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主藥」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主藥
歷史沿革
主藥為古代醫藥官職名稱之一,主要負責藥物的管理與調配。南北朝時期,北周於太醫署內設有此職,隋唐時期延續此制,於太醫署或尚藥局中配置主藥,人數依需求而定,約2至12人不等。
北周時,主藥官階為正一命(北周官制中,「命」數愈小,官位愈低),至隋唐時期,主藥的官階一般為正八品下,屬於中下級醫官,專司藥材的儲備、辨識與調劑。
職責與地位
主藥的主要職責包括:
- 藥材管理:負責宮廷或太醫署所用藥材的採購、儲存與分類,確保藥物品質。
- 藥物調配:根據醫師處方,進行藥物的稱量、炮製與配伍,以符合臨床需求。
- 藥物辨識:掌握藥物的性味歸經、真偽鑑別,避免誤用劣質或偽藥。
由於中醫用藥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主藥需熟悉各類藥物的特性,以配合醫師的治療方略。
中醫藥學中的「主藥」概念
除官職外,「主藥」一詞在中醫方劑學中亦具重要意義,指方劑中針對主證發揮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又稱「君藥」。其特點如下:
- 藥力主導:主藥在方劑中劑量較大,藥效顯著,直接針對疾病的核心病機。
- 配伍核心:其他藥物(臣藥、佐藥、使藥)圍繞主藥發揮輔助或調和作用。
- 臨床應用:如「麻黃湯」中的麻黃發汗解表為主藥,「四君子湯」中的人參補氣為主藥。
與相關職位的區別
主藥與「藥童」、「藥園生」等職位不同,後者多從事基礎藥材種植或初級加工,而主藥需具備更專業的藥物知識。此外,主藥亦不同於「太醫令」等高階醫官,其職能偏向藥務執行而非醫療決策。
綜觀歷史,主藥一職反映了古代醫藥分工的細緻化,同時體現中醫「醫藥並重」的傳統,對後世中藥調劑與方劑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