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01)
別論 (101)
1. 葛根之醫治效用
本藥治效概述於前。茲再舉二三學說於下以補足之。
《本草綱目》曰
葛根
【氣味】甘,辛平。無毒。
【主治】消渴,身大熱,…諸痹。…解諸毒。(《本經》)
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治脅風痛。(《別錄》)
治胸膈煩熱、發狂,止血痢,通小腸,排膿破血。(大明)
作粉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煩熱。(開寶)
【發明】
弘景曰:「解溫病之發熱,療金瘡斷血之要藥也。」
杲曰:「解肌熱,治脾胃虛弱泄瀉之聖藥也。」
徐用誠曰:「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酒,二也。發散表邪,三也。發痘疹難出,四也。」
《和漢藥物考》曰
葛根
【基本】屬豆科植物,藥用其根部,冬月採掘曝乾。
【附錄】葛根中含有多量之澱粉,稱葛粉,供藥用,與天花粉同。
白話文:
葛根的醫治效用
先前已大致說明此藥的療效,現在再補充一些其他學說,以求更加完整。
《本草綱目》記載:
葛根
【味道】甘甜,帶點辛味,性質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功效】能止渴、治療身體發高熱、各種痹症(肢體麻木或疼痛的疾病)、解各種毒。
還能治療傷寒、中風引起的頭痛,能疏通肌肉、使身體發汗、打開毛孔,治療外傷,以及肋骨部位的疼痛。
還能治療胸口煩悶發熱、精神錯亂,止痢疾、通利小腸、排除膿液、化解瘀血。
將葛根磨成粉,可以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除煩悶燥熱。
【功效闡述】
陶弘景說:「葛根是解除溫病發熱、治療外傷止血的重要藥物。」
李杲說:「葛根是解除肌肉發熱、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的良藥。」
徐用誠說:「葛根的用途有四:一是止渴;二是解酒;三是發散體表的邪氣;四是幫助痘疹順利發出。」
《和漢藥物考》記載:
葛根
【基本資訊】屬於豆科植物,藥用部位是它的根部,在冬季採挖後曬乾。
【補充說明】葛根含有大量的澱粉,稱為葛粉,可供藥用,與天花粉的功效相似。
2. 葛根黃連黃芩湯之注釋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傷寒論》)
【註】
和久田氏曰:「此由誤治,致熱內攻而下利者。瀉內攻之熱,則下利與喘自治矣,故用芩、連以解胸中之熱。促者,來數而時一止之脈也。其促者,由於誤治,然猶數者,表未解也。其喘而汗出者,由內攻之熱與下且合氣逆而發,因喘而汗出也。中間插『而』字,示喘為主之意,故瀉胸中之熱,與和解其表,則喘自愈而汗隨止矣。
然以表不解,故用葛根以解表也。按葛根雖無解表之明文,其項背強几几者,乃表證也。考《外臺》有以獨味葛根治表邪,則亦可知其主治表證,解項背強也,此方有甘草以緩內外之急也。要之,遇項背強,胸中煩悸而有熱者,不問其下利及喘而自汗之證之有無,可用此方也。
因而可知酒客病、火證、熱瘡、湯火傷、小兒丹毒等,俱可以此方活用也。」
求真按:「此說雖可解析本條,然謂促脈為來數而時一止者,非也,宜參照脈應及診脈法。」
葛根黃連黃芩湯方
葛根19克,甘草5克,黃連、黃芩各7克。
煎法用法同前。
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項背強急,心下痞,心悸,下利者。」
求真按:「不必須項背強急。」
《方輿輗》本方條曰:「下利初發,用桂枝湯、葛根湯之類以解表證,但脈益促、熱尚盛者,可用此湯。小兒之痢疾熱熾,難用下劑之證,多效。」
