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存齋醫話稿

《存存齋醫話稿》是清代著名醫家趙晴初(字晴初,號存存)晚年匯集其畢生醫學見聞與心得體會而成的一部珍貴醫話著作。趙晴初生於1721年,卒於1793年,浙江杭州人,少時博覽群書,尤其精於醫學,曾擔任浙江杭州府醫官,具有深厚的學養與豐富的臨床經驗。此書原著五卷,現存二卷,共計七十四則醫話,以其不拘一格的體例、簡明扼要的文字以及獨到深刻的醫學見解,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醫話作為一種特定的醫學文體,肇始甚早,至清代尤為繁榮。《存存齋醫話稿》承繼了醫話「話所聞、話所見、話所得」的傳統,是趙晴初四十年如一日,在臨床實踐中不斷觀察、思考、驗證、總結的結晶。書中既無森嚴的類別劃分,亦無固定的敘事體例,更無逐則設定標題,而是以隨筆的形式,將其在診療活動中遇到的疑難病症、對醫理藥性的獨到領悟、對前賢醫家的評論,乃至對本草藥物的訂正等,一一記錄下來。這種形式使得書中的內容顯得格外真切、生動,充滿了醫者在應對具體病情時的即時思考與經驗積累,非徒紙上談兵。

趙晴初在書中反覆強調的核心思想是「辨證論治」,並堅決反對「拘方制病」。他認為,醫者不能死守古方或某種固定的治療模式,而必須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病因、病性、病位,結合患者的體質等個人差異,進行全面的辨析,從而制定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這種思想貫穿於書中各則醫話,無論是討論某一病症的治療,還是評價某味藥物的應用,抑或針灸取穴的選擇,都無不體現出因人因病、靈活變通的治療原則。他指出,辨證論治不僅要關注局部的症狀,更要具備「整體觀念」,將患者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理解和治療。這反映了他對中醫整體觀念的深刻認識與臨床應用。

在用藥方面,趙晴初的主張是「用藥如用兵」,強調藥物的選擇必須精準地針對辨證後的病機,而非簡單地對應病名。他注重藥物的配伍,認為合理的配伍能增強療效、減少毒副作用,並警示醫者須注意藥物的「相反相成」,避免誤用而致不良後果。書中不乏他根據複雜病情巧妙組方、或是單用、重用某味藥物取得奇效的案例與心得,這些都建立在對藥性、藥理的深入研究和豐富的臨床實踐之上。對於本草,趙晴初亦非照單全收,他憑藉自己的經驗和觀察,對一些本草記載進行了訂正或補充,體現了他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求實精神。

除了藥物治療,《存存齋醫話稿》也涉及針灸、養生等醫學領域。在針灸方面,趙晴初同樣強調辨證施針,認為穴位的選擇應依據患者的體質、病情、病位等因素,並對針刺的深度、角度、手法等細節亦有論述,提醒醫者注意操作的規範性,以免損傷患者。儘管現存二卷中對針灸和養生的具體論述可能不如辨證論治和用藥篇幅多,但這表明趙晴初的醫學視野是全面的,其「辨證」思想是適用於各種治療手段的。

從書中的內容以及友人的序言來看,趙晴初不僅醫術精湛,更是一位品德高尚、勤奮好學的學者。他在序言中自述,撰寫醫話的初衷是記錄所見所聞所得,以備他日參考,並非一開始就打算著書立說。這印證了他對醫學的熱愛和不斷探索的精神,「年且老,成醫話一書」,可見其終身不倦的治學態度。他的朋友,如何廉臣、孫垓、陳錦等人的序言,都對趙晴初的人品、學問和醫術給予了高度評價。何廉臣讚其「得醫中三昧」,臨診「辨證反覆推詳,選藥制方心思周到」,並引用趙晴初的話強調「醫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專」、「不博亦斷不能約」,揭示了深厚學識與臨床精煉之間的辯證關係。孫垓稱其「手不釋卷,尤邃於軒岐之學」,且「樂與君遊,嘗聆其緒論,闡發義理,剴陳利弊」,足見趙晴初樂於分享其醫學思想。陳錦則從「變」的角度論醫,認為世事變化無窮,醫者須能窮其變,而趙晴初正是這樣一位「老於證治,而善讀書者」,能從臨床實際中「問得其由,切得其象」,「以問證切,以切證問」,將「證」視為治療的核心,並稱讚趙晴初「暴其短,不炫其長,幸其得,猶悔其失」,體現了儒者謙遜、實事求是的品格。

書中的一些精彩論述,雖簡潔卻蘊含深意,如「醫生要善於觀察,才能發現病情;醫生要善於思考,才能辨明病因;醫生要善於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醫生要善於總結,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醫術;醫生要有一顆仁愛之心,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這些不僅是醫術層面的要求,更是醫德和治學態度的體現。他認為,醫者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術,更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嚴密的邏輯思維、不斷學習總結的精神,以及最核心的「仁愛之心」,將患者的生命健康置於首位。書中第一則醫話(實為作者自序)中,他說明了將醫話編為冊的緣由,並解釋了不分類、不立題、只編號碼的用意,是為了便於指代、糾謬、補充和參合,這也反映了他寫作的條理性思考,儘管形式上不拘一格。而第二則醫話(引述《願體醫話》並加按語)則展現了他對當時醫界風氣的針砭,批評一些醫者在危重病況下,或避重就輕,或礙於情面、名聲而不願提出真正高明的見解,甚至為了功名富貴而漠視患者生死,這表現出趙晴初對醫道純粹性的堅持和對醫者責任的深刻認知。

《存存齋醫話稿》的成書和流傳也頗具故事性。據何廉臣的序言,原本五卷僅初二兩集存世,經姚靜庵廣文請託其弟秋岩刊行,但不久書版散失,市面難覓。後經同社友人裘吉生努力尋覓原版,雖有殘缺,仍設法重刻付印,這才使得這部重要醫學著作得以傳世,足見後人對此書學術價值的認可與珍視。現存的光緒年間刻本以及收錄於《珍本醫書集成》的版本,都是其價值的體現。

總而言之,《存存齋醫話稿》是一部集趙晴初臨床經驗、醫學思考、學術批判與醫德情懷於一體的醫話佳作。書中對辨證論治的深入闡述、對靈活應用藥物和針灸的強調、對傳統本草的辯證態度、對醫者修養和品德的要求,都使其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實際指導意義。雖然其現存部分篇幅有限,形式自由散漫,但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真知灼見和醫者仁心,為後世醫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發,至今讀來仍能獲益良多。這部作品是趙晴初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醫學財富,也是研究清代醫學發展和名家思想的重要文獻。


序 (1)

序 (2)

序 (3)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一 (14)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二 (14)

卷二 (15)

卷三 (1)

卷三 (2)

附錄 (1)

附錄 (2)

附錄 (3)

附錄 (4)

附錄 (5)

附錄 (6)

附錄 (7)

附錄 (8)

附錄 (9)