一次服下。

《千金方》中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年輕人因房事過多而導致的呼吸短促。

《聖濟總錄》曰:「豉梔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蝦蟆黃,舌上起青脈,晝夜不睡者。」

白話文:

《聖濟總錄》裡說:「豉梔湯(求 真 的註解:『這跟本草方劑是一樣的。』)是治療蝦蟆黃,舌 頭上起青色 脈絡,日夜都睡不著覺 的良方。」

求真按:「蝦蟆黃者,黃疸之一種也。」

《時後百一方》本方條曰:「治霍亂吐下後,心腹脹滿者。」

求真按:「雖云心腹脹滿,恐是腹內中空,屬於所謂虛滿者乎?」

白話文:

求真按:「患有皮膚呈黃色的蝦蟆黃,是黃疸的一種表現。

《時後百一方》本方條記載:「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後,出現的心腹脹滿症狀。」

求真按:「雖然說是心腹脹滿,但可能是因為腹內空虛,屬於一種虛性的脹滿吧?」

《名醫類案》曰:「一男子患傷寒十餘日,身熱無汗,怫鬱不得臥,不躁,不煩,不寒,不痛,時發一聲如嘆息狀。醫者不知何證,迎余診視。曰:『懊憹,怫鬱證也。』投以梔子豉湯一劑,減十之二三,再與大柴胡湯下其燥屎,怫鬱除而安臥,調理數日而起。」

白話文:

《名醫類案》中記載:有一位男子患傷寒十幾天了,身體發熱不出汗,煩躁的睡不著覺,不吵鬧,也不煩躁,不冷也不痛,時不時發出一聲嘆息。醫生不知道是什麼病症,請我去診斷。我說:「煩躁鬱悶的症狀。」給他服用一劑梔子豉湯,症狀減輕了十之二三,再給他服用大柴胡湯下燥屎,煩躁鬱悶的症狀消除,睡得安穩,調理幾天後就康復了。

《小兒藥證直訣》曰:「梔子飲子(求真按:『是即本方也』)治小兒蓄熱在中,身熱狂躁,昏迷不食者。」

白話文:

《小兒藥證直訣》上說:「梔子飲(求真按:指的就是這個方劑)可以治療小兒體內積熱,出現發燒、躁動不安、失去知覺、不想吃飯等症狀。」

《腹證奇覽》本方條載松川世德之治驗曰:「一婦人年二十五,血下數日,身體倦怠,心煩微熱,服藥無效。余與本方二帖,血下減半。婦人喜,乞藥。與前方數帖,痊愈。」

某君跌而撲腰,爾來血下,小腹微痛,服藥無效。余以為此病由於轉仆驚惕所致,乃進本方,數帖痊愈。

白話文:

《腹證奇覽》中的這個病例來自松川世德的治療經驗。他曾經治療過一個25歲的婦女,患有血崩症,已經數日,身體倦怠,心煩微熱,服用多種藥物都無效。我給她開了這個藥方,喝了兩帖後,血崩減少了一半。婦人很高興,請求繼續服用。我又開了幾帖藥,她服用後完全康復了。

一婦人年七十餘,鼻衄過多,止衄諸方無效。余問其狀,頗有虛煩之象,因作本方與之。四五日後,來謝曰:「服良方忽已。」

白話文:

有一位七十多歲的婦人,鼻孔出血不止,用盡各種方法都無法止血。我詢問她的病情,發現她有虛火上升的症狀,於是開立了這個藥方給她。四五天後,婦人來向我道謝,說:「服用了您的良藥,出血的毛病忽然就止住了。」

一老人年八十許,一日鼻衄過多,鬱冒恍惚,乃與本方而愈。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此方惟梔子、香豉二味,然施於其證時,其效如響。若不親試,安知其效?」

白話文:

有一位大約八十歲的老人,有一天因為鼻子出血過多,出現頭昏眼花、精神混亂的症狀,後來使用了這個方劑後就康復了。

《類聚方廣義》中提到這個方劑的條目說:「這個方子只有梔子和香豉兩味藥,但在用於相應的症狀時,效果非常迅速。如果沒有親自試過,怎麼會知道它的效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