求真按:「此用於表證半解後,非謂全解後用之也。」
《類聚方廣義》本條曰:「治平日項背強急,心胸痞塞,神思悒鬱而不舒暢者,或加大黃。」
求真按:「本方加大黃,即本方與瀉心湯合方。然依余之經驗,此方加味,不如用葛根湯與瀉心湯合方,或葛根湯兼用三黃丸(瀉心湯之丸方)之處反多。項背強急,心下痞塞,胸中冤熱,眼目、牙齒疼痛,或口舌腫痛腐爛者,若加大黃,其效尤速。」
《橘窗書影》曰:「凡大熱下利挾驚者,葛芩連也。昏睡不醒者為重證,下利劇者亦葛芩連也。緩者,葛根加黃連。」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表邪下陷之下利有效。尾洲醫師用於小兒疫痢之下利,屢有效云。余亦於小兒之下利多經驗之。此方之喘,為熱勢內壅之處,非主證也。古人用於酒客之表證者,活用也。加紅花、石膏治口瘡,亦同。」
白話文:
葛根黃連黃芩湯之註釋
這是因為誤治,導致熱邪進入體內而引起腹瀉。用黃芩、黃連來清除胸中的熱邪,腹瀉和喘就會自然好轉。脈搏跳動快而且時常會停止一下,是因為表證還沒解除。喘氣且出汗,是因為熱邪進入體內,和腹瀉引起的氣逆合併產生,才會喘氣和出汗。這裡用「而」字,是要強調喘氣是主要的症狀,所以清除胸中的熱邪,並同時調和表證,喘就會好轉,汗也會停止。
之所以要用葛根,是因為表證還沒解除。雖然沒有明確說葛根有解表的作用,但脖子和背部僵硬,就是表證的表現。以前的醫書《外台》有用單味葛根來治療表邪的例子,所以可以知道葛根能治療表證,解除脖子和背部的僵硬。這個方子裡有甘草,是用來緩和體內外的急迫狀況。總之,遇到脖子和背部僵硬、胸中煩躁、有熱的情況,不論有沒有腹瀉或喘氣出汗的症狀,都可以用這個方子。
因此,可以知道這個方子也可以靈活運用在酒客的病症、火熱引起的病症、熱瘡、燙傷、小兒丹毒等情況。
(求真按:這個說法雖然可以解釋這個條文,但說脈搏快而且時常停止,是不對的,應該參考脈象的辨別和診脈的方法。)
葛根黃連黃芩湯的組成
葛根19克,甘草5克,黃連、黃芩各7克。
煎煮和服用方法和之前說的一樣。
東洞翁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脖子和背部僵硬、胸口悶、心悸、腹瀉的。
(求真按:不一定需要有脖子和背部僵硬的症狀。)
《方輿輗》這本書的相關條文說:腹瀉剛開始,可以用桂枝湯、葛根湯之類的方子來解除表證,但如果脈搏跳動更快、熱象更盛,就可以用這個方子。小兒的痢疾熱邪很盛,不適合用瀉下的藥物,這個方子通常有效。
(求真按:這個方子是用在表證解除一半的時候,不是完全解除後才用。)
《類聚方廣義》這本書的相關條文說: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平時脖子和背部僵硬、胸口悶塞、精神鬱悶不舒暢的情況,也可以加用大黃。
(求真按:這個方子加用大黃,就等於這個方子和瀉心湯合用。但根據我的經驗,這個方子加味,不如用葛根湯和瀉心湯合用,或者用葛根湯配合三黃丸(瀉心湯的丸劑)的情況更多。脖子和背部僵硬、胸口悶塞、胸中有熱、眼睛、牙齒疼痛,或是口舌腫痛腐爛,如果加用大黃,效果會更快。)
《橘窗書影》這本書說:凡是發高燒、腹瀉且有驚厥的,就用葛根、黃芩、黃連這三味藥。如果昏睡不醒,就是重症;腹瀉很嚴重,也是用這三味藥。如果症狀比較緩和,就用葛根加黃連。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這本書的相關條文說:這個方子對表邪陷到體內引起的腹瀉有效。尾洲的醫生用這個方子治療小兒疫痢引起的腹瀉,常常有效。我也用這個方子治療過很多小兒腹瀉的病例。這個方子裡說的喘,是因為體內熱邪壅塞造成的,不是主要的症狀。古人將這個方子用在酒客的表證上,是一種靈活運用。加用紅花、石膏,可以治療口瘡,也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