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傴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傴僂
傴僂為中醫病證名,指背部彎曲、身體蜷縮難以伸直的病態表現。此證名首見於《黃帝內經》,《靈樞·厥病》云:「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崑崙。」指出其與腎臟功能失常密切相關,並提及針灸治療宜選取足太陽膀胱經之京骨、崑崙等穴位。
中醫病機分析
傴僂之形成,中醫多責之於腎虛及督脈失養。腎主骨生髓,而督脈循行於背部正中,總督一身之陽氣。若腎精虧虛,髓海不足,則骨骼失於濡養,易致脊柱變形;督脈陽氣虧損,則背部筋脈失於溫煦,遂見背曲難伸。此外,肝主筋,若肝血不足或肝氣鬱結,筋脈失養,亦可導致軀體屈伸不利。故傴僂之證,常與肝腎虧虛、經絡氣血失調相關聯。
證候分類
- 腎虛型:多見於年老體衰或久病傷腎者,症見腰脊彎曲、行動遲緩,伴有耳鳴、健忘、小便頻數等腎虛症狀,舌淡,脈沉弱。
- 督脈陽虛型:背部畏寒,脊柱彎曲僵硬,甚則疼痛不休,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脈沉細。
- 肝腎陰虛型:形體消瘦,脊柱彎曲並伴有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等陰虛內熱之象,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傴僂,以補益肝腎、溫養督脈為主,兼以調理氣血。針灸除選取京骨、崑崙外,常配腎俞、命門、大椎、至陽等穴,以培補元氣。藥物治療則可選用熟地黃、山茱萸、杜仲、續斷等補益肝腎之品;若兼陽虛,可加鹿角膠、巴戟天以溫養督脈。推拿及導引之法亦常用於舒筋活絡,矯正姿勢。
傴僂一證,雖屬形體病變,然其根源多在內臟功能失調,故臨證須結合整體辨治,方能收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