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茯苓菊花浸酒

整體功效: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主治: 骨節痠痛,行步艱難,肩背傴僂,言語謇澀,口面斜,中風失音,半身不遂。

本方由茯苓、菊花、山茱萸、菟蕬子、肉蓯蓉、天花粉、防風、生地黃、天雄、牡丹皮、人參、白朮、牡蠣、黃耆、紫菀、水菖蒲、石斛、柏子仁、杜仲、蛇床子、遠志、附子、乾薑、赤芍、川牛膝、萆薢、狗脊、蒼耳子、虎骨、牛蒡子、桔梗、羌活、牛蒡、枸杞子、蠶砂、續斷等28味中藥組成,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主治骨節痠痛、行步艱難、肩背傴僂、言語謇澀、口面斜、中風失音、半身不遂等症。

方解:

  • 茯苓、白朮、人參、黃耆、牡蠣、杜仲、牛蒡、續斷、狗脊、蒼耳子、虎骨等12味中藥具有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筋骨的功效,為本方的主藥
  • 菊花、山茱萸、天花粉、防風、生地黃、天雄、牡丹皮、川牛膝、萆薢、桔梗、羌活、牛蒡、枸杞子、蠶砂等16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為本方的輔藥。
  • 本方以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筋骨為主,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止痛為輔,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

  • 本方性味甘溫,有一定的滋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虎骨、附子等有毒中藥,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文獻參考:

  • 本草綱目》:「茯苓菊花浸酒,治風濕骨節疼痛,行步艱難,肩背傴僂,言語謇澀,口面斜,中風失音,半身不遂。」
  • 醫林纂要》:「茯苓菊花浸酒,治風濕骨節疼痛,行步艱難,肩背傴僂,言語謇澀,口面斜,中風失音,半身不遂。」
  • 《本草正義》:「茯苓菊花浸酒,治風濕骨節疼痛,行步艱難,肩背傴僂,言語謇澀,口面斜,中風失音,半身不遂。」

傳統服藥法


上銼細,和勻,每斤藥以生絹袋盛,用酒二斗,於瓷甕中浸,密封二七日,開封。
每日平旦、午時、近晚,各溫飲1盞,常令有酒容,不可過度。每取卻1盞,即添1盞,如覺酒淡藥力稍減,即取滓陰乾,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忌生冷、油膩、豬雞肉、粘滑物。

方劑組成解釋


  • 茯苓、白朮、人參、黃耆、牡蠣、杜仲、牛蒡、續斷、狗脊、蒼耳子、虎骨等12味中藥具有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筋骨的功效,為本方的主藥。
  • 菊花、山茱萸、天花粉、防風、生地黃、天雄、牡丹皮、川牛膝、萆薢、桔梗、羌活、牛蒡、枸杞子、蠶砂等16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為本方的輔藥。
  • 本方以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筋骨為主,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止痛為輔,共奏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甘溫,有一定的滋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虎骨、附子等有毒中藥,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肩痛(肩中部)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半身不遂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菊花浸酒, 出處:《聖惠》卷二十五。 組成:白茯苓5兩,甘菊花2兩,山茱萸2兩,菟絲子3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栝樓根2兩,防風2兩(去蘆頭),熟乾地黃2兩,天雄2兩(炮裂,去皮臍),牡丹2兩,人參1兩(去蘆頭),白朮1兩,牡蠣1兩(爲粉),黃耆2兩,紫菀1兩(洗,去苗),菖蒲2兩,石斛1兩(去根),柏子仁1升,杜仲2兩(去粗皮,炙微黃),蛇床仁1兩,遠志2兩(去心),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乾薑2兩(炮裂),赤芍藥2兩,牛膝2兩(去苗),萆薢2兩,狗脊2兩,蒼耳子2兩,虎脛骨1兩(塗酥,炙微黃),鼠粘子1兩(微炒),桔梗1兩(去蘆頭),羌活2兩,牛蒡根2兩,枸杞子半兩,晚蠶沙3兩(微炒),續斷2兩。 主治:骨節痠痛,行步艱難,肩背傴僂,言語謇澀,口面斜,中風失音,半身不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